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培智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同时,对于多媒体培智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培智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尝试。通过已有的实验研究知道:在培智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智障儿童的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因此,本研究以已有的研究结论为基础,以已有实验中所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为例,对70名一线培智教师进行量表调查,研究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因素对智障儿童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评价类目确定

为了分析多媒体教学课件自身在促进智障儿童多元智能发展方面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在经过较为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学习和文献调研后,参照各省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评价指标和特殊教育领域的核心期刊文献,结合智障儿童教育的特点和早期实验研究的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技术性”、“艺术性”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促进智障儿童多元智能发展的因素分析类目表》,具体如表1所示:

三、量表收况

本次研究一共向70名一线培智教师派发量表,共回收量表63份,剔除无效量表后对有效量表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量表具体的回收情况如表2所示:

四、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因素对智障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量表进行数据的统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因素对智障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下:

在15个因素中:“音色清晰,发音准确”、“声音进度、大小可控”、“教学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使用步骤可控,难度可选”、“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9个因素得分在4分(“同意”)以上,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音色清晰,发音准确”、“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声音进度、大小可控”、“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使用步骤可控,难度可选”。

为证明上述9个因素对智障儿童言语智能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将上述9个因素的原始数据进行单个样本t检验,检测其得分均值是否与检验值(=4)存在差异。检验结果如下:

上述的9个因素中:“音色清晰,发音准确”(t=2.180,df=55,Sig(双侧)=0.034)、“声音进度、大小可控”(t=2.187,df=55,Sig(双侧)=0.033)、“教学内容突出”(t=2.057,df=55,Sig(双侧)=0.044)、“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t=2.271,df=55,Sig(双侧)=0.027)、“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t=2.748,df=55,Sig(双侧)=0.008)、“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t=2.104,df=55,Sig(双侧)=0.040)、“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t=2.103,df=55,Sig(双侧)=0.040)、“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t=2.192,df=55,Sig(双侧)=0.033)等8个因素与检验值存在差异,其中“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这一因素与检验值存在显著性的差异(t=2.748,df=55,Sig(双侧)=0.008)。而“使用步骤可控,难度可选”这一因素则与检验值不存在差异(t=0.286,df=55,Sig(双侧)=0.776)。

因此认为,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音色清晰,发音准确”、“声音进度、大小可控”、“教学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8个因素对促进智障儿童言语智能的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五、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因素对智障儿童数理逻辑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量表进行数据的统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因素对智障儿童数理逻辑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下:

在15个因素中:“教学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强调生活技能的学习,强化实践性,能结合学习者的动手能力”、“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7个因素得分在4分(“同意”)以上,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教学内容突出”、“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强调生活技能的学习,强化实践性,能结合学习者的动手能力”、“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

为证明上述7个因素对智障儿童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将上述7个因素的原始数据进行单个样本t检验,检测其得分均值是否与检验值(=4)存在差异。检验结果如下:

上述的7个因素中:“教学内容突出”(t=2.588,df=55,Sig(双侧)=0.012)、“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t=2.281,df=55,Sig(双侧)=0.026)、“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t=2.187,df=55,Sig(双侧)=0.033)、“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t=2.588,df=55,Sig(双侧)=0.012)、“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t=2.192,df=55,Sig(双侧)=0.033)、“强调生活技能的学习,强化实践性,能结合学习者的动手能力”(t=2.671,df=55,Sig(双侧)=0.010)、“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t=2.192,df=55,Sig(双侧)=0.033)等7个因素均与检验值存在差异,其中,“强调生活技能的学习,强化实践性,能结合学习者的动手能力”这一因素与检测值存在显著性差异(t=2.671,df=55,Sig(双侧)=0.010)。

因此认为,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教学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强调生活技能的学习,强化实践性,能结合学习者的动手能力”、“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7个因素对促进智障儿童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六、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因素对智障儿童人际交往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量表进行数据的统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因素对智障儿童人际交往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下:

在15个因素中:“音色清晰,发音准确”、“教学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7个因素得分在4分(“同意”)以上,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教学内容突出”、“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音色清晰,发音准确”、“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

为证明上述7个因素对智障儿童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将上述7个因素的原始数据进行单个样本t检验,检测其得分均值是否与检验值(=4)存在差异。检验结果如下:

上述的7个因素中:“课件音色清晰,发音准确”(t=2.057,df=55,Sig(双侧)=0.044)、“教学内容突出”(t=2.513,df=55,Sig(双侧)=0.015)、“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t=2.2192,df=55,Sig(双侧)=0.033)、“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t=2.588,df=55,Sig(双侧)=0.012)、“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t=2.204,df=55,Sig(双侧)=0.032)、“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t=2.358,df=55,Sig(双侧)=0.022)、“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t=2.599,df=55,Sig(双侧)=0.012)等7个因素均与检验值存在差异。

因此认为,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课件音色清晰,发音准确”、“教学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7个因素对促进智障儿童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一)不同因素促进智障儿童同一智能发展的影响不同

在促进智障儿童言语智能发展方面,“音色清晰,发音准确”、“声音进度、大小可控”、“教学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8个因素的促进作用较大。

在促进智障儿童数理逻辑智能发展方面,“教学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强调生活技能的学习,强化实践性,能结合学习者的动手能力”、“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7个因素的促进作用较大。

在促进智障儿童人际交往智能发展方面,“课件音色清晰,发音准确”、“教学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7个因素的促进作用较大。

(二)同一因素促进智障儿童不同智能发展的影响不同

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因素对智障儿童的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三种智能的具体促进作用情况如下:

同一个因素对促进智障儿童不同智能发展的作用不同,其中:“教学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以多形态呈现”、“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仿真动画、模拟动画、模拟生活情景的动画逼真形象”、“课件场景来源于生活实际”、“交互性好,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这6个因素对智障儿童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因此认为,在培智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智障儿童的智能发展的原因在于: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创建出源于生活实际、贴近智障儿童原有认知经验的教学情境,并通过使用适合的多媒体技术,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多形态、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呈现给智障儿童。将抽象的知识用具体、有趣的教学符号进行多次表征,用具体形象的经验和符号补偿了智障儿童抽象逻辑的缺陷,使新经验、新知识能够更有效地反复作用于智障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结构,降低了智障儿童知识建构的难度,从而促进智障儿童的智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75-89.

