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是一种古老的印欧语系语言,是许多现代印度语言的根源,至今仍是印度22种官方语言之一。梵语也是印度教和耆那教的主要礼拜语言,在佛教经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梵语从何而来?为什么在印度会引起争议?


梵语的意思是“神圣的”或“优雅的”语言,梵语中已知最早的著作是梨俱吠陀,它是梵语文本的集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到1200年。(婆罗门教是印度教的早期前身)梵语起源于原始印欧语系,是欧洲、波斯(伊朗)和印度大部分语言的起源,它的近亲是古波斯语和阿维斯坦语,还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礼拜语言。


古梵语包括梨俱吠陀的语言,被称为吠陀梵语,是公元前4世界由一位名叫帕尼尼(Panini)的僧侣创造出来的,帕尼尼用梵语为语法、语义和形态学定义了梵语的规则。


今天,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使用的数百种现代语言中古典梵语占了绝大多数。它的一些子语言包括印地语、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尼泊尔语、俾路支语、古吉拉特邦语、僧伽罗语和孟加拉语。


从梵语中产生的一系列口语与大量的梵语脚本相匹配,最常见的是人们使用的梵语字母表。几乎所有其他印度字母表都曾被用来用梵语书写,悉达姆、莎尔达和格拉纳塔字母只用于梵语,而且这种语言也用被应用于其他国家的文字书写,如泰国、高棉和西藏。


在最近的人口普查中,印度12.5亿人口中只有1.4万人将梵语作为主要语言。目前,梵语主要应用于宗教仪式,成千上万的印度赞美诗和咒语是用梵文背诵的。此外,许多最古老的佛经也是用梵文写成的,佛教的圣歌通常还带有乔达摩悉达多熟悉的礼拜语言,乔达摩是后来成为佛陀的印度人。今天,许多用梵语吟诵经文的婆罗门和佛教僧侣并不理解他们所说的梵语的真正含义,因此,大多数语言学家认为梵语已经快要成为一种“死语言”。


近些年,印度民族主义势力抬头,随之刮起了一股普及梵语的浪潮,这场运动试图恢复梵语,将其作为一种日常使用的口语。但是,这一运动却遭到了非印欧语系人士的反对,包括印度南部讲德拉威语的泰米尔人。梵语这种语言非常古老,它在今天已经不被普及了,很多印度人已经不会说梵语,但是,奇怪的是它仍然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这就好像欧盟把拉丁语作为所有成员国的官方语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