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电影学院的未来会怎样
首先,我们来看看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的过去,10年前,青岛满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私人企业,4个股东)与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举办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独立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简称北创学院。(青岛市政府牵线)学校占地500亩,位于青岛西海岸黄岛的金沙滩旅游地。校园环境优美 ,出门就是大海。硬件设施齐全,师资力量强大,各系的系主任都是北电退休或在职的教授,副教授。当时,为了吸引优质生源,北电校考过了二试就可以拿到北创学院的合格证。但是当时,由于投资方-青岛满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错误的估计了形势,错误定位了学费,导致第一年计划招生800人,实际只招生不到一半。当时计划5年内,学校规模达到5000人。从这以后,北创每年的招生情况都不理想,这个学校一下子就陷入了半死不活的状态。截止2020年,在校学生人数2000人。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就是学费,作为民办学校,投资方急于想赚钱而导致陷入恶性循环:越招不到学生,越涨价,越涨价,越招不到学生 ,门槛越放越低,生源越来越差。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方满天下公司还和北京电影学院打起了官司,核心就4个字:利益分配。而此时,青岛市正在信心满满的申请电影之都,做大做强青岛西海岸影视基地,而且已经上升到了青岛城市定位的问题。这个时候,北创自己内部先乱了,这怎么行,于是青岛市政府出面协调,双方撤诉。从这以后,满天下公司也不想投钱了,搞了几年,不挣钱啊,有了退出的意思。
就在此时,青岛电影之都审核通过,王健林同志又投了500亿,打造青岛东方影都。青岛的影视基地前景一片光明,这种情况下,电影之都怎么能没有一所电影学院呢?于是青岛市政府决定自己办北创,就委托国企黄岛发展集团收购满天下公司的私人股份,为下一步推动北创打下基础。基本还算顺利,股份收购没有太大困难。一个国有企业收购私人企业,本身就不多见,青岛市政府也是花了本钱的,至于为什么必须收购满天下公司,我猜测应该是最早和北京电影学院签订协议的就是满天下公司,变更办学协议主体应该是非常困难和麻烦的。因为北京电影学院的主管部门是北京市教委。也就是说,在中国,想办好一所电影学院,离不开北京电影学院。
按照青岛市的意思,和北京电影学院继续合作,把北创学院提升一下。尽快为青岛影视基地培养人才。
人算不如天算,2020年,教育部突然发文,严厉要求各省独立学院尽快转设,转公,转民,停办。
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的名字不能用了,转设成什么呢?之前的2019年12月,也就是说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转设之前,国企海发集团(专门打造青岛影视基地的国企)和青岛大学达成协议,成立青岛电影学院。当时有媒体还宣传了一下。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北创该怎么转设呢,此时,国企黄发集团已经是满天下公司的大股东了,那也就是北京电影学院和青岛市政府之间的事情了。那就谈吧,意见稿,讨论稿,正式提交稿。其中的详情不得而知(过几年就知道了)。
关于转设结果,有说公办的,青岛市政府想公办,山东省政府不批,我觉得,情况可能并不是如此,青岛作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在山东省地位举足轻重,一言九鼎,如果真的想办一个公办的电影学院,不会太难。公办是地方政府自己的事情,和省里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地方政府愿意出钱,没什么大问题。
我觉得,也许从一开始,北京电影学院就已经和青岛市政府达成一致了,国有民办。也许是想探索一条新的办学方式吧。
截止2021年2月,国企海发集团收购了满天下公司最后一个私人的股份,也就是说,满天下公司已经被青岛市国企100%控股,实现了国有民办。
那么民办对以后发展有影响吗,我倒觉得,没有太大影响,艺术传媒类院校,民办,公办说法没有那么明显。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南京传媒学院,吉林动画学院,四川传媒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哪个不是民办,不是都发展的不错吗。所以,也不必纠结民办公办。更何况,北创还是国有民办。毕竟国企和私企实力大不相同,国企可不像私企急于挣钱的。