[2]韩海燕,姬鸣.多元智力理论在现代特殊教育中的启示[J].榆林学院学报,2008,(1).

[3]戴琳.符号互动理论对特殊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研究,2010,(1).

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第2篇
[关键词]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景区;发展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38.224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3G、4G网络及Wi-Fi技术的普及和成熟,使得移动电子商务打破了上网速度和资费的限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是移动电子商务和旅游的融合,是游客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技术进行的和旅游相关的电子商务活动,是一种移动网络时代的旅游电子商务。景区应采取哪些发展对策来适应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的需求,来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成为景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服务及对景区的影响

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服务包括:移动信息服务、移动支付服务、移动定位服务、移动导游服务、移动营销服务[1]。旅游移动电子商务具有随时随地性、方便灵活性、定位精确性、服务个性化、沟通及时性的新特点。

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景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通过手机客户端预订景点门票的人数增长迅猛,还表现在游客对实时资讯、移动导游、个性化服务等需求的增加。这就要求景区做到,旅游前营销目标精准化、旅游中信息实时化及支付便捷化、旅游后客户维持个性化。

3 旅游移动电子商务下的景区发展策略可行性分析

旅游移动电子商务在整个旅游业中的应用是必然的,景区要在变革中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3.1 保障基础技术建设

交通干线和旅游景点的网络覆盖是应用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保障。各大旅游景点应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扩大3G、4G网络覆盖范围,努力实现景区Wi-Fi全覆盖,保障手机上网的通畅,为游客使用移动商务自助平台提供网络保障。采用智能售票机和智能门禁系统,使旅游者能够快速进入景区,免去传统的排队购票后人工检票进入景区的模式。对中大型景区,还应加强更多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建设。

3.2 自建景区移动商务平台

从卖门票、信息采集到行程设计,景区可以迈出移动电商的第一步――建立微信服务平台。借此,景区宣传、相关互动促销和礼品,都能第一时间传达给用户,减少公司运营的固定花费。微信服务平台使用简单,适合于所有景区。

在完善现有的PC版的景区官方网站基础上,景区还应建设一个WAP版的无线门户网站,网站内容建设应该符合手机浏览习惯,网站提供各类吃、住、行、游、购、娱的资讯,各类消费折扣优惠、宾馆预定、景区门票预定等功能。WAP网站上还要包含信息交互及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网络支付等。

景区可以开发面对移动终端的客户端应用软件(App),供旅游者下载安装。景区App的开发要从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入手,将这些要素始终贯穿于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的全过程。移动服务平台的具体内容可以从旅游前的营销、信息服务,旅游中的交易、支付服务和旅游后的客户关系管理三个模块来展开。开发和推广景区App的费用很高,只适合大型景区。

3.3 加入第三方旅游移动商务平台

携程网、同程网、途牛旅游网、艺龙网、去哪儿网等综合类的旅游电商都针对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操作系统推出了自己旅游网站的App,通过这类App查询旅游信息、预定门票等旅游产品、写点评和游记的旅游者逐年增加。专业旅游网站App提高了旅游服务水平,丰富了游客出行体验,目前已经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所有景区都应加入知名旅游电商的App,利用旅游电商平台进行营销和门票的预定。

景区特别是有特色的中小景区,还可以加入集合大量同类型景区的细分型App。推广细分领域的移动电商应用,如加入温泉、农家乐等分支旅游市场的相关专业App,无论是信息采集还是跟踪反馈,景区庞大的消费市场被集纳在同业的平台上,更能产生规模效应。

同一旅游目的地各景点可以和官方合作,搭建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和营销平台,开通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建立旅游信息中心,推进电子商务旅游业发展,为广大游客提供信息服务查询收费功能,借助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提高景区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

3.4 开展移动定位和智能导游服务

移动定位服务是指将移动GIS技术、空间定位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结合,由移动通信运营商为移动对象提供基于空间地理位置的信息服务。景区通过移动定位为游客提供交通导航、位置跟踪查询、移动救援、移动医疗等服务。

在景区,游客利用智能导游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清晰的景区电子地图,智能导游也为其提供线路选择;在游览的过程中,通过智能感应,自动播报,让景区动起来,向游客讲述自己的故事[2]。智能导游形成一对一的关系,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景区内无论游客到哪个景点都会做详细讲解介绍,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取舍,从而避免了跟传统导游人员时,没有选择的问题。游客还可自行安排个性化的游览线路,深入了解景点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智能导游可以是专门的电子导游机,也可以将智能导游服务集成到景区开发的App中。

3.5 重视移动客户服务

移动客户服务突破了传统客户关系管理的空间,可以加强景区管理或服务企业与客户之间交流的有效性、即时性和互动性[3]。旅游前,景区服务方建立客户信息档案,进行有效的客户信息整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并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推荐他们感兴趣的产品。旅游中,景区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及其他方式提供客户关怀,实时解决游客在浏览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旅游者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导游讲解内容深度等,借助虚拟辅助系统能够全面直观深入地进行旅游体验。当游客旅游行程结束时,景区可充分利用移动网络优势,对旅游者进行相关的满意度调查、意见反馈等服务,通过这些反馈即时进行整改。许多消费者愿意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驴友”的分享信息甚至比旅游企业的宣传信息更可信,景区应为旅游者搭建分享和交流平台,从而更好地实现口碑营销。

