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倒幕运动成功后,天皇是否有实权?

因为设计二战责任承担的问题,感觉这个问题的讨论还是云里雾里,我觉得要不把时间提前,在明知维新刚开始的阶段。所谓的实权,我的定义是对国家政策有重大决定权…
关注者
60
被浏览
21,497

4 个回答

关于权力架构,如果不看具体的组织法和运作细则,就没必要看宪法。

简单的拿美国宪法做例子,美国宪法一开始就没有禁止黑人选举权的条文,但黑人没有选举权是大家都知道的。

如果我们审视明治宪法颁布后的各种军政法令,自然可以发现天皇的权力是有限的,而且限制很多。

藩阀元老们抛头颅,洒热血,暗杀矫诏,自然不是为了给自己头上戴一个随时发作的紧箍咒。尊皇是给不明就里的人看的,怎么个尊法我们说了算。先皇孝明的时候,亲自下令讨伐长州,这时候大久保和西乡说“ 非義勅命ハ勅命ニ有ラス候”。就是抗命。

倒幕之后,日本前十年是大久保的时代,是一个充斥着暴动(一揆),造反(乱),刺杀的时代。大久保有极强硬的个性,被视为事实上的独裁者,他的前同志有一多半变成对手,或造反被杀,或在民间积蓄力量。

大久保谈过他的计划,他打算执政二十年,二十年后给后进。他被刺杀以后,没有第二个人能独揽大权,大家对于没完没了的暗杀也颇有忌惮。

这时候资格最老的是岩仓具视,但岩仓也觉心神疲惫,遂提拔鬼点子多的伊藤博文为内务卿,负责设计一套制度,让不同派别,不同想法的人都能“基本满意”。

这个“基本满意”的度,就是放弃暴力对抗,不要再去搞刺杀,暴动,造反这类事。

在这个制度下,建立了宪法和一系列配套法律,制度,细则等,基本左右了二战前的政治运作方式。

首先是宪法和国会,这两点是在野势力强烈要求的,刺杀大久保时候的“斩奸状”头一条大罪就是拖延国会和宪法,压制民权。不搞这个,大家都别想安稳,就等着没完没了的刺杀吧。

日本的民权派有个特点,和“尊皇”是紧密相连的,大家都默认天皇和庶民一条心,这也符合当时的认知水准。

为了和在野的民权派对抗,伊藤就推出尊皇的法宝,在宪法里把天皇位置推的很高,目的是携天皇令众人。凡有对大众难推行的事情,就都加个天皇的名义。

第二点,伊藤还要给强大的军人集团以自治地位。明治政府之所以能在民权派的狂攻下保持下来,就是靠的军队,军人集团需要法律上的独立,这就是”天皇统帅权“。

第三点,同样的方式,宪法里搞出了”天皇统治权“。

天皇并没有因此成为中国式的绝对君主,伊藤,山县,都不会甘心变成一条唯命是从的狗,天皇统治权,统帅权,都是独立于国会外的方式。

绝对君主制度本身有巨大的弊端,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奸臣”“阉党”“后党”,根源均在于绝对君主制,而日本天皇长期无权,伊藤又考察过欧洲诸国的制度,自然不会堕其毂中。

因此要设法限制天皇的权力,这就是宪法之外的众多法律,制度,细则。这些细则虽不起眼,作用却非常重要,甚至比宪法更重要。

”公文式“,明治19年敕令第一号,公式令(明治40年勅令第6号),规定了天皇的命令的合法形式,大事为诏,小事为敕,诏和敕必须由相应的大臣“副署”,就是联名,没这个是不合法的。

如:帝国大学令----明治19年敕令第3号,除天皇御名御玺外,还需要首相伊藤和文相森有礼的副署。

因此高级的大臣(首相和八大臣),只有“辞职”一说,没有“解职”。

此外还有一个制度,也是限制天皇的关键。机务六条,伊藤博文1886年制作,原则是:御前会议上,天皇要发言只能等首相请求,不能自行发言。天皇的国政顾问只能是内阁各部的次官。天皇必须参加各种不喜欢的仪式等等。

另外,天皇没有人事权,这点极为重要。

道理上,各高级大臣,高级将领都是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只负责盖章。

内阁总理大臣的选用,取决于枢密院。枢密院是一个”必须咨询的机构“,负责内阁总理大臣人选的提出。

沒有枢密院的提出,就不能上任,这个”咨询“权力,现代叫法是”提名权“,但日语里没有”提名“这个词。

军部的统帅权更牛,”现役武官制“,挟制政府的杀器。陆军大臣,海军大臣,提名是军部,说倒阁就倒阁,这是山县有朋当首相时候捣鼓出来的,第二次西园寺内阁因此倒台,也因此发生了普遍的游行示威(护宪运动),继任的桂太郎内阁(山县门徒)也倒了,继任的山本权兵卫内阁提出废除此制度的提案,当时陆军大臣木越安纲顶着被全体陆军骂内奸的臭名,在阁议上签了同意。后果是被军部强行退役,丢掉了做大将的机会。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军部不提名,天皇也没辙。

法令,制度这些东西是一样的,程序上都要有天皇核准,但不是从天皇这里提出来的。

那么天皇有否决权么?这是一个盲区,没有制度规定的。习惯上,下边报上来的,天皇只能同意。

统帅权的”军令“也是如此,二二六兵变,裕仁从头到尾要求镇压,但没有参谋本部的配合,这命令就是发不下去,只能找人去劝解。这时候的参谋总长还是裕仁的叔叔载仁,被裕仁骂了个狗血淋头。

