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阴(今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人。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278 ]
左宗棠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后来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参赞戎机,抵抗太平军。后由曾国藩保举,特旨为四品京堂,率兵号“楚军”,与太平军作战,为扭转战局之关键人物,历官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封恪靖伯。光绪元年(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讨伐阿古柏,收复失地。中、俄伊犁交涉中,主张“先之以谈判,继之以战阵”。光绪七年(1881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后病殁福州。 [278 ]
左宗棠是清末湘军首领之一,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其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近代中国国家主权完整的捍卫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者、传承者。 [279 ] 与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并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280 ]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 [281 ]
(概述图来源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清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生于湖南省 长沙府 湘阴县左家塅。生性颖悟,少负大志。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他随父亲 左观澜 到省城 长沙 读书。 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同年因母亲病重放弃院试,不久母亲去世, 丁忧 期间至少从1829年(道光九年)起涉猎 经世致用 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如《 皇朝经世文编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读史方舆纪要 》及《 水道提纲 》等视为至宝,这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
1830年(道光十年),左宗棠丧父。 丁父忧期间,在长沙拜访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 经世致用 学者 贺长龄 ,贺长龄“以国士见待”。
1831年(道光十一年),进入长沙 城南书院 读书,贺长龄之弟 贺熙龄 是左宗棠当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熙龄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同年,左宗棠又入湖南巡抚 吴荣光 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
1832年(道光十二年),左宗棠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 乡试 ,因“搜遗”中第,取得举人功名,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 及第 。科场失意,左宗棠未能沿着“正途”入仕,但他由此更加潜心经世之学,其志向和才干也得到了包括贺氏兄弟在内的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崇。 同年,左宗棠与 周诒端 成婚。
1833年(道光十三年),左宗棠首次进京应 会试 ,与 胡林翼 在北京订交。写成组诗《燕台杂感》,涉及新疆形势。
1836年(道光十六年),左宗棠在湖南 醴陵 主讲 渌江书院 期间,结识两江总督 陶澍 [10-12] 1838年(道光十八年)左宗棠第三次落第归乡,途中于南京拜见陶澍,后者主动提议让他的独子 陶桄 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 不久陶澍去世,左宗棠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至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在安化陶家任教八年,并协助料理陶家事务,期间他广读陶家藏书,经营柳庄,钻研农学、舆地,并对 鸦片战争 予以关注,提出“更造火船、炮船之式”等应对方针。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左宗棠返回湘阴柳庄。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湘阴大水,左宗棠赈济乡邻。 同年,胡林翼向时任云贵总督 林则徐 推荐左宗棠,但左宗棠因事未赴任。
1852年(咸丰二年),当 太平天国 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 郭嵩焘 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 张亮基 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建议大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1853年(咸丰三年),左宗棠随张亮基入湖广总督幕府,同年,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左宗棠不再随往,转而返回湘阴。
1854年(咸丰四年)4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 骆秉章 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其时, 清王朝 在湖南的统治已 岌岌可危 ,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伏彼起。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湘军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1855年(咸丰五年),御史 宗稷辰 疏荐左宗棠。
1856年(咸丰六年),因左宗棠有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之功,清廷“以 兵部郎中 用”,赏戴花翎。
1858年(咸丰八年),在骆秉章的保荐下,左宗棠加四品卿衔。
1859年(咸丰九年),樊燮京控案发,左宗棠被迫于当年末、次年初离开骆秉章的幕府。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 咸丰帝 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这次湖南永州镇总兵 樊燮 的构陷,险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胡林翼、郭嵩焘、 潘祖荫 等人相助,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 [22-23] 不仅如此,左宗棠的命运很快还出现了新的转机。
1860年(咸丰十年),在太平军攻破 江南大营 后,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曾国藩 襄办军务。 并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 [25-26]
1861年(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疏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 太平军 攻克杭州后,清廷正式补授左宗棠为浙江巡抚(1862年1月 ),督办军务。
1862年(同治元年),左宗棠进军浙江,在随后的两年中,他在中法混合军“ 常捷军 ”、中英混合军“常安军”、“定胜军”的配合下,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1863年(同治二年)升 闽浙总督
1864年(同治三年)3月,左宗棠攻陷杭州,加太子少保衔,赐 黄马褂 他在浙江采取种种恢复经济的举措,并攻克湖州等地,从而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二等恪靖伯。 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 李世贤 汪海洋 部,至1866年(同治五年)2月,左宗棠最终攻灭李世贤等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 [31-32]
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1866年(同治五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 求是堂艺局 (亦称 船政学堂 ),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时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 沈葆桢 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 福州船政局 (亦称 马尾船政局 )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左宗棠 西靖陕甘

1862年(同治元年),在陕西的回民趁太平天国和 捻军 进入陕西的机会发动叛乱。其初期的主要首领有 赫明堂 、马生彦、 马振和 白彦虎 等。同时在宁夏也爆发了大面积的回民暴动,其主要首领有马兆元和 马化龙 。由于当地起义军的活动,陕甘局势几近糜烂,而总督 杨岳斌 不能有效控制局势。这种情况下,清廷于1866年(同治五年)9月谕令左宗棠前赴陕甘。
1867年(同治六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督统军队(陕甘总督由 穆图善 署理),屡次击败捻军,但因回军牵制、捻军机动灵活等因素而难以彻底取胜;延川、 绥德 还多次被回民军攻破。 是年末,捻军由陕入晋,继而入河南、直隶,京师震动。左宗棠与李鸿章、 李鹤年 官文 皆受革职处分。左率军追击,并且建言献策,最终于1868年(同治七年)协助李鸿章消灭了西捻军。左宗棠在入京觐见时指出平定陕甘仍需五年时间。
1868年(同治七年)末,左宗棠进军陕北的延安、绥德、榆林一带,至1869年(同治八年)初先后逼降扈彰、 董福祥 等统领的起义军。 随后他进兵 董志原 ,大败盘踞和被驱逐于此的回民军,4月攻占该地,肃清庆阳、泾州。在此期间, 刘松山 高连升 部相继发生兵变,高被杀,左宗棠大怒,对叛变兵勇严加惩处。 左宗棠并在当地推广 代田法 区田法 ,努力恢复生产,并拨款救济饥民和归降者。 这时,左宗棠已认定盘踞金积堡一带的 马化龙 是回民起事的罪魁祸首之一,遂派刘松山进攻马化龙的金积堡。同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
1871年(同治十年),肃清后方后,左宗棠进攻甘肃河州,当地回民军领袖 马占鳌 顽强抵抗,清军屡屡受挫,但始终坚持作战。在清军的强大压力下,马占鳌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投降,所部被左宗棠编入清军。回民军的主力至此已经被消灭。
1872年(同治十一年),左宗棠派刘锦棠克复 西宁 白彦虎 等退入甘肃;他另派徐占彪进攻肃州,但肃州久攻不下。同年,左宗棠驳斥朝臣 宋晋 停造轮船的主张, 并在兰州创办 甘肃机器制造局 (即 兰州制造局 )。8月,左宗棠入驻陕甘总督驻地兰州。 1873年(同治十二年),西宁回民军首领 马桂源 投降,被押往兰州并处死。随后左宗棠集合 徐占彪 宋庆 金顺 刘锦棠 等部大举围攻 肃州 ,其后还亲往肃州督战。此役中, 白彦虎 等退到新疆。11月,肃州回民军首领 马文禄 被迫投降,后被处死,其部属和部分老幼共约有七千人被屠杀; 左宗棠事后承认“自办军务以来,于发、捻投诚时,皆力主‘不妄杀,不搜赃’之禁令,弁丁犯者不赦”,而肃州之役,则“不能尽行其志”。 [45-46] 随着肃州克复,陕甘回变告终。 清廷着左宗棠以陕甘总督 协办大学士 ,赏加一等 轻车都尉 世职。
1864年(同治三年),受 太平天国运动 和同治陕甘回变影响,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出现了割据纷争、各自为王的混乱局面。其中,围绕喀什噶尔展开争夺的伊斯兰教 白山派 首领马木提艾和 柯尔克孜族 部落头目 司迪克 相继致书中亚的 浩罕汗国 ,由此引来该国的军事头目 阿古柏 ,他于1867年(同治六年)建立“ 洪福汗国 ”盘踞新疆。沙俄亦趁机于1871年(同治十年)7月侵占伊犁。
伊犁被攻占引起清廷重视,清廷命 景廉 成禄 等率军出关,并令左宗棠派兵进剿,因陕甘回民起事尚未平定,左宗棠认为:“此时兴师远举,并非稳着。”但他仍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1月派徐占彪进兵肃州。
1873年(同治十二年)3月,左宗棠致信 总理衙门 ,指出“欲收 伊犁 ,必先克乌鲁木齐”。如果乌鲁木齐城克复,“我威维扬”,再大兴屯田以保证长期后勤供应,安抚新疆各部族耕牧如常,“即不遽索伊犁,而已稳然不可犯矣”。乌城形势既固,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若外交失败、不得已与俄军交战,清军亦未必不能够胜利。 这样,左宗棠提出了先安定新疆 回部 再准备收回伊犁的方针。
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本侵台,清廷由此发生“ 海防 ”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 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湖南巡抚 王文韶 主张塞防。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指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 ,而且“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 军机大臣 文祥 赞同左见,全力支持之。与此同时,左宗棠弹劾景廉、成禄等原受命收复新疆而逡巡不进者,成禄被革职,景廉被调任。 于是1875年(光绪元年)5月,清廷下诏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节制三军,以将军 金顺 为帮办军务 ,择机出塞平叛新疆。
在军事战略上,左宗棠提出要“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又称“缓进速决”):
“先北后南”,即先安定北疆(但不急取伊犁),再进军南疆。这是考虑到进军新疆重点在打垮阿古柏,而阿古柏的势力主要在 达坂城 托克逊 吐鲁番 一线,其在北疆势力比较薄弱,进军困难较小;同时,位于北疆的乌鲁木齐有重要政治意义。从地理区位上讲,收复北疆,也可为进一步收复伊犁创造必要条件。
左宗棠此前已在兰州建立“ 兰州制造局 ”(亦称“甘肃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并由广州、浙江调来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造出大量武器,还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 劈山炮 和广东无壳抬枪。
