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簡 詩論(重編) 附 魯邦大旱

上博簡 詩論(重編) 附 魯邦大旱

7 天前 · 来自专栏 东西古典文学捃要

《孔子詩論》是上博簡最早公佈的一篇。因爲內容較為重要,目前已經有多本專著。這裡祗提供釋文和附簡單註疏(想到什麼寫什麼...)供參考檢索 [1] 。上博簡《子羔》《孔子詩論》《魯邦大旱》這三篇位於同一卷,內容互不相關,寫於55.5釐米的長簡,三道編繩,多寫滿,部分上下有留白,或爲切削痕跡。根據簡序研究,《魯邦大旱》在最裡層,中間爲《孔子詩論》,外層爲《子羔》。《子羔》簡5背面有“子羔”,似爲該卷名。

根據三個段落符號■大體上可以分爲四節。簡1■前李零先生曾以爲《子羔》結尾,但不符合簡序,李學勤2002將这段单独列出。這裡主要分爲兩個主要分支,27,8+9置於第二部分開頭。這裡保留原文的墨點_符號作爲停頓標記,原文未標出的以逗號隔開 [2]

第一部分中的《甘棠》評論亦見於《孔子家語》《說苑》等傳世書籍,顯示該篇可能是其底本 [3]

第一部分

⧄《關疋》 [4] 之攺 [5] _《梂木》 [6] 之旹 [7] _《灘㞷》 [8] 之𣉻 [9] _《鵲棹》 [10] 之䢜 [11] _《甘棠》之保_《綠衣》之思_《䳛=》 [12] 之情_害 [13] ?曰:童 [14] 而皆臤於丌初者 [15] 也_ [16] 《關疋》㠯色俞 [17] 於豊 [18] [也。始於求思而𠂂 [19] 於百 [20] ]两矣_丌四章則俞 [21] 矣_㠯𨨖*瑟* [22] 之敓,𢚝 [23] 好色之忨 [24] ;㠯鐘鼓之樂[俞君子所]【14】好,反內 [25] 於豊 [26] ,不亦能攺虖_《梂木》福斯 [27] [28] 君子=,不【12】[亦□旹虖_《灘㞷》不]求不可㝵,不攻 [29] 不可能,不亦智𠄨 [30] 虖_《鵲槕》出以百兩,不亦有⿺辶鬯* [31] 虖_《甘【10】[棠》,思] 及丌人,敬㤅 [32] 丌梪 [33] ,丌保厚矣_《甘棠》之㤅,㠯卲(召)公⧄【15】 [34] ⧄情, [35] 㤅也_《關疋》之攺,則以丌思賹 [36] 矣_《梂木》之旹,則以丌彔 [37] 也_《灘㞷》之𣉻 [38] ,則𣉻 [39] 不可㝵 [40] 也_《鵲槕》之䢜 [41] ,則⿺辶鬯*者[□也_《甘棠》之保,美*]【11】邵(召)公也_《绿衣》之憂,思古(故)人也_《䳛=》之情,以丌蜀 [42] 也_【16上】

孔子=曰:𫊟 [43] 以《萭尋》 [44] [45] 氏初之詩,民性古 [46] 然。見丌𣁋 [47] ,必谷 [48] 反丌*本,夫《萭》之見訶也,則【16下】㠯芪*蔌* [49] 之古也;后稷之見貴也,則㠯以文武之悳 [50] 也。𫊟 [51] 㠯《甘棠》㝵宗庿 [52] 之敬_民眚 [53] [54] 然,甚貴丌人,必敬丌立;敓 [55] 丌人,必好丌所爲,亞 [56] 丌人者亦然【24】[𫊟㠯木]苽㝵㡀帛 [57] 之不可迲也,民性古肰 [58] ,丌𠳵 [59] 志必又以俞也_丌言又所載而后 [60] [61] ,或前之而后 [62] 交,人不可𧢻 [63] 也。𫊟㠯《折杜》 [64] 㝵雀 [65] [⧄【20】⧄]溺* [66] 志,既曰天也,猷又悁* [67] 言_《木苽》又藏忨 [68] 而未㝵達也_【19】因 [69] 《木苽》之保,以俞丌悁者也,《折杜》則情憙丌至也■【18】

詩論 簡24

第二部分

以下編聯爭議較多。27簡“孔子曰”的位置顯得很奇怪。顧氏將這支簡和26簡等一同放到第四部分,似乎也不是很妥當。不過顧氏將“清廟”“文王”5,7單列一段,這樣各個段落的長度也相對平衡,而其它方案多將“評論”全部塞進第二部分,令人懷疑其它兩部分到底包含什麼內容。這裡夃且採用顧氏的方案,從8-9簡開始。

《十月》善諀言_《雨亡政》 [70] _《即南山》 [71] 皆言上之衰也,王公恥之。《少文》 [72] 多疑= [73] ,言不中志者也。《少𠓗》 [74] ,丌言不亞 [75] ,少又⿱年心 [76] [77] _《少弁》 [78] 《考言》 [79] 則言䜛 [80] 人之害也_《伐[木》□□]【8】實咎於其 [81] 也_《天保》丌㝵 [82] [83] 蔑畺 [84] 矣,巽 [85] [86] [87] [88] 也_《誶父》 [89] 之責 [90] ,亦又㠯 [91] 也_《黄鳥》則困而 [92] [93] 反丌古 [94] 也_多恥者丌㤃 [95] 之唬 [96] ?《⿰缶青=者莪》 [97] 則㠯人𠍳也。《常=者芋》 [98] 則【9】[㠯見 [99] ]貴也。《贜大車》 [100] 之囂也,則以爲不可女可也 [101] 《審露》之賹 [102] 也,丌猷 [103] 䡐與 [104] _【21上】

