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南京符号学大会暨南京大学首届研究生大师论坛圆满举办
2024
年
11
月
9
日
-10
日,
2024
南京符号学大会暨南京大学首届研究生大师论坛于江苏省南京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暨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符号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分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四川大学符号学
-
传媒学研究所协办,活动得到了多个学术期刊的学术支持。
(图
1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会议主题为“人文与科技的交响:符号学演进发展新向度”,旨在探索符号学在新科技背景下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
此次会议参会人员
167
名,涉及
6
个国家和地区的
89
个科研院所单位,吸引来自国内外符号学、叙事学、艺术学、比较文学等领域的优秀学者,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时代的符号学学术研究。
现场直击:开幕式盛况一览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和根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副校长索文斌,中国新闻史学会符号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分会会长蒋晓丽教授,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军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
2
丁和根教授主持开幕式)
(图
3
索文斌
副校长致辞)
(图
4
蒋晓丽会长致辞)
(图
5
王军秘书长致辞)
嘉宾们或深入浅出,或旁征博引,但都一致认为作为认识论、方法论的符号学来日可期,也期待符号学研究队伍更加壮大。
实时报道:大会学术报告精彩进行
紧随开幕式进行的便是大会学术报告的上半场,由
8
位国际符号学、传播学名家做大会学术报告,其中包括
2
位外国学者。学术报告(上半场)由蒋晓丽教授主持,丁和根教授进行学术评议;并邀请到普渡大学比较文学系、根特大学文化研究与教育学
Steven Totosy
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赵宪章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赵毅衡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加兴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赵奎英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齐爱军教授、瑞典林奈大学文化科学系
Michael Ranta
教授
8
位学者带来精彩的学术分享。
(图
6
蒋晓丽教授主持大会学术报告)
(图
7
丁和根教授为大会学术报告担任评议人)
(图
8 Steven Totosy
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9
傅修延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10
赵宪章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11
赵毅衡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12
王加兴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13
赵奎英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14
齐爱军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15 Michael Ranta
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各个学者从不同领域出发,拓宽符号学的研究范畴。学者们或跨学科探讨伦理文学批评、符号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或揭示符号学视域下叙事的本质;或紧跟时代前沿议题,提出建立一个“
AI
文化符号学”;或搭建文学图像“三符形”交互分析的理论框架;或指出塔尔图
-
莫斯科符号学派术语翻译的问题,提出构建我国符号学术语体系的思考;或探究
20
世纪西方艺术符号学的三大问题;或研究新型新闻文本的认知层级问题;更有学者分享史前图像制作中的叙事转向,即从形状到行动的转变,为史前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解读。上半场中,各位学者的观点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展现了当代符号学研究的多元化景象,同时为现场听众献上了一场深入人心的学术盛宴。
10
日上午举办了大会学术报告的下半场,由四川大学胡易容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谭光辉教授你担任评议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曾庆香教授、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军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陆正兰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
Alin Olteanu
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唐小林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李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胡易容教授、意大利都灵大学哲学与教育学系的
Massimo Leone
教授、保加利亚新保加利亚大学东南欧符号学研究中心的
Kristian Bankov
教授采用“线上
+
线下”的方式分别分享了他们的学术报告。
(图
16
胡易容教授主持大会学术会议下半场)
(图
17
谭光辉教授为学术报告担任评议人)
(图
18
曾庆香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19
王军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20
陆正兰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21 Alin Olteanu
副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22
唐小林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23
李兴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24
胡易容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分享)
(图
25 Massimo Leoned
教授做线上学术分享)
(图
26 Kristian Bankov
教授做线上学术分享)
(图
27
聆听大会学术报告的现场观众)
精彩集锦:圆桌分会场亮点时刻
此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
135
篇。除了聆听专家们分享洞见,本次会议还设置了若干丰富的圆桌分会场,由来自国内外高校的
144
位资深学者与青年才俊领衔分论坛,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时代的符号学、艺术与文学符号学、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思想与遗产研究、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符号学、信息与传播符号学、符号叙述学与符号学理论新进展、媒介形象与商品符号学、符号学与叙述学理论、艺术与文学符号学、新闻史与传播学、电子媒介与赛博符号学
11
个论域进行了专题研讨。他们在
6
场学术圆桌分会场与
5
场新锐圆桌分会场上分享最近的学术成果,碰撞出最激烈的思想火花。
(图
28
部分学术圆桌分会场现场)
(图
29
部分新锐圆桌分会场现场)
6
场学术圆桌分会场分别以人工智能与数字时代的符号学、艺术与文学符号学、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思想与遗产研究、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符号学、信息与传播符号学、符号叙述学与符号学理论新进展为主题展开学术分享与讨论。
(图
30
部分学术圆桌分会场合照)
5
场新锐圆桌分会场围绕媒介形象与商品符号学、符号学与叙述学理论、艺术与文学符号学、新闻史与传播学、电子媒介与赛博符号学展开,来自国内外各高校的师生分享了自己从各个角度探查文化研究领域的思考和洞见,百花齐放。
(图
31
部分新锐圆桌分会场合照)
分会场中观点激荡,火花四溅,同样让我们见证了符号学研究在我国的深厚底蕴与持续繁荣。
完美收官:大会圆满落下帷幕
最后的会议闭幕式由四川大学饶广祥教授主持,并由各分论坛代表首先发言。随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唐小林教授为大会做学术总结,南京大学丁和根教授代表大会主办方致闭幕辞。
(图
32
饶广祥教授主持大会闭幕式)
(图
33
唐小林教授作大会学术总结)
(图
34
丁和根教授代表大会主办方致闭幕辞)
本次符号学会议汇聚了国内外符号学学术前沿思想,诸位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在会上充分交流思考、碰撞思想火花,提出了一系列符号学新观点新方法,本次大会不失为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符号学的新发展。
文字|陈惠娟 戴思颜
图片|陈惠娟 戴思颜 刘志鑫 邓若曦
柯滢芬 郑思言 郭子涵 俞汶希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
第十三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 (二号通知)
2018-07-11
首届符号传播学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文化与传播符号学高层论坛邀请函
2018-07-13
Welcome to Semiofest 2018,Mumbai
2018-07-27
2018年海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成立大会 暨 “中国海岛/海洋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2018-08-17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8-08-17
“语言传播·国际理解·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 第二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
2018-08-17
“道德视景”与“感时忧国”...
2025-01-10
中性与中国符号学思想史
2025-01-10
《爱情神话》与当代中国爱情电影的创新...
2025-01-10
奥古斯丁符号思想中的意...
2025-01-10
数字亚文化的建构及其价...
2025-01-10
符号的物质性在多模态话语建构中的...
2025-01-10
共游江湖”:武侠游...
2025-01-10
2024年“符拓邦”论坛...
2025-01-09
...
2025-01-09
学者文集(新近更新)
SCHOL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