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个回答
学识有限难以全面回答这个问题,就仅仅从曼纳海姆防线,天气和双方部分兵力对比这三个方面稍微分析一下提供一些思考
首先分析一下有名的曼纳海姆防线
(一)曼纳海姆防线的建造:
- 曼纳海姆防线最早是在1918年五月初由时任芬兰国防部长曼纳海姆在两名瑞典军官建议下设计出来的,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抵抗当时来自苏俄的威胁。然而由于曼纳海姆与芬兰政府在作战计划上存在矛盾,曼纳海姆选择于1918年5月31日辞去了国防部长的职位,防线计划也随之搁浅。
- 而后一名驻扎芬兰的德军上校 Otto von Brandenstein 在之前防线计划基础上进行完善并于1918年7月16日向芬兰政府提交了计划,芬兰政府于同年十月拨款30万马克用于修建防线,然而随着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这项计划进行了不到一个月就取消了。
- 防线第一阶段真正开始修建是在1919年10月,由时任芬兰总参谋长 Oscar Enckellistä 在前沙俄军官Johan Fabritius 的建议下改进原先计划开始修建,修建主要由当时芬兰建筑公司Ab Granit Oy负责。由于成本原因,大部分防御工事未经加固的混凝土,这些混凝土因为密度过低而无法防御中型火炮。同时因为缺乏混凝土和运输设备,部分防御设施就地取材选用当地地峡的 Rapakivi花岗岩 建造,Rapakivi是芬兰语中“易碎岩石”的意思,因为这种花岗岩中不同的矿物质热膨胀系数的差异使得这种花岗岩容易破碎,显然由这种岩石构成的防御设施强度难以合格。第一阶段修建直到1924年,由于芬兰政府财政紧张和内部对于修建防线计划的分歧,总参谋长Oscar Enckellistä辞职,防线修建停止。
- 防线的一阶段修建恢复和第二阶段修建从1931开始,由于国防预算紧张,从1932年到1938年每年仅能修建两三个地堡。直到1938年5月欧洲局势紧张,防线修建才开始获得较多的资金来开始建造有百万富翁(Miljoonalinake因为造价花费100万马克)之称的 Sj 5 堡垒, 然而这个整条防线造价最高的堡垒也只是装备了4挺重机枪,带有3座观测塔和3处火力点,仅能容纳20-40人罢了。 同时还在其附近修建了Su 1-7 (位置见下图)七个用于观测隐蔽和放置机枪的堡垒, 每个碉堡带有1-2挺重机枪,只有够容纳6-10人。 (The Mannerheim Line 1920-39 - Finnish Fortifications of the Winter War,Bair Irincheev)
- 1939年10月,为应对苏联威胁,芬兰进行了YH演练,开始在防线附近修筑铁丝网,坦克障碍和挖战壕。直到战前一共建造了606个机枪阵地和防空壕(西海峡438个,东海峡168个)。铁丝网331公里(西海峡214公里,东海峡117公里),反坦克障碍136公里(西海峡85公里,东海峡51公里)。然而整条防线还是未能完工。
- 曼纳海姆防线整体修建长度约为135km(远小于当时苏芬边境线长度),一共使用14520 立方米混凝土 ,远远差于同时期的马奇诺防线(使用约150万立方米混凝土,15万吨钢材, 总共耗资50亿法郎),也不如继续战争时期1941-1944年修建的VT 防线(使用约40万立方米混凝土),甚至还没有1993年建成的赫尔辛基芬兰国家歌剧院使用的混凝土多(使用约15500立方米混凝土)
(二)曼纳海姆防线在战争中的作用:
- 曼纳海姆防线是否有苏联宣称的那样在冬季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呢?可以从Summa 村(Summankylä)及其附近 Lähde 地区的战况分析(由堡垒分布图可知此处堡垒数量最多且百万富翁堡垒 Sj 5 修建于此是整条防线防守最严密的地方)这片区域地势平坦有一条主要交通线同时也是苏军的主攻方向(苏联第7军将其60%的步兵部队和三分之二的炮兵集中在从Karhula(Summa以西)到Muolaanjärvi湖的40公里宽的前方,平均每公里2到4个步兵营和50-70门火炮)。
- Summa 村共有17个堡垒除了 Sk 2 , Sk 10 以及 Sk 11 这三个堡垒与“百万富翁”同型号之外,其余大部分堡垒为20年代建造(见下图表)。
