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课程表”的痛点对应的功能为“课程表记录、烂笔头、考试倒计时”。而痒点对应的功能为“查询其他学校的课程表、超级社团”。最后兴奋点对应的功能当然是异性交往——俗称“泡妞”。例如“小纸条、蹭课、下课聊、大学男神”等小功能均为大学生之间建立有趣的社交模式。因此,“超级课程表”让用户体验超出期望,最终获得“WOW”的惊喜感知,符合用户思维的第三个条件。
根据上述分析,“超级课程表”从产品设计上基本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的“用户思维”管理模式。 “超级课程表”的“商业模式”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收集大量线上和线下“超级课程表”的经营信息,均无法找到与其有关的商业经营描述,似乎“超级课程表”根本不准备建立盈利模式。   原因何在呢?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发现“超级课程表”作为一个与全国一千多万大学生的交互入口,对于现在的互联网巨头来讲,将是一个拓展大学市场的利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家互联网公司都在制定产业的生态链布局,而“超级课程表”所拥有的特性正是这个生态链结构中的重要一环。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猜测“超级课程表”盈利模式不是在要这个产品上赚多少钱,而是通过专注的产品设计,极致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粘性,让其成为大学生深度交互入口。这样就能引起行业巨头对其争夺,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相信,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对于这样一个“用户入口”,即使自己不能用,也不希望留给其他竞争对手。 "超级课程表"靠什么赚钱? 答案:“超级课程表”的盈利模式就是将产品的客户化做到极致,这或许是移动互联时代另外一种企业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