左宗棠事先命西征军前锋部队统帅张曜,驻军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1876年(光绪二年)一年收获粮食5160余石,基本上可以解决该部半年军粮所需。然而毕竟缓不济急,为运输军粮,左宗棠又建立了四条路线:一是从甘肃河西采购军粮,出 嘉峪关 ,过玉门,运至新疆的 哈密 ;二是由包头、归化、宁夏经 蒙古草原 运至新疆东部的巴里坤或古城(今奇台);三是在新疆东部采买;四是向俄国人购买,1875年左宗棠曾接待俄国 索斯诺夫斯基 一行并与之订立购粮合同 ,一说这部分粮食实际来自伊犁。 此外,左宗棠广设运粮台站,并于官运之外借用民力,节节转运。 不料遭沈葆桢反对。几经波折,清廷最终下诏,令户部拨款200万两、各省协饷300万两,准左宗棠自借洋款500万两。但经费仍为不足。左宗棠后又曾于1877年(光绪三年)、1878年(光绪四年)、1881年(光绪七年)三次为西征军借洋款,总计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至1881年(光绪七年)间向洋商借款1375万两,另向华商借款846万两。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示意图
1876年(光绪二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祭旗,正式出兵。左宗棠坐镇 肃州 ,命刘锦棠、金顺分兵两路,先后率师出关。考虑到饮水困难,他把大军分作千人一队,隔日进发一队,刘锦棠走北路,金顺走南路,到哈密会齐。 刘锦棠率领西征军主力自肃州入新,至哈密行程约1700里,很顺利地进入哈密。部队各营到达哈密后,把从肃州等地陆续运往哈密的军粮再辗转搬运,翻过东天山九曲险道,分运至巴里坤和古城。
很快, 刘锦棠 的前锋部队,占据了距离乌鲁木齐只有不足三百里的济木萨(今 吉木萨尔 县)。 8月,刘、金两军协力,经激战攻下乌鲁木齐外围的古牧地;阿古柏的帮凶 白彦虎 、马人得弃乌鲁木齐而逃,刘锦棠遂兵不血刃收复乌城(8月18日)。随后,金顺进占 昌吉 ,荣全在刘锦棠协助下攻克 玛纳斯 城。至此,北路荡平。
1877年(光绪三年)4月,刘锦棠出兵,迅速收复达坂城(4月20日)和托克逊城(4月26日);徐占彪与张曜在盐池会师,攻克吐鲁番门户七克腾木(4月21日)。阿古柏逃往 焉耆 ,留其幼子驻守 库尔勒 为其垫后。不久,刘、张、徐三军合击,又收复吐鲁番(4月26日) ;阿古柏一看通往南路的门户打开,自知大势已去,乃服毒自杀(一说被毒杀)。阿古柏的长子伯克胡里为争权夺位杀死其弟,率领残部逃往喀什。 白彦虎率领余众逃窜到开都河一带。
清军收复新疆过程中,英使 威妥玛 多次对清廷展开恫吓,此时又劝清廷停止进军、将阿古柏势力认作藩属,海防派亦运作朝廷,清廷让左宗棠“统筹全局”,提出己见。左宗棠上疏据理力争,强调新疆的战略意义、当前的大好形势,并提出要在新疆实行省制,最后得以继续新疆收复战。 [63-65]
收复南疆
反映左宗棠西征的画作
此时, 沙俄 又和 土耳其 发生 第十次俄土战争 ,金顺建议乘虚袭取被沙俄霸占的 伊犁 。左宗棠认为师出无名,反遭其谤,留下不打。同年8月,大军从正道向西挺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喀喇沙尔、 库车 阿克苏 乌什 ),再收复西四城( 喀什 噶尔、英吉沙、 叶尔羌 和田 ),伯克胡里与白彦虎逃往俄国。1878年1月2日(农历仍为光绪三年),和田克复。 至此,这场由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之乱乃告平息。见此情景,住在山中的布鲁特(今 柯尔克孜族 )十四个部落,争相内附。
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指挥西征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清廷嘉其功,诏封二等恪靖侯。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左宗棠雕像
1871年(同治十年), 沙俄 阿古柏 侵占新疆之机,派兵侵占了 伊犁 ,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但当时沙俄因 克里米亚战争 ,比较虚弱,其驻华公使不得不在照会清朝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时说些外交辞令,称占领伊犁是为了“安定边疆秩序”,“只因回乱未靖,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 玛纳斯 各城克服之后,当即交还”。但不料清军果真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被落了口实。左宗棠借此强调俄方有归还许诺在先,所以要先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伊犁问题。
1878年(光绪四年),左宗棠多次上书朝廷,讨论在新疆设省以及收回伊犁,引渡胡里、白彦虎等事宜。他也与俄国方面有所交涉,并曾致书俄国土耳其斯坦总督 康斯坦丁·彼得洛维奇·考夫曼 ,但无果。清廷派遣 崇厚 为全权大臣出使俄国进行谈判。然而谈判中,沙俄条件苛刻,且在谈判的同时,白彦虎和伯克胡里仍数次武装侵扰中国边境。
1880年(光绪六年),清廷派 曾纪泽 出使俄国,重议条约。 与此同时,左宗棠兵分三路向伊犁方向挺进:命 金顺 部出精河为东路;命 张曜 部驻特克斯河畔为中路:命 刘锦棠 部出布鲁特游牧地为西路。左宗棠认为“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遂亲自由肃州出发入疆,坐镇 哈密 亲领后路声援,并表示收复 伊犁 血战到底的决心。左宗棠在哈密生活了四个月,为了减轻内地长途调运军粮的困难,改善天山运道,修筑盘曲山路;筹集粮秣,发动军民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增粮积谷。并在哈密大本营加紧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 此外,1880年(光绪六年)9月,左宗棠筹建已久的“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正式开工,这是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沙俄闻讯,火速增兵坚守伊犁,并派出舰队游弋在海上,中国沿海地区天津、奉天(今辽宁)、山东先后警报,都处于戒备状态。清廷在此情形下,召回左宗棠,左宗棠交棒 刘锦棠 ,踏上回京之旅。 当时正值 俄土战争 结束后不久,沙俄相对虚弱,加之其他的种种考虑 [74-75] ,不欲开战,闻知左宗棠入京,反而担心中俄全面决裂,在谈判桌上终于让步。
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 曾纪泽 与俄方代表订立了《中俄 伊犁条约 》和《陆路通商章程》。较之《里瓦几亚条约》,中国虽赔款增加,并仍割去了伊犁 霍尔果斯河 以西之领土,但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在领事等问题上也收回一些利权。次日左宗棠抵京。他对这一条约态度复杂,一面说“界务无损”、“商务亦尚相安” [77-78] ,对曾纪泽也赞扬道:“劼刚此行,于时局大有裨益,中外倾心,差强人意也。” [79-80] 另一面,他一年多后致信刘锦棠时又说:“伊犁仅得一块荒土,各逆相芘以安,不料和议如此结局,言之腐心!” 左宗棠赴两江任前与醇亲王奕譞宴饮合影
1881年(光绪七年),左宗棠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在此期间参与练兵、治河、禁烟等事。但他与同僚不和,自己也不习惯于任职中枢。同年10月,左宗棠调任 两江总督 南洋通商大臣 两江总督任上,左宗棠兴办水利,改良盐务,支持洋务,重视海防。 1883年(光绪九年),他还曾镇压 王觉一 起义。
1882年(光绪八年),沙俄正式交还伊犁,左宗棠第五次向清朝政府奏请新疆建省,提出乘新疆收复伊始和西征大军未撤之威,不失时机地建省设县。这样顺应民心,有利于百废待举,恢复元气,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左宗棠恳切陈词说服了清朝政府,同意着手在新疆建省。经过筹划,1884年(光绪十年), 新疆省 正式建立。 油画《敕治两江》,居中者为左宗棠,左二为李鸿章
1883年(光绪九年),越南局势恶化。左宗棠上奏分析局势,自请赴边督军,并令 王德榜 招募士兵组成恪靖定边军,准备作战。清廷同意了左宗棠的部分请求,但未同意其亲赴前线。 [85-86]
1884年(光绪十年)1月,左宗棠因目疾请求回籍调治。4月,因 中法战争 战事紧张提前销假,6月,入京任军机大臣,并管理 神机营 事务。8月, 孤拔 所率法军于在 马尾海战 全歼驻扎福建 马尾 的中国海军(习称 福建水师 ),破坏福州船政局。9月,坚决主战的左宗棠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12月,左宗棠抵达福州,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 [87-88]
1885年(光绪十一年)3月, 黑旗军 、恪靖定边军等取得 镇南关大捷 ,夺取了谅山。清政府“乘胜即收”,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军,与法国议和。左宗棠不满,上《密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折》,但没能改变清廷的方针。同时, 潘鼎新 刘铭传 等陷害攻击“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 台湾道 刘璈 ,使他们失去兵权。 左宗棠上书朝廷为属下鸣冤叫屈,并称病求退。 [90-92]

左宗棠 抱憾而终

1885年(光绪十一年)7月29日,病重的左宗棠连上两折,其一请求专设海防大臣,其二请求将 福建巡抚 改为 台湾巡抚 。不久,清廷成立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台湾设省也终于实现。
1885年9月5日(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故, 享年七十四岁。 [274] 他在临终口授遗折时先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又说:“惟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并提出诸多富强之策和对光绪帝的劝勉。 [94-95] 清廷闻知讣讯,于9月27日(八月十九日)追赠 太傅 ,谥号“文襄”。 入祀京师的 昭忠祠 贤良祠 ,并建专祠于湖南及他所立功的诸省。 1908年清王朝全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学者 杨东梁 指出,左宗棠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而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他在19世纪70年代力排众议,克服种种困难,率师一举收复新疆地区。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及新疆重归版图后,左宗棠力图“为新疆划久安长治之策”。在经济上,他着力于减轻赋税,修筑道路,兴修水利,推广蚕丝;在政治上提出“设行省,改郡县”,先后五次奏请在新疆建省以巩固国家统一。 左宗棠力主 新疆置省 ,这一举措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实现了新疆与全国其他各省行政制度的统一;它大大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于恢复和发展遭到破坏的经济、对于保卫祖国西北边防,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此外,左宗棠还最终促成了 台湾建省 ,这主要是为了加强海防,此后经巡抚刘铭传的努力经营,台湾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的一个先进省份。 [100-102] 然而, 甲午战争 后,台湾仍在《 马关条约 》中被割让给日本。 [103-104]
整饬吏治
左宗棠对清廷吏治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指出“讲求 吏治 ”是“天下切要之政”之一。 [105] 为此,左宗棠在罢免贪庸、任用良吏、革除陋规等方面多有举措。他还强调“察吏”、“训吏”以及“恤吏”,即注重考察官员的性情才识、为政得失,对官吏进行教育训导,以及对官员施以体贴亲恤、促其为善。尽管清朝吏治昏暗已成积重难返之势,但左宗棠的主张对后世仍有借鉴意义。 [106]
左宗棠一生功业,始自戎马。鉴于清朝八旗、绿营兵业已腐朽、失去战斗力的状况,左宗棠提出了仿效 戚继光 束伍 ”之法编练军队的主张,这与曾国藩等人的见解相合,由此推动了 湘军 的建立。 [108-109] 左宗棠将“练兵”视为治军的关键,其中除加强军事技术的训练外,还要对官兵进行"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方面的训导。左宗棠也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在西北用兵时曾强调“临阵外不准滥杀,不准奸淫妇女、搜抢财物、烧毁粮食”等,明知故犯者军法从事。他还注重对将士勤苦耐苦作风的培养,能够自觉地与将士同甘共苦,且以身作则,诚以待下,廉以率属,从而鼓励了士气,使整军经武得以可靠的保证。 [110]
在临敌用兵时,左宗棠所坚持的原则在于“慎”字:在制定指导战争全局的战略计划时,要清晰掌握“军情、贼势、地形”等方面的信息,通盘筹划,较为准确地确定重点打击目标;在进行战争的战略策略上,要注重“布置后路”和加强后勤保障,以便前线部队层层推进、稳扎稳打;反对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急于出兵,主张“缓进急战”,以“缓进”为速战速决创造必要的条件。作为统帅,左宗棠改变了作为将领时 事必躬亲 的态度,主要对战略计划和策略予以确定,并对进兵战术提出建议,而把战役的指挥权和战略、战术的具体实施交给前敌将领负责,避免 遥制 ,从而充分发挥前敌将领的才能。此外,他还讲求阵法,并善于采取“分道进捣”(即 分进合击 )的战术方法,等等。 [111]
在国防观上,左宗棠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在海防上,他尤其重视以新式轮船取代老式战船,以顺应海防近代化的潮流;他也一贯主张在海防建设中须统一指挥权,由此促成了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的成立;他还提倡在海防建设中兵民联合御敌,倡办“渔团”,这都丰富了近代中国的海防思想,也推进了中国近代的海防建设。在海防与塞防的关系问题上,左宗棠也于1875年(光绪元年)的讨论中给出了合理的意见,即:“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在塞防上,左宗棠除坚持国家领土“尺寸不可让人”的原则外,尤其看重新疆的战略位置,并把“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以及“筹饷”、“筹粮”、“筹转运”,视为规复新疆以重塞防的可靠保证。 [112]
凭借其军事才能,左宗棠在平定 太平天国运动 捻军起义 、陕甘回变乃至收复新疆等的历史事件中,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以收复新疆之战为例,左宗棠不仅在政治上有力地粉碎了英、俄两国的政治阴谋,在政策上采取了有利于团结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对敌的方针,在物质供应上解决了“兵、饷、粮、运”四大困难;而且在军事指导上,也十分出色。除了制订“先北后南”的正确的战略部署外,他还巧妙地运用了“缓进速战”的原则。在左宗棠用兵新疆的三年中,真正作战的时间不过四个多月,其他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物质准备,选择战机,对敌人的动态进行周密的研究和计算。学者 孙占元 评价说:左宗棠的用兵,的确达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地。
综述
第一次鸦片战争 时期,左宗棠在湖南乡间已密切注视"洋事"的动向。在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后,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日臻成熟。 [113] 根据学者 沈传经 刘泱泱 的概括:在闽浙任上,左宗棠的洋务活动主要是兴办 福州船政局 ,这对建立中国近代造船工业、近代学堂以及近代海军起到开创与奠基作用。陕甘任上,左宗棠的洋务活动的规模和重要性远不如前一阶段,但开始由军用向民用转化,由单一造船和驾船变成制造枪炮、火药、机器、织呢、开矿多种经营,由官办的 产品经济 向官办 商品经济 和民营商品经济发展。 [114] 两江任上,左宗棠洋务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更为广泛;经营体制上,由以官办为主转为更多采用招商集股的方式,且非 官督商办 ,而是“官倡商办”;反侵略保利权的目的,也更为鲜明突出。晚年所上《艺学说帖》 [115] ,则成为其长年洋务实践的理论概括,并体现出新的发展。 [116]
