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在 PMO 的强力介入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推了一个核心干系人都满意的 v1.0 版本原型,那么是怎么做到的呢 ?
1、强力的干系人管理。 每次进行需求确认时,确保全部干系人认可。具体流程是先与业务对接人进行需求讨论,然后与需求领导进行需求原型评审确认(需求确认时最好技术领导在场),最后与技术领导进行原型评审确认。若有异议,组织与业务领导的讨论,直到双方都同意该原型为止,最终确定原型为 1.0 版本。不管领导多么强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守住自己的原则,不跟着领导天马行空,只做跟需求方确认过的需求,其他一切需求都要经过讨论后再进行设计开发。
2、严格的范围控制。确定一个最小 mvp 进行迭代,迭代周期改为 2~3 周,这两到三周内任何变更都不做,只记录变更点,在下一个迭代启动时,再进行变更的讨论。
3、强力推动项目。对于设计管理与设计协同的争议,先不去管他。将争议搁置,先看需求方当前最需要什么东西,我们先在最小范围内,用最简单的方式满足其需求。搁置争议,推动项目。
这个项目遇到的问题都是项目管理中较为常见的问题。 PMO 介入后,用这一套组合拳,虽然非常简单,甚至是许多方法有点老生常谈,但是很有效。项目的新原型,业务方与技术方领导都较为满意。其实许多项目的点,我们开始也有做,但是没有强有力的去执行,遇到强势的领导以及需求方就妥协了。这种妥协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妥协的产品,在可用性、稳健性上都无法得到保证。
项目经理一定要有对整个项目负责的准备,不要只把自己定义在进度管理的小圈圈里。此外就是项目经理必须做好干系人管理,同时在遇到外界压力时,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此时的一分妥协,后期需要十分的加班去填坑。
摘要: 成功
项目
和
失败
项目
的最大不同在于
项目
管理
。曾经有这样一个
项目
,对于客户,是新开展的业务;对于集成商,大部分技术是未曾使用过的。通常说来,这样的
项目
存在极大的风险,那么,请看看其中的
项目
管理
…… 1
项目
描述 某年,B计算机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了解到A企业要建设一个客户服务中心,向客户提供有关本企业产品的咨询、查询、委托、投诉等服务,并希望能够尽可能采用各种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客户提供快速、准确和渠道多样(包括电话、传真、WEB、邮件等)的服务。 1.1背景 客户服务中心在国内至多属于萌芽状态。 A企业的原有业务运作只有一小部分采
最佳实践建议在启动一个新的软件
项目
时,寻求一名在软件开发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并且可以在
项目
计划的早期阶段提供协助的主题专家的帮助。这一策略已经被证实可以极大提升
项目
的成果,然而在
项目
结束时你还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失败
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项目
失败
可分为成本超支、交付延期、质量不合格和/或产品未被应用等一种或几种情况。无论是否曾经参与到
项目
计划阶段,通常情况下,软件开发人员都会首当其冲承担
失败
的责任;
题外话: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的阅后感,感慨老外做出来的产品是具有一种灵性,细节中充斥着人性化;而国人做的产品比较死板(照葫芦画瓢)大致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出来的产品吧,功能点人机交互不是很流畅(仅代表个人意见)。
突然联想到自己刚刚结束的一个
项目
中,(1)缺乏人性化设计:有一些功能点受限于开发期限的问题以及自己开发能力不足,为了实现某一功能而去完成任务,没有太多的去考虑实际使用过程中人机交互,
《软件工作之美》材料地址: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99775
项目
管理
协会(PMI)认为成功的
项目
必须满足六个条件:
按时交付。
成本在预算范围内。
能按照当初的设计正常运行。
有人使用。
满足
项目
最初的目标。
项目
出资方对
项目
满意。
WikiPedia 上也有一个网页,列出来那些损失严重的软件
项目
。
List of failed a...
中国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实施ERP了,有成功的
案例
,但是更多是
失败
的
案例
,这些企业实施ERP
失败
的教训在哪里呢?还是ERP真的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吗?尽管ERP的高
失败
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诸如成功概率为0说、80亿投资水漂说、三分之一能用说等流行说法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至今尚无权威机构有关这方面的统计数字。即使在一些文章中看到类似的数据,也是语焉不详或数出无名,缺乏科学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