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层建筑的内容 [2]

上层建筑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 系统 。总的来说,它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大部分构成。政治上层建筑是指特定社会形态中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也包括政党、社会团体等 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通常也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或 社会意识形态 ,是指特定社会形态中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 社会科学 。不论是政治上层建筑还是思想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为它们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思想和观念建立起来的。但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恩格斯 把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称为思想的“物质附属物”,这种“物质附属物”自然与纯意识形态是有区别的.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思想、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上层建筑总要与思想上层建筑相适应。

第二,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总要建立一定的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 保证 自己的传播和贯彻。

第三,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一旦建立,就成为一种既定的现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想上层建筑。从这一点来看,思想上层建筑又要适应政治上层建筑, 服务 于政治上层建筑。恩格斯指出:“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它“一旦成了对社会的独立力量,马上就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

第四,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之间,总的来说是相互适应的,它们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中,思想上层建筑既反映经济基础,又反映政治上层建筑。

决定上层建筑的质和量的因素 [3]

第一种观点:主张经济基础是 生产 的人认为,社会上层建筑的质的规定性和质变是受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 生产关系 所决定,但是在量上,则是由 生产力 所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量的变化而相应地引起上层建筑的量的变化。

第二种观点:主张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人认为,上层建筑的质和量都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数量起作用一定要通过生产关系。这就是说,生产力的状况为上层建筑的量在 物质资料 上准备了可能性,但它本身还不会造成上层建筑的量。

第三种观点:在看到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规模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上层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影响作用。其中尤其是政治对于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的影响比较经济因素更直接、更迅速。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 需要 而产生出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必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由经济基础决定,当着某种经济基础向上发展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处于前进之中;当着某种经济基础走向没落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日渐腐朽。经济基础的根本质变决定全部上层建筑也必然或迟或快地发生根本质变;经济基础的部分质变也决定上层建筑要发生部分质变。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①从服务方向上看,上层建筑要保证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方向。上层建筑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并排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对立面。

②从 服务方式 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 控制 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行动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思想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 行为

③从服务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即进步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社会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即腐朽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阻碍社会的发展。显然,上层建筑的进步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①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建立的,但上层建筑不可能绝对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②在同一社会内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处于量变状态。这种矛盾要求上层建筑不断地做出调整,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③当某种 社会形态 走向腐朽的时候,需要对经济基础进行变革。这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就会形成尖锐的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惟有从根本上变革上层建筑,才能解决这一矛盾。

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任汝芬主编.2011考研政治考点识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10.
  2. 翁光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绪论与哲学篇)修订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01.
  3. 辽宁省党校系统哲学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哲学原理讨论汇集.辽宁省党校系统哲学教材编写委员会.

本条目相关文档

更多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相关资讯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 , 寒曦 .
  1. 黑羊效应
  2. INFP
  3. 煤气灯效应
  4. 记忆宫殿
  5. ISTP(人格特质理论)
  6. SHEIN
  7. 奶头乐理论
  8.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9. 钝感力
  10. 曼陀罗思考法
  1. 奶头乐理论
  2. 蘑菇管理定律
  3. 猴子管理法则
  4. 情绪ABC理论
  5. 垃圾人定律
  6. 100个最流行的管理词汇
  7. 破窗效应
  8. SWOT分析模型
  9. 21天效应
  10. INF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