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陷入三十年经济停滞吗?
最近,网上有一种观点:中国正在成为下一个日本。
因为从各种表现来看,中国和30年前的日本,还真的挺像的。
日本战后40年经济增长52倍,中国改革开放40年增长50倍。
中国2022年人均GDP为1.27万美元,日本80年代1.16万美元。
中国2022年城镇化率65%,日本80年代60%。
但是,随后日本遭遇了什么?
广场协议,美国打压,然后陷入了“停滞的30年”。
股市暴跌、楼市暴跌、失业率暴涨、企业大量破产、工资不涨、居民高杠杆、生育率暴跌少子化、政府债务扩大。
那么中国会步日本后尘,也陷入停滞吗?
很多人忧心忡忡,但其实只是杞人忧天罢了,因为并不会如此。
1 三个天花板
很多人认为中国会步日本后尘,逻辑无非是两点:
第一,人口出生率与和日本当年一样开始下降。
第二,房价见顶,房价泡沫或将与九十年代日本一样破灭。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节点, 90年代初。
日本生育率从1990年开始下跌,1990年居民杠杆率见顶,1990年开始工资三十年不涨。
然后1992年日本遭受房价暴跌,紧接着日本失业率开始增加,企业接连破产。
是不是和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很像?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人口的生育率仅为1.175%,排名全球倒数第五。
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数量仅为956万人,跌破1000万人的大关。
上一次中国全年出生人口跌破千万,还是在遥远的1944年,那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也是2022年,中国居民的杠杆率已经达到60%多,这个数字其实已经达到了美国、日本的程度。
房市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很多人认为房市会一直横盘,但房企资金链断裂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这样看来,中国似乎很难逃过成为第二个日本的宿命了?
但其实吧, 这是因为很多人太过于关注表象,单纯看这些表象并不能得出中国一定会停滞的结论。
就像《三体》中的火鸡科学家一样,发现在他们的谷仓中天天12点有人喂食,那换一个谷仓就也会12点喂食吗?
不一定,也许是11点,也许是13点,也许主人病了今天不喂了。
所以,日本停滞前的表现和结局,并不能拿来套在中国身上。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还要从根子上找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在三个领域遇到了天花板。
首先是产业领域。
要说日本的产业史,其实就是一个和美国相爱相杀的历史。
现在哪怕再恨美国的日本人,恐怕也不得不承认, 日本的崛起,要依赖美国。
原本的美国为了避免日本成为第二个德国,过十几年就缓过来再次发动战争,对日本实行的是去工业化、去军事化的管理政策。
然而朝鲜战争爆发给了日本一个天大的机会。
美军需要大量物资,但是物资从美国万里迢迢运过来实在太贵也实在太费时了, 日本就成了美国的后勤仓库和军工厂。
看过电影《水门桥》的都有一个印象,志愿军在炸毁水门桥后,不到24小时,美国人就空运来一座钢架桥,帮助美军逃脱升天。
这种可以空投的钢架M2桥梁,其实就是日本三菱重工连夜加班生产的。
而当时的日本,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战争当中。
无他,因为有了美国人的订单才能吃饱饭。
战争结束后,日本凭借着美军订单打下的产业基础,以及当时极其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在煤炭、钢铁、造船、纺织等产业开始崛起。
制造了“神武景气”与“岩户景气”的高速增长期,GDP一度以每年20%多的速度增长。
高速增长让日本的面貌焕然一新。
1964年日本举办了奥运会,同年连结东京与大阪之间的东海道新干线高铁建成。
你不会想到,这时距离日本战败被炸成一片焦土,刚刚过去了19年。
但花团锦簇之下,美国的打击也随之到来。
要说日本人其实和中国人骨子里有一部分差不多,说好听点叫勤劳,说不好听点叫卷。
五六十年代日本人卷到什么程度?
当美国人还在为每月的380美元工资闹罢工的时候,日本人拿着每月30美元的工资正干得热火朝天。
如此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日本制造开始席卷美国市场。
1951年,日本纺织品只占美国市场的17.4%;到了1956,已经超过了60%!
