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700分都上不了清北,高考真的公平吗?


上辈子杀人放火,

这辈子河南学理。


最近几天,高考成绩和各省分数线都陆续出来了,与此同时,还有每年出成绩之后的保留节目:

河南考生喊惨。

750分满分,考700分可能无缘清北,考600分可能无缘211。

总之, 别问,问就是地狱难度!

讲实话,这个事件看起来有点过于夸张,750满分考700已经是人中龙凤了,结果上不了国内最一流的大学?

可能双一流大学对于普通人是小概率事件,我们把这个衡量标准从清华北大下调到“一本线”。

由于各省份实际录取率还没有完全出结果,我们拿2019年的情况来类比,与今年不会相差太多:

本表由坐大饼旁边的飞哥制作,表格截止河南,其余省份未露出

一本上线率比较高的可以达到30%左右,而河南只有12% 。

这个对比可以把河南的同学气到立马投胎: 同样读了十几年的书,别人上一本的概率是我的3倍???


于是,大家抛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高考是不是不公平?

大饼我日思夜想辗转反侧翻遍各种数据和材料,得出了一个让人不太好接受的结论:

高考真的是相对公平的。

先别急着骂娘,注意这句话中的“相对”俩字儿,因为达到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

一开始我会想: 全国统一考卷统一分数线他能不公平?

可惜,这个做法在程序上是绝对公平的,但实际操作是不合理的。

我国地大物博,各省份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必然会带来教育水平的不均。

得益于义务教育,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质量上有差距。

比如云南山区的学校,与北京市区的学校相比,师资力量差距会很大,教育出来的学生,平均水平会有差距。

在这个背景下统一考卷统一分数线, 寒门无贵子是大概率事件。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让更多寒门子弟可以走出来,我们的分数线对各省是不同的。

相对偏远不发达的地区分数线会下调,对于一些母语与汉语差距较大的少数民族,我们还会做加分处理,以便平衡他们语文成绩上与其他地区的差距。

既然统一考卷和分数线不行,那我们就只能在录取比例上做文章了。

比如很多人会问:不统一试卷和分数线可以理解,但为 什么不把各省的录取比例统一呢?

现在大学在各个省份招生比例是不同的,这是人们觉得高考不公平的重要因素。

如果规定他只能以固定比例(比如0.1%)对各省进行招生,那么考试的人就是与教育资源差不多的省内同学竞争,看谁能考进那个比例就完事儿了!

从概率上看,各省的同学录取几率相同,大家各凭本事,极度公平啊有没有?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大学的招生办们会告诉你:对不起,不行!


为什么不行?

我们以中山大学为例,广东省有67W考生,河南省有100W考生,如果按照0.1%的比例来算,广东省本地有670人可以上中山大学,河北省有1000人可以上中山大学。

以绝对公平的视角来看,这完全OK,但,广东省不高兴了。

中山大学是省部共建大学,省部共建有一个特点: 财政支出并非全部由中央拨款。

在我国很多水平不错的学校都是省部共建

比如在建设985工程期间,中央给中山大学拨付7.43亿,而广东省地方财政给中山大学拨付了15亿。

如果各省同比例分配的话,广东省自己花15亿建设的985大学,省内的录取还没省外录取的人多, 那花钱建设这玩意儿干嘛呢???

地方财政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如果花了这么多钱建设一个学校,自己区域的人却用不上,那就成为罪人了,要谢罪的。


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依赖地方财政的大学在招生时都会增多本地比例,外省的名额就会相应减少。

在零几年的时候,这种做法有过一阵子跑偏,比如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本地招生率是47%,武汉大学是50%,南京大学是55%,浙江大学是61% 。

这些好大学有一半的名额给了本省,外省考生只能争剩下的名额。

不过,教育部及时修正了这件事,规定大学的本地招生率不得高于30%,其他名额释放到外省。


综合来看,现行的各省不同比例招生,是兼顾地方与全国的产物,地方人民没吃亏,外省人民也没有被挤压太多,何况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大学,大家扯平了。

你会发现,无论是分数线还是招生比例,我们的政策都做到了国家层面的相对公平。

但,河南的境地就很尴尬了。



首先,河南并不偏远,发展还行,没有分数线上的优待。

第二,河南本省的优质大学资源比较少,没有985,只有一所211,没有多少能分给省内的名额。

第三,河南的考生巨多,是一些省的几倍。

于是,河南就成为了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体系中的一个例外:

政策上考生没有优待,名额上外部挤压、内部没有。

这导致了河南的同学们在“有大学可读”方面没什么大问题,但, 考上一个好大学的概率要比其他省的同学低很多。

可是,谁十年寒窗苦读,不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呢?


让人心疼的是,这种境地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

因为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好大学)依然是稀缺的,供需并不平衡,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举国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努力。

或许,我们都欠河南考生们一句 “ 对不起,辛苦了!”

因为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但他们却要承担高考制度兼顾全国相对公平所带来的后遗症。

换句话说, 他们用自己的不公平换取了更多人的公平。

不过,我依然相信河南的同学们在以后的发展上不会比别人差。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和阶级,高考只是这其中一环,并不是全部。

虽然你考700分也没有读上他考650就能读的大学,但你实实在在获得了考取700分的 学习能力。

分数和学校不能讲一辈子,学习的能力却是受用终生的。

世界暂时不是你们的,但终究会是你们的!

发布于 2020-07-30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