孔子曰:《甸丘》 [105] 𫊟 [106] 憙之_《𡰥叴》 [107] ,𫊟信之_《文王》𫊟𣁋 [108] 之_《清[庿》 [109] ,𫊟敬之_《剌文》 [110] ,𫊟敓之_【21下】《昊=又城命》 [111] ,𫊟□]之。《甸丘》 [112] 曰“訇又情而亡望” [113] ,𫊟善之,《於差》 [114] 曰“四矢弁,㠯御𠧏。” [115] ,𫊟憙之_《𡰥叴》 [116] 曰“丌義一氏,心女結也” [117] ,𫊟信之,《文[王》曰“文王]才上,於卲于天” [118] ,𫊟美之。【22】[《青庿》 [119] 曰:“肅雝㬎相,濟濟]多士,秉文之悳” [120] ,𫊟敬之。《剌文》 [121] 曰“亡 [122] 競隹人”,“不㬎隹悳” [123] ,“於唬前王不忘 [124] ”,𫊟敓之,《昊天又城命》 [125] “二后受之”,貴虘 [126] [127] 矣。《訟》⧄【6】

(關於“甸/宛”參 白於藍主編 先秦璽印陶文貨幣石玉文字彙釋)

⧄[孔子]曰:“《詩》丌猷坪 [128] 門_與 [129] 戔民 [130] 而豫 [131] 之,丌甬心 [132] 也𨟻可女 [133] ?曰《邦風》氏 [134] 也_民之又㥇* [135] [136] [137] 惓* [138] 也,卡= [139] 之不咊 [140] 者,丌甬心 [141] 也𨟻可女 [142] ?[曰《少夏》 [143] 氏也⧄【4】⧄[可女?曰《大夏》 [144] 氏也。又 [145] 城工 [146] 者𨟻可女?曰《訟》氏也■【5上】

詩論 簡4

第三部分

《清庿》王悳也至矣,敬宗庿 [147] 之豊以爲丌本,秉文之悳以爲丌 𪴨 [148] 。“肅雝 [149] 【5】[㬎相]⧄[《皇矣》,《大明》,天命也。“帝胃文王,]褱尔⿱明示悳。” [150] ,害城胃之也 [151] 。“又命自天,命此文王” [152] ,城 [153] 命之也_信矣_

孔子曰:此命也夫_文王唯 [154] [155] [156] ,㝵唬 [157] ?此命也⧄【7】⧄寺 [158] 也。文王受命矣_《訟》 [159] ,坪 [160] 悳也,多言後。丌樂安而屖 [161] _丌訶 [162] 紳而䓪 [163] _丌思深而遠,至矣_《大夏》 [164] 盛悳 [165] 也,多言□⧄【2】⧄《小雅》⧄多言難而悁 [166] 退者也。衰矣,少矣 [167] 。《邦風》丌內勿 [168] 也尃 [169] ,雚 [170] 人谷 [171] [172] ,大僉材 [173] 安,丌言文,丌聖 [174] 善。

孔子曰:隹 [175] 能夫⧄【3】⧄行此者丌又 [176] 不王唬 [177] ■【1上】

第四部分

孔子曰:訨 [178] 亡𠳵 [179] 志,樂亡𠳵情,文亡𠳵言 [180] ⧄【1下】⧄忠_《北·白舟》 [181] ,悶 [182] _《浴風》 [183] ,㤳 [184] _《翏莪》 [185] ,又孝志 [186] _《隰又長楚》 [187] ,㝵 [188] 而𢘓 [189] 之也_【26】⧄《東方未明》,又利詞 [190] _《𨟻中》 [191] 之言,不可不韋 [192] 也_《湯之水》 [193] ,丌㤅婦忍* [194] _《菜萭》 [195] 之㤅婦⧄【17】⧄女 [196] 此,何?斯雀 [197] 之矣_⿺辶鬯* [198] 丌所㤅 [199] ,必曰:“𫊟奚舍之?賓贈 [200] 氏也”。

孔子曰:《七率》 [201] 𣉻難 [202] _《中氏》 [203] 君子_《北風》不𢇍 [204] 人之悁 [205] ,子立不⧄【27】⧄《鹿鳴》 [206] 㠯樂⿱厶司* [207] 而會,㠯道交見善而𡥈 [208] ,𠂂虖 [209] 不猒 [210] 人_《兔虘》 [211] 丌甬 [212] 人則𫊟 [213] 取□⧄【23】⧄亞而不文* [214] _《⿰爿𩫏又薺》 [215] 慎密 [216] 而不𣉻 [217] 言_《青⿱興䖵》 [218] 𣉻【28】患而不𣉻 [219] 人_《涉秦》 [220] 丌𢇍 [221] 柎而止 [222] _《角㡀*》 [223] [224] _《河水》𣉻 [225] [226] ⧄【29】⧄_[《君子]腸腸》 [227] 少人 [228] _《有兔》不奉旹 [229] _《大田》之⿱爫卒 [230] 章𣉻言而又豊 [231] _《小明》不⧄【25】⧄■