有的廉价衬衫,甚至低到了1美元!
那美国的服装厂不就挣不到钱了么?美国工人不就失业了么?
于是美国开始了对日本产品的打击行动,你现在听说的臭名昭著的 “301调查” ,其实原本是为了针对日本的。
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自1956年1月开始对美出口棉织品实行“自愿限制”。
1957年双方签署《日美棉织品协议》。
日本人很聪明,你不让我卖棉纺织品,不让我卖衬衫,我卖合成纤维制品行不行?
像什么锦纶啊、腈纶啊、丙纶啊,做成毛衣、裤子、马甲,照样赚美国人的钱。
结果美国纺织业又开始闹事了,然后尼克松在大选中承诺打压日本对美国纤维品出口。
当选后,尼克松马上下令对所有日本纺织品加征10%关税,也就是著名的 “尼克松冲击”。
这导致日本纺织产业遭遇巨大打击,直到1971年签署《日美纺织品协议》,日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才告一段落。
日本人一看,纺织品挣不到钱了,那就搞钢铁吧!
凭借着日本钢铁工人的辛勤劳动和技术升级,整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钢铁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增速达世界首位。
到了70年代初期,钢铁业正式取代纺织业成为主要出口产业,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占美国钢铁市场份额超过了50%。
这一下美国人又不干了,于是美日又轻车熟路开始谈判,结果日本钢铁业被迫连续3次自动限制对美出口。
1977年5月,日美就钢铁制定《进口最低限价制度》,结果日本钢铁业也开始一蹶不振。
纺织业和钢铁业不行,那就玩点有科技含量的吧——电视机!
从6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彩电爆发期。
1971年,东芝生产了世界首款同时采用11种集成电路的大型集成电路化彩色电视机20C60,半导体化的日本彩电业技术全面超越美国。
因为外观时尚,性能优秀,价格便宜,对美出口暴增,日本彩电占美国进口彩电的90%,占整个美国彩电市场的30%。
然后又是熟悉的剧本。
美国人在白宫门口砸碎了日本的彩电和收录机,然后美国政府顺势对日本彩电进行了打压。
在美国征收反倾销税、提高关税、启动“301调查”等压力下,1977年,美日签订了针对彩电的有序销售协定,日本被迫自动限制对美出口彩电。
没了彩电还有汽车。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车轮子上的国家,汽车业也是美国立国之本。
可是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更加省油的日本车受到美国人青睐,开始挤占美国市场。
80年代的时候,日本汽车产量突破700万辆,在美国市场占有率高达21%,而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在日本人的咄咄逼人下溃不成军,接连亏损和裁员。
熟悉的一幕再次发生了,美国汽车工人跑到街上砸碎了日本汽车。
随即在1995年5月,美国单方面宣布对来自日本的豪华小汽车及其配件,征收100%的进口关税。
后来经拉锯式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协议,日本同意放宽国内汽配市场的管制,对出口美国的轿车量从230万辆减少到165万辆。
同时日本鼓励车企向美国直接投资,在美国设厂生产和销售汽车,增加了美国人就业机会和收入,这才避免了美日贸易争端的恶化。
与汽车打压同时的还有半导体。
日本在1979年先于美国搞出集成电路记忆芯片技术后,开始获得显著优势。
到了1980年,日本对美半导体贸易首次产生28亿日元顺差。
1985年,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国,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40%,全球半导体企业销售额前五名日本占了四个。
顺理成章地,1985年6月,美国又又又又开始了301调查。
1987年 3月27日,里根宣布将对3亿美元等值的日本电子产品征收100%的关税。
1996年,美国半导体产业生产总值超过日本,重新位居世界第一,。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则开始衰落,被韩国和台湾省取代。
看到这你就会明白,日本发展什么产业,就会被美国打压什么产业。
日本现在虽然仍然很强,但其实已经遭遇了天花板。
产业升级触顶了,只能在一些零部件和关键技术领域做配套产品,无法获取终端利润。
日本人也想进一步搞产业升级,可是不等搞起来,就被美国扼死在了摇篮之中。
比如日本人搞的MRJ客机项目,2015年11月首飞成功的时候轰动全日本。
