雪山脚下,远处是货车停车排队安静等待,近处是百余只大小藏羚羊横穿青藏公路。这是连日来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安全回迁的场景。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指示性物种。每年5月至7月,来自青海三江源、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的雌性藏羚羊会迁徙到可可西里卓乃湖,等待产仔后再携幼仔返回原栖息地。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上旬开始,在可可西里卓乃湖结束产仔的藏羚羊已陆续开始携幼仔返回栖息地。
为保护“高原精灵”藏羚羊顺利产仔、平安“回家”,可可西里巡山队员4月下旬就已经开始了在藏羚羊迁徙通道附近的巡护保障工作。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站长秋培扎西说,今年巡山队员进驻卓乃湖腹地巡护看到,上万只藏羚羊在卓乃湖附近的山坡上安静产仔,“没有发现盗猎、非法穿越活动迹象,一切正常”。
在藏羚羊迁徙必经的青藏铁路、青藏公路附近,保护机构也采取了暂时交通管制、禁止鸣笛、巡护救助等措施,让藏羚羊在迁徙途中尽量不受人类干扰。可可西里管理处五道梁保护站站长普措才仁说:“从7月中旬到现在,巡山队员已经观测到有超过1500只藏羚羊穿过青藏公路。”
为了更好地了解藏羚羊迁徙、繁衍等生存状况,2018年以来,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建设了“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现在通过摄像头,千里之外的工作人员就能实时观测藏羚羊的迁徙情况。
据国家林草局发布的消息,通过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我国藏羚羊种群数量由不足7.5万只增至30万只以上,保护等级已从“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
“作为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藏羚羊可以让人类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连新明说,“在藏羚羊群迁徙原因、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对于迁徙的影响等研究课题上,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7年8月,长江日报记者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青藏公路两边拍摄到大量的野生动物和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里修复后的自然风貌。这里的雪山、草场、湖泊美得可以写进歌词,但也正因为雪山、草地、湖泊间微妙的自然关系,形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亚洲水塔”,它们脆弱又美丽。
4年后,经过国家到地方的生态保护,这里敏感的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保护,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地保护这块土地。
藏羚羊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栖息于我国新疆的阿尔金山、西藏羌塘,以及青海的曲麻河等地区,是青藏高原的基础物种,也是青藏高原动物的典型代表。
支撑青藏高原
完整生物链系统
藏羚羊在青藏高原,以及可可西里地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物种,作为一个生物链当中的基础物种,它支撑着一个完整的生物链系统。像棕熊、狼、秃鹫、鹰甚至乌鸦、麻雀都是以它为食。
数量大增
保护等级降级
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和打击盗猎力度的加强,我国藏羚羊数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不足7万只
目前 30万只以上
藏羚羊保护级别也从濒危物种降级为近危物种。
综合新华社、本报记者彭年报道
制图/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