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B区域气候类型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在A区域,此气候类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与A区域成因相同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区还有非洲:____________、亚洲:___________等地。

(3)在B区域,此气候类型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与B区域成因相同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区还有非洲:________、北美洲:________大洋洲:________等地。

7. 读伊比利亚半岛气候示意图,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成因。

答案与解析:

1. D【解析】罗马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为雨季。此时,南极大部分地区为极昼,气温也较高,为最佳的考察时期。

2.D【解析】P地位于沿海,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根据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P地只能位于南半球。

3.D【解析】P地位于沿海,季节性受西风带影响,属于地中海气候,根据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P地只能位于北半球。

4.B【解析】M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5.C【解析】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平原等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答案:(1)热带雨林气候

(2)全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刚果河流域和几内亚湾沿岸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3)①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 ②沿岸巴西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中美洲加勒比海沿岸(墨西哥高原的东南部) 澳大利亚东北部。

【解析】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度之间。具体说来,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等地;局部地区不受赤道低压的影响,但由于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也有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如:中美洲中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几内亚湾北岸等。

7. 答案:

【解析】图中A地处于40°N~60°N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B地处于30°N~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范文第2篇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气候类型判读仍然是命题的热点,此类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就题目呈现形式来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而且图形多变,图示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就气候类型的判读来讲,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气候类型判读的一般步骤,了解了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以及明确了各气候类型的成因,此类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就考查的能力来看,此类试题多考查考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基础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二、各类图示解读

1.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如下图)

以①图为例:首先读图,横坐标为月份,纵坐标左为气温、右为降水量;其次根据气候类型判读的步骤读气温曲线,7月份气温最高(该地为北半球),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该地为温带的气候类型);最后看降水柱状图,夏季降水最多(该地为夏雨型)。因此,①图所示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同理可知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

2.气温和降水点状图(如下图)

图中给出了12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其中横、纵坐标分别表示气温和降水量,图中每个点的垂线与横坐标的交点的值是该段时间的气温值,每个点的水平线与纵坐标的交点的值则是该段时间的降水量。图中8月份气温最高,该地为北半球;最冷月份(1月)气温在0℃~15℃之间,该地是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份(1月)降水较多,该地为冬雨型。据此判断图示地区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3.气温和降水折线图

折线图实际上是点状图的一种,不同的是,折线图是将表示各月数据的点用折线连接起来。在判断时,考生可将此类图示当作一幅点状图来看待,读出每个月的气温、降水数据。下图中A、B、C、D分别为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4.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如下图)

将表示某一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也可理解为该地各月的气温、降水资料都位于图中的封闭曲线之内。其判断方法与点状图相似,先选取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范围,判断所属温度带,再依据降水季节分配判断所属气候类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气候类型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5.三维坐标图(如下图)

三维坐标图是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变式图,图中曲线表示气温变化,柱状方块表示降水量的变化。上图表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6.风向标图(如下面甲、乙两图)

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上的横道叫作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指示风向。风尾处的每一横道表示的风力为4米/秒,即风力为2级;二横道风尾,表示风力为4级;三横道风尾,表示风力为6级……

问:若上面甲图和乙图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那么应如何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

答:该地在纬度40°附近,不同季节风向发生改变(甲图中为西北风,乙图显示该地区被高气压中心控制),由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30°~40°之间,位于南半球,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该地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如下图)

由月平均气温及年降水总量判断气候类型,对考生来说比较陌生,因为考生比较熟悉据各月的降水及气温资料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各种气候类型的年降水量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多雨型(季节

分配均匀)年降水量>2000mm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7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夏季多

雨,冬季少雨)年降水量>1500mm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750~1000mm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0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00~800mm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冬季多

雨,夏季干旱)年降水量

300~1000mm地中海气候少雨型(终

年少雨)年降水量

温带大陆性气

候、极地气候据上表分析,上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经典回放

例1(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图1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1图2图2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

A.①甲B.①丙

C.②乙D.②丁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雷达图的判读和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分布。根据图2中①②两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①地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小,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夏季高温干旱,冬季温和多雨,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进而分析图1:甲地位于欧洲西部的英国,主要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丙两地位于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丁地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AD

例2(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完成问题。

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表德班气候资料(测站:29°50′S,31°2′E,海拔5m)。