关于名字,青岛市政府经过长时间,反复考虑,最终还是把青岛电影学院的名字给了北创,(得罪了青岛大学?还是宁可得罪青岛大学也不能得罪北京电影学院?-开个玩笑)这是一个巨大的利好,它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青岛市政府打算把北创学院好好办下去,而且还要办成一流重点影视艺术高校,不排除多年后成为公办院校。
2020年1月26日山东省教育厅公示,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改名青岛电影学院,一般来说,不出意外,快则2021年3月底,慢则2021年4月底,教育部就会批复同意。
了解过去,才能看到未来 ,未来的青岛电影学院会怎样呢?首先,青岛电影学院的名字好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北创名字太长,不好记。其次,民办青岛电影学院相当于升格了,好于独立学院的北创。以后可以有研究生,并且可以申请国家一流专业等。而且,没有了独立学院的束缚,发展起来会更快,更方便。
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学费,学费,学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北创学院半死不活的状态,主要原因就是学费太贵了,学费给人感觉就很不好。我想,青岛市政府比谁都清楚。所以,学费怎么收,才是关键,那么就会出现以下3种情况:
1:直接民办公费,执行山东省艺术类公办高校收费标准,和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艺术类院校收费标准相同,那就不得了,报考人数激增,生源质量大幅度提高,名声大震。学校飞速发展起来。为下一步扩招打下基础。有人会说怎么可能,万事皆有可能,不要小看青岛市政府打造东方影都的决心和实力。
2:学费减半,效果也相当不错。能基本扭转目前被动的局面。报考人数大增,生源提高。学校快速发展起来。为下一步扩招打下基础。
3:保持现有学费不变甚至增加。个人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青岛市政府既然花了那么大力气,花了不少钱实现国有,又何必在乎那一两千万的学费。2021年3月起,北创二期基建已经开始,黄发集团投资10个亿搞二期,没错,是10个亿!估计是新建学生宿舍,教学楼等。青岛市能花的起这么多钱还在乎那几千万的学费吗?高学费搞死了一个北创学院,难道再搞死一个青岛电影学院?领导的格局没那么小吧。
2018年,青岛电影之都经历了万达风波之后,现在已经走上正轨,并快速发展,从媒体的报导来看,青岛的影视业正在良性的,快速的发展。而本土的影视人才缺口巨大,急需大量影视类专业人才,所以,青岛电影学院一定会:扩招生,降学费,兴基建,提待遇。这些,都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钱。能实现巨大投入的,只能是政府和国企了。私人企业无法实现。种种迹象表面,青岛市政府对青岛电影学院寄予厚望。有个高质量,知名的本土电影学院,肯定不是坏事,青岛高兴,电影之都高兴,领导高兴。
那么,青岛电影学院的师资会怎样呢?北电师资会撤吗?据我了解的信息,北创和北电的合作合同还没有到期,合作还会继续,而且,合作会更加紧密。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转设,不是说和母体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取消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式,理顺独立学院的产权,股权关系。至于教学方面的合作,不可能停止,中国的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高校的社会责任就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产教融合的方式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青岛电影学院的师资力量一定还是北电师资,随着扩招,会有更多的年轻专业人才加入,当然也一定会提高教师的待遇。毕竟,国有还是不一样。
青岛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一定会享受青岛市政府的优先安排,青岛西海岸影视基地也一定会把青岛电影学院当成”自家人”对待。并形成以青岛电影学院毕业生为主体的影视人才圈。就如同中传-央视,浙传-浙江卫视等。东方影都-青电也是未来可期。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给全人类带来灾难,也给影视业造成严重打击,随着疫苗的普及,2021年,疫情减弱,2022年,疫情基本结束。压抑了几年的影视行业必将迎来报复性回暖,青岛电影之都也会更加大展宏图,青岛电影学院,一定会前途无量,大放异彩,3-5年内,定会成为继北京电影学院之后,国内又一所知名、重点影视类院校。
祝福你:青岛电影学院,愿你走的更高,更远,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