詩論 簡28
詩論 簡29

附:魯邦大旱

上博簡中有和《晏子春秋》可以對讀的《競公虐》(景公虐)篇。與《子羔》《詩論》同抄一卷的《魯邦大旱》是內容上接近《晏子春秋·內篇· 景公欲祠靈山河伯以禱雨晏子諫 》的一篇,講晏子讓景公放棄厚祭,說如果天地都不急著下雨,你去求祂們又有什麼用呢,但是主角換成了孔子和子貢,將晏子的進諫換成了子貢批評孔子的話,簡5後殘斷較長,無法知道孔子辯解的具體內容。《晏子春秋》引文如下:

齊大旱逾時,景公召群臣問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饑色。吾使人卜,云,祟在高山廣水。寡人欲少賦斂以祠靈山,可乎?」群臣莫對。晏子進曰:「不可!祠此無益也。夫靈山固以石為身,以草木為髮,天久不雨,髮將焦,身將熱,彼獨不欲雨乎?祠之無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為國,以魚鱉為民,天久不雨,泉將下,百川竭,國將亡,民將滅矣,彼獨不欲雨乎?祠之何益!」景公曰:「今為之柰何?」晏子曰:「君誠避宮殿暴露,與靈山河伯共憂,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盡得種時。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無用乎!其維有德。」

簡文如下:

魯邦大旱 [232] ,哀公胃 [233] 孔子曰:子不爲我⿴囗者 [234] 之?孔子𣌭 [235] 曰:邦大旱,母 [236] 乃⿺辶⿱止羊 [237] [238] [239] 與悳 [50] 𫊟 [240] ?唯[型悳皆當者,天丌右之,忨 [241] 君善⿴囗者之。公曰:若肰,則女 [242] ]【1】之可 [243] [244] ?孔子曰:⿱石乑 [245] 民𣉻 [246] [247] 之事⿱鬼示 [248] 也,不𣉻 [249] [250] 與悳 [251] 。女 [252] 母㤅 [253] 珪璧㡀 [254] 帛於山川,政 [255] [256] 與【2】[悳,則民歸君而邦乃⿱厶司 [257] 矣。公曰:𫊟𨟻 [258] 厚祭之。孔子]出,遇子贛 [259] ,曰:賜,而 [260] [261] [262] ⿺辶各 [263] 之言,母 [264] 乃胃 [265] 丘之𣌭 [266] 非與 [267] ?子贛 [268] 曰:否。⿰医戈 [269] 𫊟 [270] 子女 [271] 𨔝丌 [272] 命與 [273] ?女 [274] 夫政 [275] [276] 與悳 [277] ,㠯 [278] 事上天,此 [279] 是才 [280] _女 [281] [282] [283] [284] 珪璧【3】㡀 [285] 帛於山川,母 [286] 乃不可_夫山,石㠯 [287] 爲膚,木㠯爲民 [288] ,女 [289] 天不雨,石𨟻 [290] 𤓪 [291] _木𨟻 [292] 死,丌 [293] 欲雨或甚於我,或 [294] 必寺 [295] 𫊟 [296] 名𫊟 [297] ?夫川,水㠯 [298] 爲膚,魚㠯【4】爲民,女 [299] 天不雨,水𨟻 [300] [301] ,魚𨟻 [302] 死,丌 [303] 欲雨或甚於我,或 [304] 必寺 [305] 𫊟 [306] [307] 𫊟 [308] ?孔子曰:於唬!⧄【6】⧄公剴 [309] 不飯 [310] [311] [312] 肉才 [313] ?殹 [314] [315] 女⿱石乑 [316] 民可 [317]