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气

温(℃)23.524.523.522.019.016.516.517.019.020.021.522.5降雨量

(mm)11812811391593626396385121124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地理表格的分析能力和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通过分析表格可知,该地最冷月为6、7月份,地处南半球,且最低气温在15℃以上,因此其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通过分析该地降水资料可知该地为夏雨型。由此可知该地要么是热带季风气候,要么是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在1500mm以上;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要少一些,多在750~1000mm之间。综上,该地气候类型应为热带草原气候。当然,本题最为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南半球并没有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B

四、强化训练

读大陆西岸四地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时长示意图,回答1~2题。

1.四地中气候类型可能相同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仅考虑大气环流影响,四地中降水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气候资料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4.关于图中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气候类型分布区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C.③气候类型分布区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D.①②③气候类型分布区夏季均高温少雨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是()

A.甲――热带沙漠气候,乙――热带雨林气候

B.甲――热带雨林气候,乙――热带沙漠气候

C.甲――热带草原气候,乙――热带季风气候

D.甲――热带雨林气候,乙――热带草原气候

6.下图中能表示甲地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沿某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陆地)”,O为极点,A、B均位于赤道上,①~⑧表示各气候类型。读图回答7~8题。

7.在同一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①和⑧B.②和⑤

C.③和⑥D.④和⑦

8.气候类型②③④所在大陆为()

A.澳大利亚大陆B.南美大陆

C.北美大陆D.非洲大陆

9.读某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气候类型是气候。除图示地区外,类似气候类型还分布在世界上等地区。

(2)试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角度分析该气候形成的原因。

(3)下面四幅气候资料图中,与乙地的气候特征相符的是图。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夏季气温偏,冬季气温偏,全年降水较。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本题以创新的图形提供信息,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成因,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对获取、解读信息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读图可知,①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为热带雨林气候;②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为热带草原气候;③④两地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而在副高和信风带控制下的地区通常是干旱的,故两地可能都是热带沙漠气候。

2.B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小;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少雨,降水季节变化小;热带草原气候区分干、湿两季,降水季节变化大。

3.A图中①气候类型七月份均温为20~30℃,一月份均温在0℃以下,属温带气候;七月份降水量大,一月份降水量较小。故①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4.B①是温带季风气候,它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②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东岸;③是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牧草的生长,但不利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①②气候类型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③气候类型分布区全年温和多雨。

5.D依据经纬网、河流和陆地轮廓定位,甲地位于南美洲东岸,受从海洋上吹来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及巴西暖流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乙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6.B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均较小。

7.AO点为极点且位于大陆(南极大陆)上,说明图示范围位于南半球。地球上的低气压带包括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而在图示范围内没有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A、B均位于赤道上,其附近的①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8.A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区域定位。根据南半球的三个大陆南北所跨的纬度多少可排除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所以A选项正确。

9.(1)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范文第3篇

1.影响气候因素(图1)

2.方法指导

(1)气温成因分析:按照“纬度下垫面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的思路分析。第一步,分析纬度。一般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决定了温度带。如比较气候差异的成因问题,若被比较的几个地点纬度相当,或者气温与对应纬度不符(如纬度高但气温高),则不再是纬度起主要作用,就应该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果纬度高的地点气温低,则纬度一般就是主要因素。第二步,分析下垫面。下垫面的分析应按照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的思路分析。首先,距海洋近则受海洋影响大,一般海洋性更强(表现为冬季偏暖,夏季偏凉),反之大陆性强。其次,根据其位置进一步考虑其影响因素。如果所分析的地点位于内陆则只需要分析地形,包括地形的起伏状况、坡向等,通常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阳坡气温高于阴坡。也正因为如此,往往陆地内部气温异常均为地形所致,正常则为太阳辐射所致。如果所分析的地点位于沿海则分析地形和洋流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作用,而寒流具有减温作用。第三步,分析大气环流。如果位于季风区,则从不同季节进行分析,冬季需考虑所分析地点受冬季风影响的大小,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和地形对冬季风的阻挡,一般距冬季风源地越近且地形阻挡作用越小的地区气温低。夏季则分析受夏季风影响大小。第四步,分析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一般通过改变下垫面、改变大气成分、直接放热等方式影响气温,如城市热岛效应。

(2)降水成因分析:按照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的思路分析。第一步,根据位置分析大气环流,分析大气环流的前提是要记住全球大气分布的规律。分析区域所处的位置,低压控制区多雨,高压控制区少雨,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多雨,从陆地吹向海洋少雨,低纬吹向高纬较高纬吹向低纬降水多。第二步,分析下垫面。通常按照海陆位置地形和坡向洋流等顺序进行分析,方法类似于气温分析。首先,通常沿海降水大于内陆。其次,若位于大陆内陆则主要分析地形,若位于沿海则分析洋流。需要注意在分析地形时,应结合盛行风向,迎风坡降水大于背风坡。洋流的影响是暖流增湿寒流减湿。第三步,分析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影响降水,如人工降水、增加或减少植被以改变局部降水。结合以上思路,既可以对选择题选项进行逐一排除确定答案,也可对简答题答案做到要点清楚、思路清晰。