军事工业和新式学堂
经过左宗棠的声请, [119-120] 设厂造船的建议得到清廷批准。 [121-122] 此后,左宗棠立即投入船政局的筹建中,尽管中途奉调陕甘,仍抓紧进行人事、购机、筹款、制订船政章程、艺局章程、购买局厂地基、挑选驾船人才等事宜的落实,确保了 福州船政局 的设立。 [123]
左宗棠筹划设立 福州船政局 ,被池仲祜(一作池仲祐)、 陈绍宽 等人评价为“中国海军萌芽之始”。 [124-128] 船政局所辖船厂,经左宗棠所推荐的沈葆桢的经营,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机器造船工厂, 也是一座设备比较完备的造船工厂, [129] 其造船水平虽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毕竟实现了中国近代造船业从无到有的跨越。船政局所附设的 船政学堂 ,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造就了中国第一代轮船制造和驾驶人才,并从学员中产生了近代中国第一届官派赴欧洲的留学生。 [123] 马尾船政学堂 后,专习“西艺”的洋务军事学堂纷纷在各地创立,它们基本是仿行左宗棠为船政学堂拟定的章程,到李鸿章创办 天津水师学堂 才在模仿的同时有所突破; [130] 但是,天津水师学堂所用 吴赞诚 严复 ,仍与福州船政密切相关。 [131]
在西北任上,左宗棠仍致力于军事工业的兴办。他先设置 西安机器局 ,后改 兰州机器局 。后者以精通西洋枪炮制作的记名提督赖长为该局总办,主要生产枪炮及其弹药, [132] 兼制开河、凿井、织呢和水龙等机器,实为军、民两用的近代工业。此外,左宗棠还在新疆 阿克苏 设制造局,在兰州和库车均设火药局。这些机器局、火药局,不仅直接生产军火,而且起到机器母厂的作用,开中国西北近代工业之先河。 [114] 其产品既供军用,也投向市场。因原料、水源、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制约,织呢局仅维持三年便告停办,其中左宗棠筹划不详,也有一定责任。 [114] 尽管如此,这仍不失为一项创举,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132] 此外,左宗棠在西北还尝试使用机器治理泾河、勘探并开采矿藏,以及招商兴办乌鲁木齐铁厂等等。 [114]
两江任上,左宗棠除了支持和发展 金陵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等原有洋务事业外,还支持由商人集资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包括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安徽池州煤铁局等,并架设沿长江的陆路电报线,此外还对西方商人在上海开设纺织厂以及购买土地等行为加以抵制。 [133] [135-137] 在京畿,治理 永定河 [138] 在两江,则治理 淮河 并筹划恢复其入海故道(未成),修复 范公堤 以抵御海潮侵袭,兴办朱家山工程以治理 滁河 ,兴办 赤山湖 圩坝工程以平息江宁、镇江水患,等等。 [139]
鸦片 问题上:当时鸦片有中国自种的“ 土烟 ”从海外进口的“ 洋烟 ”两类。为解决土烟问题,左宗棠在陕甘任上饬令属官严禁种植 罂粟 ,在“严禁罂粟”的同时,为解决民众生计问题而“劝种棉花”,除劝谕农民种植棉花外,且购置纺织工具、雇请民妇教习棉纺技能,还刊行《种棉十要》及《棉书》,分行陕、甘两省,对于不宜棉的地区也要求广种杂粮以改善生计; [132] 对于在禁种罂粟的问题上督查不严的官员,左宗棠亦报请清廷严惩。 [140-141] 针对洋烟,左宗棠在军机大臣任上也希望通过增加捐税的方式限缩其销路并减少进口数量,但他与 威妥玛 谈判未果,后由曾纪泽接手,最终与英方达成《 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税率有所提高。 [142-143]
贺熙龄 :左子季高,少从余游,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察其进退言论,则循循然有规矩,而不敢有所放轶也。余已心异之。 [147]
张亮基 :全恃季翁为我部署,此君天下才也,办土匪,歼粤匪,以战则克,以守则固,进贤进能激励兵将,以残破之两湖而渐有生气。仆何能为,皆季翁之力。
胡林翼 :①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倘事经阅历,必能日进无疆。 [148-149] ②精熟方舆,晓畅兵略,在湖南赞助军事,遂已克复江西、贵州、广西各府州县之地。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其刚直激烈,诚不免 汲黯 太戆、宽铙 盖宽饶 少和之讥。要其筹兵筹饷,专精殚思,过或可宥,心固无他。 [150-151]
郭嵩焘 :左宗棠才尽大,无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 [152-153]
潘祖荫 :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154]
曾国藩 :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155]
李鸿章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156]
彭玉麟 :忠君爱国,直做到全始全终。 [156]
翁同龢 :其豪迈之气,俯仰一世。
杨昌濬 :用兵善于审机,坚忍耐劳,洞烛先几。······克一城、复一郡,即简守令以善其后。用人因材器使,不循资格;为政因时制宜,不拘成例。外严厉而内慈祥,所至威惠并行。甘省安插回众十余万,不闻复有叛者;固措置之得宜,亦恩信之久孚也。廉不言贫,勤不言劳。绾钦符十余稔,从未开支公费;官中所入,以给出力将士及亲故之贫者。督两江时,年七十余矣;检校簿书、审视军械,事事亲裁。居尝以汉臣诸葛亮自命;观其宅心澹泊、临事谨慎、鞠躬尽瘁以经王事,可谓如出一辙。 [158]
刘锦棠 :宗棠事无巨细精粗,必从根本做起,而要以力行。师行万里沙碛之地,虽酷暑严寒,必居营帐与士卒同甘苦。垒傍隙地,悉令军士开垦;荒芜既辟,招户承种,民至如归。城堡、桥梁、沟渠、馆舍,乘战事余暇,修治完善;蚕织、牧畜,罔不因势利导,有开必先。军兴日久,文教浸衰;宗棠身在行间,讲学不辍。每克一城,招徕抚绥,兴教劝学。俄官索斯诺福斯齐游历,过甘阐说西教;宗棠接见,讲《 孟子 》“三必自反”之义,俄官为之敛容。其能以诚感人如此。 [158]
光绪帝 :① 大学士 左宗棠,学问优长,经济闳远,秉性廉正,莅事忠诚。由举人、兵部郎中带兵剿贼,迭著战功,蒙文宗显皇帝特达之知,擢升卿寺。同治年间,剿平发逆及回、捻各匪,懋建勋劳。穆宗毅皇帝深资倚任,畀以疆寄,洊陟兼圻,授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运筹决胜,克奏肤功。简任纶扉,优加异数。朕御极后,特命督师出关,肃清边圉,底定回疆,厥功尤伟。竭谋赞画,悉协机宜。旋任两江总督,尽心民事,裨益地方,扬历中外,恪矢公忠,洵能终始如一。 [159] ②东平浙水,南靖闽都,西极昆仑,北清畿甸。 [160] ③书勋则钟鼎千秋,论治而堂廉一德。 [156]
林世焘 :绝口不言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 [156]
吴汝纶 :①公用兵,规远势,防后路,尤善审机,随贼势变化,不常其方略。②公性刚行峻,不为曲谨小让。③公精吏事,所至恤民、兴学、理财、治水利。闽浙裁兵加饷,各省援用为法。而于制造船炮尤兢兢。议者惜公才用之未竟其志也。 [161]
徐宗亮 :胡文忠之注重安庆,左文襄公宗棠之注重衢州,李文忠公鸿章之注重上海,皆谋之于豫,持之以恒,卒皆收其全功。 [162-164]
朱孔彰 :论者谓粤寇未平,无以制捻;捻寇未殄,无以制西陲叛回,其次序宜然。文襄尽瘁驰驱,白首临边,不易初志,功成名立,与日月争光矣。当其排众议,揣夷情,决胜算,我战则克,何其智且勇也!语曰: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伟矣哉! [165]
唐才常 :左、彭 彭玉麟 二公之直烛巨奸,不顾身家,绝无附会。 [166-167]
谭嗣同 :历观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识力乃卓。……左文襄晚达,故沈观最久。 [168]
裴景福 :左文襄佐骆文忠 骆秉章 ,仅一幕职而得行其志,似愈于曾文正(曾国藩)之为相;奉命出征,发谋出虑,朝廷亦从不牵制,此老一生际遇,文正不如也。 [169]
杨昌济 毛泽东 笔录) :宋韩 韩琦 、范 范仲淹 并称,清曾 (曾国藩) 、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170-171]
刘体仁 :丰功伟业,媲美武乡,可称佳话。常谓后人思想薄弱,不敢以今拟古。武侯所当 曹操 司马懿 ,对手较为劲敌。然文襄勋绩,南平闽、越,西定河、湟,过于 六出祁山 远矣。 [172-173] [174-176]
徐珂 :文襄独引边荒艰巨为己任,力斥众论,而西域遂平。 [164] [177-178]
梁启超 :左、李齐名于世,然左以发扬胜,李以忍耐胜。语其器量,则李殆非左所能及也。······其实两人洋务之见识不相上下,左固非能守旧,李亦非能维新也。文襄幸早逝十余年,故得保其时俗之名,而以此后之艰巨谤诟,尽附于李一人,文襄福命亦云高矣。 [180]
左钦敏 :综古今论之,邓 邓禹 、马 马援 、李 李光弼 、郭 郭子仪 中兴帝室,无此战绩;卫 卫青 、霍 霍去病 、韩 (韩琦) 、范 (范仲淹) 功高边塞,无此雄威。班定远 班超 生入玉门,尚须陈乞;岳忠武 岳飞 痛饮黄龙,徒成虚名。勋名之盛,秦汉以后,谁与比伦? [181]
赵尔巽 等《 清史稿 》:①宗棠为人多智略,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国籓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宗棠锋颖凛凛向敌矣,士论以此益附之。然好自矜伐,故出其门者,成德达材不及国籓之盛云。 ②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蔡东藩 :吴说似迂,左议近夸,但得 吴可读 之一疏,见朝廷尚有效死敢谏之臣工,得左宗棠之一折,见疆臣尚有老成更事之将帅。光绪初年之清平,幸赖有此。或谓吴之争嗣,何裨大局?俄许改约,全恃曾袭侯口舌之力,于左无与?······外交以兵力为后盾,微左公之预筹战备,隐摄强俄,虽如曾袭侯 曾纪泽 之善于应对,能 折冲樽俎 乎?直臣亡,老成谢,清于是衰且亡矣。人才之不可少也,固如此夫! [182]
亨利·阿加德·华莱士 :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视线扩展到俄罗斯,到整个世界……我对他抱有崇高的敬意。 [183] 威廉姆·莱斯利·贝尔斯 :左宗棠具有真正伟大的灵魂。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一个伟大的管理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国外知者甚少,在他自己的国家里也未享有应得的声望。倘若他的同胞能仔细研究他的生平与功绩,就能够获益匪浅。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对国人在悠久历史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自豪。他对古代圣贤怀有敬畏之心,且一直遵循圣贤之道。他为自己的祖国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他怀有坚定的信念,深信国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找到一条出路。左宗棠不愧为国家之光、民族之光。
萧一山 :国藩以严谨胜,宗棠以豪迈胜。 [184]
缪凤林 :唐太宗以后,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当首推左宗棠,实非过誉。 [185-186]
王震 :①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立排 投降派 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②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③左公带兵出关,消灭阿古柏、 白彦虎 ,收复失地,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这是抗御外侮,是值得赞扬的。 [187]
左宗棠的部分作品在生前即出版,其中《盾鼻馀渖》为左宗棠首部问世的结集,内容主要由诗文构成。 [188] 左宗棠死后,其奏稿、书牍、札件、诗文等于清末辑为《 左文襄公全集 》;20世纪80、90年代岳麓书社与湖南省社科院又编纂了《 左宗棠全集 》,内容增较前书加了三分之一 。此外,尚有各类选集若干种, [188] 晚晴簃诗汇 ·卷一三七》亦收录有其诗。 [189] 除前述结集作品外,尚著有《朴存阁农书》(失传)、《楚军营制》 [190] (附条规)等等。
左宗棠自负,自诩为 诸葛亮 ,常以“今亮”、“老亮”(与被称为“新亮”的 郭昆焘 相对)等自称,时人也常以诸葛亮比之。 [173]
清稗类钞 》记载,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内, 藩司 林寿图 ,能诗善饮,性极诙谐,二人常饮酒谈论。某日,林与宗棠正笑谈间,前方捷报至,林盛称宗棠妙算如神,佩服不已,宗棠拍案自夸道:“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 随即二人又谈论人物,宗棠痛责时人自称诸葛者之多,林拍案道:“此葛亮之所以为诸 (猪) 也。”左宗棠以为林是在讽刺自己,二人由此结怨。 [191-194]
按,左宗棠确曾在书信中自称今亮,甚至曾在致 郭崑焘 的书信中说:“以今方古,则今亮似犹胜于古亮矣。” [195] 然自夸之余,左宗棠也自知有“气质粗驳”的缺点,曾以“寡言,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 [196-197]

左宗棠 结识陶澍

1836年(道光十六年)的春天,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县公馆的一副对联让他怦然心动:“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走进公馆,迎面是一幅山水画,上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意思是 醴陵县 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这位年近60岁的封疆大吏,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而作者,便是左宗棠。 [198-199]
左宗棠布衣时, 林则徐 就已闻其名。1850年(道光二十九年末),林则徐途经湖南,两人终在长沙舟中得见。《清稗类钞》记载,左宗棠早慕林则徐大名,急于相见,不料慌忙之间落入水中,一身湿衣爬上林则徐的船,行过礼后说:“听说古时对待士人有‘三薰三沐’的礼节,‘三沐’已然拜领,不过‘三薰’还没有。”林则徐笑道:“还打什么文语?快去更衣,别着凉。”两人相谈达旦。说到新疆局势,林则徐忽然用手拍左的肩膀,叹道:“他日完成我的志向的人,大概是你吧!”林则徐还于舟中手书一联赠左宗棠:“此地有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是能读 三坟五典 八索九丘 。”在落款时林自称“愚弟”,称左为“仁兄”。左宗棠极为感动,晚年犹悬此联于斋壁。 [201-202] 此外,还有说法称: 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后来左宗棠征战新疆,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地图。 [275]
按,《清稗类钞》显有演绎色彩。“湘江夜话”之事, 胡林翼 、左宗棠等都有相关记述。左宗棠晚年为《 林文忠公政书 》作序时还曾回忆说感慨说:“军书旁午,心绪茫然,刁斗严更,枕戈不寐,展卷数行,犹彷佛湘江夜话时也。” [105] 二十三岁时,左宗棠曾自写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三十年后的同治五年三月,左宗棠在福州寓所为儿女写 家训 时,也是写的这副联语。 [203]
