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实施“2011计划”,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总书记讲话的主线,创新能力是提高质量的灵魂…… [ 详细 ]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公布

依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做好计划的组织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 详细 ]

1、“2011计划”的出台背景和制定过程是什么? 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985工程”…… [ 详细 ]
2、实施“2011计划”的重大意义,为什么选择协同创新作为主题?

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特性,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必须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 [ 详细 ] 3、“2011计划”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2011计划”的总体思路是: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可简要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和八个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 [ 详细 ]

4、“2011计划”在组织实施上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2011计划”在组织实施方面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1)坚持全面开放的原则(2)坚持引导与支持并重的实施方式(3)坚持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4)坚持多元化的支持方式…… [ 详细 ]

5、“2011计划”在高校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的新要求有那些?

在总结近年来高校改革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改革设计,建立综合改革实验区,着力推动以下八个方面的改革…… [ 详细 ]

6、.“2011计划”提出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与现有的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平台相比,协同创新中心具有哪些新特点?

“2011计划”提出的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具有以下4个主要特点:(1)动态、(2)多元、(3)融合、(4)持续…… [ 详细 ]

7、我国已经建立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协同创新的提出,有哪些新的要求?

协同创新的提出,是对我国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体现了科技体制改革最新趋势的要求。协同创新贯穿于创新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 详细 ]

8、“2011计划”与“211工程”和“985工程”之间是什么关系?

。“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重在推动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创新力量之间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从而能带动与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 [ 详细 ]

9、“2011计划”如何组织实施?

确定了“统筹部署,分层实施;分类建设,择优支持;广泛聚集,多元投入”的实施原则,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地方等先行先试,制定校级和省级以及其他形式的协同创新计划…… [ 详细 ]

问:教育部出台了“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什么出台这样一个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计划希望能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来,“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985”工程,推进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为了落实锦涛同志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全称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且在今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地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 …… [ 详细 ]

“2011计划”联合提出“2011协同创新中心”
据悉,“2011计划”将从2012年开始实施,四年为一周期,按照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三个阶段开展。在充分培育并达到申报要求的前提下,由协同创新体(高校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开展协同创新)联合提出“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申请,国家每年组织一次评审,按照一定数量和规模,择优遴选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 …… [ 详细 ]
“2011计划” 着力推动八方面改革
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二是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五是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六是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七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八是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