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飘渺、余音绕梁、天籁之音等绝妙的词汇都是用来赞誉音乐的,但87版《红楼梦》中一首首曲子给观众留下的印象自认为无法用更准确的词藻予以表达。每一次看过,那荡气回肠的曲调在脑海中一遍遍循环。是怎样的人能给我们留下如此经典的作品?
据悉,电视剧87版《红楼梦》的歌曲演唱者共有三人,陈力、叶矛和王洁实。 其中序曲、引子、枉凝眉、葬花吟、紫菱洲歌、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晴雯歌、叹香菱、分骨肉 这十首为陈力独唱。 而 红豆曲 则是陈力和王洁实合唱的。
有人说过“任何文学家的语言都无能为力的时候,要表达,只有靠音乐家了。”
我想是有道理的,音乐更能深刻诠释人类复杂细腻的情感。
“尽管没有出生在艺术世家,陈力却有着良好的音乐天赋——“音色优美,声音很纯净。”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音乐编辑郭融融对当初作为业余歌手的陈力陈力是这样评价。
陈力,出生于吉林,父亲是长春卷烟厂的厂长,酷爱围棋和集邮。母亲
是
一名工厂的会计,
更
是
一名
京剧迷;
陈力自小就酷爱音乐。
中学时,陈力的歌声在同学中就小有名气
。那时候,
长影乐团
在
心中
就是她向往
的圣殿。1970年,
陈力怀揣梦想,
惴惴不安地
来叩响
这
座
圣殿的
大
门
。那次,
长影乐团学员的考试顺利通过!
满心欢喜的
她
憧憬
着有一天,自己的歌声
能
就此
飞上银幕。
谁料想接下来
的路
,
并没有像想像中那么顺利,因为
陈力的父亲当时被打成“走资派”,况且常与海外通信,
更是
有“特务”之嫌
,
单位
因此
不肯出“政审”证明
。无奈
之下,
陈力的梦想就此搁浅。直到
1972年,她接着报
考长春市京剧团。
因为
嗓音太
过于
动人,剧团没有要“政审”材料,
而
破例收下了
她
。
之后,陈力在
长春市京剧团一唱就是5年。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
1977年的
一次练功不慎摔伤,迫使
她
告别了舞台。
为了生计,只好转而
来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当了
一名
化验员。
然而,挫折
并没有让她放弃心中的梦想
,工作之余
陈力也不忘
练
习唱功
,
融入生活的磨砺
,反而使她的嗓音出落得更加
美妙
。
只要有机会,她就会积极参与各种业余演唱比赛
。在吉林省和长春市举办的声乐比赛中,她多次获得一等奖和优秀表演奖。
努
力,不放弃使她迎来了机遇,
1983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大型记录片《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由
王立平写词谱曲,创作了主题歌《长春春常在》。那年“五一”节,王立平在长春的一位导演家吃饺子,
当时电视上
正播放长春职工文艺汇演录像。
不经意间听到
一个圆润的女高音
传出
,
当即就引起敢
王立
平的注意
。
于是通过一番寻找,这们伯乐与当时还是业余歌手的陈力在音乐上结缘。
当时,王立平创作的歌曲《太阳岛上》、《潜海姑娘》正风靡全国,陈力
更是早已
久仰这位著名作曲家的大名
。但
她作梦也没有想到
的是
,王立平
竟然
会“相中”自己的歌喉。就这样,陈力从长春汽车制造厂的化验室,走进了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录音棚。
随着《红楼梦》的开拍,陈力被
王立平
选用演唱《红楼梦》
中的曲子
。《红楼梦》的音乐既不是民歌,也不是洋歌,更不是戏曲,王立平把它写成了“十三不靠”,创造一个只属于《红楼梦》的音乐方言。在王立平老师耐心的指导和讲解下,以及陈力虚心刻苦的训练下,终于成就了无法替代也可超越的红楼音乐。王立平曾自豪地称陈力的歌声不是绕梁三日,而是绕梁三十年。
这样经典的作品,在当时录制条件和环境都不足的情况下,投入了太多的艰辛,也饱含了太多的情感。就在陈力
一步步把握了“红楼”插曲总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也沉醉于宝黛的不幸,寻求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时,家中突然传来噩耗,癌症的魔掌伸向了她的丈夫!
