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内卷
本文是之前《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大作业,写的比较浅,但有的观点还挺有意思的,遂放上来和大家讨论
如何看待内卷
摘要: 本文定义了什么是内卷,举例了一些和内卷相关的现象,分析了内卷的成因和必然性,积极的影响,指出了内卷对于个体和整体的而危害,最后总结了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对待内卷。
关键词: 内卷 马尔萨斯陷阱 教育 加班 996
一、 什么是内卷
所谓内卷,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在内部卷起来,也就是说,竞争局限在框架内部,而不能改变框架结构。
二、 内卷的现象举例
2.1教育领域
事实上,内卷存在于各行各业,这里举例教育领域中的两个例子,前者有过学生经历的人可能会感同身受,后者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
比如,老师布置写3000字的小论文,有的学生写了10000字,老师给了A+,理由是“这样认真的态度,不能不鼓励”。如果是个别学生,那影响主要是个人的,对群体影响还不那么明显。但是很容易造成以后的评比中,其他同学也以“一万字”作为标准,因为字数是比质量更容易被量化的指标。最后班里少数只写了3000字的学生,就会顶着压力也写,或者说“凑”一万字。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大家都写10000字,甚至10000字都不是优秀的标准了。
在这个例子中,“字数”和“质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质量”必须被具体的“指标”“量化”出来。恶性竞争的结果是,大家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追逐这些“被规定好的”“指标”上,而这些指标不是静态的、绝对的,而是和整体的用功情况“水涨船高”的。
在另一个教育领域的例子中,教辅机构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一句著名的广告词“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突显了课外辅导机构竞争的白热化。作为学生学业间竞争的映射,教辅机构之间的竞争已经让市场趋于饱和。各个形式,各个名头让家长买课,很多已经违背了教育的初心。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双减”政策和整顿课外培训机构的政策,说明“内卷”的危害已经到了必须要重视的地步。
2.2隐性加班与996
加班和996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在与前面教育领域中提到的第一个问题类似,“无效加班”或在“内卷意义下的加班”,指的是,老板以在公司时间长短判断员工的努力和积极程度。这样造成的现象是,员工到了下班时间不敢下班,而是在办公室硬生生地坐到“大部分人都走”才敢走,注意到这个指标又是和整体的用功情况“水涨船高”的,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熬到一个极限,却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2.3马尔萨斯陷阱与世界大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卷无处不在,小到个人,大到集体,一个国家和一个文明,只要存在竞争的地方,就存在内卷。本节的马尔萨斯陷阱就是关于宏观的例子。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这就是“马尔萨斯陷阱”[1]。
中国古代的王朝周期律,以马尔萨斯的角度来看,就是农业国家人口指数级增长,而生产资料算数级增长,从而每过一段时间,就必然需要以某种方式消灭人口。当然,这种理解方式是浅显的,比如,它没有具体谈到“土地兼并”等具体细节,但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简单的视角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内卷——即如果不能发生技术革新,人口增长曲线是受到环境资源限制的。另外,“土地兼并”也为我们提示了解决内卷的某条思路,即对外扩张,又或者说,内卷造成了对外扩张的需求。