左宗棠敬重陶澍和林则徐。林去世时,左曾题挽联。若干年后他得以像陶、林二人一样任职 江宁 (今南京),又给陶、徐合建专祠,并题联:“ 三吴 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卌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203-204]
在有关曾左失和的传闻中,还有一些涉及对联的故事,例如“季子自命才高,与人意计时相左”对“藩臣以心为国,问伊经济又何曾”,又如“看 如夫人 洗脚”对“赐 同进士 出身”(其中有的类似联句还被放到左李之争中 [194] [205] ),但经考证,其可信度较低。 [206] 著名的“发上等愿”联亦非左宗棠原作。 [207] [162] [209-210] 庸盦笔记 》则称,世传骆秉章一日听闻抚署辕门传来炮声,赶忙问身边人出了什么事,回答说:“是左师爷在拜发军报折。”骆点点头,徐徐说:“要不把折子拿来给我看看?”传言虽有夸大,但左之“乾纲独断”亦可见一斑。当时巡抚骆秉章不过是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而湖南人戏称左宗棠为“ 左都御史 ”,以示左的权力还要超过骆。 [211] 左宗棠赠与潘祖荫的大盂鼎(现藏国家博物馆)
世载堂杂忆 》等称,左任骆秉章幕僚期间,某次总兵 樊燮 来访,发生争议。一说樊燮拒绝行礼请安,左对轻慢于他的樊燮非常不悦,举脚欲踢,大骂:“忘八蛋,滚出去!” [212] 另说是左樊意见不合,左掌掴樊燮,此后两人相互检举。 [213-214] 不久之后,樊燮即被革职。 [212]
按,研究者 刘江华 认为,左掌掴、脚踢樊燮诸事不可信。不过,樊燮确曾因事被骆秉章参劾(奏稿系左宗棠撰写),为求反扑而控告左宗棠,意图以此扳倒骆秉章,却因 潘祖荫 等人支持左宗棠而失败,樊燮终被革职;樊燮之子也的确文采卓著,成就了一番功名; [215-216] 至于左宗棠,则善待在樊燮案中营救自己的潘祖荫,曾以 大盂鼎 见赠。 [217]
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 肃州 ,从河西到 哈密 ,从 吐鲁番 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 左公柳 ”。清代诗人肖雄等均曾吟咏, [219] 杨昌濬 的七绝《恭颂左公西行甘棠》流传尤广:
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220-221]
民国年间, 罗家伦 作词的《玉门出塞》,首句即是“左公柳拂玉门晓”。 [219] [222-223]
,另说为“租界工部局” )告知左结刀持械通过须有 照会 。左宗棠大怒,说:“上海本中国地,外人只租借尔。以我中国军人行中国之地,何照会之有?”他命令所有亲兵枪实弹,刀出鞘。洋人不仅不敢阻拦,而且派巡捕沿途照料、 [225-226] 清除道路,还换升中国龙旗,鸣炮十三响以迎接。 [227-228] 此后巡视,洋人愈加恭谨有礼。 [229-230] 第四次巡视时(1884年2月),外国洋行人员和英、美、德、俄、奥等国领事均前往坐船晋谒。
按, 罗正钧 左文襄公年谱 》将租界当局鸣炮十三响迎接左宗棠之事系于1882年(光绪八年)首次巡视上海时, [231] 然据左宗棠致亲友的书信,此当为1883年(光绪九年)事。 [229]
著名菜式 左宗棠鸡 彭长贵 于1952年“海军总司令” 梁序昭 宴请美国时任海军上将 阿瑟·威廉·雷德福 时(另说70年代招待 蒋经国 [232] )发明,当客人问菜名时,彭因为自己是湖南人,希望菜名响亮又能与湖南有点关系,就随口回答“左宗棠鸡”。 [233-234] 20世纪70年代,彭长贵赴美开办“彭园”餐馆,因媒体报道一次美国前国务卿 基辛格 在“彭园”品尝“左宗棠鸡”之事,这道菜名气大震,逐渐成为美国人眼里中餐“第一菜”。 [273]
  • 儿子
  1. 长子: 左孝威 (1846-1873),字子重,周诒端所生 [235]
  2. 次子:左孝宽(1847生)
  3. 三子:左孝勋(1853生)
  4. 四子: 左孝同 (1857-1924),字子异。
  • 女儿
  1. 长女:左孝瑜(1833-1894 [236] ),字慎娟,适陶澍之子 陶桄 ,著有《小石屋诗草》。
  2. 次女:左孝琪(1834-1873),字静斋,未适人,著有《猗兰室诗草》。
  3. 三女:左孝琳(1837生),字湘娵,张氏所生,适 湘潭 黎福昌,著有《琼华阁诗草》。
  4. 四女:左孝瑸(1837-1870 [235] ),字少华,适湘潭周翼标,著有《淡如斋遗诗》。 [237]
    左宗棠墓 位于 长沙县 跳马乡 白竹村 ,墓体为石构,由花岗岩砌成,墓的四周有铁栅栏围护。该墓始建时规模较大,占地有10亩,内有石碑、石人、石马、石象、墓庐享堂等,后遭人为破坏,1986年重修。该墓立有《左文襄公传略》和《重修左文襄公墓记》大理石碑,皆由长沙市人民政府建立,碑文由潘基踬撰文,赵家寰书写。1996年,左宗棠墓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7] 左宗棠旧居 分布于湘阴、湘潭、北京等地。左宗棠在湘阴故居包括湘阴界头铺镇新光村左家段(即“左宗棠家祠”)和 柳庄 。其中,柳庄于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建成,左宗棠与他的家人居住约13年。 [242] [248] 位于湘潭的桂在堂是左宗棠入赘周家时的旧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49] 左宗棠在北京的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堂子胡同25-27号,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50]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乌鲁木齐城几乎是兵不血刃。1876年(光绪二年)8月18日 [264] ,刘锦棠部架大炮于六道弯山梁上,仅施放一炮,炸毁一处城墙,清军官兵奋勇杀入城内,残敌如惊弓之鸟狼狈逃窜,乌鲁木齐一举克复。后来,人们在六道湾山梁上修建了炮台,命此炮台为“ 一炮成功 ”以资纪念。炮台垮塌后,后世重新建造了左宗棠雕像、炮台及“一炮成功”纪念馆。雕像旁边铭刻对联:“左公张正气,千年神武靖边;火炮卷狂飙,一发雄威退敌。” [263] [265-266]
除新疆外,在左宗棠故乡湖南湘阴兴建的左宗棠文化园,同样树立左宗棠雕像:左宗棠手握地图,目视疆土的形象,表现了他不畏强势、敢于担当的爱国情怀。 [267-268]

左宗棠 研讨会

2022年12月10日,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共岳阳市委、岳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左宗棠思想文化与湖湘精神研讨会”在湘阴县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左宗棠思想文化与湖湘精神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276]
左宗棠影视形象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1988
曲伟麟
1994
安振吉
1996
胡雪岩
1998
左宗棠
2000
2002
2004
任仕一
2005
2006
2008
台湾1895
刘文治 [272]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父观澜,廪生,有学行。宗棠,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年且四十,顾谓所亲曰:“非梦卜夐求,殆无幸矣!” 杨东梁 .左宗棠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 :186,222 沈传经 刘泱泱 .左宗棠传论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4-25,30-32,49-62,256,414-416,525-526,555-556, 陶澍年谱[J].益阳师专学报,1984(S1):1-119+5-9. 王焕錪,薛英.陶澍年谱(节录)[J].文献,1985(03):81-98. 刘泱泱. 左宗棠主讲渌江书院时间考正[J]. 城市学刊, 1998(4):48-52. 《春冰室野乘》:文毅得子晚,其公子尚在髫龄。而文襄有一女,年与相若。文毅一日置酒,邀文襄至。酒半,为述求婚意,文襄逊谢不敢当,文毅曰:“君毋然,君他日功名,必在老夫上。吾老而子幼,不及睹其成立,欲以教诲累君,且将以家事相付托也。”文襄知不可辞,即慨然允诺。 王林 .大家精要:左宗棠 .昆明 :云南出版社 ,2009 :9-10,22-26,35,53-54,59-69,72-85,93-94,121-122,126-128,129-134,148-152 王保蘅 编著 .左宗棠传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12年 :26,189 环球人物:左宗棠新疆谋略 .观察者 .2014-06-30 [引用日期2017-10-26]
  • 罗正钧 纂 王云五 主编 .清左文襄公宗棠年谱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1年 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五十三《启湖广总督程晴峰》(咸丰二年九月三十日):林翼入都无期,老母年高,因黎平道险,尚住镇远,两地心悬,颇深驰思。倘得异日仍依仁幪,得效驰驱之力,实所心愿。湘荫孝廉左君宗棠有异才,品学为湘中士类第一,林翼曾荐于林文忠,因文忠引疾,故未果行。文忠过湖上时,招至舟中,谈论竟夕,称为不凡之材。老夫子大人爱士如欧阳永叔,如便中访问,必能有裨高深矣。 《左宗棠评传》02.1节 出山入幕 .劝学网 [引用日期2019-11-01]
  • 《左宗棠评传》02.2节 再入湘幕 .劝学网 [引用日期2019-11-01]
  • 《清史列传》:咸丰二年,粤匪窜湖南,犯长沙;先后佐巡抚张亮基、骆秉章戎幕,洊保同知、直隶州知州。五年,御史宗稷辰奏称:『宗棠通权达变,疆吏倚重之迹甚微而功甚伟。若使独当一面,必不下于胡林翼诸人』。诏湖南巡抚送部引见。六年,侍郎曾国藩叙宗棠济饷功,请以郎中分兵部行走,并赏戴花翎;允之。八年,骆秉章疏保宗棠运筹得力,加四品卿衔。湖北巡抚胡林翼亦两疏荐之。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咸丰初,广西盗起,张亮基巡抚湖南,礼辟不就。林翼敦劝之,乃出。叙守长沙功,由知县擢同知直隶州。亮基移抚山东,宗棠归隐梓木洞。骆秉章至湖南,复以计劫之出佐军幕,倚之如左右手。僚属白事,辄问:“季高先生云何?”由是忌者日众,谤议四起,而名日闻。同里郭嵩焘官编修,一日,文宗召问:“若识举人左宗棠乎?何久不出也?年几何矣?过此精力已衰,汝可为书谕吾意,当及时出为吾办贼。”林翼闻而喜曰:“梦卜夐求时至矣!” 王震将军评左宗棠:屠夫还是功臣? .新浪 [引用日期2017-05-02]
  • 《清史列传》:十年三月,少詹事潘祖荫复疏荐宗棠,谓「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疏下曾国藩;寻复奏:『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请破格简用』。四月,诏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国藩襄办军务。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六年,曾国籓克武昌,奏陈宗棠济师、济饷功,诏以兵部郎中用,俄加四品卿衔。会秉章劾罢总兵樊燮,燮构於总督官文,为蜚语上闻,召宗棠对簿武昌,秉章疏争之不得。林翼、国籓皆言宗棠无罪,且荐其才可大用。詹事潘祖廕亦诵言总督惑於浮辞,故得不逮。俄而朝旨下,命以四品京堂从国籓治军。初,国籓创立湘军,诸军遵其营制,独王珍不用。宗棠募五千人,参用珍法,号曰“楚军”。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十年八月,宗棠既成军而东,伪翼王石达开窜四川,诏移师讨蜀。国籓、林翼以江、皖事急,合疏留之。时国籓进兵皖南,驻祁门,伪侍王李世贤、忠王李秀成纠众数十万围祁门。宗棠率楚军道江西,转战而前,遂克德兴、婺源。贼趋浮梁景德镇,断祁门饷道。宗棠还师击之,大战於乐平、鄱阳,僵尸十馀万,世贤易服逃,而徽州贼亦遁浙江。自是江、皖军势始振。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一十一年,诏授太常寺卿,襄办江南军务,乃率楚军八千人东援浙。朝命国籓节制浙江,国籓荐宗棠足任浙事。宗棠部将名者,刘典、王开来、王文瑞、王沐,数军单薄,不足资战守;乃奏调蒋益澧於广西,刘培元、魏喻义於湖南,皆未至,而宗棠以数千人策应七百馀里,指挥若定,国籓服其整暇。已而壕州陷,复疏荐之,遂授浙江巡抚。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同治元年正月,诏促自衢规浙。宗棠奏言:“行军之法,必避长围,防后路。臣军入衢,则徽、婺疏虞,又成粮尽援绝之势。今由婺源攻开化,分军扼华埠,收遂安,使饶、广相庇以安,然后可以制贼而不为贼制。”二月,克遂安。世贤自金华犯衢州,连击败之。而皖南贼复陷宁国,遣文瑞往援,克绩溪。十一月,喻义克严州。二年正月,益澧及高连升、熊建益、王德榜、余佩玉等克金华、绍兴,浙东诸郡县皆定。   杭州贼震怖,悉众拒富阳。时诸军争议乘胜取杭城,宗棠不喜攻坚,谓皖南贼势犹盛,治寇以殄灭为期,勿贪近功。乃自金华进军严州,令刘典将八千人会文瑞防徽州,以培元、德榜驻淳安、开化,而益澧攻富阳。劾罢道府及失守将吏十七人,举浙士吴观礼等赈荒招垦,足裕军食。四月,授浙闽总督,兼巡抚事。刘典军既至皖南,遂留屯。益澧攻富阳,军仅万馀人,皆病疫,宗棠亦患疟困惫,富阳围久不下,乃简练旧浙军,兼募外国军助之攻。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七月,李鸿章江苏军入浙攻嘉善,嘉兴寇北援,於是水陆大举攻富阳,克之。益澧等长驱捣杭州,魏喻义、康国器攻馀杭。宗棠以杭贼恃馀杭为犄角,非先下馀杭,收海宁,不能断嘉、湖援济,躬至馀杭视师。是时皖贼古隆贤反正,官军连下建平、高淳诸邑。金陵贼呼秀成入谋他窜,独世贤踞溧阳,与广德贼比,中梗官军。鸿章既克嘉善,上言当益军攻嘉兴。会浙师取常州,而广德贼已由宁国窜浙。宗棠虑贼分扰江西、福建,乃檄张运兰率所部趋福建,召刘典防江西。海宁贼蔡元隆以城降,更名元吉,后遂为骁将。三年二月,元吉会江苏军克嘉兴。杭州贼陈炳文势蹙约降,犹虑计中变,乘雨急攻之,夜启门遁,杭州复,馀杭贼汪海洋亦东走。捷闻,加太子少保衔,赐黄马褂。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移驻省城,申军禁,招商开市,停杭关税,减杭、嘉、湖税三之一。益澧为布政使,亦轻财致士,一时翕然称之。群贼聚湖州,乃移军合围,先攻菱湖。三月,江苏军克常州,贼败窜徽、婺,趋江西。世贤踞崇仁,海洋踞东乡,宗棠以贼入江西为腹心患,奏请杨岳斌督江西、皖南军,以刘典副,从之。六月,曾国荃克江宁,洪秀全子福瑱奔湖州,俄复溃走,磔於南昌。七月,克湖州,尽定浙地。论功,封一等恪靖伯。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馀贼散走徽、宁、江西、广东,折入汀州,福建大震。乃奏请之总督任,以益澧护巡抚,增调德榜军至闽。四年三月,江苏军郭松林来会师,贼弃漳州出大埔。五月,进攻永定。世贤、海洋既屡败,伤精锐过半,归诚者三万。宗棠进屯漳州,蹑贼武平。於是贼窜广东之镇平,而福建亦定。   乃檄康国器、关镇平两军入粤,王开琳一军入赣防江西,刘典军趋南安防湖南,留高连升、黄少春军武平,伺贼进退。六月,贼大举犯武平,力战却之。世贤投海洋,为所戕,贼党益猜贰。诏以宗棠节制三省诸军。十月,贼陷嘉应,宗棠移屯和平琯溪。德榜虑帅屯孤悬,自请当中路。刘典闻德榜军趋前,亦引军疾进。猝遇贼,败,贼追典,掠德榜屯而过,枪环击之,辄反走。是夜降者逾四万,言海洋中炮死矣,士气愈奋。时鲍超军亦至,贼出拒,又大败之。合闽、浙、江、粤军围嘉应。十二月,贼开城遁,扼诸屯不得走,跪乞免者六万馀,俘斩贼将七百三十四,首级可计数者万六千,诏赐双眼花翎。 《清史稿·卷二十一·本纪二十一》:五年丙寅春正月辛酉朔,停筵宴。甲子,捻匪扰鄂,曾国藩檄刘铭传援黄州。马化龙乞抚,献宁夏汉城。乙丑,桂军复那檀。免福建例贡。己巳,命穆图善办抚回善后事宜。庚午,云南巡抚林鸿年赴昭通。乙亥,马贼入踞伯都讷,旋及双城堡,吉林危急。文祥、宝善檄黑龙江兵暨马队援之。己卯,黄岩总兵刚安泰巡洋,遇艇匪,死之。癸未,林鸿年坐畏葸贻误褫职,刘岳昭代之。左宗棠督诸军复嘉应,粤匪平。左宗棠以次论功赏叙。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五年正月,凯旋。宗棠以粤寇既平,首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又以海禁开,非制备船械不能图自强,乃创船厂马尾山下,荐起沈葆桢主其事。