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面对佛老在本体论上的挑战,儒家选择了古老的经典《易经》作为理论资源,通过重新诠释《易经》的天道观时,尝试重建儒家本体论。在北宋众多的儒学家中,张载与程颐的贡献尤为显著,他们尝试继承孔子治易的精神,分别通过各自的易学诠释提出了气本论和理本论的解释模式,建构起新儒家的本体论,成为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为后世儒学本体论的开展开创了两种发展方向。就易学诠释路线而言,张载注重对《易经》中“天地 缊”“保合太和”的理解,通过“一物两体”“有气而有象”“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等理论创新开出气本论,再由对“感而遂通”“穷神知化”“继善成性”的诠释论证气本体的落实。而程颐则由“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论证“天下只一个理”,建立理本体,通过“理一分殊”和“体用一源”思想诠释天理本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最后,由《乾》卦中的“知至至之”和《坤》卦中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推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工夫。张载与程颐的易学哲学成功地应对了佛老在本体论上的挑战,完成了儒学“因经明道”和“明体达用”的历史使命,引领和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时代,使得宋初易学和理学的开展形成了二源并流的局面。相比较而言,张载采用的是宇宙论与本体论共建的建构模式,而程颐采用的则纯粹是本体论建构模式。张载强调“有气而有象”;程颐强调“有理而有气”。但是,以张载和程颐为代表的宋代易学也有其问题,在以“因经明道”的理论方式发挥经典以对抗佛老之后,宋儒的易学理论又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传承了孔子易学的义理精神,他们训解的性与天道之学究竟是不是孔子之学的初衷,还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张载 程颐 易经 气本 理本
全部显示∨
王绪琴,男,1977年4月生,汉族,河南泌阳人,哲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至今于浙江工商大学任教。2009年进入南开大学哲学院,师从韩强教授攻读中国哲学专业,主要研究北宋易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获南开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2012年进入浙江大学古籍所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束景南教授,主要从事朱子易学、宋明理学的学习和研究。2016年,赴台湾大学哲学系访学,主要从事朱子心性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全部显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儒家本体论建构的历史考察
一 孔子晚而研易与不得其传
二 汉代易学与王弼易学对孔子解易精神的偏离
三 佛老的兴盛与挑战
第二节 北宋儒学家对本体论的追问
一 儒门淡泊与变古时代
二 因经明道与明体达用
第三节 宋初易学建构本体论的尝试
一 庆历易学的兴起
二 张载与程颐易学的尝试
第二章 张载易学与气本体之建立
第一节 “易立乎其中”与“性与天道”
一 孔子与“性与天道”
二 易乃性与天道
三 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第二节 “天地缊”与“太虚即气”
缊与虚气
二 气之本体与气本体
第三节 “保合太和”与“太和所谓道”
一 易之太和
二 太和所谓道
三 太虚、太和与气
第三章 张载易学与气本体之开展
第一节 “太极生阴阳”与“一物两体”
一 一与两
二 神与化
第二节 “两仪生四象”与“有气而有象”
一 气与象
二 象与形
第三节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与“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一 “一物两体”与“三才之道”
二 天性与人性
三 性心与仁义
第四章 张载易学与气本体之落实
第一节 “感而遂通”与“气感而神通”
一 气与感
二 感与通
第二节 “大心体物”与“立心设教”
一 大心与体物
二 立心与设教
第三节 “精义入神”与“穷神知化”
一 入神与存神
二 穷神与知化
三 穷神知化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四节 “继善成性”与“变化气质”
一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二 继善成性与变化气质
第五章 程颐易学与理本体之建立
第一节 “唯变所适”与“随时变易以从道”
一 失意以传言
二 由辞以得意
三 性与天道可得而闻
第二节 “弥纶天地之道”与“易周尽万物之理”
一 《易》之义,天地之道也
二 天下只是一个理
三 即事尽天理,便是易也
第三节 “天下之理得”与“有理而后有象”
一 假象以显义
二 有理而有气
第六章 程颐易学与理本体之开展
第一节 “形而上下”与“理一分殊”
一 道器之别
二 理一分殊
第二节 “知幽明之故”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一 在理为幽,成象为明
二 一真法界与事理无碍
三 体用一源与理一分殊
第三节 “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与“推乾之道,施于人事”
一 天理与人事
二 性与命
三 礼与欲
第七章 程颐易学与理本体之落实
第一节 “感而遂通”与“心理合一”
一 感而遂通
二 心理合一
第二节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与“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一 主一之谓敬
二 敬则存天理
三 敬非虚静
第三节 “知至至之”与“进学在致知”
一 致知在格物
二 默识心通与诚意烛理
第八章 气本论与理本论易学哲学的交融与分歧
第一节 气本论易学与理本论易学的同与通
一 气本与理本的“实有”性
二 共同的价值指向与使命担当
三 工夫路线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节 气本论与理本论易学哲学的分歧
一 本体论侧重之不同
二 本体论开展路向之不同
三 修养工夫之不同
第九章 张载与程颐易学哲学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因经明道,完成了理学本体论的建构
第二节 开宗立派,引领了时代的理论潮流
第三节 启发后学,形成了二源并流的局面
第十章 张载与程颐易学哲学与孔子易学的传承问题
第一节 性与天道:对孔子易学的传承问题
一 “性与天道”问题
二 “道统”问题
三 “天人合一”问题
第二节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问题
一 “损益之道”问题
二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理解问题
三 精义入神与穷神知化的理解问题
第三节 气本与理本的建构及其问题
一 易道生生与本体和中
二 气本与理本的客观本体论向度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