- 1939年12月12-13日,苏联的进攻部队与Summa 村守军发生接触。 在几次试探之后,17-19日间,苏军对这里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进攻,苏军138步兵师用两个团的步兵在约80辆轻型、中型和重型坦克支援下发动进攻,然而由于前期没有做好侦查苏军未能知道芬兰防御设施的具体位置于是在损失25辆坦克后仍未能突破芬兰军队防线。
- 苏军从1939年12月21日开始在观测气球的指引下开始对Summa村进行大规模炮击, 25日便完全摧毁Sk 5 堡垒旧体部分,27日炮弹穿透Sk 11 堡垒(“百万富翁”类型堡垒),Sk 4 堡垒于1939年12月末被击中在1940年1月1日被彻底击毁,Sk 3 堡垒被苏联士兵在1940年1月13-14日夜晚用炸药炸毁,次日存放弹药的Sk 7 堡垒被击毁,1月下旬 Sk 2 堡垒( “ 百万富翁”类型堡垒) 受损,在不到一个月的炮击中大部分除间隔较远的 Sk 10 和 Sk 11 堡垒外几乎都被击毁或遭受重大损伤。然而即便如此苏军于2月1日发动的进攻仅仅在攻占防线最前面的Sk 1 和 Sk 2 堡垒后就没有多少进展了,芬兰士兵一直坚守到2月15日撤退命令下达。
- 同时来看Summa 村旁边Lähde地区的情况,著名的“百万富翁”Sj 5 堡垒就在此
- 1939年12月17日苏军123师在第91重型坦克营和第101轻型坦克营的支援下对这里发动进攻,并于当日就占据 Sj 4 堡垒附近战壕且将100多位芬兰士兵包围在堡垒内部,堡垒因为无法容纳这么多士兵而造成缺氧,然而芬兰军队六日后反攻解围 Sj 4 堡垒,苏军未能取得良好战果。
- 苏军于1939年12月23日起开始减弱攻势,直到1940年1月27-28日苏军调来152mm重炮轰击,很快 Sj 4 和 Sj 5 (“百万富翁”)堡垒受损,2月11日 Sj 4 堡垒失守,13日 Sj 5 堡垒失守。因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芬兰军队的反攻没能取得良好效果,被迫于15日撤退,曼纳海姆防线被放弃。 (The Mannerheim Line 1920-39 - Finnish Fortifications of the Winter War,Bair Irincheev)
由此可以看出曼纳海姆防线建造过程曲折,建造材料和资源投入都很少,难以形成很强的防御。在战争期间对于一般步兵部队的进攻也许可以起到一定的抵抗作用,但是在面对苏联重炮时,堡垒很快就被摧毁难以抵抗连防线最紧密的地方都只能支撑1个月左右。对比下图苏联1940年对混凝土工事的要求,显然曼纳海姆防线上的堡垒难以达到要求。所以曼纳海姆防线远不如苏联宣称的那样强大。
其次分析下天气情况
(一)关于气温方面(图片来自 http://www.winterwar.com )
- 对比上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冬季战争时期芬兰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相较于以往的同一时期有所降低,但是即便在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和月份气温仍然有零下20度以上,这样的气温应该不会对同样生活于严寒地区的苏联军队产生较大阻碍。
(二)关于积雪
- 由以上图片可以发现,芬兰地区积雪平均厚度相比以前同一时期的平均厚度并未有所增加,甚至部分地区平均积雪厚度有所下降。同样积雪厚度是随着入冬时间增加逐渐增加的,所以苏军前期就出现的战事失利应该也不能简单归罪于积雪。
- 芬兰军队在1939年10月YH动员的时候,库存仅有约19万件军服(短缺约30%),约160,000双鞋(短缺约70%),同时大衣短缺率约为60%,芬兰军队面临严寒的处境同样艰难。
最后对比双方部分军事实力
- 芬兰在1919年有32辆法国雷诺坦克和一些轻型坦克。然而坦克不适合冬季战争中的野战任务,因此将这部分坦克作为固定射击点。1936年至39年间,芬兰人先后购买了32辆英国维克斯坦克,然而冬季战争开始时,只有10辆左右的坦克准能参加战斗。
- 在战争开始时,芬兰军队有337,000名士兵而只有281,594支步枪,Skyddskår(国防联盟)组织带来了自己的步枪114000支。1940年3月初,芬兰军队的最高人数为346,000人。
- 1939年12月1日芬兰总共有235架飞机除去训练机和正在翻新的战机能用于作战的飞机仅有116架,其中可以视为现代飞机的只有36架 Fokker D.21战斗机和14架 Bristol Blenheim 轰炸机。然而面对强大的苏联空军仅仅损失62架战机其中42架是在军事行动中损失,73名飞行员阵亡。苏联空军则至少损失200多架战机。
