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辩队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语辩论队(以下简称“国辩队”)自建校伊始便与学校一同成长,参加大湾区各项大型赛事以及华语辩论世界杯、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等国际赛事,已获得诸多奖项:
2018年深圳高校赛 冠军
2018年南方杯辩论锦标赛 亚军
2018年华语辩论邀请赛 资格赛八强
2022年华语辩论世界杯深圳赛区 冠军
2022年深圳市“菖蒲杯”青年学子辩论赛 高校组冠军/总冠军
受访队员简介:
沈乐遥 2020级 人文社科学院 祥波书院 四辩
刘先骐 2020级 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 逸夫书院 三四辩
张婉婷 2020级 经管学院 祥波书院 三四辩
段一好 2021级 人文社科学院 思廷书院 一三辩
国辩队合影
2022年5月,国辩队以5场全胜的好成绩荣获华语辩论世界杯深圳赛区冠军;同时,刘先骐同学获得“全程最佳辩手”称号,沈乐遥、狄寅峰、张昕瞳同学获得“单场最佳辩手”称号。
在本次专访中,我们将走进这支素质过硬的队伍,感受理性、严谨的辩论精神,倾听队员们的心声。
在磨砺中进取
2022年5月,国辩队在期末周踏上了华语辩论世界杯深圳赛区的征途。原计划是每场都有1至2位老队员带领新队员,但是队员们的学业繁重、考试交叉,几经协商,只能采用“谁有空谁参加”的经济性原则。因此,队里总共只派出8位同学参加5场比赛,平均每人参加2.5场。老队长刘先骐更是“劳模”,全勤参赛。
队员们既要兼顾学业又要准备比赛,个中辛苦不言而喻:团队讨论一般从晚上10点左右开始,结束后需要各自整理回顾,这时往往早已过零点,压缩睡眠时间是常态。不过,这样辛苦的经历悄然改善着队员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紧张的赛程可以提高备赛效率——队员们最大化地利用了空余时间,将原本花费在浏览信息等琐事中的时间留给更重要的辩论赛。于是,大家讨论半小时至一小时就能确定很好的论点,这样的速度是从前难以想象的。
对于沈乐遥而言,辩论赛促使她改善了学习习惯:如果在平时就定期进行复习、分阶段巩固知识、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就能对课业更有掌控感;把课业问题拖延至期末周解决,只会让日程安排更缺乏条理。她认为,辩论赛也可以作为思维的调剂,并不会挤占大量学习时间,“可利用的时间比我想象的更多”。除了时间管理,她还分享了其他收获:提高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判断、挑选出相对有效的信息;独立写完攻防文件,学会全面思考、预判各种可能受到的攻击与回应方式。有限的时间条件迫使她学习新技能,摸索着如何在极其高强度的比赛中不断调整状态,对抗压力与负面情绪的干扰,同时准备新一轮的辩题。
国辩队参加华语辩论世界杯深圳赛区的比赛
为了提升团队实力,国辩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方法。在“以老带新”的机制下,一位学长或学姐辅导4至5位新生,每周围绕一个小专题或技术动作进行讲解。全队也会共同观看经典的辩论赛,选取重点部分,由老队员分析此处的优缺点。同时,国辩队积极落实“以赛代练”的方法,每周五举办队内赛,也鼓励队员积极参加校内、校外比赛。在准备大型比赛时,队里还会设立资料组,该组成员负责帮助参赛队员查找文献,提取数据和权威观点。
队员之间的配合度是影响团队实力的重要因素,而配合度是在日常练习中培养、在备赛中深化,最终在比赛时展现的。赛前讨论时,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常常出现,队员们或各让一步、修改框架、提取各观点的相似处,或深入讨论、选取便于求证和拓展的部分,又或者直接展开激烈的队内辩论来争取说服对方。在刘先骐看来,“让四个想法各异的人在赛前统一想法”,是辩论的魅力之一。偶尔,新老队员们会因为备赛的习惯、节奏不同而产生误解和摩擦。这时,队长会及时与他们进行交流,建议习惯了快速备赛的新队员适应团队节奏、积极参与研讨,提前共享个人观点与补充材料,展现自己对比赛的重视程度;劝导老队员放松状态,信任新队员。最终,队员们得以化解矛盾,继续积极配合。在比赛中,同队的四位队员必须熟悉各自的攻防和战场,熟悉赛前准备的材料,互相帮助填补漏洞、回应质疑。谈起队友间的合作,沈乐遥十分自豪:“我的队友们始终严谨地对待辩论赛,秉持着‘符合逻辑,说服自己’的态度,重视从比赛中学习到的东西,而不是单纯的输赢。如果四个人的备赛、参赛氛围非常好,我就能享受整个比赛过程,不论结果如何。”
在思辨中成长