4 结 论

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景区面对移动电子商务大潮,应积极采取发展措施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不同景区应根据自身规模、人力和资金情况,科学规划、积极实施、优质高效建设好景区相应的移动电子商务功能和设施,提升客户对景区旅游服务的体验,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雯.峨眉山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游客需求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第3篇
(一)智能旅游现状

以游客为中心是智能旅游信息化的特征之一,这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表现得尤其明显。无论游客处于何地,与旅游相关的一系列信息都可以方便获取。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服务,通过无线网络,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与旅游目的地相关的信息内容。既使游客到达完全陌生的旅游地,也可以通过智能旅游的帮助,查找相关交通、附近旅游建筑等信息,保证无障碍。2010年,我国提出智能旅游,2011年启动。国家旅游局计划用10年时间提高我国旅游业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旅游基础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形成一大批引领作用强、示范意义突出的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业。目前,全国智能旅游试点工作已经展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也推出了解决智能旅游的产品和方案。2013年7月12日,山西太原举办了“山西省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启动仪式”,标志着山西正式进入智慧旅游时期。免费运用“山西旅游官方客户端”,初步实现了电子门票的预定、电子导游、实时查看天气情况等功能。但是智能旅游方式和运用深度还有待加强,比如景区的智能入口、智能停车场功能等。

(二)智能旅游表现形式

智能旅游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服务形式、管理形式、营销形式。服务形式的智能旅游主要是指游客在出发前、旅途中和结束后享受的旅游服务。游客出发前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旅游信息,合理安排旅游计划,然后进行旅游相关产品(电子门票、酒店、餐饮等)的预定与在线支付。旅游过程中的各种预定服务,使游客的旅游过程更加顺畅,从而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旅游结束后,还可以对旅游过程进行网上评价,为以后的游客作参考。这种全新的服务体验形式,体现了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管理形式的智能旅游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及时处理、各行业部门的联合作业等方面。首先,信息的及时处理不仅包括游客预定信息的及时收集,还包括旅游企业经营信息和旅游产品变动信息的及时更新等。这种方式的实施体现了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加强了旅游监管力度。其次,智能旅游可以和各行业部门形成联合作业。公安、工商、质检、交通、气象、卫生等部门和智能旅游形成协作关系,进行信息共享,提高了旅游业的应急管理功能,充分保障了游客安全,提高了游客旅游质量。营销形式的智能旅游主要体现在数据分析和宣传效果监测。通过互联网上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了解游客兴趣点、旅游线路热度、旅游资源利用率等,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智能旅游可以通过点击量等方式判断宣传渠道是否有效、旅游企业产品策划是否成功等。通过智能旅游新媒体的特性,吸引游客主动参与旅游的传播和营销,逐渐形成自主营销平台。

二、智能旅游发展对策

结合智能旅游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提出以下3个方面发展对策:第一,进一步推广智能旅游信息服务技术。目前,山西能够安全实现智能旅游的景区景点和旅游企业还比较少,应鼓励景区景点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施电子导游、景区门禁及检测预警等;鼓励各地建立旅游信息服务云平台,以促进中心旅游企业加快进入智能旅游;鼓励大型企业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同时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旅游软件。第二,整合旅游业与其他有关行业的旅游信息资源。建议各地市旅游局和旅游管理部门牵头整合相关行业的信息资源,鼓励建立市场化运作服务平台,及时了解并掌握交通拥堵状况、交通事故与管制及停车位状况、景区游客容量等信息,方便游客出行;通过与公安部门联合,及时处理紧急情况,保障游客安全;通过与气象部门联合,帮助游客及时根据天气状况调整自己的穿衣及出行装备等。第三,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服务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积极开展景区景点的旅游设施自动化建设,比如自动门禁系统、智能导览功能、智能停车场服务等。

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第4篇
明确智能网联汽车概念

近年来,车联网、互联网汽车、自动驾驶等新概念备受关注。与车联网直接关联的智能网联汽车大发展时代将到来。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公维洁介绍,上世纪9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出现汽车智能化方面的研究,“中国起步晚,差距不小”,因为涉及领域和场景复杂,国际上并没有统一标准和定义,各国发展重点也略有不同。

同样,中国业界多年来缺乏清晰发展方向。2015年10月,经过长时间研究和探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联合国内权威专家,首次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定义:搭载先进车载传感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和执行等功能的新一代汽车。

同时,联盟还承担了研究和制定中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图的工作,目前处于征求意见稿过程中,预计2016年中期将正式公布。

公维洁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定义和技术路线图的明确,融入了中国人对该技术领域的理解和考虑,清晰了新一代智能汽车发展方向,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中国智能汽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建最大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

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而精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则是支撑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

根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及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上海国际汽车城、清华大学,在上海安亭镇建设了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打造公共服务和研发平台,完善产业配套和服务环境,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面积将达90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试验基地。

据上海国际汽车城总经理助理陈海林介绍,2016年园区1期的2平方公里综合性试验场地即将落成,全场地覆盖国际最先进的检测和通讯基础设施;1期设有29个场景,模拟汽车行驶中的各种普通、突发状况,稍后2期将把场景扩展到50个。数据将广泛适用于智慧交通、优先路权、电子车牌等应用,有望成为世界最先进的智能汽车试验场。

“中国道路、交通情况十分复杂,凡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的机构必然到中国来采集数据,这将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公维洁坦言。

