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倒幕运动成功后,天皇是否有实权?
4 个回答
关于权力架构,如果不看具体的组织法和运作细则,就没必要看宪法。
简单的拿美国宪法做例子,美国宪法一开始就没有禁止黑人选举权的条文,但黑人没有选举权是大家都知道的。
如果我们审视明治宪法颁布后的各种军政法令,自然可以发现天皇的权力是有限的,而且限制很多。
藩阀元老们抛头颅,洒热血,暗杀矫诏,自然不是为了给自己头上戴一个随时发作的紧箍咒。尊皇是给不明就里的人看的,怎么个尊法我们说了算。先皇孝明的时候,亲自下令讨伐长州,这时候大久保和西乡说“ 非義勅命ハ勅命ニ有ラス候”。就是抗命。
倒幕之后,日本前十年是大久保的时代,是一个充斥着暴动(一揆),造反(乱),刺杀的时代。大久保有极强硬的个性,被视为事实上的独裁者,他的前同志有一多半变成对手,或造反被杀,或在民间积蓄力量。
大久保谈过他的计划,他打算执政二十年,二十年后给后进。他被刺杀以后,没有第二个人能独揽大权,大家对于没完没了的暗杀也颇有忌惮。
这时候资格最老的是岩仓具视,但岩仓也觉心神疲惫,遂提拔鬼点子多的伊藤博文为内务卿,负责设计一套制度,让不同派别,不同想法的人都能“基本满意”。
这个“基本满意”的度,就是放弃暴力对抗,不要再去搞刺杀,暴动,造反这类事。
在这个制度下,建立了宪法和一系列配套法律,制度,细则等,基本左右了二战前的政治运作方式。
首先是宪法和国会,这两点是在野势力强烈要求的,刺杀大久保时候的“斩奸状”头一条大罪就是拖延国会和宪法,压制民权。不搞这个,大家都别想安稳,就等着没完没了的刺杀吧。
日本的民权派有个特点,和“尊皇”是紧密相连的,大家都默认天皇和庶民一条心,这也符合当时的认知水准。
为了和在野的民权派对抗,伊藤就推出尊皇的法宝,在宪法里把天皇位置推的很高,目的是携天皇令众人。凡有对大众难推行的事情,就都加个天皇的名义。
第二点,伊藤还要给强大的军人集团以自治地位。明治政府之所以能在民权派的狂攻下保持下来,就是靠的军队,军人集团需要法律上的独立,这就是”天皇统帅权“。
第三点,同样的方式,宪法里搞出了”天皇统治权“。
天皇并没有因此成为中国式的绝对君主,伊藤,山县,都不会甘心变成一条唯命是从的狗,天皇统治权,统帅权,都是独立于国会外的方式。
绝对君主制度本身有巨大的弊端,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奸臣”“阉党”“后党”,根源均在于绝对君主制,而日本天皇长期无权,伊藤又考察过欧洲诸国的制度,自然不会堕其毂中。
因此要设法限制天皇的权力,这就是宪法之外的众多法律,制度,细则。这些细则虽不起眼,作用却非常重要,甚至比宪法更重要。
”公文式“,明治19年敕令第一号,公式令(明治40年勅令第6号),规定了天皇的命令的合法形式,大事为诏,小事为敕,诏和敕必须由相应的大臣“副署”,就是联名,没这个是不合法的。
如:帝国大学令----明治19年敕令第3号,除天皇御名御玺外,还需要首相伊藤和文相森有礼的副署。
因此高级的大臣(首相和八大臣),只有“辞职”一说,没有“解职”。
此外还有一个制度,也是限制天皇的关键。机务六条,伊藤博文1886年制作,原则是:御前会议上,天皇要发言只能等首相请求,不能自行发言。天皇的国政顾问只能是内阁各部的次官。天皇必须参加各种不喜欢的仪式等等。
另外,天皇没有人事权,这点极为重要。
道理上,各高级大臣,高级将领都是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只负责盖章。
内阁总理大臣的选用,取决于枢密院。枢密院是一个”必须咨询的机构“,负责内阁总理大臣人选的提出。
沒有枢密院的提出,就不能上任,这个”咨询“权力,现代叫法是”提名权“,但日语里没有”提名“这个词。
军部的统帅权更牛,”现役武官制“,挟制政府的杀器。陆军大臣,海军大臣,提名是军部,说倒阁就倒阁,这是山县有朋当首相时候捣鼓出来的,第二次西园寺内阁因此倒台,也因此发生了普遍的游行示威(护宪运动),继任的桂太郎内阁(山县门徒)也倒了,继任的山本权兵卫内阁提出废除此制度的提案,当时陆军大臣木越安纲顶着被全体陆军骂内奸的臭名,在阁议上签了同意。后果是被军部强行退役,丢掉了做大将的机会。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军部不提名,天皇也没辙。
法令,制度这些东西是一样的,程序上都要有天皇核准,但不是从天皇这里提出来的。
那么天皇有否决权么?这是一个盲区,没有制度规定的。习惯上,下边报上来的,天皇只能同意。
统帅权的”军令“也是如此,二二六兵变,裕仁从头到尾要求镇压,但没有参谋本部的配合,这命令就是发不下去,只能找人去劝解。这时候的参谋总长还是裕仁的叔叔载仁,被裕仁骂了个狗血淋头。
因为有”军事参议院“这个”咨询机构“,荒木和真琦两个皇道派在里面反对,讨伐令就下不了。
天皇的权力在哪里?在于体制之外的影响力。
投降时的”圣断“,其实是体制外的手段。通过天皇自己的强烈表态,从感情上逼迫死硬派阿南在诏书上签字,没有阿南的连署,这诏书也发不下去。
天皇可以发“敕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东西不用大臣署名,因此也缺少约束力,是宣言性质。
对高官表明态度,通过自己的亲信发送出去,引来民间压力,也是一招。
田中义一对张作霖事件前后说法不一,刚登基没几年的裕仁脾气大,说田中总理说话不靠谱,不想再见他了。田中郁闷,只能辞职。
内大臣牧野伸显看着担心,就出来进谏:天皇做的过分了,发脾气不对,祖宗一向是听下面扯淡装样子的。裕仁以后克制了好久,二二六的时候又发了一回,这次骂了皇叔载仁。
裕仁当了十几年天皇,也知道耍滑头了,对美开战之前,近卫推荐亲王东久迩组阁,裕仁一听就摇脑袋了:皇族组阁,打仗的责任岂不就是皇室来担?
最后定下来东条英机。
天皇想一意孤行,制度内有办法嘛?基本没有。制度内制止的倒有。就是皇族会议。
皇族全体成年男子+枢密院议长+内大臣+宫内大臣+司法大臣的皇族会议,可以设立摄政,把天皇撂一边去。大正精神不正常的时候,裕仁就上来摄政。
这个皇室典范和宪法一样重要,在皇室事务中引入了合议制和皇族外势力。
大部分的制度,都是伊藤博文解说过的,伊藤担任过首相,宫内大臣,手把手把各种制度给演示了一遍,在这种制度正常运行下,天皇的责任是听汇报,盖章,出席各种仪式。
但这个制度的不足在于----天皇拒不配合的时候怎么做----没有明文,这点只能靠天皇自觉。执意不配合,后果就是流血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