二、关于气候特点的考点透析

1.气候特点分析(图2)

2.方法指导

若没有特殊说明,在对某地气候特点作分析时,往往应从气温、降水、风、光照等方面逐个进行分析。可按照此思路进行:概括描述气温特征描述降水特征描述大风日数和光照总量。首先,概括描述气候特点,即描述气温降水的基本季节分配特点,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基本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其次,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分别按照“总量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的思路进行。分析总量,气温一般用热量丰富、高温、温和、温凉、寒冷或温度低等词语描述,降水用丰富、稀少、干旱等词语描述。如热带雨林气候的气温特点,可描述成热量丰富或终年高温;而寒带和亚寒带的气候可描述成气温低,气候寒冷。分析气候的降水特点时,一般降水量大于或等于800mm的地区可以描述成降水总量丰富,降水量少于400mm的地区描述为降水稀少或气候干旱,降水量介于400~800mm之间的区域,若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可用“降水较少”描述,若位于温带或亚寒带可用“降水较多”描述。如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丰富,北京降水较少。分析时空分布特点,如果分析气温应强调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然后再分析气温的地区差异。如我国降水时间变化特点可描述为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空间分布特点可描述为东南向西北减少;并且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内陆盆地、背风坡和高原降水少;降水最多地区位于台湾,降水最少地区位于托克逊。

三、关于气候分布的考点透析

1.世界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如图3)

2.方法指导

气候分布的记忆在于把握好分布规律,大陆西岸以每10个纬度一种气候类型由热带雨林气候更替至温带海洋气候;大陆东岸以季风性气候为主,分别分布热带雨林、热带季风至温带季风气候,且大陆东岸中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均只有亚欧大陆才有分布,其它大陆分别表现为热带草原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同时记住几个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等。

3.类型判断

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数据,按照“确定半球确定温度带根据降水特点确定气候类型”顺序,逐项筛选,得出结论。具体分析如下。

(1)确定半球:最冷月出现时间(1月前后——北半球;7月前后——南半球)。

(2)确定温度带:依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单位:℃),如表1。

(3)确定气候类型:结合降水季节分配特点判断气候类型(表2)。

(4)两种气候类型的判别: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降水总量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总量大于1 500mm,而热带草原气候一般小于1 000mm。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范文第4篇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把握的基本地理事物主要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自然要素包括气候状况、地形、河流、植被和自然带、农业地域类型等;人文环境要素包括人口、城市的分布、铁路、矿产、农业活动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地理中的第二个点———what(有什么),通过设疑、讨论等让学生初步了解三个方面的知识。

1.气候特点应该从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象灾害等方面来学习。如东南亚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北部以及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2.地形特点应该从地形组成(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延伸方向、地势特点等方面来学习。如学生通过对东南亚地图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南半岛上的山脉、河流大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3.人文环境常从人口、经济、城市、宗教、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分析。人文环境要素的学习可以通过了解当地的人文故事、观察教材图片等方式,进而分析判断得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二、解释地理事物的成因

地理事物的成因是地理教学的难点和关键点。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第三个点———Why(为什么),即解释地理事物的成因。要告诉学生从影响该地理事物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首先,了解地理事物的差异性、因果关系,判断区域地理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然后,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学习“东南亚”一课时,首先,了解其纬度位置在10°S~25°N之间,地处热带,进而判断其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其次,通过中南半岛上“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分析其河流流向,再从河流流向分析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最后,进一步分析得出:东南亚特殊的地形、地质和气候环境、人文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物产,使东南亚成为世界主要的稻米产区和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地。

三、展望发展前景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候因子;光照;温度;降水;空气和风;哀牢山

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00303

常绿阔叶林是发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一种顶级森林植被,是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下形成的独特植被带(吴征镒,1980)。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区、工农业发达的区域恰好处于常绿阔叶林区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开发,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已经很少,且森林呈片段化、斑块状分布。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积达504km2 ,是我国此类阔叶林面积最大的保护区之一(Young & Wang,1989)。如图 1 所示,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以及云南亚热带与热带北缘的过渡区,使得热带、亚热带、温带(亚高山)区系成分在此区域交错汇集,具有较多特有成分,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极丰富和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极为复杂的格局(邱学明,1998)。本文通过研究气候因子对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限制作用,探明阔叶林的建群机制和生长发育规律。