目前上汽、沃尔沃等公司已在积极洽谈合作,陈海林说,以后会有越来越多汽车、通信巨头前来试验收集数据。示范区将成为国际交流平台,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最新数据和通讯技术,“运用后发优势追赶世界水平不再是梦想”。

中国原创有望成为国际标准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认为,近年来中国通信技术的长足发展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奠定了优良基础。

陈海林介绍,目前汽车网联化技术最先进的美国已了车联网专用短程通讯标准,并准备在2019年前大规模应用。在上海示范区里,不但可以试验美标,同时还可测试我国自主研发的LTE-V通讯制式,双通讯制式并行测试目前尚属国际首创。

智能网联需要交通、汽车等各种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协同,通过网络连接,标准至关重要,中国需要自己的标准。经过长时间不懈努力,华为、大唐等本土企业研发的自主通讯技术标准LTE-V已提交国际标准组织3GPP,2016年9月有望通过成为国际标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走向世界将更进一步。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中国车企厂商、互联网巨头纷纷跨界合作,积极布局研发智能网联汽车自主技术。

据了解,目前以长安、一汽、吉利等为代表的本土车企早在几年前即着手研发智能汽车技术,2015年很多款国产量产车已搭载了“驾驶辅助系统”,通过数据信息收集和分析并进行智能驾驶辅助,这是汽车智能化的初步探索和有效实践;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纷纷布局作为智能网联汽车先决条件的高精度地图行业,百度投身无人驾驶,阿里联合上汽合作智能汽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进行了很多相关自主技术的研发。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有序蓬勃发展,中国技术正在奋起追赶世界水平。

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第5篇
关键字:物联网;情景感知;物流;仓储

中图分类号:E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5-0047-03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商品流通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仓储是现代物流的核心之一。仓储管理活动 (如订货、入库、盘点、出库等)会产生大量的仓储信息,而且一般具有数据内容复杂、操作频繁、数据量大等特点。如何加强存货控制与监管, 提高空间、人员和设备的使用率以及缩短入库、出库流程和查货时间等,以便对货物和人员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

自从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物流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该规划强调,要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并要加快制定和推广物流标准,适时启动物联网的应用示范。

物联网是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研究热点。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1]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也为物流仓储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仓储系统能根据叉车的状态、货物的内容、货物托盘的状态等情景信息来为管理员提供行为决策建议,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而其中对于情景信息的相关应用是整个智能仓储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一种通过各种接入技术将海量电子设备(如RFID、传感器以及其他执行器)与互联网进行互联的大规模虚拟网络。“物联网”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5年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此后,欧盟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作了“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的报告,并在报告中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4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为物体互联期;2015~2020年为半智能化节点;2020年之后进入全智能化阶段 [1]。从那时开始,各个国家都开展了自己的物联网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本、韩国相继提出了“U-Japan”和“U-Korea”项目,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在中国, 2009年,总理在无锡调研

时,提出了建立“感知中国”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1]。

2情景感知

情景(context)的概念最早是由Schilit和Theimer提出的,他们把情景定义为:位置、附近的人和对象标识以及这些对象的变化 [2] 。Dey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情景概念是现在业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他认为:情景可以是描述实体状态的任何信息;这个实体可以是用户和应用程序交互时相关的一个人、位置和对象,当然也包括用户和应用程序本身。同时还指出了4类主要的情景:位置、标识、活动和时间,这些情景可以作为进入其它情景信息资源的索引。

所以,情景可归纳成用户和相关应用程序交互时产生的所有信息,包括用户的环境、状态、活动等,甚至环境中相关的人或物的信息都可以是情景。

情景感知的过程就是把在人机交互环境中产生的情景信息获取、采集后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而相应的情景信息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或传感器采集的方式来获得,再采用相关技术让计算设备对这些情景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其最终目的是让计算机能够主动获取情景,并进一步感知情景,根据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来提供更为合理的“智能”服务。

物联网是个涵盖种类繁多的物品和设备的网络体系,其具有海量信息的突出特点。由于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物联网时代的信息“膨胀”,所以,要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革新,从各个角度致力解决物联网中的信息情景感知问题。情景感知信息的采集层次有GPS、红外、射频技术、基于信号传输时间差的CRICKET系统、基于视觉技术的定位系统等;在信息建模层次有模式标识模型、本体模型等;在信息处理层次则有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等。种种技术的联合使用,都是为了能在物联网时代实现各个行业的“智能化”。

3情景感知在智能仓储的应用现状

通过华夏物联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发现,目前,在我国仓储业应用最多的物联网感知技术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即射频识别技术, 这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技术能脱离人工干预,自动完成目标对象信息的输入和处理,同时具有操作便捷、数据存储量大、安全性好、读取速度快、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物流和交通运输等领域,也成为当今科学界研究的热点技术之一。

由于RFID标签的唯一性、便携性和对用户的透明性,所以,RFID技术已成为实现情景感知体系的基础技术之一。相关管理系统能通过RFID来感知计算场景中与交互任务相关的情景,并能实现交互的隐式化,从而让计算终端和日常物体具有与人自然和谐交互的能力。

在一些先进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RFID标签及智能无线射频(RF)手持终端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在仓储配送过程中,可以闭环使用RFID和托盘系统,以有效降低成本。此外,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手持拣选终端的出现,可以提升拣选效率和速度。根据有关数据报道,在2010年, RFID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仓储业获得了普遍应用,增长速度达到18%以上[5]。

