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简称“滁”,古称清流、涂中、新昌 安徽省 辖地级市,位于中国 华东地区 、安徽省东部,东邻 南京 ,西接 合肥 ,南临 长江 ,北枕 淮河 ,总面积13433平方千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截至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05.0万人,城镇化率63.12% 。截至2022年10月,全市下辖2个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市政府驻南谯区。
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和地辖县级滁州市,设立省辖地级滁州市 。滁州市是 长江三角洲中心区 城市、 南京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 中心城市 三线城市 ,享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和“形兼吴楚、气越淮扬”之誉。境内的 凤阳小岗村 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滁州历史代表文化为 皖江文化 ,部分地区亦受 淮扬文化 淮河文化 的影响,相互交融。滁州交通便利,南北向的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铁在境内设站,汊河港可通江达海,还建成城际线路 滁州轨道交通宁滁线 。市境著名景点有 琅琊山 醉翁亭 、明皇陵等
2022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361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800元
东晋时,区境属扬州,曾侨置顿丘郡,治于今来安县东二里顿丘故城。曾于今全椒县境内置南谯郡,并改淮南郡为南巢郡属豫州,分置钟离郡属徐州。
南北朝时,区境先后属临滁、南谯、北谯、高塘、南沛、东阳、定远、钟离、济阴、 济阳 等郡地。
梁大同二年(536年)置南谯州,先后领有临滁、南谯、北谯、高塘、新昌等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南谯州为滁州,改钟离郡为濠州,区境属滁、濠二州。隋大业初,废滁州。
大业三年(607年),改濠州为钟离郡,区境属江都、钟离两郡地,设清流、全椒、永福、临濠、化明、钟离、济阴等县。
唐朝时,全国分为十道,区境属淮南道。在今区境设七县,即天长(隶扬州)、清流、全椒、永阳(三县隶滁州)、钟离、定远、招义(三县隶濠州)。
五代十国时期,区境初为吴和南唐分据,后归于后周。境内建置与唐朝相同,只是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北宋重新统一后,改道为路,区境分属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滁州(治清流,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及扬州所领天长县属淮南东路,濠州(治钟离,今区境内领钟离、定远二县)属淮南西路。
南宋时期,区境为宋金对峙的分界线。南宋在区境内设滁州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濠州领钟离、定远二县,招信军领天长、招信(今嘉山县旧县集)二县。
元国创立行省制,区境属河南江北行省之扬州路滁州(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安丰路濠州(今区境领钟离、定远二县)和淮安府泗州(今区境领天长)。
明朝,在江淮地区设置一府一直隶州,一府为凤阳府,初领九州十八县,后领五州十二县,今区境设有凤阳、临淮(今凤阳临淮关)、定远(以上三县为府领直县)、天长(属泗州领)等县。直隶州为滁州,领来安、全椒二县。
清初按明制,不久实行省、道、府、散州四级行政体制。今区境初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置安徽行省后,区境属安徽省,境内置县有滁县、全椒、来安、凤阳、定远、天长等。
民国元年(1912年),安徽省废道、府、州、厅,区境原属滁州的来安、全椒二县及原属其他各府、州诸县均直属省府。同年,改滁州为滁县。
民国三年至民国七年(1914至1918年),北京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区境内滁县、来安、全椒、天长、定远、凤阳等县隶属安徽省 淮泗道 (道尹驻凤阳)。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析盱眙、定远、滁县、来安四县地置嘉山县。同年,安徽省划分为10个行政专员督察区,区境凤阳、定远二县属第四专区,其余各县属第五专区(专署驻滁县县城)。 抗日战争 初期,滁县、全椒、定远、凤阳属第五专区(专署驻全椒县古河),天长、嘉山、来安属第六专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改第六专区为第四专区。抗战胜利后,第五专署移驻嘉山县明光。
1952年,江浦县划归江苏省管辖。同年,滁县专区改属 安徽省人民政府 领导,辖滁县、来安、全椒、炳辉、定远、凤阳、嘉山、盱眙、肥东9县。
1955年,盱眙县划归江苏省管辖,滁县专区辖县减至8个。
1956年,滁县专区与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
1961年,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滁县专区。
1965年,肥东县划归巢湖专区,滁县专区辖县减至7个。
1971年,滁县专区改称滁县地区,仍辖7县。
1982年,撤销滁县,设立县级滁州市,全区形成1市6县新格局。
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和地辖县级滁州市,设立省辖地级滁州市。 滁州市人民政府驻南谯区龙蟠大道99号。
滁州市行政区划
名称
面积( km²)
下辖地区
248
1177
1770
2335
1568
1494
2891
1950
参考资料来源

