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艺术手法
《秦腔》通篇不离秦腔,文中的人物都与秦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夏天智酷爱秦腔,白雪唱的一口好秦腔,清风街上有什么庆祝活动最常见的就是请戏班子唱秦腔,秦腔文化不时出现在文章中,表达着人物的情感,渲染着故事的氛围。不仅人物与秦腔有关,贾平凹更是直接对秦腔戏曲作了大量直接描写,文中有大段的秦腔唱词,简谱,锣鼓等的记叙,更是用《秦腔》的没落象征传统社会在新时代冲击下的挣扎与消逝,秦腔可以看做是贯穿全文的一条脉络。贾平凹很巧妙的将秦腔艺术融入了人物故事之中。
《秦腔》是对作者记忆里的故乡的描述,语言自然是熟悉的故乡土语,这些土语是经历了长久的历史传承下来的,就有厚重的历史性。这种语言精确传达出浓厚的乡情,这也正是《秦腔》的魅力。清风街是贾平凹的清风街,清风街上飘着的不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是散发着泥土味的语言,是已经随着时代消逝只能在回忆里听到的声音,是凝聚了历史的精华又在时代进步中不得不逐渐退场的语言。
《秦腔》用故乡语叙故乡事表故乡情的作品,是对已经消逝了的家乡的缅怀,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更是作者乡情的宣泄。小说采用作者擅长的语言风格,大量使用方言土语及古语词,大量的人物对话仿佛生活场景的再现,贯穿全文的戏剧艺术呼应主题,秦腔的没落也是乡土社会转型中走向终结的象征,悲凉的唱腔吼出传统社会的最后嘶吼。从语言的地域性着手,探究了小说中的方言词汇以及关中文化对小说语言的影响,同时从修辞角度出发,研究了比喻、象征、比拟等修辞的乡土化特点;从语言的历史性角度出发,则主要集中在古语词及方言词的历史性两方面;从语言的音乐性角度出发,探究了小说中的戏剧秦腔艺术,流行歌词,节奏性强的词语句式结构。生活在三秦大地上,我们自小感受着这片土地上浓郁厚重的文化气息,见证着历史进程中逐渐消逝的部分传统文化,混合了跟上时代脚步的新时期文明,对于这种消逝与融合,情感上自然生出许多无奈与不舍,研究小说语言的同时也是对故乡历史文化的纪念,对故乡情感的表达。
《秦腔》中比拟的运用大多是描述天气状况,作者通过对事物特征的细致观察,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描写。描绘被风吹荡的树木时用“披头散发”,描述乌云遮蔽时用动词。这些人类独有的动作、情感等被赋予到大自然之中,使死的景具有活的思想感情、动作、情态、生动形象。这些有强烈表现力的词语与朴素的语言相结合,互相衬托,词语来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表现力却远远提高,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加深小说语言表现力。
《秦腔》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融合比喻、拟人、对偶、象征、等等手法,描绘了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农村生活,这些修辞手法结合方言化的语言要素,形成了极具地域色彩的语言风格。对偶的修辞大多体现在俗语及歇后语中,结构简练工整,语言真实质朴,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键炼精致,用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融合传统的修辞手法,既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性又保留了作品的质朴感。这些对偶句大多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把道地的方言材料通俗化地运用到对偶句中,生动形象又不矫揉造作,在对话当中透出人物的质朴与聪慧,加重了作品的乡土气息又增强了语言的艺术美。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秦腔》一大特色,作品中处处透出作者的高超文学技能。似是简单的记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却折射出时代的特色,表现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农民们机遇与挑战并存,矛盾而彷徨的心态,反应了作者对于自己熟悉的故乡逐渐改变直至失去原貌的惋惜。夏天义是《秦腔》中的重要人物。夏天义是带着如日中天的领袖气质出场的。夏家,是清风街上的大家族,夏家四兄弟,老大夏天仁早逝,夏天义便是这四兄弟中的领头人,膝下五子,夏庆金、夏庆玉、夏庆满、夏庆堂、夏瞎瞎。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家庭阶级,有浓厚的重男轻女思想,夏天义是大家族的长者,有五个儿子,这些在传统农村社会都是被他人尊重仰慕的条件。夏家其他几兄弟,夏天仁早逝,夏天礼贩卖银元,夏天智曾是小学校长,酷爱秦腔,是清风街人眼里的文化人,这几人在农业上并无什么优秀表现。夏天义做的一手好农活,坚持农民就应该在土地上生存的理念,从始至终都是农民传统的生存方式,即使是后期预感到了农业的没落,仍旧坚持自己的路线,这种完整的农民式生存理念自然受到农村大众的推崇。夏天义土改时期就“当官”了,虽然是不起眼的村委会主任,但在落后闭塞的清风街,几千年以来根治在农民心里的封建官僚思想还是将夏天义的地位无限抬高了,自愿的追随夏天义的领导。这种种因素都造就了夏天义的英雄地位,文章一开始讲到众人看戏时产生混乱,台上台下一锅粥,秦安镇不住场。
《秦腔》中大量引用了秦腔唱词和简谱,穿插在故事情节中,推动故事的发展,更使作品散发出像秦腔一样厚重的苍凉悲壮的声音,秦腔在吼,就像这片土地在吼,就像这片土地在时代的冲击下发出的最后呐喊,《秦腔》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各个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语言也极具个人特色。这些人物的对话,推动者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其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个性,塑造出不同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