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这是因为,“龙”是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舞龙”的习俗,相传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据史书记载,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的节目之一。早在汉代(公元前205年-公元219年),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当时,“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

明清时形成规模和表演体系,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龙舞一般由5人组成,其龙骨由竹条扎制,外面用彩绢缠裹,龙身龙头需由民间艺人糊裱、绘制,方可色彩艳丽、形象逼真。民国以后,民间社火中的舞龙越做越长,舞龙之人越来越多、气势亦越来越壮观。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的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龙乃中国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中国人对之敬且畏。在人们的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涛骇浪的破坏者。它的力量,就连最凶猛的野兽也不能匹敌。

在文水,舞龙也叫“逗龙灯”。春节舞龙的习俗,源远流长,在民间已有几千年历史,它的发展可追朔到7000多年前的石器时代。

舞龙,象征吉祥如意、福星高照,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关于此习俗的由来,在文水有这样一段传说: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住在深海的龙王有一日巡海归来,一下觉得腰间象是有枚钻子刺一样痛,摸一下就头晕眼花起来,老龙王实在支撑不住了,痛得在牙床上打滚。龙王想:“再这样痛下去是要了我的老命的,我还是去凡间试一下。”

龙王摇身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一老郎中在街上给人瞧病,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按住腰,痛得满脸发青、虚汗淋淋走进来,就劝开众人说让老人家先看。龙王也不客气,一屁股坐下来就伸手。老郎中摸了一下脉门,吓了一跳,心想自己看了几十年的病,怎么这人的脉和常人不同。他起身招呼这老人走进里头的房间,老郎中要他说出自己到底是什么人,不说实话很难诊病处方,再这样拖下去,难说会大祸临头。龙王一听,心想还是病要紧,就如实说出自己是龙王,在巡海时,一下觉得腰间有钻骨的痒痛,归到龙宫后,更是痛得难受,叫遍了龙医看也没见奏效,这才来到凡间求郎中诊断。

老郎中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哦,原来是这样。那好吧,不过,你只有再到海边去现身方能确诊。”

说来也怪,老龙王的病一下子就好了。老郎中转身就要走,龙王一把扯住他说:“恩人,要不是你,老龙这条老命就难保了,你等一下,我马上就来。”说完就一头钻进海里。没一会儿,龙王带着龙婆和龙子,端着一盘海里的珍宝向老郎中拜谢。郎中说什么也不肯收,他边推边说:“只要龙王保佑人间,年年能风调雨顺就是谢礼了。”老龙王想了想说:“那好,每年开春,你们人间只要仿我的身子扎成纸龙,敲锣打鼓叫我来,我老龙保证凡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打那以后,每当到了大年春节,人们都扎起纸龙敲锣打鼓舞龙灯,以庆来年风调雨顺。舞龙的习俗也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春节期间,本县西旧、孝义、南齐等地多见,县城北街的“逗龙灯”名气最大。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大闹群众观灯文艺表演时,必定会热闹非凡三天,白天的龙灯表演队,大放异彩,引来无数观众观赏。

北街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用竹、木、布、麻扎成龙状,罩之以布画鳞甲,龙身一般分为七、十二节,每节明灯一盏,根据人数的多少,组成人员有的分为两班循环,活动时以木棒将其挑在空中舞动,乐器伴舞,龙头前有一人手持绣球引逗,故称“逗龙灯”。以前是单龙活动,后来发展到双龙,又称“二龙戏珠”。

每到正月北街舞龙表演的时候,文水城大街小巷都沸腾起来!在锣鼓声中,一条“巨龙”出现了,它穿着一件黄澄澄、亮闪闪的“龙袍”,神气地仰着头,眼睛炯炯有神,大步流星向前走,每隔一段,就转转圈、打打滚,活动活动筋骨,时而在天空舒展盘旋,似乎在空中腾云驾雾,时而在陆地上盘旋着自己的身体,缠绕住那美丽的龙珠,好像在悠闲地游戏……

“斗龙”最拿手的要数“抢龙珠”了。沙沙作响的龙珠飞到上方,“斗龙”扑了上去;龙珠又迅速地落在地上,“斗龙”也飞快俯下身去;龙珠又玩“躲猫猫”,滚到“斗龙”的身后,“斗龙”转身紧追不舍。每次眼看就要抢到,可都被龙珠多开,但“斗龙”总不肯放弃,依然奋勇向前……

龙由北街村的20多个穿着大红祥云图案衣服的小伙子舞着。两位老者举着龙珠,龙珠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龙随着龙珠时而腾云驾雾,时而翻江倒海,威风凛凛,气势磅礴。小伙子们手举着木棒,一会儿跑一会儿跳,一会儿站一会儿蹲,一会儿跪一会儿躺,一会儿翻跟斗,一会儿人叠人,好像孙悟空挥舞金箍棒一样潇洒自如。他们随着锣鼓的节奏,做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仰身、爬行、旋转、缠绕等。龙在他们手中尽情地飞跃、翻腾、游动,各种动作做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不得不对这默契的配合惊叹。

龙象征着吉祥、喜庆、团结、进取、腾飞,舞龙表达着人们如龙飞天的美好愿望。随着现代娱乐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北街龙灯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老艺人的离世,年轻人又培养不起来,需要政府保护。在北街村委的努力下,舞龙(“逗龙灯”)这个传统舞蹈已经被列入文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主办:文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文水县人民政府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358-3010556  地址:文水县则天大街政务大厅四楼  邮箱:2063022422@163.com

晋ICP备06004910号-3 晋公网安备 14112102000102号 网站标识码:1411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