日本人都希望这架飞机带动的数以万计的产业链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新龙头,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甚至说:飞机产业将支撑起日本的未来。
可是这架飞机在美国进行试飞的时候,被美国百般刁难。
以至于在2017年发生试飞事故后,本来就不想让MRJ抢市场的美国FAA趁机叫停了MRJ的适航认证,就这么拖了下来。
到了2023年初,日本人终于熬不住了,宣布MRJ项目下马,美国人甚至连念想都不给日本人留,开着挖掘机把这架飞机给暴力拆了。
至于军工就更不用说了。
日本人的军工水平说实话性能还不错,无论是坦克还是自产战斗机,都能称得上先进。
但美国一直没松口,导致日本军工没法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也就没法打入国际市场和美国人抢订单。
结果日本军工产品只能自产自销,量上不去,那就谈不上任何产业化可言。
低端产业被打压,中端产业受控制,高端产业不让搞,这就是日本政治不自主带来的噩梦。
其次是城市化遇到天花板。
外贸遭到美国打击,那么日本就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当时日本政府选择的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非常有助于拉动经济。
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转向生产率较高的工业和服务行业,推动人口经济的布局变得更加合理。
而且由于城市化的过程需要对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公用事业和社会项目进行大量投资,加大了对投资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伴随城市化的是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接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消费增长与升级。
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提升消费结构、释放消费潜力以及带动相关领域巨大投资需求,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正是靠着日本的城市化运动,日本的GDP由1960年443.07亿美元,到1995年的5.55万亿!
然而此时,日本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80%,基本见顶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泡沫破裂。
城市化最受益的行业当属房地产业,人群大量涌向城市,城市房地产日渐火爆。
在1991年,日本的房价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一线城市等核心地段更是涨到了6.2万美元/平米。
全民炒房的日本人坚信房产会一直升值,人人都是百万富翁,在这种自信心理之下,消费旺盛,又极大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但是泡沫,总会破的。
城市化见顶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城市不会再有那么多新增人口来为这些房子接盘了,再加上日本的少子化,导致未来20年的房产前景也非常惨淡。
带来的结果就是那些疯狂加杠杆投资的日本人抄底抄在了半山腰,被迫断供。
很多企业持有的土地同样遭遇大贬值,被迫甩卖,资产缩水。
炒房客没钱了,只能勒紧裤腰带,减少消费,而企业也纷纷开始保守经营,减少投资。
这样带来两个相衔接的问题:
大众不愿意消费,那么经济就无法拉动,同时保守经营的企业在新兴市场的博弈中开始被边缘化,被韩国和中国赶上并取而代之。
日本也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琢磨着城市化见顶了,那我去搞农村啊!
为了拉动经济,日本在农村拼命大搞基建。
在日本周边小岛建设了68万座桥梁,在日本国内建设了上千座大型水坝,密度达到了每条河20条水坝的程度。
有的农村居民不解:俺们这里不缺水啊,修水坝干啥?
施工队摇摇头:俺也不知道啊,政府让干的。
就连日本引以为傲的铁路,其实也是亏损的。
以1983年经营数据为例,地方交通线出现了4700亿日元的财务亏损,占据日本国铁全部亏损额的三分之一。
为啥会亏损?
因为农村没人啊!
很多人可能都听过日本“一个人的车站”的段子,说什么日本铁路为了一个上学的女孩而单独设一个车站。
听起来倒是很温暖,但是在经济却完全行不通:
一个车站一个人的话,那还咋赚钱?
就算日本引以为傲的新干线,以日本那么狭小的地盘,发展也受限。
新干线再快,也不能贯通所有乡村吧?