会王师征西陲回乱久无功,诏宗棠移督陕、甘。十月,简所部三千人西发,令刘典别募三千人期会汉口,中途以西捻张总愚窜陕西,命先入秦剿贼。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六年春,提兵万二千以西。议以炮车制贼马,而以马队当步贼。捻倏见炮车,皆不战狂奔。时陕西巡抚刘蓉已解任,总督杨岳斌请归益急。诏宁夏将军穆图善署总督,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军务。分军三道入关,而皖南镇总兵刘松山率老湘军九千人援陕,山西按察使陈湜主河防,其军皆属焉。松山既屡败捻,又合蜀军将黄鼎、皖军将郭宝昌,大破之富平。捻掠三原,沿渭北东趋,回则分党西犯,麕集北山。宗棠以捻强於回,当先制捻。檄诸军凭河结营,期蹙而歼之泾、洛间。捻乘军未集,又折而西渡泾、渭,窥豫、鄂。已而大军进逼,势不复能南,乃趋白水。乘大风雨,铤走入北山。宗棠防捻、回合势,且北山荒瘠,师行粮不继,因急扼耀州。十月,捻败走宜川,别党果窜耀州,合回匪攻同官。留防军不能御,典、连升军驰救,大破之。诸军将虽屡败捻,终牵於回,师行滞;而捻大众在宜川者益北扰延长,掠绥德,趋葭州,回亦自延安出陷绥德。宗棠自以延、绥迭失,上书请罪,部议革职。时北山及扶、岐、汧、陇、邠、凤诸回,所在响应。捻自南而北,千有馀里,回自西而东,亦千有馀里。陕西主客军能战者不及五万,然回当之辄败。松山等克绥德,回走米脂,捻复分道南窜。於是刘厚基出东北追回,松山等循西岸要捻。师抵宜川,回大出遮官军,留战一日,破之;而捻遂取间道逾山至壶口,乘冰桥渡河。宗棠奉朝旨,山右毗连畿辅,令自率五千人赴援,以刘典代督陕甘军。   是年十二月,捻自垣曲入河南,益北趋定州,游骑犯保定,京师戒严。诏切责督兵大臣,自宗棠、鸿章及河南巡抚李鹤年、直隶总督官文,皆夺职。宗棠至保定,松山等连破贼深、祁、饶、晋。当是时,捻驰骛数百里间,由直隶窜河南、山东,已复渡运越吴桥,犯天津。鸿章议筑长围制贼;宗棠谓当且防且剿,西岸固守,必东路有追剿之师,乃可掣其狂奔之势:上两从其议。於是勤王师大集,宗棠驻军吴桥,捻徘徊陵邑、济阳,合淮、豫军迭败之,总愚走河滨以死,西捻平。 王鹤鸣,马远良主编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风情画 .上海 :上海画报出版社 ,1997 :36 《清史稿·卷二十二·本纪二十二》:三月癸酉朔,林自清戕兴义知县,提督陈希祥诱诛之,赏希祥黄马褂。甲戌,援黔湘军复镇远府、卫两城。己卯,甘肃提督高连升部兵变,戕连升,部将周绍濂击逆党於同官,殄之。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七年十月,率师还陕,抵西安。时东北土寇董福祥等众十馀万,扰延安、绥德,西南陕回白彦虎等号二十万,踞甘肃董志原。松山至,破土寇,降福祥;而回益四出剿掠,其西南窜出者,并力扰秦川,黄鼎破之。宗棠进军乾州,谍报回巢将徙金积堡,分军击之,遂下董志原,连复镇原、庆阳,回死者至三万。督丁壮耕作,教以区田、代田法。择崄荒地,发帑金巨万,悉取所收饥民及降众十七万居焉。遂以八年五月进驻泾州。 《清史稿·卷二十二·本纪二十二》:二月辛丑,刘松山督剿金积堡回匪,中炮卒。赏道员刘锦棠三品卿衔,接统其军。 平毁金积各巢首要各逆伏诛宁灵肃清折(1871年3月15日)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11-01]
  •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化隆以新教煽回民,购马造军械,而阳输诚绐穆图善。董志原既平,陕回窜灵州,化隆上书为陕回乞抚。宗棠察其诈,备三月粮,先攻金积堡,以为收功全陇之基。及松山追陕回至灵州,扼永灵洞。化隆惧,仍代陕回乞抚,谋缓兵,穆图善信之,日言抚,绥远城将军至劾松山滥杀激变。然化隆实无意降也,密召诸回并出劫军饷。十一月,宗棠进驻平凉。九年,松山阵殁,以其兄子锦棠代之,战屡捷,而中路、南路军亦所向有功,陕回受抚者数千人。及夺秦坝关,化隆益窘,诣军门乞降,诛之,夷其城堡。迁甘回固原、平凉,陕回化平,而编管钤束之,宁、灵悉定。 贝尔斯 .左宗棠传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14年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九》:十年七月,自率大军由平凉移驻静宁。八月,至安定。寇聚河州,其东出,必绕洮河三甲集,集西太子寺,再西大东乡,皆险要。诸将分击,悉破平之。时回酋朵三已死,占鳌见官军深入,西宁回已归顺,去路绝,遂亦受抚。河州平。 复陈福建轮船局务不可停止折(1872年5月2日)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11-01]
  • 克复肃州尽歼丑虏关内肃清折(1873年11月26日)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11-01]
  • 《左宗棠全集·书信三·1609答金和甫》:弟自办军务以来,于发、捻投诚时,皆力主不妄杀、不搜赃之禁令,弁丁犯者不赦;而于安插降众一事,尤为尽心。即如克复肃州时,尚有不能尽行其志者,亦麾下所深知也。现在办法,尤宜慎之又慎。汉回视此为从违,固不待言;俄人且从旁窥探,如有所借口,必为大局之害,玛纳斯即其前鉴。,剿不成剿,抚不成抚,责将焉逃?弟于此不免惴惴,伏希鉴察及之。 左宗棠卷 - 杨东梁 .豆瓣阅读 [引用日期2017-10-20]
  • 左文襄公奏牍-左宗棠-免费电子书-在线阅读 .网易云阅读 [引用日期2017-10-20]
  • 《国史本传》:十三年正月,请甘肃省城添建贡院,与陕西分闱乡试;并分设学政。二月,奏改甘肃茶务;略言:『国家按引收课,东南惟盐、西北惟茶。盐可改票,茶何不可?前拟仿淮盐之例,以票代引;官商尚形裹足。应改拟商贩并招,正课照定例征收、杂课并归釐税项下征收;商贩领票,先纳正课。并添设南柜,招徕湖茶;其无票私茶,设卡盤验,令补领官票』。均下部议,如所请行。七月,授大学士,仍留陕甘总督任。八月,补东阁大学士。十一月,河州抚回闵殿臣复叛,檄刘锦棠讨平之。 身着官服,项挂朝珠的陕甘总督左宗棠。中国甘肃省兰州市,1875 年 .世界数字图书馆 [引用日期2019-03-12]
  • 郭廷以 .近代中国史纲 .上海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 :120-124 第81节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3年)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8-05-17]
  • 左宗棠收复新疆: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对外的结果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3-09-07]
  • 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1875年4月12日)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11-03]
  • 左宗棠奏折:遵旨密陈片(1875年4月12日)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11-03]
  • 身着便装,头戴顶戴花翎的陕甘总督左宗棠。中国甘肃省兰州市,1875 年 .世界数字图书馆 [引用日期2019-03-12]
  • 《国史本传》:光绪元年三月,命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六月,宗棠奏陈筹画情形;略云:『北路归化、包头至射台、大巴一带十数站,大巴至巴里坤十六站,产粮之处甚多,雇驼价亦平减。北局设於归化,分局设於包头;已运四十馀万斤至巴里坤,每百斤合银八两内外。宁夏采运,雇驼数百,由察罕庙试行。俄国游历官称其国在山诺尔地方,距古城不远,产粮甚多;由俄代办起运送交古城,每百斤费银七两五钱。比与订定:年内运交二百万斤、明夏运足三百万斤。南路肃州、安西二局存粮,赶紧灌运。哈密报垦荒地万九千馀亩,获粮数千石;新粮市价渐减,转运亦较易。由甘运肃、运安西,用车驮;由安西运哈密、运巴里坤,用驼只。节设厂局,濬水泉、刈草薪以利运道,派员经画哈密、巴里坤、古城屯垦事宜。西路旂、绿诸营宜划兵农为二:精壮者束以营制,不任战者散之为农;庶营伍实、屯垦增。哈密、巴里坤、古城所驻各大臣就见在存营核定粮饷,如缺额过多,准照旧额马步就地挑募丁壮补数;但令保守城隘,不必责以战事』。上如所请行。八月,奏以刘锦棠率所部老湘全军从征,并委总理行营事务。十二月,奏『整军出关饷源涸竭,请筹借洋款一千万两』。下部议行。 发现东亚(三七)︱ 从“天下”到“区域”:东亚秩序的重组_ .澎湃新闻 .2017-03-08 [引用日期2017-10-26]
  • “千秋独有左文襄”:历史上的左宗棠及其功绩 .光明日报 [引用日期2017-05-02]
  • 《左宗棠评传》06.2节 运筹帷幄,进规北疆 .劝学网 [引用日期2019-11-03]
  • 《国史本传》:三年三月,徐占彪会张曜部将孙金彪克辟展、鲁克沁、哈拉和卓城,会湘军部将罗长祜复吐鲁番满汉城,刘锦棠克达坡、托克逊两城。 《国史本传》:四月,逆酋帕夏阿古柏仰药自毙;子海古拉负屍西窜,为其兄伯克胡里所杀。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二年三月,次肃州。五月,锦棠北逾天山,会金顺军先攻乌鲁木齐,克之。白彦虎遁走托克逊。九月,克玛纳斯南城,北路平,乃规南路。令曰:“回部为安酋驱迫,厌乱久矣。大军所至,勿淫掠,勿残杀。王者之师如时雨,此其时也。”三年三月,锦棠攻克达坂城,悉释所擒缠回,纵之归。南路汹惧,翼日,收托克逊城,而占彪及孙金彪两军亦连破诸城隘,合罗长祜等军收吐鲁番,降缠回万馀。帕夏饮药死,其子伯克胡里戕其弟,走喀什噶尔。 《左宗棠评传》06.3节 决胜千里,底定南疆 .劝学网 [引用日期2019-11-03]
  • 《国史本传》:六月,宗棠奏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各边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将无晏眠之日。况俄人拓地日广,由西而东万馀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尤不可不豫为绸缪。今北路止伊犁未收,南路已复吐鲁番全境;惟白彦虎率其馀党偷息开都河西岸,喀什噶尔尚有叛弁逃军,终须兵力。此外各城,则如去虎口、投慈母之怀,无更抗颜行者。新秋采运,足供鼓行而西;且勦且抚,无难挈旧有疆宇,还隶职方。安集延、布鲁特诸部落,则等诸邱索之外,听其翔泳故区。俄人方争土耳其,与英相持;我收复旧疆,兵以义动,设有意外争辩,在我仗义执言,决无挠屈。窃以为地不可弃、兵不可停,饷事匮绝,非速复腴疆,无从著手。至省费节劳,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其事有不容已者』。奏入,上谕令督饬将士戮力同心,克期进勦;并揆时度势,将如何省费节劳为新疆计久远之规,与拟改行省郡县,一并通盤筹画具奏』。 1877年8月17日 左宗棠奏请在新疆设行省 .人民网 .2003-08-01 [引用日期2017-10-26]
  • 《国史本传》:七月,刘锦棠由托克逊进师。九月,复喀喇沙尔、库车等城。十月,复阿克蘇、乌什等城。十一月,复叶尔羌、和阗、英吉沙尔、喀什噶尔等城;安集延贼党及陕、甘、新疆逆回悉数诛戮,南路回疆肃清。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九》:白彦虎走开都河,宗棠欲遂擒之,奏未上,适库伦大臣上言西事宜画定疆界,而廷臣亦谓西征费钜,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休兵。宗棠叹曰:“今时有可乘,乃为画地缩守之策乎?”抗疏争之,上以为然。时俄方与土耳其战,金顺请乘虚袭伊犁。宗棠曰:“不可。师不以正,彼有辞矣。”八月,锦棠会师曲会,遂由大道向开都河为正兵,余虎恩等奇兵出库尔。白彦虎走库车,趋阿克苏,锦棠遮击之,转遁喀什噶尔。大军还定乌什,遂收南疆东四城,何步云以喀什汉城降。伯克胡里既纳白彦虎,乃效力攻汉城。大军至,复遁走俄。西四城相继下,宗棠露布以闻,诏晋二等侯。布鲁特十四部争内附。 第119节 与俄国图尔齐斯坦总督(1878年)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8-01-12]
  • 复陈交收伊犁事宜折(1879年12月4日)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8-04-22]
  •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九》:四年正月,条上新疆建行省事宜,并请与俄议还伊犁、交叛人二事。诏遣全权大臣崇厚使俄。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崇厚遽定约,为朝士所纠,议久不决。宗棠奏曰:“自俄踞伊犁,蚕食不已,新疆乃有日蹙百里之势。俄视伊犁为外府,及我索地,则索偿卢布五百万元。是俄还伊犁,於俄无损,我得伊犁,仅一荒郊。今崇厚又议畀俄陬尔果斯河及帖克斯河,是划伊犁西南之地归俄也。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加,遽捐要地,此界务之不可许者也。俄商志在贸易,其政府即广设领事,欲藉通商深入腹地,此商务之不可许者也。臣维俄人包藏祸心,妄忖吾国或厌用兵,遂以全权之使臣牵制疆臣。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上壮其言,嘉许之。崇厚得罪去,命曾纪泽使俄,更前约。 左宗棠把兰州带入近代化门槛4 .兰州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7-10-20]
  • 晚清名臣左宗棠的京城岁月(组图) .网易 [引用日期2017-05-02]
  • 《国史本传》:七月,上谕:『左宗棠奏:见已行抵哈密;关外军务,谅经布置周详。见在时事孔艰,正须老於兵事之大臣,以备朝廷顾问;左宗棠著来京陛见,一面慎举贤员堪以督办关外一切事宜者,奏明请旨,俾资接替』。九月,命通政使刘锦棠督办新疆军务,宗棠交卸启程。 《俄国在东方》:若米尼认为“占领伊犁与乌苏里这样一些破烂地方,补偿不了我们的军费。” 《俄国在东方》:若米尼说“如果(英国人戈登)的意见正确的话,我认为这是我们不能冒险引起中华帝国崩溃的又一理由,因为那样将使我们面临一个可怕的不可知的未来。”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六年四月,宗棠舆榇发肃州,五月,抵哈密。俄闻王师大出,增兵守伊犁、纳林河,别以兵船翔海上,用震撼京师,同时天津、奉天、山东皆警。七月,诏宗棠入都备顾问,以锦棠代之。而俄亦慑我兵威,恐事遂决裂。明年正月,和议成,交还伊犁,防海军皆罢。 《左宗棠全集·书信三》第1875件《答杨石泉》:“中俄和议,伊犁全还,界务无损。领事只设嘉峪关、吐鲁番两处,此外均作罢论,则商务亦尚相安。吉林俄船撤还,松花江不许俄船来往。” 第140节 答杨石泉(1881年)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8-04-22]
  • 西域狂沙东海浪 .网易财经 .2009-10-10 [引用日期2017-11-18]
