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电影《新桃花庵》剧照

戏曲是中国最传统的大众娱乐形式之一,千百年来流行于中华大地,是民族艺术的结晶。而电影进入中国则要晚得多,从1896年上海唐家弄徐园第一次播放“西洋影戏”,距今不过一个多世纪,然而自电影诞生伊始,古老戏曲艺术与现代电影技术的交融碰撞从未间断。1905年,“中国电影第一人”任庆泰用手摇摄影机拍摄下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出演的《定军山》一剧,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讲述了戏曲艺人的悲欢离合,里面更穿插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代唱的《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京剧片段……戏曲与电影千丝万缕的关联,诞生了中国独特的影片类型——戏曲电影。1956年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主演的《花木兰》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作为戏曲电影百花园的新秀,豫剧电影虽然产生较晚,但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戏曲艺术家和电影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相继出现了《朝阳沟》(1963年)、《人欢马叫》(1965年)、《七品芝麻官》 (1979年)、《倒霉大叔的婚事》(1987年)、《我爱我爹》(1999年)、《村官李天成》(2006年)等精品佳作,这让豫剧电影成为戏曲电影中最具活力的一支力量。

近日,由青年豫剧名家、豫剧崔派艺术第三代优秀传承人吴慧霞主演的豫剧电影《新桃花庵》在郑州首映,为豫剧电影大花园增添了一朵新奇葩。

>>桃花春色艳容姿,明媚谁人不看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日益多元化,人们从读图时代进入视频时代,戏曲电影迎来新的发展时期,豫剧电影《新桃花庵》就是顺应这一潮流的产物。该剧由河南永冠影视文化传媒公司摄制,吴慧霞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崔派)代表性传承人、豫剧表演艺术家张宝英领衔主演,王雪鹏、廉玉柱执导,杨奇担任艺术总监。自影片在横店影视城开拍以来,河南广播电视台“月阳工作室”全程跟踪报道,以短视频等形式在全媒体平台分发推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首映式上,电影更是获得了专家和戏迷的一致好评。

首先,影片实景拍摄、画面精美。故事情节在苏州双竹巷和桃花庵内交替推进,电影取景也在江南特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中缓缓铺开——在一片旖旎春色之中,女主人公窦氏登场,远处典雅古朴的园林建筑隐约可见,近处一簇簇桃花光彩明艳,然这般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都被无情郎张才所辜负。画面越热烈,越反衬出窦氏内心无可抑制又无处排解的苦闷,带给观众独特的观影体验。其次,影片妆容精致、服饰考究。剧中窦氏的几套造型端庄俏丽、娴雅有致,不仅符合人物身份,更令人眼前一亮。妙善、王桑氏,乃至丫鬟、书童的造型也颇为用心。据张宝英介绍,为最大程度贴近现实,她曾向武当山的道姑请教妙善服饰。早期的豫剧演出条件非常简陋,1915年《河声日报》曾记载,“梆子戏一名讴戏,最盛行于下等社会。”从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乡野梆子,到今天光鲜靓丽的舞台形象,影视技术为豫剧艺术的迭代更新插上了翅膀。此外,全剧在色彩、音效、剪辑等方面可圈可点,前景、中景、后景层次分明,营造出全新的视觉效果,堪称“青春版《桃花庵》”。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仁义世间存

《桃花庵》作为中国传统艺术题材,其源头可追溯到清代无名氏的《桃花庵鼓词》,后移植到戏曲领域,在评剧、桂剧、曲剧、秧歌戏、宛梆、怀梆等剧种中皆有演出,该题材在豫剧中得以发扬光大,成为豫西调、豫东调、祥符调的传统剧目,又名《卖衣收子》《齿痕记》《明伦堂》《张才游庵》《争状元》《站六楼》《过街楼》等。1935年,豫剧陈派艺术创始人陈素真将自己常演的《卖衣收子》带进豫声剧院演出,豫剧剧作家、改革家樊粹庭对其进行改编整理,开启了现代豫剧改革的先河。1937年,剧作家王镇南曾为常香玉整理此剧。1942年,豫剧表演艺术家崔兰田饰演窦氏,该剧成为崔派艺术的代表之作,位列“崔派四大悲剧”之首,后来该剧也成为豫剧桑派艺术创始人桑振君的代表剧目之一。2009年,由桑派传人苗文华主演、河南电影制片厂和邯郸市东风剧团联合出品了戏曲电影《桃花庵》。《桃花庵》百年来活跃于戏曲舞台,几代豫剧名家相继主演,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剧目。

经典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其包容与博大,传达出所处时代的精神指向与价值抉择,这在豫剧电影《新桃花庵》中也得以体现。从最早文本《桃花庵鼓词》来看,全本上、下两卷共24回,用大量篇幅描写张才与妙善纵欲行乐,因行文粗鄙,一度被认为是“艳情淫词”而被官方所禁。《桃花庵》搬上戏曲舞台之后,大量情节得以“净化”,如樊粹庭为了加重妙善的戏并提高其形象,删去了“别家”“撒瓜子”“游庵”“生子”等情节。新中国成立后,王镇南也曾删去“争状元”一场。在张文华版豫剧电影《桃花庵》中,妙善在被窦氏拉扯去见官时,也曾振聋发聩一问:“姐姐你恨我,为何不恨张才?”揭示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具有一定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