参考

  1. ^ 23.5重新整理 主要參考 梁靜 上博楚簡儒籍考論 2022 和 顧史考 (Scott Bradley Cook) 上博竹書孔子語錄文獻研究 2022 兩本工具書。計劃附加《魯邦大旱》。
  2. ^ 考慮到輸入的繁瑣,部分隸定可能有所簡化。如 文(呅*),叴(⿰鳥叴),虘(⿱虘又),孔子(孔=合文)
  3. ^ 參 鄔可晶 《<孔子家語>成書考》2015,又參李學勤引蔺小英《〈孔子家语〉与〈说苑〉关系考论》 https://mp.weixin.qq.com/s/md7-_t13d1zSl5iB8ymrpA
  4. ^ (關雎)
  5. ^ (改)
  6. ^ (樛木)
  7. ^
  8. ^ (漢廣)
  9. ^ (智。按,下有《小雅》“河水𣉻⧄”季旭昇先生以“智”解,但已有“漢廣智,河水下智下應有脫文。見下“河水”註)
  10. ^ (雀巢,隸書“桌”與楚簡“巢”同形,可能即古文“巢”字,此按“桌”隸定)
  11. ^ (歸)
  12. ^ (燕燕)
  13. ^ (曷) 比較第三部分“害”
  14. ^ (動)
  15. ^ 該“者”字的構型特殊,下似從“土*”,亦見於《子羔》另外兩篇,與楚簡常見寫法與傳抄古文寫法均有別。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745505
  16. ^ 此句或將“童”理解爲“終”,即“終而賢於其初”,結尾比開頭更好。但“重”通“終”未有它例。注意今本《堯典》以“中”通“終”。
  17. ^ (喻)
  18. ^ (禮)
  19. ^ (夂/終)
  20. ^ (此顧史考補文,下“[ ]”同)
  21. ^ (喻)
  22. ^ (琴,瑟從⿰丌丌。或以爲象形)
  23. ^ (⿱矣心,疑)
  24. ^ (願)
  25. ^ (納)
  26. ^ (禮)
  27. ^ (楚簡“斯”或從“臼”形,不明)
  28. ^ (在)
  29. ^ (窮)
  30. ^ (古文亙從二從月。外,即古文月(段玉裁)。戰國文字月外互換,如楚簡“閒”亦從“外”。或參考 楊柳 碩士論文2021“楚系簡帛文字同義形符替換現象研究”)
  31. ^ (此字所從構型不明。與“鬯”(清華簡《封許之命》5,安大簡《秦風》)形近,舊讀“离”。但楚簡祗出現過從“凶”之“禽”,故此讀不可從。裘錫圭讀“悤(囪)”並將其與“䢠(送)”等“針*”聲字關聯(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從“悤”從“兇”之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第二輯 2008 p1-12),疑皆非。或參 劉雲:讀楚簡劄記兩則 2022 戰國文字青年學者年會。或見《缁衣》9章"丨"注)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745505
  32. ^ ⿰虫㤅/愛/𢟪。“愛”的訛寫非常多樣,《說文》上從張口之形。有的衹保留旡上方張口的形狀,乃至於㣻/又心/㣾/夊心形,秦漢簡甚至在夊的基礎上訛成“韋/愇”形。(慶的初文和愛相近,可能愛加夊是受此影響)有的衹保留旡下部的形狀寫成“夭”形。
  33. ^ (樹)
  34. ^ 缺。中間似爲《綠衣》《䳛=》評論的內容。
  35. ^ 23.5.26 氷:此處似乎可以斷句。有缺簡不明。
  36. ^ (⿰貝𠍳,從“嗌”古文“𠍳”)
  37. ^ (祿)
  38. ^ (智)
  39. ^
  40. ^ (得)
  41. ^ (歸)
  42. ^ (獨)
  43. ^ (吾)
  44. ^ (葛覃)(“葛*”,疑從禹。害禹二字音近,萭尋*即割覃(葛覃)。葛或作索*形。安大简写作索*尋*。(見 陳劍 戰國竹書論集 上博竹書“葛”字小考)覃*,從尋,或作“尋由”。陳劍 認爲可能是幽談雙聲。(《釋“由*”》2010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3))
  45. ^ (得)
  46. ^ (固)
  47. ^ (美)
  48. ^ (欲)
  49. ^ 這里按照李学勤先生2002的方案插入24簡。此二字殘,見下圖。從李學勤释爲《葛覃》之“絺綌”
  50. ^ a b (德)
  51. ^ (吾)
  52. ^ (廟)
  53. ^ (性。楚簡性姓多作眚。字形與犢*上部同)
  54. ^ (固)
  55. ^ 悅。此字楚簡有多種用法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745505?#ref_57
  56. ^ (惡。見《緇衣》1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745505
  57. ^ (幣帛)
  58. ^ (然)
  59. ^ 作⿰阝𠳵,此與第四部分“詩無⿰阝𠳵志”不同,無從心。
  60. ^ (讀“後”。此用法與“簡體字”同...似未見他處)
  61. ^ (納)
  62. ^ (後)
  63. ^ (⿱角牛,觸。或讀爲“解”。清華簡《心是爲中》𡙏𧢻(橫觸?))
  64. ^ (有杕之杜。參考安大簡)
  65. ^ 或以爲通焦。參刘钊《“集”字的形音义》 https://mp.weixin.qq.com/s/k72S1uCHhZtbEi5Hs_gQDQ
  66. ^ (残,從弓從水從勿?當從「人」從「水」從「㐱」,「㐱」是「溺」的聲符(參張崇禮。見多功能字庫))
  67. ^ (怨。見緇衣5章“小民唯日怨”註。此季旭昇以爲《庸風·君子偕老》之評語。參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 71-75。顧史考此處補文似不可從) https://mp.weixin.qq.com/s/xu6jMVILmVq00yACjCfd_g
