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资源评价
、开发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在不同环境中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和组成成分均不相同。查明上述各方面状况,可为科学地利用或防治地下水提供根据。水文
地质学
对地下水的研究,着重自然历史和
地质环境
的影响,同主要用
水文循环
和
水量平衡
原理研究地下水的
地下水水文学
关系密切,只是研究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1855年,法国水力工程师
达西
,进行了水通过砂的
渗透试验
,得出线性
渗透定律
,即著名的
达西定律
,奠定了
水文地质
学的基础。1863年,法国裘布依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提出计算潜水流的假设和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流公式。1885年,英国的张伯伦确定了
自流井
出现的地质条件。
奥地利
福希
海默
在1885年制出了流网图并开始应用映射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
地下水起源
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奥地利
修斯
于1902年提出了初生说。美国
莱恩
、
戈登
和俄国安德鲁索夫在1908年分别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与沉积岩同时生成的沉积水。1912年德国凯尔哈克提出地下水和泉的分类,总结了地下水的埋藏特征和排泄条件。美国
迈因策尔
于1928年提出了承压
含水层
的压缩性和弹性。他们为
水文地质
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泰斯于1935年利用地下水
非稳定流
与热传导的相似性,得出了地下水流向水井的非稳定流公式即
泰斯公式
,把地下水定量计算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20世纪中叶,苏联奥弗琴尼科夫和美国的怀特在水文
地球化学
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地下水的赋存、运动、补给、排泄、起源以至化学成分变化、水量评价等方面,均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水文地质
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了。
20世纪中叶以来,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与保护
地下水资源
的迫切性和有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人们对某些
地下水运动
过程有了新的认识。1946年起,雅可布和汉图什等论述了孔隙承压含水层的越流现象。英国博尔顿和美国的
纽曼
分别导出了潜水完整井
非稳定流
方程。
由于预测地下水运动过程的需要,促进了水文地质模拟技术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开展了实验室物理模拟。4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电网络模拟,到50~60年代在解决水文地质问题中得到应用。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70~80年代,
地下水数学模拟
成为处理复杂的
水文地质
问题的主要手段。同时,
同位素
方法在确定地下水平均贮留时间,追踪地下水流动等研究中得到应用。
遥感技术
及
数学地质
方法也被引进,用以解决水文地质问题。对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
运移
和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变化,引起广泛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拿大的
托特
提出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为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前景。
水文地质学
古地质学
古
水文地质
学是研究
地质历史时期
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循环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等。据此,可以分析古代地下水的起源与形成机制,阐明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矿产的形成、保存与破坏条件。
地下水积极参与
水文循环
,一个地区
水循环
的强度与频率,往往决定着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因此,水文地质学与
水文学
、
气象学
、气候学有密切关系,水文学的许多方法也可应用于水文地质学。
地下水运动
的研究,是以
水力学
、
流体力学
理论为基础的,并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
水文地质学
内容简介
《
水文地质
学》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
地质工程
、岩土工程、地质学等学科发展的需要,系统论述了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了地下水形成与赋存的基本规律、
地下水运动
的基本规律、不同介质中地下水的重要特征、地下水的理化特征、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水文地质勘察
、
地下水资源评价
、建设项目地下水专题评价等。附录为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