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

渐冻症
收藏
0 有用+1
0
本词条由 百度健康医典-肌萎缩侧索硬化 提供内容 。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简称ALS,又名渐冻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性疾病,主要对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以及其支配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肌肉造成损伤。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既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也可能和生活方式、毒物接触、过度的体力劳动、低体质指数、头部外伤史、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发病高峰期通常发生在4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骨骼肌无力、 肌萎缩 肌束颤动 延髓麻痹 ,会伴随病程发展而逐渐恶化,甚至会影响 呼吸肌 ,导致呼吸困难。患者还可能出现自觉麻木感、 肢体瘫痪 、体重下降、心律失常等症状,同时患者很可能会面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肌萎缩侧索硬化至今仍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延缓疾病的进程。这些方法包括营养管理、呼吸支持、心理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及 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 利鲁唑 依达拉奉 是目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主流药物。此外,康复理疗训练也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十分有效。
2024年6月7日,关于渐冻症的一项新发现首次公布,渐冻症发病或与肌肉中的变化有关。 [11]
中医病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外文名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别    名
渐冻症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多发群体
30~60岁之间的人群,尤其是45岁以上的男性
常见病因
遗传因素、 生活方式 、毒物接触、过度体力劳动、头部外伤史、 代谢性疾病
常见症状
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舌肌常先受累,表现为舌肌萎缩、束颤和伸舌无力
是否遗传
相关药物
利鲁唑 依达拉奉

病因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少部分病例为 遗传 所致,但大多数病例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已知的可能与该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有: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如吸烟)、毒物接触(如 有机溶剂 杀虫剂 重金属元素 暴露等)、职业(如过度体力劳动者)、低体质指数、头部外伤史、 代谢性疾病 、自身免疫功能异常、 病毒感染 及神经炎症反应等。

症状

随著疾病进展,肌肉无力、萎缩可累及前臂、上臂和肩胛带肌群,接下来发展至躯干和颈部,最后累及面部肌肉和咽喉部肌肉。
也有少数患者的肌萎缩和无力是从下肢或躯干肌开始的。
  • 肌束颤动
患者受累部位肌肉常有明显肌束颤动,即俗称的“肉跳”、“肌肉跳动”。
  • 延髓麻痹
一般发生在本病的晚期,也有少数病例可能为首发症状。
舌肌常先受累,表现为舌肌萎缩、束颤和伸舌无力。随后出现腭、咽、喉、咀嚼肌萎缩无力,致患者说话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喝水呛咳、咀嚼无力。
  • 锥体束征
患者双上肢肌肉受累时,可出现肌肉萎缩,肌张力一般不高,但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而双下肢肌肉受累时,肌萎缩和肌束颤动往往比较轻,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
此外,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抑郁及焦虑等情绪问题,因而出现失眠、 食欲减退 等。

就医

脑脊液检查
行腰椎穿刺,取脑脊液进行检查,一般正常或蛋白有轻度增高,免疫球蛋白可能增高。
  •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不能提供确诊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依据,但有助于肌萎缩侧索硬化与其他疾病鉴别。如通过脊椎磁共振成像,可排除 颈椎病 腰椎病 脊髓空洞症 脊髓肿瘤 等。
  • 其他检查
同芯针肌电图
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有重要意义。 肌电图 可以发现患者延髓、颈、胸与腰骶部不同神经节段所支配的肌肉,出现进行性失神经支配和慢性神经再生支配的现象。
运动诱发电位
有助于发现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但敏感度不高。
肌肉活检
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病理改变,同时可用来排除其他病变导致的锥体束或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神经传导测定
主要用来诊断或排除 周围神经疾病
  • 颈椎病
颈椎病 可有手部肌肉萎缩,压迫脊髓时可导致下肢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反射阳性等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症状。但颈椎病的肌萎缩常局限于上肢,多见手肌萎缩。通常可通过肌电图进行鉴别。
一种少见的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非对称性肢体无力,以远端受累为主。电生理特征是在运动神经上存在持续性、多灶性传导阻滞,而感觉神经没有或只有很轻的受累。多数患者有血清抗GM1抗体滴度升高,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有效,可与之鉴别。
本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在临床上与肌萎缩侧索硬化表现相似,但预后截然不同,发病年龄为青年,受累部位多为单侧上肢远端手部肌肉,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病程呈良性,可自行停止。
指一类由于以脊髓前角细胞为主的变性,导致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疾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选择性累及下运动神经元,没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
  • 肯尼迪病
一种隐性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常于20~60岁起病,表现为缓慢进行性肌无力继而萎缩,主要累及面部、球部和肢体肌肉。常无上运动神经元受累,常合并雄激素不足的表现,包括男性乳房女性化、精子生成缺陷等,确诊需要基因检测。

治疗

患者常有 抑郁 焦虑 等情绪问题,必要时应求助专业心理医生,调节患者心理状态。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有助于该病的治疗。
  • 作用机制包括稳定电压门控钠通道的非激活状态、抑制突触前谷氨酸释放、激活突触后谷氨酸受体以促进谷氨酸的摄取等。
  • 不良反应:疲乏和恶心。
  • 禁忌证:有严重肝病的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 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轻、中度肝病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要监测血清转氨酶值,若转氨酶水平升高至正常值的5倍时,需中止治疗。
  • 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减缓肌萎缩侧索硬化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影响。
  •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皮疹等。
  • 禁忌证:重度肾功能衰竭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 注意事项:高龄,轻、中度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及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慎用。

预后

研究进展

目前国际上正尝试以 神经营养因子 抗氧化剂 维生素E 维生素C 以及 肌酸 、CoQ10等与力如太联合应用,以对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保护性治疗。但上述治疗还有待于临床试验的证实。此外,科学家们也正在进行有关本病 基因治疗 实验研究
2022年7月,在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英矽智能、美国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哈佛大学 附属 马萨诸塞综合医院、中国 清华大学 等机构合作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名为“PandaOmics”的人工智能 生物靶点 发现平台分析了来自多个公共 数据集 的大量 中枢神经系统 样本 转录组 数据,以及大量“ 渐冻症 ”患者 运动神经元 样本的转录组和 蛋白组 数据。 人工智能 通过分析这些与“渐冻症”疾病进展有关的 大数据 ,从中确定了17个高置信度靶点和11个全新治疗靶点。研究人员随后在模拟“渐冻症”患者情况的 果蝇 模型中进行验证,证实在上述28个靶点中,有18个靶点可减缓神经退行性症状。
2022年9月(报道时间),美国 西达赛奈 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干细胞和基因联合疗法,可潜在地保护 肌萎缩 侧索 硬化症 ALS ,俗称渐冻症)患者脊髓中的患病运动神经元。研究团队证实了 联合治疗 的实施对人类是安全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自然·医学》杂志上。
2023年10月,发表在最新一期《 科学进展 》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美国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开发出一种治疗渐冻症(ALS)的 脑机接口 BCI ),其能在3个月内保持90%的准确率,且无需重新训练或重新校准算法。
2024年6月7日,关于渐冻症的一项新发现首次公布,渐冻症发病或与肌肉中的变化有关。
参考来源: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