  68. ^ (願)
  69. ^ 此字上半部分在18簡,18+19爲一支整簡。
  70. ^ (雨無正。劉釗先生謂雨無正即卜辭 雨正 有正年 雨不正辰 之言)
  71. ^ (節南山)
  72. ^ (小旻)
  73. ^ (疑矣?按 疑本從“𠤕”不從“矣”,楚文字變形音化從矣,齊系文字或從“𠤕”,見郭店簡例)
  74. ^ (小宛。𠓗/𣬚,從三兔,與下文"宛丘"之"宛"寫法不同。或認爲楚簡中一般隸定爲“悁”之字非從“肙”聲,而是從“𠓗”之省,參《緇衣》5章下註。上博簡《容成氏》夏桀之妻"琬"亦用此字。張富海先生認爲是“有兔爰爰”“爰”的本字(見 古文字與上古音論稿。《古文字研究》第28輯,中華書局2010年,第521—522頁)。清華簡《治政之道》簡19-20“諸侯萬邦率嘉之,則考(孝)免(勉)𠓗惠以並事之。”,鄔可晶氏讀“寬”。 見《簡帛》二十三輯 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札記 P97))
  75. ^ (惡)
  76. ^ (佞?寧?)
  77. ^ (焉)
  78. ^ (小弁)
  79. ^ (巧言)
  80. ^ (從二虫)
  81. ^ (己,此處非作“丌”)
  82. ^ (得)
  83. ^ (禄)
  84. ^ (疆)
  85. ^ (選?從二卩,下有兩劃飾筆,又見於曾侯乙墓編鐘。不應隸定爲巺)
  86. ^ (顧?)
  87. ^ (德)
  88. ^ (故)
  89. ^ (祈父。簡文從衣)
  90. ^ 簡文作⿰貝朿
  91. ^ (以)
  92. ^ (原作“天”)
  93. ^ (欲)
  94. ^ (故)
  95. ^ (病)
  96. ^ (乎)
  97. ^ (青青者莪)
  98. ^ (裳裳者華)
  99. ^ (此處編聯補齊從顧史考)
  100. ^ (將大車)
  101. ^ (周易·小過,"初六:飛鳥以兇"。象曰:"不可如何也"。​"上六:弗遇過之"。象曰:"已亢也"。指飛鳥高亢招致災禍)
  102. ^ (⿰貝𠍳,見前注)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7318544/edit#ref_5649b9e4_33_0
  103. ^ (猶)
  104. ^ (歟)
  105. ^ 《宛丘》。用作地名的“宛”,與前面簡8-9“《小𠓗》(小宛)”之“宛”非爲一字。楚簡的“宛”或隸定作“夗”,上從“ユ”爲倒伏人形,爲“丮”的一種變體(一些“丮”變爲“欠”),李零先生曾認爲該字從“邍”金文上方"夊"形訛變之形,但“邍”楚簡亦寫作“备”,從“夊”(見 《九店楚簡》),該字可能來自“邍/备”上方的“夊”變形音化爲“㔾*/勹*”部件的產物,考慮到“原(願)”與“忨”通,“元”與“宛”音近,可能本來“甸*”和“邍/备(原)”即爲一字分化。楚文字中用“甸”爲“宛”,不使用“怨”,而與“备(原)”“悁(怨)”“𠓗”之聲區分,他系文字未必如此(按,或認爲此皆從“𠓗*”聲。見緇衣註,左冢註)。趙國貨幣銘文“邍/备(原)”或亦變形音化爲從“夗”,即“甸”,讀作“原”,如貨系1807-1809,錢典83,燕下都233之例;對比清華簡《說命中》1《治政之道》42中的“邍/备(原)”變形音化爲從“勻”,可能反映了方言的差異。相關著作頗豐,或參 陳劍 2008-“邍”字補釋-古文字研究 第27輯 等。此類構型亦見於上博简周易《需》,曾侯乙墓編鐘“羸耎”,寫作“⿹勹子”,或以爲從“夗”聲。嬭加編鐘“龏公早逝,余覆其疆土”之“覆”作“⿹勹复”。曾侯乙墓編鐘與上博簡《君人者何必安哉(甲/乙)》簡9“幹”字所從“倝”疑亦變形音化從此聲,作“⿹勹旱”。(西周金文中的“丮”,或演變爲“欠”,即“夗”之“㔾*”部分,又參《緇衣》“怨”下注。如金文 倗/朋,匋(寶) 所從,唐維寺M126,包山簡68,78,163“匈*(胸)”“⿹勹⿱工廾”。(蘇建州 简帛 2021,(02) 荊州唐維寺M126卜筮簡釋文補正),清華簡《五紀》之“飽”字“⿹勹卯”,所從“飤”亦省作此形。又如 ⿱宛食 匓 飽 飲,小篆 𥷚(鞫) 所從勹,齊系璽印“徙”所從,曾姬無恤壺之“彝”所從“尸”(謝明文以爲變形音化,見商周文字論集續編 讀清華簡叁札記二則),即“宛藏”意之宛。又《說文》“宛”:屈草自覆也,亦有埋藏之意(見 鄔可晶 釋“奧”)。類似“ユ”形體或爲晉系文字“彘”(大/泰)上方構型(地名之“彘”,《繫年》作轍*/徹,韓國文字作“彘⻖”(《貨系》1814方足小布,《集成》11382 戈 等)。參考《緇衣》“有杕之杜”下註),或爲“又”省,如“隓(隋/隨)”多例所從。亦非同一來源,需要注意(孫合肥 三晉官璽補釋二則 2022戰國文字青年學者年會) 23.5.28 關於“彖/彘”陳劍先生2023 review認爲 彖* 彘 的上方“彑*”來自於西周金文“繩套形”繁化的“豕”,如金文“地/墜”所從(比較 譱),有可能與後世傳抄古文中從“又”之形聯繫(陳劍認爲還存在一些gap)。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3867774/
  106. ^ (吾)
  107. ^ (《鳲鳩》)
  108. ^ (美)
  109. ^ (《清廟》)
  110. ^ (烈文)
  111. ^ (昊天有成命)
  112. ^ (宛丘)
  113. ^ 洵有情而無望。訇,此處即同《說文》“從勻省聲”之訇。關於從 勻 聲字,參考董蓮池 古文字研究29。段玉裁:古音在十二部。變爲圁字...圁陰,圁陽皆音銀。西京賦:沸卉軿訇,則入十三部,今入耕韻,非也...又讀若玄。
  114. ^ (猗嗟)
