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科考站收获了一批新鲜蔬菜,吃了几个月肉的俄罗斯队员们闻风而动,马上赶来“蹭饭”。这几乎是俄罗斯人在南极工作的传统了,因为能在南极种出新鲜蔬菜的国家很少,而中国是种得最好的。我们知道,南极环境条件恶劣,要如何种出新鲜蔬菜呢?

南极的种植环境非常恶劣,作为地球上最寒冷的大陆,即使是在夏天,环境气温也低于0℃。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科考队员们想要吃上一口新鲜的蔬菜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前,大家几乎顿顿都只能吃肉。想要吃蔬菜也可以,但是这些菜早就脱水了,所以味道非常差。

鸡蛋放久了都会缩水,而番茄在切掉缩水的部分后,往往只剩下了里面一点可以吃,这样做出来的番茄炒蛋味道自然也非常古怪。

可是不吃蔬菜又不行,因为蔬菜里有各种维生素,这是肉类里面所没有的。如果不吃肉只吃蔬菜很可能因此患上坏血病和脚气病,甚至导致口腔溃烂和伤口出血不止等症状。

在2014年以前,新鲜蔬菜的供应一直是我国南极科考队的大问题。当南极进入漫长的冬季后,科考队员们就只能依靠大白菜等几种有限的蔬菜越冬。而在2012年以前,科考队甚至连新鲜的大白菜也种不出来。

医生负责种菜

2012年,骨科医生王征加入到了中国南极科考队。原本是作为队医的王征,却在南极开辟出了一个“小菜园”,致力于改善队员们的伙食。从此以后,中国站的医生就有了另外一个光荣使命:种菜。

据王征描述:“当时在南极种菜是无土种植,主要靠光和热来培育,就连种子也是事先从上海运过来的。”

南极气候寒冷,紫外线很强,所以户外环境是根本无法培育出蔬菜的。于是,他们就在科考站里面建造了一个温室实验室。这个“小菜园”是一个只有16平米的小房间,面积虽小,但是里面的各种技术手段却十分齐全。

整个蔬菜实验室全部由电脑自动控制,为了解决南极气候不适宜植物生长的问题,实验室配备了恒温系统和LED灯光,可以根据蔬菜生长情况自动调节光照和温度;

由于南极没有土壤,所以蔬菜生长所需的营养全部来自营养液,而自动灌溉系统每隔一小时就会向水槽内注入营养液确保蔬菜的正常生长;甚至,为了促进蔬菜快速生长,实验室还会24小时播放轻音乐。难怪队员们说蔬菜过得比人还舒服。

浇水、“施肥”、控制光照这些琐事都让机器操办了,那么负责管理的医生需要做什么呢?

“早晨起床后到蔬菜温室实验室,检查自控系统是否正常,地面有没有漏水。早饭后,采摘蔬菜并送到厨房,上午和下午检查看看是否有需要更换的蔬菜,看情况播种新的种子……”尽管说得非常悠闲,不过王征的工作远不止于此,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观测和记录在什么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蔬菜能生长得更快,然后不断提高蔬菜产量。

在一开始,温室半年时间才能收获一把蔬菜,每次菜一端上桌,马上就被队员们抢光了。不过后来,随着各项数据的完善和种菜经验的积累,队员们几乎能够顿顿吃上蔬菜了。

另外,历届的南极科考队医生们在种菜时,也会研发出适合不同蔬菜生长的营养液,制定专门的生长计划,同时提高产量,丰富南极科考的生活。

中国第33次国家南极科考队的随行医生唐铭骏,在王征之后,开始试种辣椒、秋葵、西红柿和西瓜,并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生长周期短、产量大的生菜、白菜和黄瓜上。

而第36次南极科考队的医生胡淼,则在他们的基础上,通过调节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营养液和温度等因素,将多种蔬菜的产量提高了很多。实验室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收获了323公斤叶菜和117公斤果菜,让大家的营养摄入更均衡。

因此,在胡淼负责“种菜”期间,没有一个队员出现口腔溃疡、脚气和坏血等病症,这帮助考察队十分顺利地完成了科研工作。

蹭饭的外国队员

种菜的本事在别的地方或许并不稀奇,可是在遥远而寒冷的南极洲,却成为了各国考察队眼中的香饽饽。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由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印度考察站,而长城站的邻居则由韩国、俄罗斯、乌拉圭、阿根廷等科考站。

每到大年三十和“仲冬节”,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海上颠簸、南极极昼、极夜以及狂风暴雪之后,不同国家的队员们开始互相拜访交流。当然也就少不了节日必备的美食了。外国队员们经常当中国考察站串门儿,主要是想品尝一番在南极种出来的新鲜果蔬。

其中,俄罗斯队员们最喜欢来“蹭饭”“蹭网”,并且还经常邀请中国队员去他们的考察站蒸桑拿,这样的和睦关系让极寒之地充满了温情。

当然,过年不能只吃蔬菜,考察队的队员们各个大显厨艺,制作了新农酱牛肉、东坡肉、孔雀武昌鱼等名菜,吸引了来自智利、俄罗斯、乌拉圭等10多个国家的科考队员赴宴,吃得外国友人直竖大拇指。

中国人有多爱种菜?

好像,无论是发现了那种艰苦的环境,还是创造了某种新型技术,中国人总是会首先将它们与种菜联系在一起。除了南极之外,中国人不仅想将粮食种到沙漠和盐碱地里,还想种到宇宙里去。

当嫦娥5号从月球上带回一堆月壤时,很多中国人会下意识地发问,这东西能种菜吗?当被回应“月壤不能用来种菜”时,很多网友直呼“那没什么用”,这当然是一句戏言,但也足以说明中国人的“种菜”基因有多强大。

月壤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将被用于更加前沿的宇宙探索,不过中国人可没有放弃在太空里种菜,而是从太空育种和空间实验室种菜两方面开展农业研究。

太空育种是指将植物的种子放在太空里经受宇宙射线的改造,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形成新物种。不过,由于基因突变的概率太低,而且回收种子的成本你太高,所以这项研究的成果较少。

反而在太空实验室种菜的相关研究更多一些,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太空农业的发展,也对研究太空的其他技术有所帮助。因为在太空中种菜,在“浇水”的时候,受失重影响,水无法进入土壤中。所以空间站浇水是先把水全部抽出来,进行气水分离,最后再把水打进植物基质,定时进行这一整套循环操作,最终才能在太空中种出蔬菜来。

实际上,中国人爱“种菜”的精神,是一种不畏困难的奋斗精神,它不止根植于农业,也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有条件必须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凭借这股不服输的精神,中国人才能创造出无数个令人称道的奇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