所以日本高铁总里程只有3422公里,很容易就发展到天花板了,没什么增量了。
第三,海外市场天花板。
经济做到日本的份上,其实日本国内已经挖掘到极致了,想继续增长,就只能在海外市场想办法。
但是看看日本历年在各大洲投资占比就会发现,日本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美与欧洲,这两大洲投资占比长期保持在80%左右。
除了欧美发达地区,在非洲投资基本为0,在中东地区投资基本为0,南美洲因为历史渊源有一点点但是也不稳定。
在大本营亚洲,也非常不稳定,起伏波动很大。
特别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在强势的中资资本冲击下,最近几年日资在亚洲简直就是溃不成军!
为什么日本在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而不是新兴市场?
因为开拓市场,光靠投资是不行的,还要有势!
举个简单的例子。
广大亚非拉国家法制混乱,政权经常更替,日本资金如果贸然砸到这些地区,遇到动乱,政府兵力又有限,到底是会保护五常国家的企业,还是会保护没有啥政治地位的前战败国?
不言而喻。
就算被抢了,日本又能把这些国家怎么样?
抗议有用么?
所以日本企业只能选择法制比较健全、投资比较有保障的欧美国家投资。
新兴市场,日本人的投资非常少。
比如在非洲,“日本元素”在非洲虽不少见,但基本只集中于二手车、高端彩电和寿司卷。
非洲国家普遍不富裕,所以往往选择进口美国或者欧洲报废的日本车。
在家电领域,日本阵地也只萎缩到索尼、松下等的高端机型。
其实大部分份额都是被海信等中国品牌拿到,至于寿司,也仅仅是因为“好做”,而作为猎奇的“东方口味”而存在。
你看看, 靠这三样,日本又能得到多少好处?
在近在咫尺的东南亚,日本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日本曾是东盟的最大投资国,但这几年已经被中国和韩国迅速追上。
据日经亚洲数据,2012年日本对东盟的年度直接投资总额为148.5亿美元,仅次于区域内投资和美国位居第三位。
但2020年已降至第六位,为85.2亿美元。
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20年中国对东盟投资流量160.63亿美元,增长23%,是日本的将近2倍。
2021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日本的近3倍。
曾经的东盟是日系车的天下,如今也被中国品牌打得节节败退。
2021年,中国对东盟汽车商品出口总额达到120.2亿美元,同比增长48.9%。
以丰田、本田、马自达为首的日本车企,市场占比则节节下降。
所以日本现在很有危机感。
由日本专家认为,伴随着日本品牌和动画的成长,东南亚40、50多岁的一代对日本的印象普遍很好,“日本应该趁着他们的信任还在,好好利用它”。
都指望动画片制造的好印象了,可想而知日本现在在东盟的投资有多拉胯。
所以日本现在只能死抱着欧美市场不放。
可是美国市场日本人已经被打怕了,欧洲市场是出了名的保守,日本无论是汽车还是半导体都打不进去,那么只能投资金融领域了。
2018年,日本对外投资中证券投资占比高达44.21%,对于无权无势的日本而言,证券投资也是最为靠谱的选择。
只是,相比中国对外投资涵盖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日本这种在金融领域空转的投资,又如何拉动日本全国的经济呢?
所以, 如果日本无法补上政治弱势这块致命的短板,那么日本就永远无法突破海外市场的天花板。
2 中国不会成为第二个日本
明白了日本经济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就会发现,中国和日本完全不同,也完全没有像日本一样停滞的内在逻辑。
第一,中国主权独立。
作为有完全主权的国家,很多中国人并不太理解主权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感觉主权如同空气一样本来就存在,也没什么可特别夸耀的。
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虽然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仍然存在。
你没有完整主权,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用最野蛮、最粗暴的方式来打击你,用武力威胁你。
就像他们通过印钱来解决债务问题,通过一瓶洗衣粉就对一个国家发动战争一样。
这一点,日本人很有感触。
在日本,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部门,叫做 东京地检特搜部 。
这个部门是干啥的呢?
