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武在《水浒传》里有一个“神机军师”的绰号,听起来极为不凡,但他的实际能力真的值得商榷。
他在大局观上往往很清醒,能做出关键性的选择,但在具体谋划上却不能做到细致,其一身所学比较偏向于战阵一道。
梁山一百单八将,居于“智囊”之位的也就有限的几个人,其中公孙胜是出家人,负责与一些邪魔外道斗法,一般对具体的事务甚至连建议都不提。
其中本职工作重合度最高的就是吴用和朱武了,但通常情况下吴用的话语权很大,朱武虽然位居地煞第一的“地魁星”,但往往很边缘化,行军作战也是和卢俊义搭配。
朱武在绿林当中有非常老的资格,属于在很早时候就拉起人马落草的人士,
无论是笼络人心还是管理营寨,其实都有一定的能力
,但从结果来说并不称职,这一点上不如吴用细致。
他最初是在少华山落草,与其搭档的是陈达与杨春,都属于梁山里边缘化的扁平人物,势力还算可以,能与一个县城叫阵。
当山寨缺少粮草的时候,陈达因为劫掠被史进捉住,朱武第一次表现出了他临危决断的能力。
他对自身的武艺认知非常清晰,知道自己加上杨春都不是史进的对手,于是主动去找史进纳降,声称他们三人同生共死,既然无法救出陈达,那就请史进一同将他们三人送官。针对史进的性格,打了一手感情牌。
史进果然感其情义,与三人结为好友,但却事情败露,给史家庄带来了灭顶之灾。
在这个过程中,再次体现了朱武的“急智”。
对史进来说,如果一举将三人送官,非但不会给自己家带来麻烦,反而能立下功勋,可以说是上上之选。朱武担心史进会如此做,于是就以退为进,先把话挑明,“建议”史进将三人擒拿送官,换取自己的平安,且话说得非常直白。
朱武的这一行为是给他们三人找了唯一的一条活路,以史进的性格来说,自然不会再动此念头了。
这些都是朱武在危急境况下所作出的决断,每一个都能死中求活,可见其察言观势的能力非常出众。
抛开这些小事,朱武的大局观更为出色,要比吴用、宋江等人看得都清楚。
梁山决定招安的时候,宋江、吴用本来是想要走高俅的门路,但高俅是个真小人,好处照拿,但回头就把他们“忘”得一干二净。
眼看招安大计即将破产,燕青提出走李师师这条线,意在直接和皇帝谈;而朱武提议走曾经施恩过的宿元景门路,光明正大地将其挑开,让朝廷避无可避。
事实证明,朱武的路线是对的,要比宋江、吴用的计谋有效得多。
可以看到,朱武的作用只是体现在临危决断上,这种机会很少,所以他的
存在感并不强
,反倒是他所设下的谋划多和“投降”有关,被很多人诟病。这还是百二十回版本的《水浒传》,换做一百回或者七十回版本的话,朱武的戏份就更少了。
如果从《水浒传》整体的故事来说,梁山上真的没有什么好的军师,这也是它成不了气候的原因所在。
梁山人员构成比较复杂,三教九流都有,但唯独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般的大才,多多少少都有些局限性。
比如说吴用这个人,虽然谋划了很多事情,但结果往往并不如人意。行军打仗表现得像个门外汉,真正进行策略指挥的还是宋江以及一些行伍出身的将领。而“智取生辰纲”、“江州劫法场”等事情中,所设的计策又漏洞百出,留下了严重的隐患,最终脱险都是运气使然。
这也与吴用本身就是一个私塾先生有关,眼界并不开阔。而
朱武虽然也是军师,但出身并不比吴用高
,也属于草莽一类,眼界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
所以无论是在少华山还是在史家庄,朱武这种军师只能算计一下史进这种重情重义的汉子,其他的事情也无能为力。
山寨里缺粮食,朱武也只能让人去抢夺、去劫掠,他对于自身势力的发展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同伴被人捉住了,他只能兵行险着,主动“投降”,并没有一个退敌之策,甚至连一个平等谈判的能力都没有。
朱武的高光时刻大概就是在两军对垒的时候
,展现了其对于一些战阵的识别,这也只能说明他博闻强识,涉猎较广。因为他虽然识得阵法,也知晓破阵之道,但并没有真正练兵的能力,可见其对这些战阵的了解也很浅显。
梁山打了不少胜仗,但这些胜仗往往和军师没有太大关系。
其所依凭的无非就是人才的特殊性,比如“阮氏三雄”、“张氏兄弟”等水性极好,公孙胜师门道法较为精湛,卢俊义武艺高深,燕青玲珑机智,武松、鲁智深胆大心细等等。
至于说真正在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如林冲、关胜、呼延灼、秦明、索超、花荣等真正行伍出身的人,即使没有军师,这些人也都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这一点宋江心里清楚
,所以在行军作战时候也并没有对吴用太过倚重,朱武在卢俊义身边的作用或许更大一点,毕竟他对战阵的了解还是比其他人多一些的。
所以说,梁山上的“军师”,无论是正职的吴用还是副职的朱武,实际上的作用并不大,只能在关键时刻提出一点建议,而这个建议还不是能扭转乾坤的独断,只是集思广益的结果罢了。
他们不受重用,根源上还是自身水平不足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