滁州市 位置境域

滁州市地处安徽省东部,苏皖交界地区, 长江三角洲 西部,习惯上称为“ 皖东 ”,南据 长江 ,东控 京杭大运河 。地理区域为北纬31°51′—33°13′、东经117°09′—119°13′之间,自东南向东至东北依次与 江苏省 南京市 扬州市 淮安市 为邻,自北向西至西南分别与本省 蚌埠市 淮南市 合肥市 马鞍山市 相依, 总面积13433平方千米。

滁州市 地形地貌

滁州市域跨 长江 、淮河两大流域,主体为长江下游平原区及 江淮丘陵 地区。滁州市区与 来安 全椒县 以及天长部分地区属于长江流域, 明光市 、定远等县属于淮河流域。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 滁河 、淮河沿岸和 女山湖 高邮湖 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和 圩区

滁州市 气候特征

滁州市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湿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 梅雨期 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

滁州市 水文特征

滁州市境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境内河流分属三大水系,即 淮河 干流水系、 滁河 水系和 高邮湖 水系。市境淮河干流水系主要支流有 窑河 、天河、 濠河 板桥河 小溪河 池河 。滁河水系主要支流有 小马厂河 管坝河 大马厂河 襄河 土桥河 、清流河、 来安河 沛河 皂河 等。高邮湖水系主要支流有 白塔河 铜龙河 杨村河 王桥河 秦栏河 以及 白塔河 的主要支流 川桥河 等。市境湖泊不多,主要有 花园湖 女山湖 七里湖 以及与周边市县的界湖 高邮湖 高塘湖 等。

滁州市 土壤特点

滁州市土壤分为淋溶、初育、半水成、人为等4个土纲和水稻土、黄棕壤、潮土、灰质土、粗骨土、紫色土、砂姜黑土、黑色石灰土等8个土类,20个亚种、65个土属、118个土种。分布划分五大区域。丘陵区土壤上、中部多为石质土、粗骨土、紫色土和黑碎石土,下部为棕色石灰土、鸡肝土和黄棕壤。丘间谷地多为粘盘黄棕壤、马肝土、黄白土等。岗地区上部为白土和澄板土,中部为黄白土和渗马肝土。冲田多为瘦马肝土。沿淮平原区主要是黄潮土、潮马肝土和小面积的水稻土。南部圩区圩心为高位青泥骨土,高处为中位青泥骨土和泥骨土。西部浅洼平原区是砂姜黑土集中分布区。

滁州市 矿产资源

滁州市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21年发现矿种39种,矿床及矿点134处,其中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8处,小型矿床及矿点114处。主要矿种有黑色金属的铁、钛、锰、钒;有色金属的铜、钼;贵金属的金;燃料矿产石油;冶金辅助原料的耐火粘土、白云岩、硅石、石灰岩,铸型用砂;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的岩盐、钙芒硝、重晶石、钾长石、硼镁矿;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石膏、瓷石、黄沙、浮石、铸石、凹凸棒石、玻璃石英岩、天然油石、玉石、方解石、彩石及药物矿石麦饭石和矿泉水等。其中硅石、玻璃石英岩、天然油石,凹凸棒石、铸石、岩盐、钙芒硝、石膏、石油等储量,不仅在安徽省居于首位或是唯一的矿产,部分在华东、甚至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滁州市的优势矿产资源。

滁州市 水资源

滁州全市多年平均面降水量为966.4毫米,降水量空间分布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受季风影响明显。据实测水文资料计算,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约200毫米,地表水资源量27亿立方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丰水与枯水年份径流量相差10~100倍。由于地质构造等原因,滁州市地下水资源匮乏,其蕴藏量约5亿立方米,且多分布于东南部的平原圩区,只能用作人畜饮用水的补充水源。全市可资利用的外来水源,南部地区可通过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将长江水提引入滁河,供给南谯区、全椒县、来安县沿滁河北岸地带农业用水,以及部分工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北部地区紧靠淮河,在沿河设站提引淮河水。