当陈力悲切切、急匆匆赶回长春时,爱人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肠、胃和肝。8个月守候床头,精心料理,却依然回天乏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溘然而去……。那年,她才28岁。痛失爱人的陈力看着4岁的女儿哭闹着要爸爸,心都快碎了。
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痛苦,陈力把更深沉的感情揉进“红楼”,这种感情是任何其他翻唱者都无法模仿和超越的。
为了“红楼”,陈力跟随摄制组整整三年。最初只安排她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唱《无字歌》和《枉凝眉》;后来,她得到了演唱电视剧大部分歌曲的权利;最后,王立平把剩下的《红豆曲》、《聪明累》、《紫菱洲歌》也交给了她——12首插曲全部由她演唱。她用实力和行动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不仅演唱了《红楼梦》中绝大多数的曲子,陈力还不计较角色大小,高兴地在剧中扮演了柳家媳妇。在一群珠围翠绕,穿绸著锦的屏幕人物中,柳嫂是唯一不着簪环脂粉的女性,甚至试妆时,化妆师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还会把她脸上的底色一次次加深。就是这样一个只有几十个镜头的小小角色,陈力认真写了长达15页的人物自传。由于掌握了人物性格,实录时一次就顺利通过。
1987年5月,《红楼梦》打入香港。剧组赴港参加首映,掀起一股“红潮”。一曲《枉凝眉》,一举征服了香港观众。歌声才落,亚洲电视台里的电话铃声响成一片。歌迷们纷纷称赞,说她为香港歌坛带来质朴清新的气息。荣誉接踵而来——“亚视”邱老板专门邀请她再次赴港演唱;电视台艺术总监高亮激动地挥毫题字,给她以“出谷黄莺”的美誉。亲友们出面挽留了。在香港定居的表姐劝她:留下吧,你在香港肯定能唱红。有人甚至替她作了具体设想,提出优惠的条件。陈力笑着婉言谢绝了。因为她属于红楼,她知道这些荣誉里包含了太多人的付出。
随
着
红楼剧组“散伙”,
之后
陈力走上了经商之路
。
然而首次从商就被骗,
无辜受到警方调查,
当时
曾在内地引起很大轰动。
待
事
件
平息后,她去了加拿大与
新处的
恋人完婚,
之后
帮丈夫打理公司,从此再也没有
走
唱歌
这条路
。
2007年,陈力作为嘉宾参加了央视的《艺术人生
——红楼梦再聚首》栏目。这位因演唱《红楼梦》歌曲而红遍大家南北的歌手也是20年来首次揭开了神秘面纱。
2012年,陈力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文艺
》录制的《红楼梦25年再聚首——红楼不了情》节目,并在节目里演唱。
2013年,陈力参加了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孔子学院和亚利桑那大学联合举办的北美《红楼梦交响音乐会》并演唱。
2017年6月17日,陈力参加了“1987,我们的红楼梦”30周年人民大会堂音乐会,登台献唱电视剧《红楼梦》原曲。当晚的音乐会上,众多当年《红楼梦》主题曲的“原音重现”。已年过六旬的陈力,从国外飞回北京,来不及倒时差就紧接着出场,站上舞台,现场演唱《枉凝眉》《秋窗风雨夕》《分骨肉》,最后演唱的《葬花吟》更是引发全场大合唱。她动情地说:“我已经走在人生第三个30年上,过去的30年,我把最美的歌声献给了87版《红楼梦》。
如果说王立平老先生成就了红楼梦的经典音乐,那一定是陈力让这部作品成为极少数能伴随岁月、永驻心底的天籁之声。是他们齐力才得以让这部奉艺术之虔诚、倾生命之热忱的音乐作品,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经典。
用康震教授评价苏轼-《水调歌头》的话讲就是“什么是千古绝唱?他唱完了,你们世人谁都别再唱了,这就是千古绝唱!”
87版《红楼梦》电视剧已经看过很多遍了,
从而
发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通常情况下,
有些地方台
会
将电视剧
播出时间
卡短
,而
延长广告时间
以增加收入。尽管
黛玉葬花这一场景恰在该集集末,
而且
《葬花吟》
这首
歌长达5分钟,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台包括中央台的《红楼梦》精缩版会卡掉这一段。这
大概就
是
大家
对经典
音乐
的认同
吧
。
“红楼
”曲曲皆经典,自我尤其喜爱那首《葬花吟》。
前奏,短促但是韵味十足,恰似漫天飞雪,扑面而来,飘零纷散…继而起之的小合唱在此情景上自然的流露:“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在余音绕梁中陈力的轻盈飘逸,净脆婉转的独唱幽怨而起,随着黯然真情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反复歌唱将整曲推向高潮…曹雪芹的绝品填词,王立平的淋漓之音,陈力的动情表达,构成了“黛玉葬花”经典一幕的背景。
据悉,
那段小合唱
其实
全是陈力一人所唱,为了达到音色的一致和立体声效,当然也有当时音乐设备并不完善和先进的原因。她一个人将七人小合唱反复唱了七遍,每次微小的时差构成了后来大家所听到的立体声女生小合唱。那种时差的掌握若是稍有疏忽,就要重新录制,如此的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真令人折服。
有
比较专业的
网友评价陈力的演唱:陈力的演唱有三点是其他演唱者所不及的,即纯、峭、深。纯:指陈力的声音即为红楼梦音乐本身。三年的精雕细琢,每一个音符都已经刻在了她的嗓子里,融入她的血液中。她在演唱中没有任何技巧的装饰,甚至连颤音都听不到;峭:陈力的嗓音,在高低音之间的转换过渡有时并不圆润,但正是这种不圆润,成就了她的演唱的特殊的拗峭风格。当深沉蕴藉的低音向高音急转直上的时候,给人一种穿石裂帛,高出不胜寒,寒冽如冰的感觉。深:陈力的感情投入深刻,但是她的声音在表现力上具有局限性,感情并没有被歌声完全地释放出来,而是大部分沉淀于心中,这让陈力的歌声变得更加深沉蕴藉。或许这种解读,能体现出大家对陈力版红楼梦组曲的无比热爱和永久牵念吧。
这样一个优秀的歌手,《红楼梦》以后,几乎隐匿人间
,
可惜可叹
的同时,也令很多人感到不解。或许这样的经典,
只属于
红楼
吧?
发布于: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