因为有”军事参议院“这个”咨询机构“,荒木和真琦两个皇道派在里面反对,讨伐令就下不了。

天皇的权力在哪里?在于体制之外的影响力。

投降时的”圣断“,其实是体制外的手段。通过天皇自己的强烈表态,从感情上逼迫死硬派阿南在诏书上签字,没有阿南的连署,这诏书也发不下去。

天皇可以发“敕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东西不用大臣署名,因此也缺少约束力,是宣言性质。

对高官表明态度,通过自己的亲信发送出去,引来民间压力,也是一招。

田中义一对张作霖事件前后说法不一,刚登基没几年的裕仁脾气大,说田中总理说话不靠谱,不想再见他了。田中郁闷,只能辞职。

内大臣牧野伸显看着担心,就出来进谏:天皇做的过分了,发脾气不对,祖宗一向是听下面扯淡装样子的。裕仁以后克制了好久,二二六的时候又发了一回,这次骂了皇叔载仁。

裕仁当了十几年天皇,也知道耍滑头了,对美开战之前,近卫推荐亲王东久迩组阁,裕仁一听就摇脑袋了:皇族组阁,打仗的责任岂不就是皇室来担?

最后定下来东条英机。

天皇想一意孤行,制度内有办法嘛?基本没有。制度内制止的倒有。就是皇族会议。

皇族全体成年男子+枢密院议长+内大臣+宫内大臣+司法大臣的皇族会议,可以设立摄政,把天皇撂一边去。大正精神不正常的时候,裕仁就上来摄政。

这个皇室典范和宪法一样重要,在皇室事务中引入了合议制和皇族外势力。

大部分的制度,都是伊藤博文解说过的,伊藤担任过首相,宫内大臣,手把手把各种制度给演示了一遍,在这种制度正常运行下,天皇的责任是听汇报,盖章,出席各种仪式。

但这个制度的不足在于----天皇拒不配合的时候怎么做----没有明文,这点只能靠天皇自觉。执意不配合,后果就是流血事件了。

还真问了这个问题……

我就分阶段回答吧。

1866年-1868年,天皇没有实权,江户方面幕府说了算,倒幕方面萨长联盟军政领袖说了算。

1868年-1877年,开始逐步拥有形式上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各种政府命令多以天皇的敕令形式发出,有别于幕府时代的府令。天皇开始更多的参与“会议议事”——这里的会议,是由新政府的公卿、藩主和藩士组成的会议—— 对天皇很仰仗,因为维新三杰已经死绝了。这个阶段的日本政治形态,是寡头统治。

题主所问的“比如宣战,官职改革,税收财政制度等等”,明治天皇貌似只对“宣战”感兴趣,但基本上决定权都在他手上。

1877年-1889年,天皇的权威、权力膨胀最快的阶段。

各种涉及民生变革、生产关系改变和政治形态调整的法律都陆续出台,当然,也都是以天皇敕令的形式发出——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这个时候日本还没有所谓的议会,依旧采用“政府议政+天皇批准”的模式,天皇的权力更多体现在say no or yes上。

这个阶段的末期,日本陆续颁布了刑法和民法。

伊藤博文进入政府顶层,并主张废除旧的“会议议事”,并主张导入内阁制。

山县有朋进入政府顶层,强势干预皇家事务(大正年间居然还干涉皇太子的婚事,也就是后来的昭和天皇的婚事)。

可惜,都死早了!

1889年,日本宪法颁布,教育敕语颁布。前者确立了日本的法律构架,后者确立了日本的意识形态。

1890年,第一届帝国议会召开,贵族院/上议院是靠近天皇的工武合体政治家们,下议院是国民选举产生的国民。

到这里为止,天皇权力范围有所变化,但依然很牛逼的在宪法中保留了一些在其他任何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中都不曾出现过的权力:

比如,独立命令而制定单一法规的权力,例如紧急敕令(第9条)

比如,不受议会制约而缔结条约的权力(第13条)

比如,最重要的“统帅权”归于天皇,也就是说海陆军不对议会负责,而对只天皇一个人负责(像不像现在的泰国?这可是之后日本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之后,你耳熟能详的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以及镇压台湾民众的 乙未战争都是由这位明治天皇主导的。

乙未战争初期,明治天皇直接派遣了自己的亲卫“近卫师团”登陆台湾作战——伊藤博文刚发布《该岛接收事宜》,要求清国在台湾的军政人员缴械离开并安全交接公务文书,皇上就没忍住,打!

总结,明治天皇的权力从明治维新起不断提升,在20世纪初达到巅峰。明治政府的局限性使其必须依赖于天皇权威,近而走到了利益一致的道路上。最终以1933年的“天皇机关说”事件为契机,通过镇压日本国内的明主政党,日本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最后补充一则侧面的佐证:

请事先查阅“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1日,美国以战胜国集体的名义通过瑞士政府向日本就8月6日的急电作出复照:“自投降之时刻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统治国家之权力,即需听从盟国最高司令官”,“日本天皇必须授权并保证日本政府及日本帝国大本营能签字于必需之投降条款……。”

这一答复既保证了美国对日本的最高控制权,又承认了日本天皇及其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

15日,日本宣布投降。

也就是说直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都是对日本有实际统治权的人,打不打降不降要他说了算。

这一点,美国人一直都很清楚。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