名义上,这个部门负责侦查日本政客腐败,但事实上, 这个部门是美国拴在日本政府脖子上的狗绳。
1987年,东京地检特搜部突然包围东芝总部,以违规向苏联输送五轴五联动机床为理由,收缴了大量材料,还抓了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部长林隆二和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
整场行动,日本政府竟然全然不知,直到特搜部把相关证据送到美国大使馆才知道。
最终,在美国的压力下,擅长鞠躬的日本政府再次鞠躬谢罪。
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亲自赴美道歉,日本重金买下买下多家主流媒体头版头条,发表谢罪声明。
真是丧权辱国!
再看看中国,美国制裁华为,中国支持华为,政府减税免税,国有银行对华为授信,政企市场扶持,保证了华为在极端打击情况下的生存和发展。
美国授意加拿大抓捕孟晚舟,中国动用无数的外交资源,甚至以加拿大间谍为交换,终于实现了孟晚舟的安全回国。
前者无底线妥协,后者则有自己的坚持与底线,高下立判!
这就是无主权和有主权国家的区别。
所以,面对美国屡试不爽的301调查,日本人的方式是绕着走。
你禁了我一样,我就搞另外一样,再禁我一样,那我就再换。
可是换来换去,总有换无可换的时候啊!
到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支柱?
中国就不一样了。
因为有完整主权,中国不仅可以想在南海种岛就种岛,想建机场就建机场,还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意志发展经济、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实现民族复兴。
正因为如此,中国哪怕面对美国打压,仍然可以按照中国自己的步骤和策略,坚定不移地走汽车、新能源、大飞机、军工、芯片产业之路。
事实证明,这几个产业都有着非常美好的前景。
先看汽车。
2022年,中国乘用车出口252.9万辆,同比增长56.7%;商用车出口58.2万辆,同比增长44.9%。
今年1~5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额2667.8亿元,同比增长124.1%,汽车出口不断提速。
今年一季度,中国更是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汽车产业是一个经济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具有很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产值大、消费占比高,增加值和总产值占制造业比重在7%左右,占居民非食品类商品消费的比重近20%。
对于大多数工业国家而言,汽车产业通常被看作是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象征。
日本和韩国为何崛起?
某种程度上就是汽车产业拉动的。
所以中国汽车崛起之后,对各行业的产出拉动能力方面,将仅次于房屋建筑和土木工程建筑,成为拉动经济的“第三支柱”。
再看新能源。
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规模第一次超过500亿美元,约为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
其中,组件出口423.61亿美元,出口量约153.6GW,出口额和出口量均创历史新高。
整个行业总产值,已经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
还有锂电池。
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出口总额3426.5亿元,同比增长86.7%。
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报告,到2030年,能源技术市场规模将增长到每年约6500亿美元,是目前的三倍,相关的工作岗位数量将从目前的600万增加到1400万。
按照这个趋势来看,中国将是未来能源转型中获益最多的国家。
尽管中国拥有强大的石油产业,但中国的能源安全一直是困扰着整个国家的关键因素。
这时候,新能源就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好。
不仅国内的能源问题解决了,还可以依靠中国的庞大光伏、锂电池和储能技术转型,在未来占到先机。
想想看,中国现在占全球70%的太阳能电池板产能,全球50%以上的风力发电机涡轮,全球60%以上的锂电池产能和50%以上的锂矿控制权,将成为中国主导下一场能源转型革命的底气。
西方国家想锁死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阴谋,反而成了中国反击的利器,还为中国创造了经济的新动力。
大飞机,中国的C919已经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后续飞机正在陆续交付。
根据测算,如果按民机寿命周期10年计算,大飞机给中国带来经济增加值贡献比为1︰86,就业贡献比为1︰9.6。
在维持目前C919国产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国产大飞机有望为产业链企业带来万亿元量级的市场规模。
随着国产化率的提高,将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再上新台阶,C919将为中国经济发展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军工行业虽然一直比较低调,但是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会像美国的军工产业一样,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
如果阿尔及利亚6艘052D和沙特12艘052DL以及81架歼10C合同完成的话,起码能给中国带来千亿美元规模的拉动效应。
芯片就更不用说了。
自从芯片被卡脖子后,中国已经痛定思痛,整个产业正在飞速迭代和进步。
长江存储的存储芯片已经把世界大牌都打得溃不成军,中芯国际也终于走出了阵痛期,2022 年实现营收 495.16 亿元,同比上涨 39%,成为全球芯片行业中备受瞩目的一员。
随着中国芯片的逐渐崛起和美国芯片法案的落地,世界芯片市场将出现重大结构性变化。
日本和韩国即将出局,未来芯片产业将成为中美竞争的焦点。
在中国的举国优势之下,中国芯片产业也会引来一次大爆发,拉动上游各类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设备,中游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下游汽车电子、消费电子、信息通讯、人工智能、物联网、医疗、工业、军工等领域全面进步。
可以说,这些产业,将取代过去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新的中国制造名片,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新引擎。
这些产业美国打压了么?