基于条码的自动识别技术在仓储领域已经具有广泛的应用,而电子标签辅助拣选系统也达到了一定的应用范围。在应用中,可以利用电子指示标签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读取和识别,辅助和引导拣货人员进行拣选作业。这一系统简洁实用,能降低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近两年,在仓储配送过程中还出现了使用无线网络来传输拣选数据的通信技术,采用激光、红外等无线技术来完成对物品的感知、定位与计数,进行全自动快速分拣,最大程度提高拣选速度,降低人工成本。此外,为了使仓储作业达到图象实时监控的效果,仓储系统还对仓库搭建了视频监控网络,一些仓储系统甚至采用了基于视频感知的监控系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6]。

2010年,国内还出现了一种基于辅助语音的拣选系统。这一系统将货物订单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语音提示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和相应的语音通信设备,向拣货员发出语音拣货指令,帮助拣货员快速完成拣选作业。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已经实验成功了一批物联网感知技术应用项目,如2010年在无锡的粮食物流中心和济宁的物联网大蒜冷库基地,通过利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感知技术,并将感知技术与其他技术集成,实时感知物品在仓储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物理信息,使感知技术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应用。

4情景感知技术在智能仓储业的应用发展

4.1用RFID技术实现对物流仓储的全覆盖

物联网的发展给RFID技术的应用在仓储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RFID的应用将会由点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广的领域,RFID技术将向多功能、多接口、小型化、便携式、嵌入式、模块化、多读写器协调与组网技术等方向发展,这使得仓储管理将被现代技术覆盖得更加全面。在货物的生产、入库、盘点、出库、配送等环节,通过发挥RFID技术的优势,可使货物成为可跟踪、定位并封装有自己独特情景信息的“物品”,让物流的各个环节的衔接更为灵活和紧密,为物流产业链的整体化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

4.2感知技术集成化让仓储业更“智能”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仓储业各类感知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也更让人关注,其中集成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如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集成,能对具有特殊要求的仓储物品(如粮食、水果、蔬菜、药品等)进行深度感知,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在感知技术集成应用环境下,可以对特殊品仓储进行监测。比如可以通过对仓库环境的监测,来满足物品对于空气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等环境参数的需求,实现仓储环境智能化;在危险品的物流管理中,可以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来实时监测危险品和盛装容器的状态,一旦超过警戒值,即及时报警,这样就能在危险品物流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的跟踪、监控和管理;在冷藏物流系统中,可以全程监控冷冻环境中的产品温度及湿度,及时调控温湿度,保证产品的质量。事实上,在2010年,集成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如无锡粮食物流中心、济宁的物联网冷库系统、汉口中储公司仓储优化项目、嘉兴电力局物质储备仓库等成功案例都已经说明,感知技术的集成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发展潮流[6]。

4.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仓储管理扩展

物联网领域有6大关键技术: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中间件技术、云计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异构网络与通信技术。随着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升温,除了前面提到的RFID技术外,中间件、云计算、异构网络等也成了科技界的研究热点。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技术难关的攻克,这些关键技术势必会出现交叉和融合,对仓储管理的帮助会更大。在全新技术环境下,仓储管理的外延将扩展到物流的整个链条、甚至延伸到商品的最初生产环节。由RFID技术和中间件技术对商品的生产和制造进行全面监管,在投入物流环节前就形成商品自身的“身份档案”。同时,随着物流环节的推进,传感网、云计算、通信和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使用将使商品在其跟踪、定位和有效管理方面的各种信息,都成为用户可以随时掌握的数据;甚至商品到达最终用户时,用户也可对商品进行“溯源”,了解商品的全方位信息,对商品的各种品质进行分析。相信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将使得传统物流中的仓储管理出现理念和技术上的全新改变,并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仓储物联网可以使仓储物流网络实现仓储系统中的“物”联网与智能化,使“物”在仓储物联网大系统中具有一定的智能,让物流中的“物”能根据相关的情景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去哪儿,怎么去,去到后怎么做”等。这样将大大改变传统物流信息的系统架构,甚至会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现代物流技术装备革新带来巨大影响,从而使现代仓储、物流中心的结构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也将是我们共同期待的“智慧物流”。

[l]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6):30-35.

[2] SCHILIT B N,ADAMS N,WANT R.Context-aware computing applications[C/OL]//IEEE Workshop on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and pplications.[1994-12-10].http://www.ubiq.eom/want/papers/paretab-wmcdec94.pdf.

[3] BROWN P J, BOVEY J D, CHEN X.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 From the laboratory to the marketplace[J].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1997, 4(5): 58-64.

[4] RYAN N, PASCOE J, MORSE D.Enhanced reality fieldwork:the context aware archaeological assistant[R]∥VAN LEUSEN V,GAFFNEY M.EXXON S.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Archaeology 1997.Oxford:British Arehaeologieal Reports, 1998.

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第6篇
车与互联网的“互扰”

车载互联网,简称车联网,是移动互联网在汽车行业的一项重大应用,也是汽车行业在电子领域的一项新兴应用。车联网的出现,有效的融合了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等技术,对道路和交通进行全面感知,实现人、车、物、路的畅通、安全、高效地运转。

无论是汽车界还是互联网界,车联网作为智能汽车的一部分,其发展无疑同时搅动了两个甚至多个相关市场。车联网重新定义了互联网乃至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格局,车联网是Always On全时体验环节中的一个重要入口场景。而在互联网界,这是兵家必争的领域。

互联网企业将入口场景比作:得到入口就如同获得了巨量的用户。想要得到入口先要弄清楚车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