滁州市 动物资源

滁州全市兽类12种,分别为草兔、鼠类、狼、獐、黄鼬、狐狸、野猫、小灵猫、刺猬、猪獾、河麂、蝙蝠等,占全省兽类总数的31.3%。其中獐分布于皇甫山、琅琊山等地。全市有两栖、爬行类两栖动物9种,主要种类有中华大蟾蜍、无斑雨蛙、泽蛙、黑斑蛙、日本林蛙、小弧斑蛙、北方狭口蛙、虎纹蛙(黄狗)、青蛙(金铖蛙)。爬行类动物11种,有乌龟、鳖、无蹼壁虎、北草蜥、虎斑游蛇、水赤鲢蛇、红点锦蛇、黑眉锦蛇、王锦蛇、乌梢蛇和蝮蛇等。鸟类15目41科166种,其中留鸟46种、夏候鸟54种、冬候鸟31种、旅鸟29种、尚有6种未知。区系组成划为东洋界。鸟类中,鹭鸟系本地珍禽,有池鹭、夜鹭、小白鹭、中白鹭、牛背鹭、大白鹭和苍鹭等7种,主要分布于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姚洼、弥陀寺、刺洼和张大洼的针阔混交林中;特别是皇甫山自然保护区,每年春末夏初之际,有数万只白色鹭鸟聚集林冠,蔚为壮观。蝶类,有蝴蝶、凤蝶、绢蝶等。其中中华虎凤蝶是国内特有的珍稀蝶类,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白肩雕、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鸳鸯、灰鹤、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燕隼、大绯胸鹦鹉、小鸦鹃、短耳鸮、长耳鸮、红角鸮、雕、斑头鸺、鹰鸮、蓝翅八色鸫、白鹇、白冠长尾雉、小灵猫(香狸)、河麂(羊獐)、虎纹蛙(黄狗)等。

滁州市 植物资源

滁州市树种资源丰富,乔灌木414种,包括变种35种,隶属83科187属,竹类有两属17种,占安徽省木本植物科总数的74.1%、属总数的59.6%、种总数的31.4%。其中琅琊山周围20千米范围(内)有树种270多种,草本植物六七百种。古树名木98株。全市属国家级珍稀树种名录的有银杏、刺楸、杜仲、鹅掌楸、醉翁榆、琅琊榆、厚朴、榉树等。全市属省级珍稀树种名录的有金钱松、天竺桂、凹叶厚朴、青檀等。
截至2020年11月1日,滁州市共有家庭户141.0万户,集体户4.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77.2万人,集体户人口为21.5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7人,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减少0.39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
截至2020年11月1日,滁州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05.2万人,占51.48%;女性人口为193.5万人,占48.52%。常住人口性别比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3.16上升为106.8。
截至2020年11月1日,滁州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4.8万人,占16.26%;15~59岁人口为254.7万人,占63.89%;60岁及以上人口为79.2万人,占19.8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3.7万人,占15.97%。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9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5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5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22个百分点。
截至2020年11月1日,滁州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6万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6.3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3.8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6.0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上升7894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上升9171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7.9年提高到9.77年,文盲率由9.07%下降为 2.65%。
截至2020年11月1日,滁州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46.6万人,占61.84%,首次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52.1万人,占38.16%。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83.1万人,乡村人口减少78.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20.34个百分点,比全省快了5个百分点。
截至2020年11月1日,滁州市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124.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5.8万人,流动人口为108.8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84.6万人,增长211.3%,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12.2万人,增长338.1%;流动人口增加72.4万人,增长198.7%。
截至2021年末,滁州市户籍人口454万人,比上年减少0.6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9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口出生率7.55‰,比上年下降1.74个千分点;死亡率5.57‰,上升0.2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1.98‰,下降2.01个千分点。
截止2022年11月1日,滁州市常住人口405.0万人,城镇化率63.12%,出生率6.64‰,死亡率8.02‰。

滁州市 综合

2021年,滁州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362.1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两年平均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9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644.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4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6:48.9:42.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4263元(折合13061美元),比上年增长9.7%。
2021年,滁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从收入来源结构看,各项税收完成147.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8.8%。从实现主体看,市本级完成59.2亿元,增长12.6%;县(市、区)级完成191.7亿元,增长10.5%。
2022年,滁州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610.0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1.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808.0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500.5亿元,增长3.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3:50.1:41.6,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800元(折合13351美元),比上年增长4.8%。

