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70岁的老诗人如今被网友恶语相向,迅速关掉评论区。

今天的北岛已经年过七旬,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70岁时会干些什么。总之这是个既科学又哲学的思考,如果以北岛的生活历程看,人过七十倒不如有一个十七岁的心态,因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改变不了环境就得适应环境,于是北岛在笔者这篇文章“被迫”又活回到了青年,为什么?

北岛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在我国八九十年代文坛上,北岛属于一个奇迹般的存在,虽然那时候有顾诚、海子的“陪伴”,但不影响北岛走向世界。但是能和他一道走向世界的诗人都已经离去,显得北岛“老而不死”。这虽然与《活着》里面的“福贵”一样“珍惜”生命,但北岛并没有收到今天网友的赞誉,反而是恶语相向。

为什么说北岛都七十岁了,被业界誉为当代诗歌的“活化石”,然而仍要面对年轻时候的“战斗”激情,才能适应下来?

4月15日诗人北岛在豆瓣上传了自己的旧作,诗歌名为《进程》。随后,这位中国20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关闭评论。不堪其扰的老人,只好选择沉默,或者视而不见。

日复一日,苦难,正如伟大的事业般衰败,像一个小官僚,我坐在我的命运中,点亮孤独的国家。死者没有朋友,盲目的煤,嘹亮的灯光。我走在我的疼痛上,围栏以外的羊群,似田野开绽。形式的大雨使石头,变得残破不堪,我建造我的年代。孩子们凭借一道口令,穿过书的防线。-北岛《进程》

青年诗人-北岛的辉煌

年龄让北岛心态回到现实,只好关闭评论区,不再接受肆无忌惮的讽刺。既然如此,不如让我们“回到”诗人的青春,一探他那个时代诗的绚烂。

1978年,社会经济逐渐恢复,百废待兴,此时人人心里充满了激情,最先是文人们准备了一肚子的豪言壮语,即便一个人,也能吟出久违的句子。这年初的一个秋夜,北岛与好朋友芒克和黄锐在黄锐家里小酌。几杯白酒,一碟下酒菜。席间,北岛兴奋地提出了一个想法,简短几句就让黄锐和芒克连连赞同,就这样他们幻想已久的《今天》杂志诞生了。

北岛和芒克他们决定创办《今天》杂志,总觉得少点什么,对了,得有个笔名,像鲁迅一样,能够深入人心。但思肘良久,并无合适的。后来的一个夜晚,他和芒克两人无意间骑车时,芒克想到北岛是个南方人,却在北方生活,加上芒克看到北岛诗集《陌生的海滩》里面也提到过很多小岛。

在芒克眼中,北岛是那种看起来外表挺冷、挺独立,用今天的潮语就是帅气而又冷峻,芒克决定就叫他“北岛”,叫了一次,感觉就来了,从此赵振开便以“北岛”的笔名走进千家万户,从十年动乱到结束,北岛写下很多诗歌,中国人便没有不知道北岛的。

好景不长,也是另有缘由,1980年这个民间杂志《今天》停刊。没过几年,北岛开始了旅居世界的生涯。1989年,北岛因故移居国外,五年后返回中国,在北京入境时被扣留,遣送回美国,2001年10月,回国为父奔丧,2002年宣布退出中.国人权。

此几十年也是北岛诗歌集中“爆发”的时间,从青年的冷峻到中年的沉着,诗“跟”着北岛走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2014年业已入暮年的北岛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他诗中强有力的思辨,冷酷和激烈的批判性带着巨大的思想能量,融合独有的时代气息和记忆,打动无数国内外读者。

总是在悖论与断裂中探寻乃至拷问着人类、时代乃至自我的真理与价值。

被世界关注的北岛

这就是北岛诗歌的力量所在,因其独到的批判和掷地有声的“《回答》”、他的“《一切》”“《宣告》”让读者明白了时代和世界的“《结局或开始》”。这让北岛不止一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由于在欧美国家的影响之巨,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都为北岛敞开了欢迎的大门。

无意荣誉是真作家的境界。曾经不少读者替诗人颇有微词,为何北岛一直无缘诺奖。谈到诺奖,其实并无实质意义,特别是对老年又孤独的诗人。但不谈诺奖又总觉得少些什么,网友认为毕竟北岛是我国多次荣登提名,却又次次铩羽而归的“诺奖常客”,这个诺奖在笔者看来,北岛几乎和村上春树站到“一个台阶”了。

为此在一次豆瓣访谈中,谈了所有,最后还是提及诺奖。北岛不避讳地说;诺贝尔文学奖有那么重要吗?一百多年来诺奖错过了那么多诗人和作家,第一届就把世界公认的托尔斯泰毫不客气地撂在一旁,以后照样不顾民意,后来几年照旧对托尔斯泰置若罔闻。北岛说,在他看来,诺奖获得者里不少的二流三流作家,可谓毁誉参半。获得诺奖那也只不过是18名评委的意思。

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是依据诺贝尔先生最初的愿景,将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最佳作品的人。但具体选拔时却是一成不变的十八位资深或终身教授的选择,以他们自己的理解或者同年及时阅读参选者的著作,从而“优中选优”,一定程度上诺奖大同认可的世界意义已经“名存实亡”。

暮年北岛

北岛是个直来直去的老诗人,年轻如此,暮年如旧。唯一不改的就是直言的本性和冷峻的大白话。就是这些大白话让他的诗给人最直接的感受,但又难以理解到诗人最为深邃的思想层面。博尔赫斯曾说过,“我感受诗但不理解诗。”或许这就是北岛诗的高度吧。

年届七旬的老诗人,再一次感受他笔下的世界时,已经面目全非,他本以为批驳过的天空会有蓝色。不巧的是,他怀旧般地把三十年前的诗歌拿出来,却受到了体无完肤的批驳。不知道北岛持何心情,总之是迅速将评论关闭。

是世界变了,还是北岛不适合了?如果回到十七岁,他兴许能找回意气风发的创作年代,但现在是连十七岁都回不去的。

诗还是以前的诗。

以北岛一句诗结尾,希望世界有所悟!

孩子们凭借一道口令/穿过书的防线!-北岛

2020-05-14 阅读 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