由于应用场景的不同,车载互联网将更加依赖非接触式交互技术,例如语音识别和依靠语音完成的引导技术。当前以移动终端为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都在努力争夺PC联网以外的领地。在此背景下,当前的互联网入口之争必然存在于对于移动场景的较量中,而汽车成为这一领域尚未被充分挖掘的蓝海。尤其对于大城市来说,交通所占据的时间成本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手机接入带给驾驶者很多不便和不安全因素,这给了车载互联网更为妥帖的机会。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车载服务应用还很不普遍,功能也十分单一。未来车载互联网将具备整合车载硬件、软件、通信服务、应用开发等诸多环节,形成更具实用价值,也更贴近需求的车载互联网场景。

同时,这一发展带给汽车界的变动无疑更加明显。从2009年开始,各大汽车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和通信装备制造商纷纷联手开发以车与车信息联接为主的系统。

上汽是中国传统汽车公司的典型代表,在销量和利润中均为佼佼者。在新的技术背景下,上汽高层对于危机感的敏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甚至其对于互联网所表现出的热情也让人惊讶。上汽总裁陈虹曾公开表示,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汽车开始成为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超级移动载体和终端,这必然会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和价值感受,重新定义汽车的时代已经来临。对此,车云网创始人程李在《车联网》一书的前言中写到:“汽车由功能机向智能机发展的趋势将是不可逆的,机遇汽车所承载的信息娱乐交互需求将促使汽车进入一个全新的消费时代。从现代开始,我们将进入到新旧交替的过度时期,我们将看到不同思维的产品在一个市场上共同存在,各自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由于汽车产品的复杂性以及安全性的要求,这个过度时期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会像手机行业那样快,也不要相信汽车业现行的行业模式会在一夜之间被颠覆,但谁先引领消费需求抢到先机谁将更有可能赢得未来。”

正如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总结的那样:我们需要正确看待互联网时代对汽车业创新模式的冲击。除了全新的产品战略、业务模式,它所推崇的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也值得汽车行业学习。汽车与互联网的融合,不是谁PK谁,而是一起为人类共建美好未来。

与ITS合作

可见,车联网的发展最终并不是以影响、搅动汽车与互联网市场为根本目的的,而是要共同服务于使用者。使人们的出行更安全、更便利,在某种程度上,这与智能交通不谋而合。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笑京在解释车联网与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关系时表示:纵观与汽车有着密切联系的ITS,其聚集型应用的用户数量与全球超过10亿辆的汽车保有量相比,实在是太小了。本来ITS在发展中希望借助移动通信技术与汽车在位置移动上的天然联系形成一种任意地点、任意时刻、接入任意信息的模式,但是由于交通运输完全依赖交通基础设施,而政府是这个基础设施的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因此在ITS的开发和应用中政府有意或无意的强调在管理方面应用。原本企业希望在这些开发中帮助政府建立良好的数据采集系统并开放数据,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开放去实现各种应用,进而实现商业上的收益。但是事与愿违,除了导航系统(如日本的VICS等)、不停车收费系统(ETC)、交通广播信息服务系统(RDS-TMC)、自适应交通控制系统(UTMS)项目外,世界各地并未实现成功的商业应用,政府的数据并未像希望的那样开放。

事实上从2008年以后,汽车企业就开始考虑新的发展计划:依托通信技术的发展,结合汽车电控系统的已有技术,发展汽车间互联的智能化应用,不依托路侧的基础设施,完全是车和车之间的互动,道路仅仅作为汽车智能化运行的一个外在背景。汽车企业开始计划摆脱ITS带来的束缚了。

分析至此,不妨暂且按下这种“摆脱”不表。而需要回到技术发展本身的目的中。汽车企业希望寻求车联网的最终应用,并强调车与车互联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即便目前汽车企业或多或少的开始“自己走”,但在行进中他们并不是孤独的战士。同时必须给予肯定的是,在大的范畴内,车联网的深入发展必将推动智能交通的快速前进。

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第7篇
信息化助推智能化

一直以来,宇通都致力于引领客车行业的智能制造的应用和发展。公司在遵循 “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的基础上, 先后推广应用了企业资源计划(ERP)、 产品数据管理(PDM)、 知识化办公自动化系统(KOA)、 协同数字营销(CRM)和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SRM) 等系统。随后,为了适应车间内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 宇通又在车间作业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将生产流水线全面实施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从而充实了企业的软件在车间控制和车间调度方面的功能。

MES 能够通过信息传递对从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 当生产流水线发生实时事件时,MES 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并进行报告,运用当前的准确数据对它们进行指导和处理。

这种对状态变化的迅速响应使 MES 能够减少企业内部没有附加值的活动,有效地指导工厂的生产运作环节和过程,从而使其既能提高工厂的及时交货能力,改善物料的流通性能,又能提高工厂的生产回报率。

MES 系统在宇通的实施,优化了宇通整个车间的制造过程,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企业的按时交货率,为宇通的良性运营、 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信息化系统,使得宇通打下了强有力的信息化基础,这也使得宇通在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宇通客车节能与新能源客车模块化、柔性化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以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自动化、智能制造为主线,通过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模块化设计、模块化销售和柔性生产相结合,从而建设出自动化并具有一定智能化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现代制造企业。

该项目包括节能与新能源客车产品模块化设计体系建设、新能源客车远程智能升级体系建设等7个方面。

通过实施该项目,结合宇通已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将为宇通新能源客车产业建立一套覆盖市场、订单、设计、仿真、生产组织、物流 、装备、售后服务的端到端的信息集成和纵深的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及管理体系,为宇通新能源客车未来市场拓展奠定良好基础。

宇通客车董事长汤玉祥表示,制约当前中国客车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高端产品的实现能力不足。破局之道就是提升工业化水平,并在新兴市场进行沉淀。宇通今后还要往高端产品方向发力。