2研究区概况

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哀牢山山脉中北段上部,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和云贵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结合部(图1)。地理位置为23°36′~24°56′N, 100°44′~101°30′E, 海拔2400~2600m,跨越景东县、南华县、双柏县、镇沅县、新平县和楚雄市六县(市),面积达到677km2(朱华和闫丽春,2009)。根据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的长期监测资料, 研究区域的平均年降雨量为1931 mm, 旱季、雨季分明, 雨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5%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1485 mm, 年平均温度为11.3℃, 最热月(7月)气温为16.4℃, 最冷月(1月)气温为5.4℃, 无霜期为200 d左右。土壤的成土母质由片岩、片麻岩和闪长岩组成, 多发育为典型的黄棕壤, 土壤肥沃、偏酸性(pH值为4.4~4.9), 土壤表面由厚度为3~7 cm的凋落物层覆盖, 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为12.91%、0.52%和0.06%, 土壤表面的C/N比为14.4, 深度为30~50 cm土壤的C/N比为15.3(Liu et al., 2002)。

图1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示意图哀牢山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保护完好, 主要由壳斗科、茶科、樟科和木兰科的树种组成。其中, 壳斗科的木果柯(Lithocarpus xylocarpus)、变色锥(Castanopsis wattii), 茶科的南洋木荷(Schima noronhae)、翅柄紫茎(Stewartia pteropetiolata)、云南连蕊茶(Camellia forrestii), 樟科的黄心树(Machilus gamblei)、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 木兰科的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多花含笑(Michelia floribunda)是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

3气候因子及其对哀牢山常绿阔叶林的

限制作用3.1光照因子

哀牢山属我国西部型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朱华和闫丽春,2009)。一般而言一地的太阳辐射量会随着海拔的升高,总辐射量会逐渐增加。但是这种变化规律仅针对晴朗乌云的天气,哀牢山山脉上部多雾雨,各月的太阳辐射量均要比山麓少。如表1所示,西麓的景东年太阳辐射量总量仅为89.7 kCal/cm2·年,却比纬度高的武汉(117.0 kCal/cm2·年)还低。保护区在雨季时,全区降雨丰富,故太阳辐射量比旱季要弱,而且山中常年多雾造成了太阳辐射更弱的形式。这使得哀牢山地区在较弱太阳辐射条件下发育了大量中山湿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植物而言,太阳辐射是其生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研制因子,不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对数目茎、叶的生长产生影响(高进波,2009)。由太阳辐射产生的热效应,会进一步影响着植物的生理活动、生长发育及其地理分布(李麟辉等,2011),进而影响整个保护区植物群落的构成。

3.2温度(热量)因子

在热量上,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1.3℃,最冷月平均气温(1月)5.6℃,最热月平均气温(7月)15.7℃,无霜期约180d,总体上气候相对温凉(徐成东等,2011)。如以平均高于22℃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10~22℃作为春季和秋季的标准来划分四季,则哀牢山海拔2400m以上的山顶部冬季可长达5个月以上,春秋相连大约7个月,即具有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特点。而海拔1000~1100m以下的河谷坝区却是长夏(5个月以上)无冬,春秋相连(7个月);其间的山坡地区春秋季长达8个月以上,上部有3~4个月以下的冬季,下段有3~4个月以下的夏季,中断全年皆春秋(徐永椿和姜汉侨,1988)。这种复杂多样的山地气候促成了哀牢山植物资源的多样性,主要的植被类型有热带北缘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草甸和干热河谷稀属灌木草丛等,此外也有云南松林和思茅松林等次生植被(朱华和闫丽春,2009;金振洲,1983;李宏文,1983;游程侠,1983;庞金虎等,1988)。同时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垂直地带性也很显著,例如海拔1140~2000m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及思茅松林带,2000~2600m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朱华和闫丽春,2009)。