滁州市 第一产业

2021年,滁州市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1.2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3.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8%;蔬菜播种面积3.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6%。全年粮食总产量470.4万吨,比上年增产1.0%。其中,夏粮181.1万吨,比上年增产2.0%;秋粮289.3万吨,比上年增产0.4%。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其中,全年棉花产量152吨,比上年减产88.9%;蔬菜产量105.6万吨,比上年增产5.1%;水果产量26.5万吨,比上年增产4.7%;油料产量12.2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全年肉蛋奶总产量53万吨,同比增长9.1%。其中,肉类产量39.1万吨,比上年增长14%;禽蛋产量13.1万吨,比上年下降4.7%;牛奶产量0.82万吨,比上年增长50%。水产品产量37.2万吨,比上年增长2%。
2021年末,滁州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3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拖拉机23万台,其中大中型3.6万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1万吨,比上年下降0.6%。农村用电量16.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1%。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9.1万公顷,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112项,基建工程当年完成投资46.3亿元。

滁州市 第二产业

2021年,滁州市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316.6亿元,比上年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集体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36.9%、28.3%。规模以上工业中,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106.0%、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59.0%,金属制品业增长38.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5.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4.0%,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7.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7%。
2021年,滁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4%,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7%;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达450家,产值累计增长36.4%,产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3.4%。年末,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数达531家,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35.3%,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5.6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151.9%,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3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6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7.5%,增加值累计增长13.4%,增加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70.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8%,拉动规模工业增长9.0个百分点。
2021年,滁州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利税总额4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利润3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28.9亿元,同比增长8.7%。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641户,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实现利润总额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0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9%,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92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8%;房屋竣工面积1232.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

滁州市 第三产业

2021年,滁州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5.5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额274.7亿元,同比增长35.7%。分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93.4亿元,同比增长27.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02.1亿元,同比增长21.9%。分构成看,商品零售额1353.2亿元,增长25.8%;餐饮收入142.3亿元,增长33.0%。
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完成情况看,吃类商品零售额64.3亿元,增长88.0%;穿类商品零售额7.4亿元,增长41.2%;用类商品零售额177.9亿元,增长22.0%,其中,日用品类增长39.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1%,中西药品类增长25.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1.5%,汽车类增长17.2%。

滁州市 科学技术

2020年,滁州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3.2亿元,同比增长5.1%,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1.81%。2021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0家,比上年增加150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13家、市级众创空间10家、省级院士工作站9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高新区2个。全年获省级科技成果登记297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

滁州市 教育事业

2021年,滁州市各级各类学校(不含高等教育)共有1123所,在校生59.7万人,教职工4.8万人,专任教师4.0万人。其中幼儿园622所,在园幼儿数12.3万人,教职工1.3万人,专任教师0.8万人;小学225所,在校生24.5万人,教职工1.3万人,专任教师1.5万人;普通中学261所,在校生18.8万人,教职工2.0万人,专任教师1.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9所,在校生4.0万人,教职工0.2万人, 专任教师0.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820人,教职工152人,专任教师133人。

滁州市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滁州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46.4万册,电子图书533.1万册。全市广播电视台7个。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99.8%。广播全年播放时间4.2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2.4万小时;电视全年播放时间5.6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1.2万小时。
国家一级图书馆: 天长市图书馆 明光市图书馆 凤阳县图书馆 全椒县图书馆 定远县图书馆

滁州市 体育事业

2021年,滁州市组织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976场次,组织千人以上群体活动10场次。2021年新增体育场地813个、面积58.9万平方米。截止2021年底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3694个、面积895.9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5平方米。新成立体育社团13个,目前共有体育协会数182个、俱乐部59个。2021年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1037个,目前,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2577人,其中国家级66人,一级1240人,二级1320人,三级9951人。
2021年,滁州市共有国家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22所,国家级特色幼儿园2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所,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71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所。全年输送后备人才53人。举办中小学体育比赛12次,开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32场次,开展扶贫定点帮扶活动2次。承接了2021年安徽省青少年锦标赛排球、足球、手球、体操共15个比赛项目,组织了59支代表队1082人参加,共获得金牌71枚、银牌60枚、铜牌84枚。