打压了,中国像日本那样放弃了么?
没有。
这就是中国拥有完全主权的意义。
第二,城市化还有发展空间。
目前已经达到65%以上的城市化率,只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中点,但不是终点。
如果按以往的每年1%的速度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在10到15年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5%到80%,达到发达国家的普遍标准。
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化至少还有10-15年的发展红利期。
原因很简单:
从城乡差距看,当前中国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的4倍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5倍,且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明显差距。
这些客观现实持续吸引着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农民进城仍是大趋势。
从城镇化发展趋势上看,目前四大一线城市的人口和土地都已相对饱和,中国城市正在迎来而在城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
农村人口向三四线城市集中,三四线城市人口向一二线城市集中。
也就是说,北上广深之外,会有一批新的一线城市脱颖而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虽然目前中国生育率已经降得很低,但从今年史上最多的毕业生来看,通过城市的抢人政策,很多城市仍然可以实现人口高流入,在5年内完成千万级城市的蜕变。
这样一来,这些新一线城市的新增人口留下来工作,为城市建设赋能,增加财政和税收;
同时,消费在经济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千万人口,意味着这个城市的需求市场足够大,增量空间足够大。
简而言之,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还远远未到顶,还蕴含着巨量财富。
第三,海外市场空间巨大。
目前,从中国市场规模、产品和服务渗透率、企业市场竞争格局来看:
国内的家电、智能手机、汽车、医疗、工程机械等众多行业市场逐渐饱和,进入或即将进入存量时代。
多数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很多行业都面临着重新洗牌的风险。
同时,中国的老龄化也日趋严重。
这人一老吧,欲望就会降低。
不想消费,也没心情吃什么山珍海味了,美女也没有吸引力了,更不会没事就更换什么数码产品。
经济发展靠的是人的欲望驱动,钱如果没有流通起来,就无法创造收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如果把所有宝都压在国内市场,一旦失败,后续将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相反,海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仍是一片处女地。
比如南亚、非洲、东南亚,非洲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年龄结构非常年轻,市场潜力巨大。
如果能把这个市场培育起来,中国就能释放一定的过剩生产力。
如果能通过海外的提前布局,能够实现未来5-10年的稳定增长。
就像传音手机那样,中国人基本都没听过,但在非洲却能干到市场占有率第一。
作为企业来说,在现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要想活下来并发展好,那么必须开拓海外市场。
不断提升企业全球化水平,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客户和利润空间,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所以, 出海、全球化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
可是海外市场一片陌生,消费能力又低,贸然出海,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个时候,中国在国家战略和政治影响力方面的优势,就能体现出来了。
比如中国从十年前开始的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
很多人曾经并不看好这种战略,但现在大家都认清了:
一带一路,帮助拓展国家战略影响力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 通过投资、援建和产业转移,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这些国家发展起来后,必然带来消费能力上升,极大拉动中国产品出口,成为中国可控的新市场。
我们想象一下,中国给非洲某国家贷款,然后某国把基建项目外包给中国。
中国雇佣中国人,买来中国的基建材料,用中国基建设备,完成基建项目后拿到回款,这笔钱绝大部分还是要消费在国内的。
某国通过基建的改善发展国内经济后,人民的消费能力提高,那么面对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会做何种选择呢?
为啥这个战略看起来很简单,日本却搞不了?