  • 《左宗棠全集·书信三》第1886件《答杨石泉》 《左宗棠全集·书信三》第1944件《答刘毅斋爵帅》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其初入京师,内城有教堂高楼,俯瞰宫殿,民间讙言左侯至,楼即毁矣,为示谕晓,乃止。其威望在人如此。然值军机、译署,同列颇厌苦之。宗棠亦自不乐居内,引疾乞退。九月,出为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尝出巡吴淞,过上海,西人为建龙旗,声炮,迎导之维谨。 《国史本传》:八年三月,筹办导维入海水利工程,修复淮南通泰场地堤墩。四月,奏请兴复淮鹾引地;为川、鄂两省总督奏格,不果行。十一月,奏开采铜山县属煤铁、酌减税银;从之。 《国史本传》:九年,山东教匪王觉一等谋逆,饬将弁缉获匪目,解散馀党。三月,出省勘收大江下游及朱家山、赤山湖水利工程。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九年,法人攻越南,自请赴滇督师。檄故吏王德榜募军永州,号“恪靖定边军”,法旋议和,止其行。 《国史本传》:时法兰西兵扰越南,奏筹办海防机宜;略言:『自古谈边防者,不外战、守、和三事。要必能守,而後能战;能战,而後能和。吴淞为进黄浦江之口,系蘇、松门户。敌船若不进黄浦,即由崇明趋狼、福山,径入长江;长江海口,应以狼、福山为第一要隘,江阴次之。臣因验工之便,会集各营将领熟商布置·添造炮船、修理炮台,庶期有备无患』。诏嘉之。七月,因越南告警,请令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募勇出关助勦,并请缓开龙江、西新、浒墅各关。诏如所请。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十年,滇、越边军溃,召入都,再直军机。法大举内犯,诏宗棠视师福建,檄王珍子诗正潜军渡台湾,号“恪靖援台军”。 《国史本传》:十年正月,以病尚未痊,仍恳开缺;谕曰:『左宗棠宣力疆圻,劳勩懋著,朝廷深资倚任。屡次陈请开缺,均经赏假调理。兹复叠据奏称目疾增剧、气血渐衰,非静心调摄,断难见效;情辞恳挚,不得不勉如所请。左宗棠著准其开缺,赏假四个月,回籍安心调理』。寻内阁学士周德润奏:『勋臣不宜引退,请旨责以大义,令其在任调理』。有诏:『赶紧医治。一俟稍愈,不必拘定日期,即行销假』。四月,遵旨销假;命即入朝。五月,到京;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谕曰:『左宗棠卓著勋绩,年逾七旬,著加恩无庸常川入直。遇有紧要事件,豫备传问;并著管理神机营事务。所有应派差使,毋庸开列』。时法兵扰及福建台湾;七月,命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十月,抵福州;恭遇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五旬万寿,恩赏御书扁额并上方珍物。时法人封禁海口,宗棠派军潜雇商船渡台助勦。 董蔡时 .左宗棠评传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 :257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诗正至台南,为法兵所阻,而德榜会诸军大捷於谅山。和议成,再引疾乞退。 《国史本传》:十一年三月,法人议和;宗棠密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五月,和议成,恳交卸差使,回京复命;并恳先行开缺,回籍调理。诏赏假一个月。 《清史列传》:十一年三月,和议兴,宗棠密奏「要盟宜慎、防兵难撤」。五月,和议成,以旧疾请开缺;诏赏假一月。 《国史本传》:六月,请设海防全(船)政大臣,并保荐兵部侍郎曾纪泽堪胜海防重任。又奏:『台湾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请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以资镇摄』。卒如所请行。旋因病剧,再恳开缺。谕曰:『览奏病情,殊深廑念。左宗棠著准其交卸差使,不必拘定假期,回籍安心调理。该大学士吏治、戎机久深阅历,如有所见,仍著随时奏闻,用备探择。一俟病体稍痊·即行来京供职』。 左宗棠遗折见《申报》光绪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上海书局,光绪二十八年石印本)卷五十亦收录此折,题作《遗疏》,文字略有不同。《左宗棠全集》以《申报》为底本,以《皇朝经世文三编》校之(其中“□其不起”《皇朝经世文三编》作“势难复起”),校订全文如下: 奏为主恩未报,臣病垂危,口授遗折,仰祈圣鉴事。    窃臣衰病日剧,吁恳天恩,宽予假期调理,于七月二十五日接到,具折叩谢,将钦差大臣关防及臣所部恪靖各营,移交督臣杨昌濬接受。本拟即日就道,〔忽〕于〔近〕两日中得患腰痛,起坐维艰,手足瘛(痴)〔疭〕热痰上涌,〔气弱病深〕,□其不起!     〔伏念〕臣以一介书生,蒙文宗显皇帝特达之知,屡奉三朝,累承重寄,内参枢密,外总师干,虽马革裹尸,亦复何恨!而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 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生平,不能瞑目!渥蒙皇太后、皇上恩礼之隆,叩辞阙廷,甫及一稔,竟无由再觐天颜,犬马之报,犹待来生。禽鸟之鸣, 哀则将死。    方今西域初安,东洋思逞,欧洲各国,环视眈眈。若不并力补牢,先期求艾,再有衅隙,愈弱愈甚,振奋愈难,虽欲求之今日而不可得。伏愿皇太后、皇上于诸臣中海军之议,速赐乾断。凡铁路、矿务、船炮各政,及早举行,以策富强之效。   然居心为万事之本,臣犹愿皇上益勤典学,无怠万机;日近正人,广纳谠论;移不急之费以充军食,节有用之财以济时艰;上下一心,实事求是。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喘息涕泪,谨口授(缮)〔遗〕折,缕缕上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全宗之左宗棠遗折《奏为自陈病危事》,档案号03-5834-086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 卷之二百十四 光绪十一年 八月 十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 [引用日期2019-10-26]
  •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七月,卒於福州,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襄。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建专祠於湖南及立功诸省。 “千秋独有左文襄”:历史上的左宗棠及其功绩 .光明网 .2016-04-09 [引用日期2019-10-26]
  • 中国通史-第11卷-中古时代 近代前编(1840-1919)(下册 )-丁编传记-第六节 收复新疆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6]
  • 吕一燃主编 .中国海疆史研究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165-168 车兴飞编著 .宝岛骨血 .北京 :海潮出版社 ,2006 :98 .中国台湾网 .2005-01-25 [引用日期2019-10-26]
  •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中国青年网 .2009-12-04 [引用日期2020-08-31]
  •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人民网 .2005-08-22 [引用日期2019-10-27]
  • 《林文忠公政书》叙【左宗棠】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10-26]
  • 左宗棠评传(孙占元著)·思想篇·第一章左宗棠的政治思想·第四节"天下切要之政莫如讲求吏治"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6]
  • 左宗棠全身彩像取自清人绘《左宗棠克复杭州战绩图》,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左宗棠评传·思想篇·第七章左宗棠的军事思想·第一节"兵之用在精,兵之精在将"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7]
  • 张宏杰. 既生左,何生曾——曾国藩与左宗棠一生恩怨考[J]. 当代, 2010(4):163-185. 左宗棠评传·思想篇·第七章左宗棠的军事思想·第二节"整军,乃可经武"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7]
  • 左宗棠评传·思想篇·第七章左宗棠的军事思想·第三节"用兵之道"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7]
  • 左宗棠评传·思想篇·第七章左宗棠的军事思想·第四节"海防与塞防并重"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7]
  • 左宗棠评传·思想篇·第五章左宗棠的洋务思想·第一节"求强"观与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主张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7]
  • 沈传经,刘泱泱著 .左宗棠传论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426-441 第52节 艺学说帖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10-27]
  • 沈传经、刘泱泱著 .左宗棠传论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511-516 Foochow, Fukien province, China. Photograph by John Thomson, 1870/1871. .Wellcome Collection [引用日期2019-10-26]
  • 左宗棠书信集·第52节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6年)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10-26]
  • 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1866年6月25日)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10-26]
  • 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1866年6月25日)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10-26]
  •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 卷之一百七十八 同治五年 六月 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 [引用日期2019-10-26]
  • 左宗棠传论·生平篇·第四章 创办福州船政局·第一节 近代海防的产物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6]
  • 第二节 福州船政局的筹建与早期经营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6]
  • 中国史学会主编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 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编辑组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洋务运动 (八)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1961 :481 谢忠岳编著 .北洋海军资料汇编 (下册) .北京 :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1994 :1076 池仲祜(一作池仲祐)《海军大事记》:五年丙寅,闽浙总督左宗棠议兴船政,奏称“我国三面濒海,各国火轮兵船直达津沽,藩篱几同虚设,商务减色,漕运艰难,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又称“福建马江一带,水深土实,开漕浚渠,可为建厂之地。”朝旨允行,是为中国海军萌芽之始。 翁军,马骏杰编 .民国时期中国海军论集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4 :149 陈绍宽《我国海军之建设及演进》(此文发表于《军事杂志》1937年第100期):世界各国在三千年之历史中,凡属滨海国家其臻强盛者,无不系于海权,而海权之能发展与否,亦无不系于海军实力之强弱。中国系三面濒海之国,海权之得失,关乎国力,国防之趋势,尤重海疆。我国从前对于此种重要之点,漠然视之,寝至国势危殆,岌岌不可终日,失可为之机,肇积弱之象,抚今思昔,良深痛惜!查我国海军基础,肇造于前清中叶,其时左、沈、曾、李诸公鉴于海禁大开,列强舰坚炮利,虎视鹰瞵,极威胁之能事,国防日亟,无海军不足御侮,力主造舰育才。同治五年,左宗棠任闽浙总督,以福建马江一带,水深土实,开漕浚渠,可为建厂之地,建议兴办船政,卒邀清廷允准,是为中国海军萌芽之始。同治六年,沈葆桢总理船政,购机器,筑厂坞,设前后两学堂,招致髫年聪颖子弟,肄习驾驶制造诸科,由是而海军舰船之建造,人才之培植,皆发源于此。同治八年,“万年青”兵船成,为福州船政第一次所创造者,九年复造成“湄云”、“福星”两兵船,其后陆续添造,船政渐次推扩,同时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同治四年间,赁洋厂于上海虹口,创设制造局,兼造船炮,嗣以地场狭窄,华洋杂处,亦多不便。同治六年,江苏巡抚李鸿章迁移局址于高昌庙,名日“江南制造局”,营建新厂,建筑船坞,计长三百二十五英尺,坞成后,即从事造船。同治七年初,造成“惠吉”兵船,翌年造成“测海”、“操江”两兵船,嗣后历岁均有建造。在此期间,并分向各国添购新舰,派遣学生陆续出洋留学。洎光绪六年,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七年在大沽海口选购民地,建造船坞一所,光绪十六年,北洋则设水师学堂于刘公岛,南洋则设水师学堂于南京,一时人才辈出,海军规模略具。由此简略之情形观之,中国海军在发轫之初,经左、沈、曾、李及海军诸先进之苦心孤诣,惨淡经营,甫树基础,苟朝议能一致鼓吹,则中国海军之发展,正未可量。无如清廷中间有暗汶无识之辈,昧于国际潮流,动持异议。 中国通史 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1840-1919(上册)-乙编综述-第六章 外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员的洋务活动-第三节 军用工业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7]
  • 中国通史 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1840-1919(上册)-丙编典志-第十五章 新式学堂的开办与留学运动兴起-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开办与留学生的派遣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7]
  • 沈传经、刘泱泱著 .左宗棠传论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217,222 左宗棠评传·第六章收复新疆与开发西北·第五节"引得春风度玉关"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7]
  • 左宗棠评传·思想篇·第五章左宗棠的洋务思想·第二节"求富"观与兴办近代民用企业的主张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7]
  • 马啸. 左宗棠与泾河治理[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5(1):43-46. 马啸.左宗棠与甘肃水利建设[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57-60+109. 马啸. 左宗棠对西北水利开发与建设的贡献[J]. 求索, 2003(2):212-214. 刘永强. 论左宗棠在晚清新疆水利开发中的作用[J]. 学术交流, 2009(9):183-187. 崇世健.左宗棠与京西水利建设[J].北京档案,2014(07):55-56. 经盛鸿.左宗棠治苏政绩述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2):98-103. 特参查禁罂粟办理两颟顸并失察委员丁役诈索之知县请分别革降折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11-03]
  • 甘肃禁种罂粟请将查禁不力及实在出力各员分别惩劝折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11-03]
  • 睢萌萌.从英国议会文件看《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签订前中英关于鸦片税厘的纷争[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05):38-42. 林满红:晚清的鸦片税(1858~1906年) .近代中国研究 .2017-08-24 [引用日期2019-11-03]