学习与锻炼,是辩论赛带给沈乐遥的重要意义。她曾经怀疑自己不适合辩论、不擅长捕捉他人的话语漏洞,是与队友的交流解开了她的困惑。“那位朋友输了模辩,却没有特别沮丧,反而来开导我,让我看清辩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而不是把自己贡献给‘赢得比赛’这件事情。于是我意识到,只要能从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就是有意义的。例如,对一个看似混乱的局面拥有掌控力、凭自己的力量扭转局面的过程,就能让我感到快乐。”
辩论也是走出舒适区、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学习的过程。在辩手的心证(个人立场)与持方相悖时,如何发挥出色,是留给辩手的一项挑战。对此,沈乐遥给出了答案:“我曾经分到过‘梁祝式的爱情才是真爱’这一持方,与自身的观念相反。于是我和团队查阅各种版本的古文原文、戏曲,进行大量的对比分析,发现‘爱情可以冲破客观的外在束缚’这一突破口,又从‘爱的多面性’拓展,找到更多依据。其实,我在思考和心证相反的观点时,会发现那些自认为熟悉的、似乎可以直接下定论的观点,未必真的天衣无缝、完全值得坚持。辩手在场上说的任何话都不代表自己,而是为了扮演好‘辩手’的角色。如果每次都能被分到心仪的持方,就只是输出已有的观念,无法得到更大的锻炼。”
谈及坚持参加辩论赛的动力,沈乐遥认为,“辩论队里的人们”是最大的因素。“他们给予我极大的情感支持,像云朵一样在我即将坠落时托住我。每次遇到问题,学长学姐都会教给我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甚至直接做我的一对一陪练,为我讲解技术;在管理方面遇到难题时,国辩队教练宋教授耐心地开导我、给予我一些建议;队里有一个生日记录表,由指定的一位同学在群里带领大家给当天过生日的寿星发送祝福;如果学业等压力过大,我们允许队员休假,调整完毕再回来比赛。”在这个“云朵遍布”的团队,每位成员都能在辩论技能精进的道路上收获友谊,回馈关怀。
“国辩队不仅仅关注输赢,更关注着给队员们创造更好的体验。”沈乐遥说。我们期待着国辩队再创佳绩,将这份对于辩论的热爱传播至更广阔的天地。
2022年华语辩论世界杯深圳赛区冠军
除了沈乐遥以外,另外三位队员刘先骐、张婉婷和段一好也分享了他们与国辩队的故事,以下是学生记者和队员们的对话。
学生记者:
你加入国辩队的初衷是什么?
刘先骐:
延续一种习惯和责任。我在本科期间就一直带领校队参加辩论赛,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训练与比赛早已成为课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读研以后,我离开了原来的队伍,面对日程表上的空缺,内心依然希望把参赛这一“习惯”延续下去,力争奖项。
刘先骐(左一)参加第八届深圳高校青年学子辩论邀请赛
张婉婷:
以前从未接触过辩论赛,非常想尝试参与这项竞技性极强的比赛。同时,我希望在国辩队学到更多知识、提升辩论技能,所以坚定地参加了新队员选拔比赛。
段一好:
2018年华语辩论世界杯的决赛惊艳了我。当时,詹青云是最打动我的选手,她至臻的立论、清晰的逻辑和形象的语言表现令我耳目一新。她陈述的“青年人拓宽自己人生边界的可能,是在拓宽这个世界价值判断的可能”也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认识到在辩论赛中可以进行思想的争锋和价值观的严肃探讨。
学生记者:
请分享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辩题。
张婉婷:
“杀死机器人士兵是否道德”,来自我大一入队前的最后一场选拔赛。当时,我和好朋友一起组队,团队氛围、备赛状态都很好。虽然我们离冠军只有一步之遥,倍感遗憾,但是我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打辩论的氛围,获得了极佳的参赛体验感,也第一次拿到了“最佳辩手”称号,还是有很大的收获的。
张婉婷(左二)参与校内赛
(以下两个辩题分别出自2019年、2021年的深圳读书月辩论赛,它属于开放性比赛。)
刘先骐
: “生活中应不应该注重仪式感”。当时有许多市民驻足旁听,十分关注比赛,赛场的氛围十分浓厚。当时,半年未参赛的我正借助校外赛进行“康复训练”,整个团队也处于适应和重建的阶段。我们一边适应比赛环境,一边重新思考获胜的战术、方法,了解听众对辩论的接受度和接受方式。
段一好:
“年轻人可不可以躺平”。我看到台下有许多长辈带着孩子观看我们辩论,于是更深刻地意识到,辩论赛不只是一场思辨的游戏,更是一个传播观点、和观看者进行交流的机会。我们是带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进行表达,所以更要直面当下、慎重选题、理性表达。
学生记者:
在你心中,一位理想的辩手应该具备什么能力或素质?