滁州市 医疗卫生

2021年末,滁州市共有卫生机构191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5个,疾病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全市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6027张,比上年减少1%,其中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24967张,比上年减少259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3.32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2.32万人,执业医生7215人,注册护士11506人。

滁州市 城市建设

2021年,滁州市本级共承建重点项目185个,总投资756.5亿元。续建项目77个,总投资505.3亿元。其中,市政道桥26个,园林景观、市容卫生、环境治理20个,房建、公建项目31个。其中:菱溪干渠综合整治工程、敬梓路(丰乐大道~二贤路)、紫薇路上跨清流河桥、菱溪路二期(世纪大道~扬子路)、明湖大道(阳明路至滁州大道)、滁州市实验中学高中部运动场、滁州城市职业学院E7学生宿舍楼等46个项目已完工。新建项目108个,总投资251.2亿元。其中,市政道桥40个,园林景观、市容卫生、环境治理30个,房建、公建项目38个。其中:上海路(凤阳路至世纪大道)快车道提升改造、武警支队反恐训练场建设项目、经一路、滁州市车驾管业务综合服务中心周边路网一期工程、人行天桥项目、安置小区电梯安全鉴定及二次供水改造、紫薇路公交停保场、滁州学院会峰校区地下过街通道、镜园红源广场公祭广场展示馆布展等25个项目已完工。
截至2021年末,滁州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110.6平方千米,比上年末增加6.8平方千米。年末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到41万立方米。全年市辖区天然气供气总量2.38亿立方米,比去年增加4529万立方米。
2021年11月,滁州市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为期2年,重点探索城市更新统筹谋划机制,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及探索建立城市更新配套制度政策。

滁州市 环境保护

截至2021年末,滁州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24万公顷,当年人工造林面积4740公顷。年末森林面积48.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2175万立方米。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和监察大(支)队18个,环保专项资金2.39亿元。共有污水处理厂4座。城市污水处理率97.2%。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耗能下降3.2%。全年滁州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属于良好水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的天数为79天,符合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21天,一、二级标准的天数总计为300天,占比82.2%。全年轻度污染55天,中度污染9天,污染天数占比17.8%。

滁州市 社会保障

截至2021年末,滁州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9.3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9.3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7.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7.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37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7.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62.1万人。
自2021年12月3日起,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滁州市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500(元/月)。

滁州市 交通

  • 铁路
南北向的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铁在境内设站,从滁州到南京仅18分钟,到上海1小时34分钟,到北京仅3小时52分钟。东西向的沪汉蓉高铁设有滁州全椒站,向西可达合肥、武汉、成都等城市。即将开工建设的北沿江高铁将在滁州与京沪高铁并轨设站,滁州将是京沪高铁和北沿江高铁东西两大高铁枢纽唯一交汇的城市。
  • 航空
从市区驱车,1小时左右即可达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马鞍国际机场;1个半小时可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高铁1小时40分钟到达上海虹桥机场。
  • 水运
滁州周边分布有4个主要水路港口,分别为滁州汊河港、南京新生圩港、南京龙潭港和南京长江七坝港,通过这些港口可通江达海。七坝港丰水期和龙潭港可走万吨以上货轮,实现江海联运。
  • 公路
滁州的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均位居安徽省第一,合徐、宁连、宁洛、合宁、徐明、滁马等11条高速穿境而过。104、205等5条国道和诸多省道在市境纵横交错。从滁宁快速通道、合宁和宁洛高速、104国道等均可直达南京城区。
  • 轨道交通
一号线(运营):连接京沪高铁滁州站、城南新区、市经开区、苏滁高新区、汊河新区至南京北站。全程55.351公里,设17个车站(滁州境内49.663千米,设站15座,南京境内5.688千米,设站2座)。宁滁城际于2018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南京段于2021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滁州段于2023年6月28日开通运营。
二号线(规划):连接琅琊新区、老城区、滁州站、全椒站,全长38.0千米,设车站24座。
三号线(规划):连接来安、苏滁高新区、滁州北站,线路全长27.48千米,设车站15座。
四号线(规划):连接滁州站、乌衣镇至南京北站,全长41.18千米,全线设车站8座(滁州境内5座)。

