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余华、格非、史铁生等人合照
更遑论他的全部作品都有一种强烈的叩问生命本真、追问爱与终极的哲思品质。他始终关心的是人的生命种种,爱之种种。这对于那些迷惘、彷徨、孤独、失落、疲惫、缺爱、痛苦乃至绝望的某些年轻人来说,是一味永远不会失效的良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史铁生不单单具备成为这个时代网红作家的条件,他可以成为所有时代的网红作家。
叁
碎片化是危险的,金句化是浅薄的,网红的喧嚣,有时候会带来误解。就像小学生作文,提到史铁生,惯用的思路就是写他母亲,将一个尚未显耀才能的未来文学大家,从生死绝境拯救出来。
这等于说,把史铁生的文学成就视为歌颂母爱的工具。因此,史铁生的价值还是凝固在“残疾与励志”上。
当然,学生尚且年幼,不能苛责。可是,网络上那些史铁生金句潮,夸张的宣传语,动辄就喊“治愈”“震撼”“长大方懂史铁生”等等言论,究竟是否抵达了史铁生的作品内核呢?
微博史铁生相关话题,是碎片化的,带有喧嚣感
换言之,“奇观”和“桥梁”效应,对于一向宽厚、充满“仁人之心”的史铁生来说,他不会抗拒。但这种网络效应能否剥离残疾、母爱,以及感人至深的史铁生和陈希米的爱情故事、史铁生与余华莫言等的友情故事,纯粹又严肃地探讨他的文学遗产的真正价值呢?
这可能是个问号。
一个小说作者曾到处宣扬史铁生的好。
他说,“以前我带着偏见,总感觉疾病为他的作品赋魅,好像人们更多的是对他的人格的尊崇。”但《病隙碎笔》《务虚笔记》改变了他的看法,让他认为其文学成就要胜过莫言余华。
图据受访者
就以他首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来看,史铁生虚构出来的C、F、O、Z、N、L、T、WR等诸般人物,拥有一种仿佛史铁生分身的真实感,全部汇聚、统摄于“我”的思维领地。从横向上,这些人物两两一对,构造爱情的悖论与对命运的抗争;从纵向上,这些人物又贯穿数十年,一代又一代人仿佛一种苦难而困惑的轮回。
这样的文学形式和结构章法世所罕见,且具有很难被影像等别的艺术形式所替代的书写品质;关键是这种形式又是为了完成史铁生的思想,即他在书中创造的那个预言:
“在编织非人力所能解脱的
无法忍受的火焰之衫的那双手后面。
我们只是活着,只是叹息
不是让这样的火就是让那样的火耗去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