另外一个例子是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后,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效率的增加,产能产品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市场的增长速度。这里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源和资本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扩大,少数人的消费能力有限,多数人没钱消费。另一方面,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国家的崛起,全球的殖民地,即原材料来源地和产品倾销地,已经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分割完毕,后来者,尤其是德国和日本,依靠本国市场无以支撑本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一次经济危机的到来,迫使它们对外扩张。二次大战是新工业国家与旧工业国家争夺殖民地(即市场)的战争,是全球资本主义在市场饱和下的内卷的具体体现。
三、 内卷的成因与必然性
3.1结构性因素——高考制度中的内卷
内卷的存在有它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教育领域,教育制度的设计中,一个需要考虑的基本方向是,更在乎“普惠性”与“公平性”,还是更在乎“特征性”和“特异性”。
“普惠性”意味着为所有人提供教育机会,这是一种福利制度而不是商业行为,所以很难由私企和市场完成。这种教育制度的资金来源由国家财政支持,必然只能提供基础的而非尖端的给所有人。
“公平性”意味着“标准化”,一个具体的措施就是考试制度,如高考。而“标准化”排斥“个性”,所以在高考制度下的竞争如果趋于饱和,必然对个人“特征性”的发展不利。高考中的内卷现象被社会关注已久,一段时期的发展是:题目越来越难,知识越来越超前。如此发展下去就不再适合“高中生考试”,于是新的政策出来,规定可知识考查范围,严禁超纲。于是在这个“框架”下,考试题目开始比技巧,比冷门,学生开始比速度,出现了所谓的“考试机器”。
“特征性”可以理解为“因材施教”,而“特异性”强调“能解决特定的问题”。“考试机器”指的是善于考试而不能将知识灵活运用解决具体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任何存在“竞争”的地方,都存在“公平”的需求,而“公平”带来“标准化”,而“标准”或者说“指标”并不能百分百反映内在和全部。当竞争趋于饱和或本身就是一场严酷的竞争时,当无法建立新的标准或无法突破框架打开新的局面,就会造成内卷。
所以,内卷是一种客观的结构性因素。
3.2内卷是一种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实验,划分经济特区的政策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来看,经济特区的政策客观上减小了人力成本,人为制造了内卷。
举个例子,在深圳成为特区之前,这里建工厂,招10个工人,可能给出一个月100块钱,会有10个人来应聘。成为经济特区之后,从湖南,安徽,河南等内陆省份,就会有大量农民工进入深圳谋求一份工作,即便给出一个月10元,因为来应聘的不再是小渔村本地人,而是来自于全国各地,比如大约1000人,仍然能招到不少工人。
也就是说,内卷造成了劳动力价格的减小,便于剩余价值向资本家流动,但同时,也会吸引更多资本家来深圳建厂,这些资本又投回中国的土地上,就可以制造资本的流动,推动经济繁荣。
可见,经济特区的划分不单单是给深圳的政策,也是给“不特殊区域”的政策。即便特区政策再好,也不能全国范围推广开来——全国范围政策一样卷不起来。
当然,这是不是意味着特区的发展是以非特区为代价呢?是也不是。“是”的原因是,特区的前期发展确实是向非特区转移了很多成本,但是,别忘了内卷会造成经济繁荣,还有下一节提到的,内卷会促进新的框架的形成。经济繁荣,产业集群会对国际资本的产生强大的吸引,客观上挤压了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从而能使我国更快掌握工业技术。这也是内卷的好处。另一方面,内卷若促进产生了新技术,新框架,会促使后来国家走上我们卷过的道路,形成路径依赖,也会带来收益。
3.3内卷促进新框架的形成
对于个体来说,内卷是对个体的压榨和剥削,但也带来了个体能力的提升,并逼迫个体进行创新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落后的秦国遭遇到山东六国合力分秦的危险后,励精图治,改革旧贵族统治,解放奴隶,这些都是极端竞争条件下带来的进步与创新。
内卷客观上会对旧框架造成压力,呼唤新框架的形成。例如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饱和和恶性竞争,无力解决全球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甚至还可能发生世界大战那样,因为市场已经饱和,只能打掉对方的工业基地,打掉对方的产能,这样的内卷无疑是人类的悲哀。而资本主义的框架范式不一定有能力从内部解决这些危机,所以就呼唤一种新的范式和框架,带领人们走出旧有的竞争模式和以邻为壑的发展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整体协调上减少和避免恶性竞争,而“一带一路”就是投资和培育新的市场,扩大的市场有助于缓解全球工业国家扩张的产能带来的矛盾。
可见,内卷促进了新框架的形成,内卷既是新框架产生的原因,也是新框架要解决的问题。
四、 内卷的危害
