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27万多户,贫困劳动力35万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为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十堰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将扶贫工厂、家庭作坊建到田间地头,办到乡镇村组,延伸到贫困群众家门口,实现了 “小车间大扶贫,挣钱顾家两不误”。

截至 2019年年底,全市新建扶贫车间(作坊、工厂)3481个,带动就业5.07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84万人。

“厂房式”扶贫车间

郧阳区引进袜业、香菇业等产业,在 19个乡镇建设袜业扶贫车间,配置袜机8000余台,2000余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以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为核心,建设“中国香菇之都”,全区发展香菇3500万棒,带动1.2万群众户均年增收1万元。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兴建扶贫产业园区,建设扶贫车间19个,吸纳436名贫困户就业。竹山县引进电子加工、手工编织、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在17个乡镇建成扶贫作坊700多家,带动35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

“居家式”扶贫车间

郧阳区发展小种养、小作坊、小庭院、小买卖 “四小产业”,引导贫困劳动力就地分散加工,培育汽车坐垫、服装玩具、农特产品加工等扶贫作坊2700余个,涌现出一批汽车坐垫村、黄酒酿造村、粉条加工村、蔬菜种植村。郧西县发展竹藤编、织女绣、铁扫帚、钓鱼钩、电子元器件等特色产业,建成扶贫车间380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7600余人,人均增收4000余元。竹溪县景顺鞋厂吸纳331人在家门口就业,其中领料在家加工的贫困人员86人。

“基地式”扶贫车间

郧西县发展中药材、茶叶、果蔬等特色种植产业基地 20余万亩,涉及大樱桃、葡萄、五味子、核桃、蔬菜、草莓、油茶、玫瑰等品种,年带动8300余户贫困户脱贫“摘帽”。房县军店镇流转土地5000亩建设中药材基地,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股金的“三金”发展模式,带动300余贫困户年增收均在1.5万元以上。青峰镇利用集镇小区门面、集体闲置资产,依托鞋业、电子配件、卫浴、服装、啤酒等骨干企业,建成扶贫车间8家,带动贫困群众就业300余人。

“融合式”扶贫车间

通过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模式,引导当地贫困群众从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增收脱贫。房县依托黄酒文化,将土城黄酒小镇建设为中国黄酒民俗文化村,通过传统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173人稳定脱贫。郧西涧池乡下营村以电商产业为主导,乡村旅游为支撑,建设集旅游观光、乡村采摘、民俗体验、电商示范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全村开设淘宝店、微店500余家,带动700多人就业,2018年实现营收1.5亿余元,相继荣获“湖北淘宝第一村”和“中国淘宝村”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