3.3降水因子

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亚季风热带、南亚季风热带和青藏横断山系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云南省东西季风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的分界线。哀牢山地区在夏秋季节受来自印度洋的湿润西南季风的影响,在冬春季又多受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的干热的西风控制,气候干湿季分明。在以西南季风为主的影响下,哀牢山东、西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东坡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由于受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的影响,气温比西坡低。根据哀牢山西坡观测,从海拔1300~2800m,降水量的递增为80mm/100m,海拔2000m以上的相对湿度一般在85%以上。在哀牢山西坡徐家坝地区(海拔2450m),年降雨量为1840mm(朱华和闫丽春,2009)。哀牢山东西破谷地降水只有1000~1150mm,但海拔2700m的山顶部分却能达到1860mm(张克映等,1994;刘玉洪等,1996)。在海拔2800m左右的哀牢山区,年降水量可达2200mm,海拔900m以下的哀牢山北麓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在800~900mm之间。综上所述,哀牢山东西坡降水量的差异对该地区的植被分布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3.4空气和风

哀牢山保护区空气质量良好,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空气湿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海拔2000m以上相对湿度一般在85%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3%(徐永椿和姜汉侨,1988;朱华和闫丽春,2009;李麟辉等,2011)。11月前后,北半球西风带南移,受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分为南北两支。南支西风沿着青藏高原南缘流来,由于这支气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部干燥的热带大陆,气流性质干暖,空气湿度降低。5月份以后,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哀牢山地区受著名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因这支气流来源于高压高湿的赤道洋面,湿层深厚,为该区域带来了丰富的水气。同时控制中国东部广泛地区的东南季风也能影响到哀牢山以东的地区(徐永椿和姜汉侨,1988;赵济和陈传康,1998)。所以,在两只气流的影响之下,哀牢山地区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也是保护区植被生长最旺盛、植物群落形态最完整的季节。

4合理利用气候因子保护常绿阔叶林生

物多样性4.1合理利用光照资源

针对哀牢山保护区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差异,及其对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今后在保护区森林维护、植物引种和营造植被时,可以充分的考虑这一影响机制。通过对比分析各植被类型对趋光性的不同,可以更加丰富哀牢山不同植被空间结构,进而促进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4.2充分利用温度优势

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23°36′~24°56′N的地理纬度,正处于热带的北缘和南亚热带区域,同时复杂的地貌环境形成了多样的河谷、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地形环境。这些不同区域形成了丰富的温度差异,温度是植物发育的关键因子,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的发育过程(马丹炜和张宏,2008),受此影响而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带。所以,在哀牢山保护区应该充分利用不同级数的温度差异,丰富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特别是在今后修复和营造人工林时应充分考虑温度因子,以保护和促进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4.3合理利用降水条件

保护区所在的哀牢山山脉,大体呈南北走向,且山体北部狭窄紧束,南部开阔而松散(徐永椿和姜汉侨,1988)。由于保护区雨季降水主要水汽来源于阿拉伯海一带的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哀牢山山脉最高峰3165.9m,山体的海拔高度并未到达雨线,故东西坡降水量都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是在不同的亚地形区域降水的差异依然很大。所以,在保护区的保护和利用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植被类型对水源需求性的差异,以便更好的保护和新建植被。

4.4空气和风的使用

空气和风的利用看似困难和难以掌控,但是只要科学地掌握了这一规律,同样可以在森林保护和营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哀牢山新树苗的栽种期间就要考虑到不同坡向在旱、雨季的空气湿度和降水差异,以便及时为幼苗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冬季森林火灾防护和监控中,对于背风坡的焚风效应(伍光和等,2008)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且焚风效应一侧林区也历来是森林防火的重点区域。因此,掌握保护区空气和风的基本规律对于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高进波,张一平,巩合德,等.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区太阳辐射特征[J].山地学报,2011,27(1):33~40.

[2]金振洲.论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常绿阔叶林的特征和性质[C]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 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3.

[3]李麟辉,张一平,谭正洪,等.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林外草地太阳辐射比较[J] .生态学杂志,2011,30(7):1435~1440.

[4]Liu Q, Wu Y . Effects of gap size on regeneration of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s in northwest Yunnan[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 2002(8):453~459.

[5]李宏文. 哀牢山徐家坝地区植被概况[C]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 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3.

[6]刘玉洪,张克映,马友鑫,等. 哀牢山(西南季风山地)空气湿度资源的分布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1996(4):347~354.

[7]庞金虎,范家瑞,邱学忠,等. 哀牢山植被[C]徐永椿,姜汉侨.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8]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徐成东,李雪玲,冯建孟.云南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附生蕨类植物的多样性与附载植物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1,30(9):1858~1862.

[10]徐永椿,姜汉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11]游程侠.哀牢山徐家坝地区的植被分类[C]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 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3.

[12]朱华,闫丽春.云南哀牢山种子植物[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