滁州市 运输

截至2021年,滁州市全年货物运输周转量375.3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13.7亿吨千米;水运货物运输周转量61.6亿吨千米。全年旅客周转量7.5亿人千米。2021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58.2万辆,比上年增长9.3%,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57.3万辆,增长6.8%;私人轿车拥有量46.5万辆,增长7.5%。
2021年,滁州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7.2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邮政寄递服务业务收入为1.3亿元,同比增长2.6%。全行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8.8亿元,同比增长33.4%,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为9305万件,同比下降2.9%,其中快递包裹为4686万件,同比增长19.6%。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4529万件,同比增长65.6%。全年电信业务总量[6]37.5亿元。年末,全市拥有电话430.1万户,同比增长6.5%,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38.4万户,同比下降5.5%;移动电话用户数391.7万户,同比增长7.8%。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46.3万户。

滁州市 地名由来

滁州得名于滁河,滁河古称“涂水”,滁州由古代“涂中”沿革而来。滁州地名从“涂”到滁的演变,是古人对客观发展的认识在造字法上的运用,可以用来解析滁州山水形胜的地理特点。滁河代替“涂水”,正式见于唐代典籍,故《辞海》注:涂水,古水名,唐改“涂”作“滁”,即今安徽省滁河。直到北宋初,文字学家徐铉整理审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才把“滁”字作为新附字收入其中。

滁州市 方言

滁州方言 因其地理位置与人口迁徒等因素,内部语言呈现多样化特点:南部五县市即滁州市区、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和天长市属于 江淮官话 洪巢片 ,北部两县即凤阳县和明光市处于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交界地带,具有鲜明的双重特征。

滁州市 文物

滁州市文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岗村旧址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桥(文德桥)
明城墙及护城河遗址(东南段)
参考资料来源

滁州市 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
传统手工工艺
雏菊制作技艺
琅琊酥制作技艺
酿豆腐制作技艺
酥笏牌制作技艺
管坝牛肉制作技艺
-
民间美术
天宫画
-
民间舞蹈
-
民间音乐
全椒民歌
-
参考资料来源:

滁州市 主要景点

琅琊山
琅琊山 位于滁州市西南约5千米、现滁州市的西郊。主峰小丰山,海拔317米,总面积240平方千米。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之美誉。因盛产多种中药材,而被人们誉为“ 天然 药圃”。境内有 醉翁亭 琅琊阁 城西湖 、姑山湖、胡古等景点。
小岗村
小岗村 隶属于滁州市 凤阳县 小溪河镇,位于凤阳县城东部25千米处,距宁洛高速(G36)凤阳出口15千米。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 中国十大名村 之一,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沈浩精神 起源地。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 托孤 ”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 生死状 ,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 小岗精神 ”,拉开了 中国改革开放 的序幕。
明皇陵
明皇陵 位于滁州市 凤阳县 城南七千米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 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 丙午年 (1366年)始建, 洪武 十二年(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明皇陵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来,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群,立有朱元璋撰写大明皇陵之碑。
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是长江北岸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 水稻 小麦 油菜 等,特色产品有 滁菊 明光绿豆 来安花红 、南谯茶叶、 女山湖大闸蟹 银鱼 雷官板鸭 、天长芡实、 三和千张 秦栏卤鹅 等。
滁州市部分著名人物
历史人物
欧阳修 韦应物 辛弃疾 王守仁 鲁肃 崔白 郭子兴 朱元璋 、何文辉、范常、胡松、 吴敬梓 、王贞仪、吴棠、方浚颐、吕本元、吕彦直、 戚继光
现代人物
李克强 、章益、杭立武、汪道涵、 陈学俊 陆元九 穆穆 、凌永顺、汪尧田、阮维周、吴继光、 张贻惠 汤广福 王志刚
参考资料来源 [9-10]
2020年12月25日,滁州市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1年1月6日,滁州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命名为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
2021年2月1日,滁州市被表彰为“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县村镇”。
2021年11月,滁州市入选“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
2021年11月,滁州市入选“2021数字化转型百强城市名单”,位居65名。
2021年12月2日,滁州市入选2017—2020年度拟授牌命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名单。
2021年12月,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1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研究》滁州市位列第86位。
2022年1月,滁州市入选新一批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名单
2022年2月,滁州市入选安徽省第一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名单。
2022年3月,滁州市入选“2022中国活力城市百强榜”,排名第75名。
2022年8月4日,滁州市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
2022年11月,滁州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