刘先骐:
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传递给他人。辩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技术。擅长表达的辩手会倾向于内容方面的输出,给这个题目赋予他独特的思考。我认为辩论的内容比技术更重要。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和自己的思想,只进行技术上的操作,比赛的观赏性就会降低。辩论的核心价值在于诠释,在于“每个人对辩题的看法是什么样”,以及“能不能把看法展现给别人”,并且力求全面具体地表述。
刘先骐(后排)参加2022年深圳市“菖蒲杯”青年学子辩论赛
张婉婷:
兼具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是对辩手的基础要求。如果表达能力足够好,即使其他方面没有优势,也可以通过队友协作来弥补。往下再挖一层,就是思考能力。有深度的论点、论证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判断能力,而判断来源于辩手自己深入的思考。许多著名的辩手都会有自己的辩论风格,这就源于他们思考问题的视角,以及能在一个问题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获得更好的解析。
段一好:
直面事物的本质。一位理想的辩手应该对辩题产生深刻的思考,在辩题中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事物的实质,仅仅使用逻辑上的诡辩、无价值的空话和套路来辩论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即使获胜也很难有太大的价值。
学生记者:
有人认为辩论的意义不是求胜,而是求知,通过不同立场探讨事物的本质,从而学习到更多。对于你而言,辩论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张婉婷:
找寻自我。“自我”可以是一个辩题下的持方和立场,更长远一点,就是“想要成为的人”。因为一个辩题底下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观点,不是非黑即白、对错分明的,评委判定胜利的标准就是逻辑自洽。就像人生,没有哪一个选择绝对正确,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向内和向外探索,然后找到自洽的观点。我们可能会身处摇摆的立场中,但不必一直想怎样才算“正确”,更重要的是走一条不让自己后悔的道路,找寻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段一好:
消除误解,让事物模糊的定义更清晰。因为之前尝试阅读过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所以我对语言哲学抱有一些兴趣,对客观事实和语言命题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很比较留意。讨论辩题时,我们首先会追问“是什么”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例如追问“年轻人超前消费的现状是什么,什么是贸易保护主义,什么是中庸之道”。给每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词下清晰的、符合当下现状的定义,消除歧义、达成共识,并使其具体化,在我看来是辩论的核心价值之一。其实这也是语言的意义,是实现社会大分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是我们进行任何一项人类大规模合作的基石。
段一好(右二)参与校内赛
学生记者:
喜欢国辩队的哪些地方?
刘先骐:
第一,国辩队有一个很完善的体系。部门分工明确,大家对于辩论、对于争取荣誉有一个共识。第二,国辩队是一个团结上进的队伍。站在参与者的角度,无论是积极的赛前准备、比赛中默契的配合,还是赛后的梳理总结、互相学习,都能体现每一个队员的责任心。入队3年,我们团队共同摸索出赢得比赛的方法、更好地诠释观点的方式,获得了3次校外赛冠军。
张婉婷:
国辩队给予我非比寻常的包容和归属感。我不但如愿学习到了各类专业的知识,而且结识了一群“可以认真讨论各种问题”的朋友。以前,周训结束后我们会组织饭局,从严肃的训练状态回到轻松愉快的生活状态,大家的关系也从对手、队友、评委转换成好朋友,自由地聊天。国辩队教练宋教授是一位可靠的前辈,对每一个队员的指导和关心不限于辩论领域,而是包括了我们的生活、学业。这个团队是一个温暖的家,能扫除我内心的孤独。
段一好:
国辩队是一个进行严肃讨论的地方,能让队员们思考并深入探究事物的更多面,了解各领域的专业知识,从历史文化、生物医疗,到税收政策、时政新闻,应有尽有。国辩队让我暂时走出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抬头仰望知识的浩瀚星空。
国辩队参加第七届深圳大学生思辨大赛
记者/戴一诺
编辑/温诗玥
主编/吴一鸣
网页编辑/沈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