综合分析一下可以看出苏联军队面对芬兰具有强大的兵力优势,而且苏联军队显然也不能将战争的失利归罪于曼纳海姆防线以及冬季战争时期的天气情况。
个人认为苏联战果难看的一大原因是轻敌,在战争开始前准备不充分,甚至战斗时都没有进行很好的前期侦查,连芬兰军队防御设施的具体位置都不了解就开始盲目进攻。而芬兰在面对入侵者的时候全民对抗的决心强大,即使知道敌我力量悬殊,参战九死一生,普通民众仍然踊跃参军对抗侵略者甚至于还自带武器,这也应该是芬兰能让苏联付出巨大代价的一个原因。
补充两张芬兰反坦克障碍的图,用来建造这些障碍的花岗岩多用当地常见的Rapakivi花岗岩
至于有答案说芬兰军用机场远超过自身所需,但个人稍微查证了下,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很准确。因为芬兰的国防预算一直不足,大部分所谓军用机场的建设其实非常粗糙,很多可以说就是一片空地用碎石铺了条跑道就叫机场,真正能飞快速飞机不过25个机场。当然芬兰空军力量本来就少,一定要强行说机场超出使用量那也不是不行。
仅仅从军事上说的话,泥足巨人里说得已经很明白了,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末这一段时间内红军的建设“成就”的细节可以看铁木辛哥的报告是怎么写的。
考虑一下红军在35年之前还是一支半地方制的军队,大量人员(从普通红军战士到初级/中级指挥员)受训情况惨不忍睹(这还没考虑普遍的摸鱼,要知道摸鱼是早期苏维埃的特色,不可不品尝),你拿头去卡累利阿硬碰硬啊(虽然卡累利阿的筑垒地域某种程度上也是豆腐渣,这似乎是那个年代的通病。。。)
不谈三十年代扩军中大批红军战士仅仅只服过预备役或地方民兵部队,只接受过初级训练,也不提三十年代末红军中上层的大规模的清洗和频繁的人员调动引发的一片混乱和士气低落。仅仅截取一个小片段来说红军基干指挥员的情况。按夏坚科40年3月的报告,从32年到39年红军扩充了4倍,由于干部不足不得不动用预备役人员,那么这些预备役人员都是什么人呢?
31%的预备役少尉,曾在军队中受训一年。(这听起来似乎可以接受)
24.3%在平民学校中接受征集前训练的少尉,顺便说一下他们理论上接受的训练包括360小时理论学习和在军营中768小时(共四个月分两期)的军训。
(有个性质差不多的例子是我国高中到大学的学生军训(军理课也记入),这听起来是不是不太妙)
13.2%的少尉经历过预备役课程,由中级指挥员(换算过来是尉官)执教,理论上有384小时共两个月。
(这听起来更不妙。。。)
这一部分(占预备役人员中的73%)只经受过短期培训,没有经过系统的再教育。
而从32年到38年,从预备役抽调了29966名少尉,另有19147名少尉是由红军战士经一期集训提拔的。
那么正规军校出来的毕业生呢?
“现在看来在军校里的学习时间被可耻地浪费了,只有66%的时间被真正用来学习和开展各种必要的活动,剩余的时间(每年127天)都因为没有安排而浪费,或用在了临时事务、休假和公共节假日上。”(不过这个在咱们看来有点吹毛求疵了,按一年52周单双休日就有104天。。。)
军校毕业人数37年为13995人,38年为57000人。
一般来说最基层的这些指挥员在清洗中受到的波及显然明显小于上层,但是这些未来的排长、参谋们作为红军的神经末梢情况显然在实际战场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三十年代的情况看起来红军的末端神经元不说是大规模坏死至少也是十分糟糕的。一个糟糕的排长在平时对部队的管理和训练显然非常危险,放到战场上他的排显然将非常值得同情。一个糟糕的参谋算错数标错图通讯搞错侦查做不好,那连累的就不是一个排了,放到需要高度灵活的冬季战争战场上,这是不是就非常不妙了,放到激烈而东线战场上这是不是听起来就更不妙了,而这些人在红军中的比例似乎有点大。。。。。。
回到冬季战争,如果要检讨39年丢人现眼的表现(其实顺带41年夏天的一溃千里也可以从这里面找),从大的层面说两个小问题。
客观原因来看,拉多加湖以北和卡累利阿并不是适合大兵团展开的地域,老老实实啃砖头慢慢推到维堡显然是最稳妥的选择,历史上全线进攻直冲大森林这种事儿。。。。。。
战争准备上来说,开战前总参谋部经过调研给出的意见是芬兰不好打,要动手得全国动员以泰山压顶之势稳扎稳打。而位于第一线的列宁格勒军区领率机关给出的意见则是我们自己就能干(计划就是动用列宁格勒军区所属部队四个集团军沿着整个边境线A过去,在边境交战中歼灭芬军主力,然后沿着公路直扑芬兰核心地带,在几个星期内结束战争)。拿一个准备了半年的一个军区去A(操作上看真的是A)一个准备充足还占有地利的邻国,然后我们就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