  • 高中华.试论左宗棠的荒政思想及其边疆救荒实践[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03):40-45+147. 陶德臣.左宗棠与西北茶务[J].安徽史学,2005(01):48-53. 徐卫岗.咸同时期左宗棠盐政改革思想与实践初探[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15-22+41. 左宗棠评传·生平篇·第一章 乡间寒士·第二节 举业坎坷与涉足经世致用之学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8]
  • 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七十四《复郭崑焘》:来示言季丈用人不疑,有误用之人不肯自承为误,可叹哉!是为诸葛孔明之一蔽。鄙人今春不欲与季丈抬杠,恐伤其气。实则应谏之事、应抬之杠均俟之异日也。然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倘事经阅历,必能日进无疆。十一日廷旨,欲以督办四川军务寄之。季公督办四川,鄂、湘受福,润可千里;襄办两江,善良保全,气类感通。蜀乱始生,吴乱已极,功效又大不同林翼有私爱于季公,此事竞不能为房、杜矣。请觅之新亮,迅速函复为要。此稿应推涤帅专主也。老亮于自己之事往往偏执一念不暇自谋。 (清)胡林翼撰;胡渐逵,胡遂,邓立勋校点 .胡林翼集 二 .长沙 :岳麓书社 ,2008 :534 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三十七《敬举贤才力图补救疏》(咸丰十年五月初三日):又, 湖南在籍四品卿衔兵部郎中左宗棠, 精熟方舆, 晓畅兵 略, 在湖南赞助军事, 遂以克复江西、贵州、广西各府州县之地。 名满天下, 谤亦随之。其刚直激烈, 诚不免汲黯太想、宽饶少和 之讥。要其筹兵筹饷,专精禅思, 过或可宥, 心固无他。臣与左宗棠同学, 又兼姻亲。咸丰六年, 曾经附片保奏。其在湘南情形, 久在圣明涧鉴之中。 (清)胡林翼撰;胡渐逵,胡遂,邓立勋校点 .胡林翼集 一 .长沙 :岳麓书社 ,2008 :649 (清)郭嵩焘著,湖南人民出版社校 .郭嵩焘日记 第1卷 咸丰时期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203-204 《郭嵩焘日记 第一卷 (咸丰时期)》:上曰:汝可识左宗棠?曰:自小相识。上曰: 自然有书信来往?曰:有信来往。上曰:汝寄左宗棠书,可以吾意谕知,当出为我办事。左宗棠所以不肯出,系何原故?想系功名心淡。曰:左宗棠自度赋性刚直,不能与世合,所以不肯出。抚臣骆秉章办事认真,与左宗棠性情契合,彼此亦不能相离。上日:左宗棠才干何如?曰:左宗棠才尽大,无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上曰:年若干岁?曰:四十七岁。上曰:再过两年五十岁,精力衰矣。趁此时尚强健,可以一出办事,也莫自己遭踏。汝须一劝劝他。曰:臣也曾劝过他:他只觉自己性太刚,难与时合。在湖南亦是办军务。现在广西、贵州两省防剿,筹兵筹饷,多系左宗棠之力。曰:闻渠尚想会试?曰:有此语。上曰:左宗棠何必以科名为重。文章报国,与建功立业,所得孰多?渠有如许才,也须得一出办事才好。曰,左宗棠为人是豪杰,每谈及天下事,感激奋发。皇上天恩如果用他,他也断无不出之理。 沈云龙主编;潘祖荫著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36辑 潘文勤公(伯寅)奏疏 .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72 :25-26 心忧天下 风范励人 .搜狐网 .2012-11-24 [引用日期2013-02-10]
  • 刘泱泱、梁小进等 .左宗棠全集·附册 .长沙 :岳麓书社 ,1996 :616-641,642-657,783 刘泱泱:左宗棠的传奇人生 .红网 .2017-03-08 [引用日期2017-11-18]
  • 台湾文献清史列传选·左宗棠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8-05-17]
  • 《谕赐祭文》:大学士左宗棠,学问优长,经济闳远,秉性廉正,莅事忠诚。由举人、兵部郎中带兵剿贼,迭著战功,蒙文宗显皇帝特达之知,擢升卿寺。同治年间,剿平发逆及回、捻各匪,懋建勋劳。穆宗毅皇帝深资倚任,畀以疆寄,洊陟兼圻,授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运筹决胜,克奏肤功。简任纶扉,优加异数。朕御极后,特命督师出关,肃清边圉,底定回疆,厥功尤伟。加恩由一等伯晋为二等侯。宣召来京,管理兵部事务,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竭谋赞画,悉协机宜。旋任两江总督,尽心民事,裨益地方,扬历中外,恪矢公忠,洵能终始如一。上年命往福建督办军务,劳瘁不辞。前因患病吁恳开缺,特经赏假,并准其交卸差使,回籍安心调理。方冀医治就痊,长承恩眷,讵意未及就道,遽尔溘逝。披览遗疏,震悼良深! 对左宗棠的评价数度反复 梁小进出书解读 .中新网 .2012-12-11 [引用日期2012-12-31]
  • 吴汝纶《桐城吴先生全书·文集》卷二《左文襄公神道碑》,清光绪三十年刊本;载《左宗棠全集·附册·传记资料选编》,岳麓书社,1996年,页658-663。 归庐谭往录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8]
  • 清稗类钞·战事类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8]
  • 徐珂 .《清稗类钞》 :中华书局 ,2010-02 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卷五,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载《左宗棠全集·附册·传记资料选编》,岳麓书社,1996年版,页642-657。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 .唐才常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221 唐才常《上父书(十五)》(“乙未新正初十日”,即1895年2月4日):辽阳消息,甚属不佳,奉天危若累卵,不知宋、吴诸帅可能支持否?山东荣成失守,已扼烟台之背,登州亦被围甚急,东抚李秉衡素号知兵,闻已派前法人畏服之丁镇军槐赴援,能了此事与否,尚未可知。且丁军兵力甚单,器械亦寡,仓卒调去,大可寒心!李中堂已经破脸,朝廷内召数次,皆置不理,跋扈之迹,路人皆知。目下虽派刘岘帅节制关内外各军,王夔帅帮办北洋事务,然中外大军,久为合肥所握,刘、王二帅,暮气已乘,恐亦不能如前日左、彭二公之直烛巨奸,不顾身家,绝无附会。天下事变,伊于胡底? 谭嗣同·《报贝元徵》 裴景福 .《河海昆仑录》 .甘肃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第276页 毛泽东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 .毛泽东早期文稿 1912.6-1920.11 .长沙 :湖南出版社 ,1990 :591,613,621 《讲堂录(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十一月二十三日 修身 张子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58〕为生民立道,相生相养相维相治之道也;为万世开太平,大宗教家之心志事业也。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59〕   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6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 1912·6-1920·11》该部分注1谓:“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的笔记,现在保存下来的很少,只有四十七页,九十四面。笔记用的是直书九行纸本,前十一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三十六页冠名《讲堂录》,主要内容是听课笔记,也包括一些读书札记。收入本篇的是《讲堂录》部分。记录时间是10月至12月,原件未标明年份。经考证,其中修身课记录内容,很多与杨昌济有关著作内容相同,可能是听杨昌济讲课时的记录;而国文课记录的内容,大多是听讲韩愈文章的课堂记录,也有毛泽东自己阅读韩文的笔记。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曾说,他的国文教员袁仲谦不赞成他学梁启超的文体,他便转而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文体。因此这一部分可能是听袁仲谦讲国文课的记录。毛泽东是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据1914年出版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览》记载,1913年杨昌济在四师教预科修身,而袁仲谦则任预科国文、习字教员。1914年春,四师合并于一师,这时杨、袁二人到一师继续任教。这年7月,袁仲谦“因期满退职”,不在一师任教。而《讲堂录》中修身与国文两课的记录是相互穿插的,这只有1913年下半年杨昌济和袁仲谦同时在四师任教时才有可能。据此,可以认定此课堂记录是1913年10月至12月毛泽东在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所录。本篇前面部分主要是修身和国文的课堂记录,也有少量算术课记录;后面部分则主要是读韩文的笔记。记录中的文句凡能找到出处者,均予注明。本篇按原件用不同字体排印。”注60谓:“韩,指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大臣。范,指范仲俺。韩琦于宝元三年(1040)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时人以韩范并称。 曾,指曾国藩。 左,指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湘军将领,与曾国藩共同镇压过太平天国革命。传教,指范、曾均推崇义理之学,注重抓大本大源。”】 刘体仁著;刘笃龄点校 .异辞录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97 刘体仁《异辞录》卷二《左宗棠媲美武乡侯》:左文襄幼年自负,几不可以一世,人称之为小诸葛。公有时游戏笔墨,致友人书自称“老亮顿首”。其后丰功伟业,媲美武乡,可称佳话。常谓后人思想薄弱不敢以今拟古,武侯所当曹操、司马懿,对手较为劲敌,然文襄勋绩,南平闽、越,西定河、湟,过于六出祁山远矣。 刘体仁著;张国宁点校 .异辞录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6 :79 异辞录·卷二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6]
  • 刘秀凤. 《异辞录》作者辨[J]. 文献, 1993(03):271-273. 清稗类钞·明智类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8]
  • 《清稗类钞·明智类·左文襄力斥众论 》:光绪初,帕夏之未平也,左文襄肃清关内,禡旗启行。英使威妥玛居间调停,倡议封帕夏为外藩,朝士和之,并为一谈。文襄独引边荒艰钜为己任,力斥众论,而西域遂平。 《清代名人轶事》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11-11]
  • 梁启超著 .李鸿章传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107 左钦敏《湘阴人物传·清丞相左宗棠列传》,民国乙卯春刊;载《左宗棠全集·附册·传记资料选编》,岳麓书社,1996年,页664-666. 吴侍御尸谏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约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5-07-28]
  • 一个湘人的国家历史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4-09-08]
  • 萧一山:《清代通史》 左宗棠幕府研究 .中国知网 [引用日期2017-12-02]
  • 左宗棠是唐太宗后对国家主权领土功劳最大的人? .中华网 .2014-10-13 [引用日期2015-06-10]
  • 王震将军评左宗棠:屠夫还是功臣?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2-12-30]
  • 左宗棠评传· 生平篇·第七章入京辅政与督师东南·第五节立言传世 .尔雅教育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7]
  • 徐世昌 .《晚晴簃诗汇》 :中华书局 ,1990年10月 李彬.《楚军营制》整理注释[J].近代中国,2018(02):361-392. 《清稗类钞·讥讽类》:光绪初,左文襄督陕甘,时布政使为林寿图。一日,文襄招饮,左右报某处捷音至,林颂其神算,文襄拍案大声曰:「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已而臧否人物,文襄谓时下诸贤,类皆自称诸葛,林亦拍案曰:「此葛亮之所以为诸也。」文襄以其讽己而恶之。 清稗类钞·讥讽类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9-11-06]
  • 历史声音36:左宗棠与林寿图结怨(图) .人民网-文史频道 .2011-06-08 [引用日期2018-02-19]
  • “落榜生”左宗棠 .新华网 .2017-06-09 [引用日期2017-10-27]
  • 《左宗棠全集·书信一》0449《答郭意诚》:赵淡如到,出示九月二十三日一函,具承一切。 赵文恪生前无赫赫之名,而至今三十载,瓯越之人犹思诵之。昨林听孙来此,数闽、浙上座之贤者,犹举文恪以对。吾乡老辈之崇实行、厌声称如此,可敬也,然则其有后宜矣。 饷事一言难罄。天下之盗贼易除,人心之盗贼难去。正恐时局非目前可了耳。米捐事,兄意不忍久累桑梓,非薄此不为也,沅浦既踵吾后,大张网罗,则兄之此举应作罢论。惟沅浦尚索及粤东协浙之款,实似不情,如何如何!吾湘军火拨给外省者多,兄固知之,惟浙省向不产硝磺,不得已仍为乞邻之请。次山中丞昨有公牍,坚为谢却,兄已复之。牛平厌人纠缠,亦不欲以此加诸人。 阿霖辈久无信到,亦不暇念之。皖南贼头队入浙,已经克庵分军击败。石埭、太平、旌德之贼,均已降已散,吾车已可折回。当遂由昌化、於潜、临安以会攻余杭。此城一下,则杭垣之贼势孤,而吾攻嘉、攻湖之乍亦不愁饷馈之梗。近因士卒之死亡病弱者多,乃调浙兵补勇缺,既足供补辑之需,复可收练兵之效,始 信老亮之妙用无穷也。 至饷事,则一筹莫展,将来仍不免“粮尽引还”四字。盖浙当倾覆殆尽之馀,未若益州为天府之国。以今方古,则今亮似犹胜于古亮矣。 贱恙渐平,而元气难以遽复,亦与今日浙江事势等耳。 李复猷一股,闻已入粤西融县,言者颇谓其必踵旧辙,由吾湘边境人江西,然后或皖或浙。请预筹于湘境遏之。若过湘境,则江西必不能御,仍是敝军之患。即由江入皖,亦是敝军之患耳。 《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第十页:“宗棠自维气质粗驳,动逾闲则,年来颇思力为克治,冀少变化其旧。然而,消融不尽,乖戾时形,即或稍有觉察,旋自宽假,病根蟠固愈深,随处辄见。寻思致此之由,觉先儒‘涵养须用敬’五字真是对症之药。现已深自刻励,严为课程,先从寡言、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 左宗棠事功成就的文化积淀与学术涵养探究 .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湖南省文史研究馆 .2015-07-08 [引用日期2018-02-19]
  • 左宗棠之死--破碎山河成就生前身后名 .华夏经纬网 .2005-12-14 [引用日期2020-08-31]
  • 左宗棠之死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7-11-18]
  • 兰州的近代工业(图) .每日兰州 .2013-06-06 [引用日期2020-01-08]
  • 《清稗类钞》卷三十《林文忠知左文襄》:左文襄微时,为林文忠所知。道光戊戌,林起自原籍,督师广西,胡文忠腾书荐左。林过湘,使县令觅左。时岁晚,将归家,孥舟江岸,县吏从小舟中大索得之,与共登林舟,忽失足落水,衣履尽湿。登舟,叙礼毕,即谓林日:“闻古者待士以三薰三沐之礼,今三沐,已拜领之矣,若三薰,则犹未也。”林笑日:“子犹作文语耶?速易衣,防中寒也。”是日,即宿舟中,为竟夕谈。谈次,及新疆边事,忽举手拍左肩日:“他日竟某之志者,其惟君乎!”左亦殊自负,后卒如林言。左晚年尝引以语幕僚,谓一生荣幸,此为第一。是时,林即于舟中手书一联赠左,联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上款书“季高仁兄先生大人法正”,下款署“愚弟林某某”。左极感之,晚年,犹悬此联于斋壁。 清稗类钞·知遇类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7]