前一节论述了内卷的成因和必然性,分析了它的积极影响。当然,内卷不管是对于个体还是整体,消极影响也是客观的。对于个体来说,如果不能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不能成为前20%,就会成为剩下的那80%的人,在无用功中挣扎和劳累,甚至损害自己的健康。同时,如果内卷不能有效解决,可能演化为所有人追逐那些人为规定的“量化指标”,前面已经分析过,这些量化指标不一定能很好地反映所有的价值和意义,人们在无价值的事情上面白费功,并不能带来能力上的提升和整体生产效率上的提升,对每个人的损害更大。
对于整个群体来说,因为客观上内卷会对旧框架造成压力,如果不能平稳转化为新框架,就可能造成破坏性影响。这虽然是对旧框架会造成破坏性影响,但有时候不失为一种阳谋和策略,如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削藩,颁布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也有权利继承爵位土地和财富,这种人为制造的内卷,加剧了旧框架内部的竞争,从而使旧框架解体。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阳谋,即竞争的个体都知道结果和危害,但是仍然无法阻挡旧框架解体的进程(当然,除非诸侯的儿子们无私,或者汉武帝式微)。
内卷对整体造成的坏的影响中,又以外界介入改变造成的损失更大。中国古代文明是在当时边界条件下发展的巅峰,是高度成熟和高度组织化的农业社会。,样的高度发展必然是充分竞争的结果。但是,发达和成熟让古代中国人失去了探索外界世界的兴趣,相反,《马可波罗游记》却吸引着一批批航海家们踏上未知的航线去寻找新大陆,寻找财富。古中国文明局限在旧有的地理格局下内卷,全然不知“海洋文明”,直到大炮强行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封建中国损失了巨量财富和资源,这是内卷打不破旧有框架体系,被外界强行介入的结果。也启示着我们,如果不能持续改革自身,如果不能不断革新自己,就会有被外界力量强行改变的一天。
客观来说,内卷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变,坏的影响一定大于好处。就像一个鸡蛋如果不能孵化,迟早会变臭。框架内部不能为它本身带来革新,就必然会被外部改变,到时候的代价就不可控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某一个框架或范式能够长久,必须要和外界发生交互作用,让改变缓慢发生,不让冲击超过自身稳态结构的承受范围。
五、 正确看待内卷
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夕,不仅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加剧,欧洲各国内部都挺卷的。爱因斯坦1900年从苏黎世联邦理工毕业后,给很多教授寄过信,像继续攻读物理学博士,没有教授愿意收。无法进入学术圈后,爱因斯坦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两年的期间一直在为别人带家教谋生,后来于1902年才在好友的帮助下在专利局谋得一份三级专利审查员。
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了划时代的5篇论文,其中就包括相对论,可见1900年的爱因斯坦不会太差,如果当时的瑞士不那么内卷,说不定就会有很多教授缺助手,爱因斯坦未尝不可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继续他的学术研究。从另一层面讲,爱因斯坦都被卷下来过,内卷对个人的危害并没有那么可怕。事实上,如果我们无法冲破和解决内卷的环境,我们要有勇气不去追随大众做那些“无用功”,如果必须要做,那么“被卷下来”离开旧的框架,未尝不是某种必须要走的“正确道路”,坚持自己的理想,才有机会打开新的局面。
六、 总结
总之,内卷是有它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的,所以可以接受并利用它。同时内卷会带来坏的影响,要注意把影响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对于个体来说,在内卷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压力转化为动力,并注意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如果在内卷中占据优势或胜出,要考虑内卷带来的框架的改变,不能躺在旧框架上享清福,注意到新框架可能形成的动向并做好准备积极参与,才会让内卷的不利结果转化为优势。如果不能在内卷中占据优势,要考虑那些“无用功”是否是可以付出的代价,如果内卷确实影响了自己,要有勇气面对离开旧框架的结果,因为那可能是来到新的广阔天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周志太, 外国经济学说史. 2009: 外国经济学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