  115. ^ (四矢反,以禦亂。簡本無語氣詞“兮”。“弁”,毛詩作“反”。楚簡從“甾*”從“又”,多用作“變”字。參考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談從“甾”之字)
  116. ^ (《鳲鳩》)
  117. ^ (毛詩“其儀一兮,心如結也。”。毛詩之“兮”,楚簡多作“可”。“只”,《安大簡》《墉·柏舟》作“不諒人氏”。這裡的讀音可能近於“斯”“只”(支部),或參
  118. ^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119. ^ (《清廟》)
  120. ^ 贾旭东:上博一《孔子诗论》简5、简6“秉(文)之德”的“文”,并非“文王”之“文”,而应为文德之文,当训为美也、善也。 楚简札记三则 中國文字學報12 2022
  121. ^ (烈文)
  122. ^ (原訛作“乍”)
  123. ^ (丕顯維德)
  124. ^ (嗚呼前王不忘)
  125. ^ (昊天有成命)
  126. ^ (且)
  127. ^ (顯)
  128. ^ (此字構型不明,整理者作楚簡常見之“平/坪”形。或隸定作“塝”(“臱”,讀作“偏門”“遍門”),但按文例應該讀作“平”。或用作楚平王之名,如《平王與王子木》。《季庚子問於孔子》則邦~而民䐓(柔)矣。旁*所從爲丂*,或楚文字用此爲“平”,或認爲金文之相似形體亦當讀“平”。參謝明文 釋丏。王森 《甲骨文、金文所謂“乎”字當釋爲“平”字》(《語言科學》2021年第3期,第318—328頁))
  129. ^ (或無視斷句符號,將此“與”歸入上讀,即“歟?”)
  130. ^ (賤民?見下)
  131. ^ (豫,從“予”聲,“予”作從八從吕*之形,又見於清華簡《祝辭》,六年格氏令戈銘文。“豫”,從象,多用作舍/予/舒等。楚簡兔/象多混淆,或讀爲"逸",音不可通。)
  132. ^ (用心)
  133. ^ (將何如)
  134. ^ (是)
  135. ^ (從 戔*/丵*。顧史考讀“戚/慽/慼”,此爲根據從“戈*”之形所作的舊釋,但該類聲符目前看來應歸爲月祭部,過去將此類字釋作“慼/戚”的,包括從“⿱屮戈”之字(《成人》),並不可從。(關於“戚”字形,參 中國文字學報13 2023 徐文龍 說安大簡《詩經》中的“戚”字及其相關字)楚簡從“宿”“心”之字多釋爲“戚”(如見望山簡)可從。裘錫圭先生認爲楚簡中用爲“察”(從“丵*”)聲的聲符來自於“戔”形之訛。2022唐佳,肖毅一文從此說。參 簡帛25 楚簡“戔”字補釋 唐佳 肖毅) 或以爲所從爲“帶”或“禼”,下端從“矢”形,如包山簡157“察”字,如清華簡《越公其事》67“竊”字,如郭店簡《語叢四》8“竊”字,上博簡《容成氏》51“帶”字等。按,此字可能不能直接隸定爲⿲戈戈戈,楚簡從三戈之字或讀作“畢”。參考包山簡 舒慶命案 中的 ⿱⿲戈戈戈月 字。從“叢”“僕”等所從,以及楚簡中“戔”和“丵”的分化來看,似乎二者並不同源。戰國文字“帶”上部亦有相似構型(如見平洲戈),二者混同有可能是變形音化所導致。又參 余紹宏, “禼”字源流考,中國文字學報9,2018,又參 季旭昇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汉字汉语研究 2019 年第 2 期(总第 6 期)2019 https://mp.weixin.qq.com/s/wM7CXy78CnzV6ffTREGlkA
  136. ^ 關於戚*形字的爭議,又如《凡物流形》“𢧵”字,或認爲從“雀”聲。如參 刘钊《“集”字的形音义》 https://mp.weixin.qq.com/s/k72S1uCHhZtbEi5Hs_gQDQ
  137. ^ 關於甲骨文“⿱屮戈”以及甲骨文“⿱↑止”的一些討論,參《緇衣》12章“佱”下註。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745505/
  138. ^ (讀患。一般認爲此字從“龹”,楚簡多用作“管”字的聲符(如《窮達以時》“管夷吾”)。又見於戰國楚璽“浣*陵侯三璽”。從“心”之“惓*”,又見於上博簡《性情論》31“憂患”。“龹”與“串(關)”“䜌”聲似無其它相通之例。望山簡2.49 完*此字李家浩(1982, 1998)释为"龹",汗简6.74作“完”(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p85)。按,此字疑爲“奐/𢍅”之形。“院”或體作“寏”。又“完”之下方或從“万(丏)”,見謝明文:釋甲骨文中的“[八丏]”及相關諸字。“龹*”“奐”“万(丏)”或爲一系) https://mp.weixin.qq.com/s/FQMzhXXSUix1OENQErWMKA
  139. ^ (上下)
  140. ^ (和)
  141. ^ (用心)
  142. ^ (將何如)
  143. ^ (小雅)
  144. ^ (大雅)
  145. ^ (有)
  146. ^ (成功)
  147. ^
  148. ^ (業)
  149. ^ (從吕*,李学勤先生认为该形为"璧"初文意符)
  150. ^ (帝謂文王,懷爾盟德)(帝謂文王,懷爾明德)
  151. ^ (蓋誠謂之也) 比較第一部分“害”
  152. ^ 有命至天,命此文王
  153. ^
  154. ^ (雖)
  155. ^ (欲)
  156. ^ (和“也”稍異,或讀“也”)
  157. ^ (得乎)
  158. ^ 待?
  159. ^ (頌)
  160. ^ (見第二部分註)
  161. ^ (遟/遲)
  162. ^
  163. ^ (疑讀“逖”。爲“易”的訛形,此字形又見於清華簡《治政之道》《成人》)
  164. ^ (大雅)
  165. ^ (德)
  166. ^ (怨,見第一部分註)
