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

[sú yǔ]
汉语词语
展开 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 语言单位 ,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 劳动人民 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 生活经验 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 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1]
中文名
俗语
外文名
common saying
释    义
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
包    含
俚语 谚语 及口头常用的成语
分    类
语言

简介

俗语
《俗语》一卷( 两淮 马裕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录古今谚语及方言,标其原始。凡经史小学诸书,皆见援据。其采自说部者,并各注书名於其下。虽释常言,而考证颇近於古。然如释大夫称主,引《 左传 》及《 国语 》,而《 周礼 》以主得民之文反不见引,则录传而遗经。又释郡君 县君 ,引元品官母妻四品赠郡君,五品赠县君,然考汉武帝尊 王太后 母为平原君,平原汉郡,则封郡君之制已始於汉。又武帝封金王孙女号修成君,修成汉县,则封县君之制亦始於汉,是书仅载元品官,则引后而遗前。又论音韵,谓北人以步为布,为方音之谬,不知《周礼》注酺步可以通读。《春秋释文》蒲圃之圃一作布音,是四音且可并转,况步布之通为一韵,不过读有轻重耶。此由昧於古读,故未得通方之旨也。

引证解释

《史记·滑稽列传》:“民人俗语曰‘即不为 河伯 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
2. 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 语句
《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老残游记 》第十三回:“既是没才的这们少,俗语说的好,‘物以稀为贵’,岂不是没才的到成了宝贝了吗?”
丁玲 《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为‘主贤客来勤’。 萧云 几乎说出这句俗语来。”
3. 方言 土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濡水 》:“ 濡水 ……西北入 难河 。‘濡’、‘难’声相近, 狄 俗语讹耳。”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所以 晋 楚 方言、 齐 鲁 俗语, 六经 诸子载之多矣。”
朱光潜 《艺文杂谈·〈但丁的“论俗语”〉》:“他( 但丁 )所谓俗语,就是与教会所用的 官方语言 ( 拉丁 )相对立的各国人民大众所用的地方语言。”
4. 指当地的习惯称呼。
《红楼梦》 第五五回:“这厅上也有一处匾,题着‘补仁谕德’四字;家下俗语皆只叫‘议事厅儿’。”

形成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 歇后语 (引注语)、 惯用语 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 方言词 俗语词 书面语 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 人民群众 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联。

来源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 司马迁 《史记·滑稽列传》附 褚少孙 补写的《 西门豹治邺 》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 刘向 说苑·贵德 》和 班固 《汉书· 路温舒 传》引述路温舒写给 汉宣帝 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说苑·贵德 》)“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

名称

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 、俚言、 乡言 俗言 传言 常言 迩言 恒言 里谚 野谚 古谚 、乡谚、 俗谚 里语 俚语 、民语、 常语 古语 直语 鄙语 谚语 俗话 古话 炼话 常谈 俗谈 、方言土语、 街谈巷语等。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

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