无人驾驶客车上路测试

2016年1月,宇通了全球首台无人驾驶公交客车,大小车辆川流不息的公路上,一辆大型客车一边飞奔着,一边不停地做出跟车、换道和超车等复杂动作,而司机的双手全程远离方向盘。

这一自动无人驾驶客车配置有2个摄像头、4部激光雷达、1部毫米波雷达及组合导航系统,可以无人驾驶,也可以像普通客车一样人工驾驶,并可随时转换驾驶方式。

该车在郑州-开封的城际快速路上,在其他车辆、行人正常通行的全开放环境下,行驶32.6公里,全程无人工干预,途经26个信号灯路口,顺利完成跟车行驶、自主换道、邻道超车、自动识别信号灯、定点停靠等测试项目。

这辆无人驾驶公交汽车整车研发耗时3年,其由智能主控制器、智能感知系统、智能控制系统3大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充当大客车的大脑、眼睛与耳朵,以及四肢的功能。

比如,车辆驱动系统可响应由“大脑”主控制器发出的虚拟油门指令,如判断为绿灯则稍后加速直接通过,如认为到达路口为红灯或黄灯,则会提前减速,直至路口停车。

一旦遇紧急情况,自动驾驶客车会依情况紧急程度,采取不同的减速度进行制动,最大限度避免发生追尾碰撞事故。尤其在安全行驶中,依靠车四周的“耳朵”雷达探测前后方障碍物与本车的相对速度与距离,启用预警措施,并根据这种信息调整加速、减速等措施。

打造“互联网+出行”生态

2015年,宇通客车与滴滴快的在资源互补的基础上,在新能源巴士以及无人驾驶等客车智能化前瞻技术的落地推广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良性循环的互联网巴士生态。

本次双方战略合作还在互联网+公交、汽车金融、维保增值服务以及二手巴士处置回购等领域展开了合作,对接入滴滴巴士平台的客车租赁企业的车辆,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覆盖关怀。

宇通客车方面表示,此次合作将成为“互联网+客车企业”行业的新标杆,从而为宇通客车在提升自身传统产业方面的资源优势注入了新动力。

与滴滴快的的战略合作,是宇通优势资源在实现“互联网+”方面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推动了宇通客车在新能源巴士、车联网无人驾驶等客车智能化方面的发展,还大大提升了宇通客车在产业方面的资源优势。

带领行业进入智能管理时代

随着“安节通”智能运营系统的上市,宇通的车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做到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管理,还可以精细地监控到客车上哪个零部件需要保养和更换。

“安节通”智能管理系统是宇通“4Z整体解决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响应当前对智慧旅游、“互联网+旅游”的号召,为景区客户打造的智能化景区管理平台。

“安节通”系统是通过“车载监控系统、车载景点播报系统、景区约租车系统、景区精细化管理系统、景区微信平台系统”,为解决景区客户关注的五大核心问题:行车安全、游客体验、细化管理、游客出行、贴心服务,搭建的景区智能管理平台。

通过“安节通”系统可通过查询位置、轨迹、视频,实时监控车辆的运营情况;可通过语音对讲、调度信息等功能,随时随地对车辆进行有效调配;系统支持车辆里程、油耗、报警等景区客户关注的车辆运行数据自动生成报表,便于对车辆进行科学管理。

安装有车载景点智能播报系统的车辆,在行驶至预定位置时,通过GPS定位或蓝牙技术,将预置的景区导游、广告宣传、站点、安全须知、温馨提醒等信息,结合语音、视频等功能模块,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现。

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第8篇
关键词 青岛 智慧旅游 转型

随着旅游信息化的升级,智慧型旅游也就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国务院提出“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智慧化转型是旅游业的根本出路,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是青岛旅游发展的方向。

一、青岛智慧旅游城市构建的背景

(一)智慧化旅游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智慧化旅游是旅游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是近阶段满足游客体验的必然要求。作为旅游城市,如何运用现代科技以提升发展质量是青岛旅游城市建设的根本出路。智慧旅游把旅游业各种要素有机整合起来,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新型旅游服务,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提高满意度。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使旅游产业的转型有了更广阔的落实空间,借助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使旅游业真正融入进经济领域的各产业,发挥其关联性强的特征,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二)人们越来越追求休闲生活方式

休闲是人们从劳动或其他工作中解放出来,是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自主、自由去获取真正娱乐的方式。旅游能愉悦身心,成为人们喜欢的休闲方式。随着休闲观念的普及,旅游市场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发展机会,出现了商业旅行、会议旅游、医疗旅游、文化旅游等种类繁多的旅游形式。因此,实现旅游业的智慧转型成为必须。

(三)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目前青岛正在构建大旅游格局,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青岛市确定了滨海休闲、海上、海岛、海洋文化、节假日、体育、海洋科技科普、和海洋美食等重点旅游发展领域。“实施‘三城两线’旅游发展布局,统筹南北区域旅游一体化和海陆旅游互动发展,着力解决沿海一线旅游拥堵、北部旅游边缘化问题,推动海洋旅游突破与发展,形成三主城集散联动、两轴带辐射带动、四片区集聚发展的‘大青岛’旅游发展新格局。”在“大旅游”的旅游战略规划下,运用智慧科技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提升。

(四)青岛具有良好的的数字基础

青岛已开发退出智慧型青岛手机APP,对青岛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业的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开发融合,同时协同其他互联信息或者机构信息平台,对有关旅游信息筛选过滤,加以智能手段,展示给企业和市民。进行青岛智慧型旅游城市建设,可以利用智慧型青岛平台,并借鉴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开发出针对旅游业的信息平台。