  167. ^ 小矣
  168. ^ 納物
  169. ^ (博)
  170. ^ ⿱⿰亻雚日,觀
  171. ^ (俗)
  172. ^ (焉)
  173. ^ 斂財
  174. ^ (聲)
  175. ^ (誰)
  176. ^ (有)
  177. ^ (乎)
  178. ^
  179. ^ (⿰阝⿱吅忞/⿱⿰阝𠳵心。“𠳵”,古文“鄰”。字疑𠳵吝雙聲,或文真通也。或讀憐。或释为吝。裘錫圭釋“隱”,多從此。李學勤2002認爲是“隱”的“𤔌”替換成聲符“𠳵”的產物,參下文) https://mp.weixin.qq.com/s/8r4JRRzjKfaJ_-zOoY6H2g
  180. ^ 下殘。或讀爲“意”
  181. ^ (邶·柏舟)
  182. ^ 23.7.10 此字未見別處。疑讀“閔”(門文昏諸音互通的問題,又參下“亞而不文”註)。《邶·柏舟》“遘閔既多”(魯詩,齊詩作遘)。楚簡未見確定表示“閔”之字。
  183. ^ (谷風)
  184. ^ (⿱否心,背)
  185. ^ (蓼莪)
  186. ^ 有孝志
  187. ^ (隰有萇楚)
  188. ^ (得)
  189. ^ (悔)
  190. ^ (有利詞)
  191. ^ (醬中/將仲)
  192. ^ (違/諱)
  193. ^ (揚之水)
  194. ^ (⿱ 心/⿱⿰禾刅心/⿱⿰禾刃心,讀諒?) 23.9.22 下“采葛”沒有標明國別,此怪也,下《柏舟》標《邶·柏舟》,而《采葛》有三首卻不標,此處標點在“梁*”後,似也不可讀“梁·采葛”。疑讀“刃”聲。楚簡“利”極少從“刂”而多從“勿”,“刃/刂”多表意,如“剸”。比較左塚漆梮“受*語”。馬王堆帛書《衷》余之卦,歸而強,士諍也。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0864695
  195. ^ (采葛)
  196. ^ (如)
  197. ^ 焦?笑?參 刘钊《“集”字的形音义》 https://mp.weixin.qq.com/s/k72S1uCHhZtbEi5Hs_gQDQ
  198. ^ (見第一部分⿺辶鬯*下註。或讀“離”)
  199. ^ (愛,見第一部分註)
  200. ^ 顧氏讀“頻增”。賓,或見上“坪”條註。
  201. ^ (蟋蟀。安大簡“蟋”亦從“七”聲。楚簡率字從行)
  202. ^ 知難。“無已大康,職思其居。”是謂也。
  203. ^ 仲氏
  204. ^ (楚簡多用㡭爲𢇍(絕),《說文》以㡭爲繼,而楚簡用法左右無別。楚簡寫作匕穿過幺之形,當爲“絕”“斷”之意會,而“繼”或以“纂”“繫”等字表示。參 孟蓬生 《语文研究》2022 年第 1 期(总第 162 期)“反𢇍(绝)为㡭(继)”成因试探)
  205. ^ (怨,見第一部分註)
  206. ^ (⿱鹿彔*,鹿鳴,鹿下加註彔字)
  207. ^ (始)
  208. ^ (𢻯/敎/教/效)
  209. ^ (夂乎/終乎)
  210. ^ (厭。厭或體見緇衣23章註)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745505
  211. ^ (兔罝)
  212. ^
  213. ^
  214. ^ (睯*/⿱民𰆸/⿳民目又/⿳民且又/鹿目又/⿳鹿且又/閔/憫。王家咀簡《衛風·氓》篇名作“~之”。楚簡此字與“文”對讀,遣策中或表示“花紋”之“紋”。上方形或作鹿字頭,構型不明。似從“民”聲(23.9.23 此民字之寫法見於上博簡《從政》《孔子見季桓子》等篇與九店簡。形似”殺”,構型不明。鄬子受鐘(圖像集成15164)“昧爽”之“昧”子似從此),今之“昬”字可能來源於此。也可能《說文》籒文“婚”“𤔿”的訛變,“𤔿”形又近“夔”。關於此字的釋讀,陳偉先生發現郭店《語叢一》簡31與簡97編聯,“豊因人之情而/即~者也”與《禮記·坊記》“禮者,因人之情而爲之節文者也”對讀,從而確認此字讀“文”。李家浩先生指出此出自 汗簡卷中之二彡部 古文四聲韻 軫韻所引 閔 古文。)
  215. ^ (《墻有茨》。“墻”從古文“郭”“𩫏”。讀爲“墉”者,當即“墻”之或讀,《爾雅》墉,墻也。《爾雅·釋宫》曰“牆謂之墉”,“墉”應該是從“𩫏”的“⿰爿𩫏(墻)”的不同稱呼。《毛詩》“墻有茨”,安大簡作“墻有蒺藜”。“蒺藜”,急讀之而爲“茨”。齊/次/音近,如“䪠/齏”之互換)
  216. ^ (“慎”,六國文字從“斦”從“言”或從“心”,見成語璽“慎言”“慎X”,參《緇衣》8章“古上之好亞不可不慎也”註。密/蜜,從二必從甘,又見包山簡遣策255。按,而必又訛作二戈(“戔*”),從“戔*”之字或有質部一讀。參考 包山簡135“觱(畢)”下註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3648084#ref_25
  217. ^
  218. ^ (青蠅。楚簡“繩”從“興”,如見左冢漆梮,《皇門》11 是揚是繩。)
  219. ^ (智/知)
  220. ^ (涉溱)
  221. ^ (絕)
  222. ^ 23.6.20 柎,此字整理者隸定爲“侓”,但右側並非“聿”字。或謂從“隶”,形音亦不可解。有學者隸定爲從付從木之“柎”,應可從。顧氏讀“浮”,認爲指“游泳”。《說文》編木以渡曰泭。或作柎,通作桴。孫炎曰:方木置水曰柎栰。“止”原篆作“士”。按,“士”可能爲“止”訛,楚簡一些“止”和“士”形近,如見望山簡(簡62) 遲 ⿱𡰥止 寫成 ⿱𡰥士 的形狀,也有單體的“止”,如清華簡《管仲》3 “道止”。該篇錯字較多,比如簡6“亡”訛作“乍”,該例可以考慮。柎可按本字讀。涉,可指乘船渡水。《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其絕柎而止,子不我思而不相往來也。