  • 左宗棠著 刘泱泱等点校 .《左宗棠全集·家书 诗文》 .长沙 :岳麓书社 ,2014 :419,427,428,432 左宗棠对联欣赏 .淮阴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7-05-02]
  • 晚清的"瑜亮之争":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交恶史 .网易新闻 .2017-10-25 [引用日期2017-10-27]
  • 文伯伦. 曾国藩与左宗棠互讦联考辨[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45-46. 左宗棠的对联人生 逸闻与真相 .新华网 .2017-05-30 [引用日期2019-11-03]
  • 《清稗类钞》卷三十《骆文忠信任左文襄》:咸丰初年,左文襄以在籍举人,就张石卿中丞亮基之幕。张去位,骆文忠公秉章继之,信任文襄尤专。文忠每公暇,适幕府,值文襄与幕僚数人慷慨论事,援古证今,风发泉涌,文忠静听而已,未尝置可否也。 徐珂《清稗类钞·幕僚类·左文襄佐骆文忠》:左文襄公宗棠,初以举人居骆文忠公秉章幕府,事无大小,专决不顾。文忠日与诸姬宴饮为乐,文襄尝嘲之曰:“公犹傀儡,无物以牵之,何能动邪!”文忠干笑而已。 清稗类钞·幕僚类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27]
  • 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二《骆文忠公遗爱》:张公既去,骆公复宾礼之。左公练习兵事,智略辐凑,骆公专任以军谋,集饷练兵,选用贤将,屡却悍贼,两败石达开数十万之众。复分兵援黔援粤援鄂援江西,丰采几与曾、胡二公相并,则左公帷幄之功也。骆公每公暇适幕府,左公与幕宾二三人慷慨论事,证据古今,谈辩风生,骆公不置可否,静听而已。世传骆公一日闻辕门举炮,顾问何事,左右对曰:“左师爷发军报折也。‘骆公颔之,徐曰:“盍取折稿来一阅?”此虽或告者之过,然其专任左公可知。惟时楚人皆戏称左公曰“左都御史”,盖以骆公官衔不过右副都御史,而左公权尚过之也。 刘禺生《世载堂杂忆·左宗棠与樊云门》:近岁避地施南,寻樊云门老辈故居,老屋在恩施县城内梓潼街,尊人讳燮总戎所置宅,云门先生兄弟读书处也。数椽欲倾,一角读书楼,巍然尚存,旁支居之。恩施父老有闻见当时事者曰:"樊燮公作某镇挂印总兵官,有战功。骆秉章为抚帅,左宗棠尊居帅幕,樊谒大帅毕,再谒左师爷,谒大帅请安,谒师爷不请安。左怒,奏劾免官回籍。遂有卖宅延师,严课云门兄弟一段佳话。"各日记、杂载,多志其事。然据见闻所及,有足补记载之缺者。施城吴老人,年九十矣,幼时曾见燮公,其言曰:"燮公谒骆帅,帅令谒左师爷,未请安。左厉声喝曰:'武官见我,无论大小,皆要请安,汝何不然?快请安。'燮曰:'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我亦朝廷二三品官也。'左怒益急,起欲以脚蹴之,大呵斥曰:'忘八蛋,滚出去。'燮亦愠极而退。未几,即有樊燮革职回籍之朝旨。燮公携二子增祹、增祥归,治梓潼街宅居之。楼成,置酒宴父老曰:'左宗棠一举人耳,既辱我身,又夺我官,且波及先人,视武人如犬马。我宅已定,敬延名师,教予二子,雪我耻辱,不中举人、进士、点翰林,无以见先人于地下。'于是以重金礼聘教读,以楼为书房,除师生三人外,不准上楼。每日治馔,必亲自检点,具衣冠,延先生下楼坐食,先生未下箸者,即易他品。增祹、增祥在家,不准着男装,咸服女衣裤。曰:'考秀才进学,脱女外服;中举人,脱内女服,方与左宗棠功名相等;中进士、点翰林,则焚吾所树之洗辱牌,告先人以无罪。'当燮归施,即写'忘八蛋,滚出去'六字于板上,制如长生禄位牌,置于祖宗神龛下侧,朔望率二子礼之。曰:'不中举人以上功名,不去此牌,汝等总要高过左宗棠。'樊山中进士后,樊家始无此牌。恩施父老谈樊家遗事相同。"云云。   按:增祹学问切实,高于樊山,张之洞督学湖北,刻江汉炳灵集,载增祹文多篇。樊山得庶吉士后,增祹不久病死,士林惜之。至若樊山作陕西藩司时,左宗棠赐建专祠于西安,巡抚委樊山致祭;樊山辞焉,曰:"宁愿违命,不愿获罪先人。"此又寻常尽知之事。邻近又一老人言,从前樊家楼壁上,尚存墨笔"左宗棠可杀"五字,想系樊山兄弟儿时发愿文也。 徐宗亮《归庐谈往录》:左文襄初以举人居骆文忠公幕府,事无大小,专决不顾。文忠日与诸姬宴饮为乐,文襄尝面嘲之日:“公犹傀儡,无物以牵之。何能动邪?”文忠干笑而已。尝夜半创一奏草,叩文忠内室大呼。文忠起读叫绝,更命酒对饮而去。监司以下白事,辄报请左三先生可否。一日樊提督诣文忠,延文襄出共谈,意大龃龉,遽起批樊颊大诟。樊不能堪,致为互揭查办之举。文襄回籍,樊亦奉旨罢任。樊归谓子增祥日:“一举人如此,武官尚可为哉!若不得科第,非吾子也!”增祥卒入翰林,甚有才名。 柴小梵《梵天庐从录》:文襄初以举人居骆文忠吁门幕府,事无大小,专决不顾,监司以下白事,辄报请左三先生可否。一日,樊提督诣文忠,延文襄出共谈,意大龃龉,遽起批樊颊大诟。樊不能堪,致为互揭查办之举。 刘江华 .左宗棠传信录 .长沙 :岳麓书社 ,2017年 刘江华.从清宫档案看左宗棠樊燮案真相[J].紫禁城,2012(07):76-85. “绝无良心科第二名”(2) .人民网-文史频道 .2011-11-03 [引用日期2018-02-19]
  • 一代名臣左宗棠与他的左氏家风 .ZAKER新闻 .2017-06-27 [引用日期2017-10-27]
  • 仰读左公柳 .兰州新闻网 .2014-08-18 [引用日期2018-02-19]
  • 邓明.“左公柳”与左宗棠的生态情结[J].档案,2003(04):32-34. 王叔磐,孙玉溱主编 .历代塞外诗选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6 :580-581 潘旭澜. 《玉门出塞》及其它[J]. 同舟共进, 2002(3):27-29. 潘旭澜. 并非只为一支歌——《〈玉门出塞〉及其它》续篇[J]. 同舟共进, 2003(6):24-29. 陈明福著 .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 下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9 :846-847 杨公道《左宗棠轶事·外人之畏服》:某年,公过申江,带有护兵数百十人。或告公日:“照租界章程, 凡结刀持械而往者,例须先向工部局请得照会,方能通过。”公 大怒日:。上海本中国地,外人只租借尔。以我中国军人行中国地, 何照会之有?’’乃故令所携亲兵枪实弹、刀出鞘而行。外人仰公 威望,非惟不加干涉,预令巡捕沿途照料,且戒之曰:“左公中华名将,今以驱驰王事过此,慎毋犯其怒也。”(载《左宗棠逸事汇编》) 秦翰才辑录 .左宗棠逸事汇编 .长沙 :岳麓书社 ,1986 :177-178 《古红梅阁笔记·左宗棠筹边》:左公督江南在光绪七年辛巳之十二月,时七十岁。明年壬午四月,因阅兵出吴淞至上海。过租界,西人除道,换升中国龙旗, 声炮十三响。观者如堵,诧为从来未有之事。 张一麟著 .古红梅阁笔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8 :2-3 第143节 与周荇农阁学(1883年)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03-16]
  • 左宗棠书信·第147节 与孝宽孝同(1883年)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9-03-16]
  • 罗正钧著,朱悦、朱子楠校点 .左宗棠年谱 .长沙 :岳麓书社 ,1983 :394-395 新湘菜大师彭长贵病逝 发明的“左宗棠鸡”红遍美国 .大众网 .2016-12-03 [引用日期2018-02-19]
  • 揭开“左宗棠鸡”身世之谜 .凤凰网 .2014-06-06 [引用日期2018-02-19]
  • 一代湘菜大师谢幕 留下“左宗棠鸡”传奇 .潇湘晨报 .2016-12-10 [引用日期2018-02-19]
  • 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左宗棠】 .历史追学网 .2015-10-24 [引用日期2018-04-22]
  • 《资江陶氏族谱》卷一之九,宣统元年木刻木活字宣纸精印本 《左文襄公年谱》卷一,第十一、十二、十五页 左宗棠家风清白 后代良医辈出 .新浪网 .2010-04-16 [引用日期2019-11-06]
  •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六十五:(光绪三十二年 十月 三日)予故二等恪靖侯左宗棠孙度支部员外郎左景祜袭爵。加恩以四五品京堂候补。 左宗棠第五代外孙梁小进:应成立左宗棠文化研究会 .广东新闻网 .2012-08-13 [引用日期2019-11-06]
  • 慎交友勤耕读 笃根本去浮华 ——晚清名臣左宗棠的家风故事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引用日期2019-11-06]
  • 左宗棠后裔知名学者数十位,九代传人无一“不肖之徒” .新湖南 .2017-05-15 [引用日期2017-11-18]
  • 原上海副市长左焕琛:改革开放永不止步,我也将继续奋勇前进 .中新网上海 .2019-01-08 [引用日期2019-11-06]
  • 左宗棠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在湘阴举行 许又声致辞 .湖南日报网 .2012-11-25 [引用日期2019-11-06]
  • 左焕琮院长访谈录 .清华大学新闻网 .2004-04-23 [引用日期2019-11-06]
  • 寻霖、龚笃清 .《湘人著述表》 :岳麓书社 ,2010-01 .星沙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3-09-07]
  • 【家规·文化地理】左宗棠故居——柳庄 .中央纪委监察部 .2017-06-20 [引用日期2017-11-18]
  • 左宗棠的“闺中圣人”周诒端及他的第二故乡湘潭桂在堂 .新湖南 .2017-07-03 [引用日期2017-11-18]
  • 中国旅游新闻网:北京刚公布16处名人故居 大部分已成大杂院 .中国旅游新闻网 .2012-09-06 [引用日期2017-11-18]
  •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光绪十一年 十一月 二十四日)闽浙总督杨昌濬奏、闽浙两省。皆原任大学士左宗棠立功之地。遵旨择地建立专祠。报闻。 摺包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光绪十二年 七月 十二日)闽浙总督杨昌濬奏、故大学士左宗棠、督闽日久。拟就原设蚕桑局。修建专祠。以伸报享。报闻。 摺包 .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九:(光绪十七年 七月 五日)追予故大学士左宗棠、两江总督沈葆桢、在福建马江船厂。合建专祠。从闽浙总督卞宝第请也。 摺包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二:(光绪十三年 闰四月 四日)追予故大学士左宗棠在安徽婺源县建立专祠。从两江总督曾国荃请也。 《德宗景皇帝实录》 卷之二百四十八:(光绪十三年 十月 二十四日)予故大学士左宗棠於江甯省城建立专祠。从两江总督曾国荃请也。 摺包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二:(光绪十四年 二月 二十一日)予故大学士左宗棠在广东省城建立专祠。从两广总督张之洞等请也。 摺包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四:(光绪十四年 四月 十七日)予故大学士左宗棠於江西省城建立专词。从江西巡抚德馨请也。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五:( 光绪十四年 五月 二十五日)追予故大学士左宗棠在新疆省城、及巴里坤东关立功地方。捐建专祠。从巡抚刘锦棠请也。 摺包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十六:(光绪十八年 九月 十八日)甘肃新疆巡抚陶模奏、哈密汉城捐修左宗棠祠宇。请饬部立案。下部知之。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光绪十六年 十月 二十六日)壬戌。予故大学士左宗棠、於浙江衢州府建立专祠。衢州府知府吴艾生、提督饶廷选、总兵李定太、西安县知县吴来鸿、一并附祀。 摺包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十七:(光绪十八年 十月 六日)又奏、湖南省城建立故大学士左宗棠专祠。请饬部立案。从之。 摺包 瑰丽的遗产 | 左文襄公祠 .湘阴县政府网 .2019-09-26 [引用日期2020-01-08]
  • “一炮成功”铭记历史(图) .乌鲁木齐晚报--电子版 .2012-11-07 [引用日期2017-10-26]
  • 管守新.刘锦棠与清军收复新疆之战[J].西北民族研究,1996(01):66-83. 左宗棠与乌鲁木齐“一炮成功” .新疆天山网 .2013-01-04 [引用日期2017-10-27]
  • 左宗棠与乌鲁木齐“一炮成功” .光明网 .2017-08-04 [引用日期2017-10-27]
  • 岳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岳阳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083号提案的答复 .岳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7-07-31 [引用日期2017-11-18]
  • 高11.1米左宗棠雕像组装完成 手握地图目视疆土 .中国新闻网 .2012-09-06 [引用日期2017-11-18]
  • 王钟翰点校 .清史列传(全二十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4050-4070 左宗棠资料连结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引用日期2019-03-11]
  • 电视剧《船政风云》正在横店拍摄鲍国安饰演左宗棠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3-09-07]
  • 电视连续剧《台湾·1895》主创人员名单 .新浪网 .2008-04-22 [引用日期2018-06-06]
  • 台湾写真:蒋家“御厨”96岁高龄再做“左宗棠鸡” .中国新闻网 .2014-05-29 [引用日期2021-04-07]
  • 左宗棠享年,吴汝纶文集所载《神道碑》作七十三岁(“以其年七月癸亥薨于福州,年七十三”);但是,《神道碑》在记述左宗棠中举时则作二十一岁(“年二十一,与兄宗植并举于乡”)。按左宗棠中举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病逝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两者相去五十三年,若中举时二十一岁,则病逝时当为七十四岁。而罗正钧所纂《年谱》,也的确将光绪十一年记为左宗棠七十四岁之年。这种做法也符合左宗棠自己的看法,如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的奏疏中有“臣年六十有五”的表述,由此推算,光绪十一年(1885年)去世时确应按七十四岁计。 林则徐左宗棠“湘江夜话” .新浪网 .2022-10-18 [引用日期2022-10-18]
  • 大力弘扬左宗棠的爱国主义精神——左宗棠思想文化与湖湘精神研讨会综述 - 湘江副刊 -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引用日期2022-12-17]
  • .中国大百科全书 [引用日期2023-05-31]
  • 陶琦.张全义选注.甘州古诗选注[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06.第68页 张桂辉著.南薰楼遐思[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0.12.第140-141页 陶琦.张全义选注.甘州古诗选注[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06.第368页 邹裕.甘肃记忆中的历史人物[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21.01.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