(五)国内外智慧旅游城市模式

很多国家很早就开始高度重视智慧旅游。例如北美地区的顾客自助系统,欧洲电子政府、智能导游软件以及旅游线路规划软件等,日本的智慧酒店建设中的智能电话接听系统,亚太部分地区的观光巴士上的风景导航等。韩国首尔开发了“i Tour Seoul”掌上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了定位、推荐旅游路线等功能。比利时的“标识都市”(TAGTAGCITY)项目,是将城市相关信息制成带条码的不干胶,粘贴于城市公共场所,游客只需用智能手机扫描条码,就可获得景点的详细信息,也可获得路线导航和购物、食宿信息。这些先进的模式都可以为青岛借鉴。

二、青岛旅游智慧转型各因子作用分析

旅游业的智慧转型涉及旅游行业的每一个因素,例如市场、行业、政府、企业、景区和游客等,各种因素要互相联动,互相补充,青岛才能有效实现旅游智慧型转化。

(一)政府是智慧化转型的组织者

中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智慧政府建设已经初步成型,正在用信息化方式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政府必须优先搭建智慧旅游体系,统筹规划整体旅游资源,管理和监控智慧旅游建设出现的种种状况,积极有效的引导各种因素,形成旅游业转型的合力。同时,有了政府的有效组织,可以规避旅游重复建设,做到特色化发展,也可以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各自为政的局面的问题,真正实现各要素共生共赢。另外,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和各项旅游政策法规信息。

(二)旅游企业是智慧化转型的主导力量

一是传统的旅游企业是智慧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包括旅行社、酒店、餐馆、商店等。它们能够全面掌握游客所需的旅游市场信息,同时还能获得的游客的具体信息,比如游客的消费习惯、动机、经济水平等信息。这些企业是实现智慧旅游服务的首选,也能更有利的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二是新兴的旅游企业的兴起。智慧旅游的发展对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信息技术企业也成为新兴旅游企业,为旅游资源技术保护、旅游信息综合服务等提供技术支持。

(三)景区是智慧化转型的关键

传统的观光旅游,更多的是一种“走马观花”式旅游,游客体验性不足。而景区如果运用智能化手段,用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新的服务,更有利于游客加深印象,满足个性需求。景区将游览线路、景点介绍、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相关信息通过智能终端展示,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体验。另外,制作景点的声光与影像资料,利用声光电技术,构建多维立体旅游环境,游客就更能乐于其中。

(四)游客是智慧化转型的推动者

移动互联网可以说已经普及。随着智能终端的广泛运用,近两年,“网络游客”构成了游客的主体,他们运用互联网终端提前了解青岛旅游信息,并通过网络,合理安排自己的旅游规划,在网上预订车票、门票等,加速了旅游的智慧化转型。

三、青岛旅游智慧转型的路径

旅游智慧化转型及路径实质是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以科技推动旅游的发展。青岛旅游智慧转型要建设总体性的智慧旅游解决方案,综合各方面因素在智慧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助推智慧化转型。具体路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开展信息平台建设

一是积极开发建设旅游手机APP。结合青岛现有的信息化基础,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和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开放式信息应用平台。全面采集青岛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旅游信息,进而智能处理并利用,为旅游管理和游客活动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手段。二是大力建设互联网。通过网站建设,让游客首先提前掌握景区的基本信息。在网络平台上游客通过互联网制定个性化行程,比如规划最佳游览路线、选择何种性价比高交通工具、个性化预订酒店和购买机票等。游客网上预订、网上支付,实现全程无纸化。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另一种新形势,提供景点附近的酒店、餐馆、商户、公厕等详细位置信息以及整个城市的客流拥堵问题,道路交通情况、景点的客流情况,提前规避旅游难题。

(二)加大力气发展大数据建设

大数据目前运用的非常广泛,在旅游行业的发展潜力也是非常大,每个旅游环节都会产生巨大的数据,如何收集、挖掘、利用这些数据大数据建设的根本。如景区不同时节游客变化、游客消费趋向、游客游览工具选择性、游客的实时信息等。根据旅游各环节的数据进行细分指标分析,得出的景区游客量、酒店入住率、游客消费习惯等,为景区、企业、游客等提供实时数据参考,开发出具有针对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打造全新的青岛。

(三)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景区要建设内容更加丰富的智能手段,比如电子购票系统可以在门票预订预售数量达一定界限时,提前预警或者通知,避免游客景区现场买不到票引起混乱的现象。景区提供智能导游导览终端设备,使游客对景区各方面的信息一目了然,随时获得旅游服务。同时要推动青岛旅游发展布局的优化升级,还需要建设旅游大项目,不能单打独斗,要形成点线相连、成片发展的局面,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创新,突破产业边界,促进多种业态深度融合。例如复合型旅游大项目、大集团化资本旅游,提升产业集群化,培育新的旅游增长极,提高旅游业综合竞争力。

(四)创新旅游营销手段

智慧化转型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吸引游客主动参与旅游。一是加大整合现有对外网站的。升级为“吃、住、行、游、购、娱”等全套服务功能的智能旅游网站。通过网站,游客可以掌握景区种类、价格水平、旅游项目、交通线路、娱乐设施、历史文化、生态人文等基本信息,以及其他游客提供的评价、反馈的信息。让游客从选择目的地到入住酒店,再到其他旅游服务,可以全部在一个网站完成。二是微营销。信息时代人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应该利用这一特点,依托社交媒体,比如开通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建立“双向互动、用户主导”旅游服务平台,游客不仅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旅游资讯,最重要的是这是游客交流的平台,游客在这里可以分享旅游体验,将自己真实意见反馈给其他网友,共享旅游生活。当今社会步入了“微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游客发出的声音都成为别人的信息源,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使青岛旅游的声誉更广泛的传播。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