因为日本的私有制公司无力承担非洲国家的开发成本、风险,即便揽下了某个基建项目,也会在风险巨大、投资回报周期漫长的两座“大山”前望而却步。
因为项目失败很可能意味着公司的破产,而日本因为政治影响力小,又很难给予足够保护。
国家战略,让私人公司承担风险,这不合适吧?
中国呢?
中国是国企在前,民企在后。
中国国有资本雄厚,抗风险能力强,冲在前面,民企充当基建材料、施工子项目的提供者,后续还能利用建立起的渠道做其他生意。
这样大家既赚到了钱,又最大限度规避了风险。
所以, 一带一路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是中国的“独门绝技”,其他大国搞不了,小国更没实力搞。
美国一直以来是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曾经占到中国对外出口的20%。
但这种依赖也成了美国手中的一张牌,动不动就拿贸易战来像威胁日本一样威胁中国。
如果中国持续开拓新市场,把美国出口比例降到10%以下,美国还能那么嚣张?
美国影响力再大,能控制住一带一路上的所有国家?
要知道,这可是40亿人呢,谁不想发展?
谁不想过好日子?
谁不喜欢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
更不要提这些国家早就苦美元久矣,迫切需要一种不会被薅羊毛的货币来代替美元。
中国是政治大国,制造业与基建全球第一,又是大宗商品原材料最大进口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完全互补。
那到时候还要美元干什么呢?
东南亚、南亚、非洲、中亚、西亚、东南欧、高加索、非洲、拉美,这可是4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这些市场的消费力培育出来,基本相当于复制3个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
有这样的市场,海外市场增长空间极大,足够拉动中国经济再高速发展几十年。
3 结论
看完这一切你就会明白,虽然现在中国和日本有了一些相似的表象,但影响经济发展的内因却完全不同,也没有比较价值。
那为什么现在中国经济面临困难?
实际上都是新旧动能转换必然的阵痛而已。
在这个时期,中国过去的粗放型生产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创新发展模式转变。
简单来说,中国已经不能再靠劳动密集产业来作为经济发展优势,而是要转变为高质量、高利润、高技术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什么会如此?
因为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是适应中国过去比较低的制造业水平、技术水平、庞大的劳动人口等要素的,但也带来了污染、贫富差距、老龄化、生育率下降等问题。
中国不能像日本那样发现了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必须提前转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依靠产业升级、新城镇化、拓展新市场来站到更高的产业链条上,这样才不会像日本那样随意被打压和限制发展。
当前,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美联储的加息和俄乌战争导致的供应链混乱又加大了世界市场的不确定性。
金融危机的风险让全球投资都变得审慎,在现在的时刻,全世界都不好过,不仅仅只有中国。
现在,国家正在全面调整经济政策,从一带一路到全国统一大市场,从双循环战略到乡村振兴战略,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建立新的经济循环。
中国现在拼命经略东亚,打通中国到欧洲和非洲的陆上贸易线,拓展新兴市场,就是想建立一个新的、覆盖世界岛、以中国为主的经济圈。
在这个经济圈里,有人负责提供能源,有人负责提供矿产原材料,有人负责提供生产和技术,也有人提供庞大市场,这样就形成了新的生产—消费循环模式。
中国靠赚来的钱再进一步发展技术,不断攀登高技术领域,这就是新的发展动能。
虽然这个转型期很难受,但在世界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并没有更好选择,也是为了中国未来的必由之路。
我们需要庆幸的是,中国基础足够雄厚,人口足够多,市场足够大,人民足够吃苦耐劳,让中国应对世界经济风浪有足够大的底气。
所以我们不用对中国经济发展感到悲观。
我们相信,在阵痛之后,中国现在的一系列的长远布局会很快见到效果。
中国未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能保持4—5%的可持续发展,到2035年,一定可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咱们老祖宗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里是 @猫哥的视界 ,更多深度内容,可以➕我个人V——hmgg0006
公众号 (转载联系) :猫哥的视界713、猫哥的世界;
今日头条: 猫哥的视界 ;
哔哩哔哩 :花猫哥哥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