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nose声称,铝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每升1500Wh以上,这意味着每公斤铝离子电池可以提供至少600Wh的能量。一组150kW的固态铝离子电池将重达565公斤,可以提供1200公里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并能持续至少20000次充放电循环,能够让电动汽车的使用寿命稳定在15年左右。

Saturnose还称,铝离子固态电池的生产无需使用镍和钴两种资源,而是使用混合纳米技术来开发其快速充电电极和电解质,充满电只需要12分钟。

同时,其阴极采用的是无序且高能的岩盐结构,电解质为固态,内部其他材料有铝和铌。因此,这种电池不会像锂离子那样发生热失控和枝晶问题,安全性更高,材料成本以及制备技术也要比锂离子电池便宜一半。

本文也参考Saturnose公司的数据对两种电池进行了对比。

同时,反观锂电池的发展史,从1991年实现商用,到落地新能源汽车也有近20年的积淀,铝离子电池即使真的可以实现大规模量产,想要彻底替换掉如今的锂电池产业链,起码也需要5-10年时间。

据称,铝电池的原型目前正在测试中。Saturnose还计划嵌入其当前的系统,以兼容其下一个阶段,其中包括将电池和电子系统融合在一个单一的控制台。铝离子电池的潜力已被反复证实,但尚未进行商业测试。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究竟如何,还要等铝电池真正实现商用才能见分晓。

行业专家也提醒,铝离子电池实验数据虽好,但是要跨过量产的鸿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量产上市的产品能否如预期那样出色,还需后续揭晓。

市场支持百花齐放,但需理性看待

事实上,市场需要热点,因此是乐意接纳每一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

此前,宁德时代发布了钠离子电池,格力发声要研制钛电池,目前市场上积极布局的氢能源产业,都是在新能源这条路上的多方位探索模式。

但是,市场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物。即使是目前看起来能够“吊打”电池产业链的铝电池,也必然存在不足之处,虽然还没有明确报道指出,但这一产品的技术门槛一定不会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燃油易得但存在污染,风电、光伏绿色环保但靠天吃饭,锂电池实现了量产但还有诸多不足……因此,对于市场还不够熟悉的铝电池而言,将其暂时当做一个题材即可,保持客观、理性、求证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应用场景多元化,动力电池的类型也将逐渐丰富。在锂电池的基础上,不光有钠离子电池,还有钒锍电池、锌离子电池等,铝离子电池、钛电池、氢能源甚至小型核反应堆或许也会因科技进步登上历史舞台。

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应用场景不断细化的背景下,一招通吃已然不可能。

何况,在资源紧缺的当下,一家独大对市场而言终归是“竭泽而渔”,只有不断探索开发每一种资源的潜力,实现百花齐放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