  223. ^ (㡀/幣/幡/枕*。馮勝君讀爲《澤陂》。魏宜暉讀爲“審”,季旭昇認爲即“枕”的訛寫(⿰木⿱冘臼,見長台關簡23),即《葛生》“角枕粲兮”(季旭昇《從上博一〈孔子詩論〉的“角枕婦”談〈詩·葛生〉的角枕》(《出土文獻研究》第19輯)認爲角枕、錦衾在包含楚簡在内的漢以前文獻中,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喪葬用品的例子,對宋明以來學者解讀《詩·葛生》時把“角枕”看作喪葬用品的觀點進行駁斥。)。關於“釆/㡀”,參緇衣13章註)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745505
  224. ^ (或讀作“歸”,《說文》歸從婦省。但音上不可通,此似有可商之處。參下文 “關於“𠂤”的餘論”)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3867774
  225. ^ (智/知)
  226. ^ 或即《小雅·沔水》𣉻/智下面似乎還有一段。季旭昇讀“河水智”。參 季旭昇 從《孔子詩論》“河水智”談《詩經·小雅·沔水》中國簡帛學刊 第四輯 2021
  227. ^ (君子陽陽)
  228. ^ (小人)
  229. ^ (⿱丰廾。逢。亦見清华簡《参不韋》。不逢時,生不逢時)
  230. ^ (⿱爫卒/爫𧘇。楚簡中“衣/卒”同形,“⿱爫卒”用作“卒”字。徐俊剛認爲二字有別,參2022戰國文字青年學者年會)
  231. ^ (禮)
  232. ^ (訛作倒高形,和厚,𩫏下部類似)
  233. ^ (謂)
  234. ^ (圖。圖之,即謀之。戰國文多見此用法。《姑成家父》子其圖之。)
  235. ^ (答)
  236. ^ (毋)
  237. ^ 即“失”。舊釋“逸”,不確。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0801916/answer/2953648567
  238. ^ (諸)
  239. ^ (刑)
  240. ^ (乎)
  241. ^
  242. ^ (此顧史考補文,下同)
  243. ^ (何)
  244. ^ (哉)
  245. ^ (庶)
  246. ^ (知)
  247. ^ “敓”楚卜筮簡多用作“祟*”和“敓除”之“敓”。或以爲讀作“說辭”,爲解決占卜問題的方案。參考邴尚白先生《葛陵楚簡研究》2009 (博士論文 臺大出版中心 文史叢刊137)109頁,142頁。又參考“新蔡葛陵楚墓卜筮祭禱簡研究兩則”“釋敓”戰國文字研究 第六輯 2022
  248. ^ (鬼)
  249. ^ (知)
  250. ^ (刑)
  251. ^ (德)
  252. ^ (如)
  253. ^ (愛)
  254. ^ (幣)
  255. ^ (正)
  256. ^ (刑)
  257. ^
  258. ^ (將)
  259. ^ (貢)
  260. ^ (爾)
  261. ^ (聞)
  262. ^ (巷,參緇衣1章注)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745505
  263. ^ (路)
  264. ^ (毋)
  265. ^ (謂)
  266. ^ (答)
  267. ^ (歟)
  268. ^ (貢)
  269. ^ (殹/抑)
  270. ^ (吾)
  271. ^ (如)
  272. ^ (其,原文作“𨔝命丌”)
  273. ^ (歟)
  274. ^ (如/若)
  275. ^ (正)
  276. ^ (刑)
  277. ^ (德)
  278. ^ (以)
  279. ^ 一些“此”或訛作“⿰才匕”,這裡位於兩種寫法之間
  280. ^ (哉)
  281. ^ (如/若)
  282. ^ (原文作“天”)
  283. ^ (毋)
  284. ^ (愛)
  285. ^ (幣)
  286. ^ (毋)
  287. ^ (以)
  288. ^ (李零讀毛。木毛(x))
  289. ^ (如)
  290. ^ (將)
  291. ^ (焦,參刘钊《“集”字的形音义》) https://mp.weixin.qq.com/s/k72S1uCHhZtbEi5Hs_gQDQ
  292. ^ (將)
  293. ^ (其)
  294. ^ (或讀“又”何琳儀。陳偉認爲“又”在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
  295. ^ (持)
  296. ^ (吾)
  297. ^ (乎)
  298. ^ (以)
  299. ^ (如)
  300. ^ (將)
  301. ^ (涸)
  302. ^ (將)
  303. ^ (其)
  304. ^ (或讀“又”,見簡【4】註)
  305. ^ (持)
  306. ^ (吾)
  307. ^ (命?)
  308. ^ (乎)
  309. ^ (豈)
  310. ^ (飽?)
  311. ^ (梁)
  312. ^ (食)
  313. ^ (哉)
  314. ^ (繄/抑)
  315. ^ (無)
  316. ^ (庶)
  317. ^ (何/呵?)
编辑于 2023-09-23 00:26 ・IP 属地中国台湾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东西古典文学捃要

    东西古典文学捃要

    两周汉晋希腊罗马古典文学捃要
    composition

    composition

    archaic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