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侃达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重视“稳”字背后传统产业发展困境的建议》收悉,由衷感谢您对杭州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此件由市经信局主办,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协办。市经信局高度重视,会同协办单位多次会商研究,认真办理推进,现答复如下:

一、传统制造业对杭州发展至关重要

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制造业依然是杭州经济的主要支撑、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推进城市化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富民之源、强市之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杭州考察时所指出:“在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仍然需要工业支撑。即便像杭州这样的省会城市,全省三产最发达的城市,工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在全省工作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制造业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杭州经济的顶梁柱。而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优势制造业,无论从产业生态优化、产业链完善、经济稳增长,还是促进共同富裕等诸多方面考量,仍是杭州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诚然,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下,一些传统行业正经历着破茧的前夜。但是,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言,“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当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谋深谋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大声疾呼并切实转变对传统产业“过时论”“低端论”“低效论”之类“一刀切”的偏面认知,对传统优势产业高看一眼、厚看一分,不断厚植关爱制造业、助力制造业的土壤,营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

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

2019年,市委、市政府发布“新制造业计划”,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政策举措,明确“六倍增”发展目标;2020年,谋划“未来工厂”计划,率先探索实践组织型制造;2021年,印发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全力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面增效;2022年,高规格召开全市经济稳进提质攻坚行动推进会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重磅发布“1+X”政策体系,出台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行动计划等产业专项政策,集中力量、集中要素、集中资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三年领跑全省。一是总体规模新上台阶,全国制造业百强市榜单杭州跃居第4,仅次于深圳、广州、苏州。实现“三个首次突破”: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增速超过GDP增速,为“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规上工业企业首次突破6500家;制造业税收首次突破1000亿元。实现制造业投资595亿元,增长28.4%,列全省第一,为近10年最好水平。二是创新活力愈发强劲。规上工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3.3%,创历史最高水平。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8.8%、增速高于上年12.5%个百分点;规上每亿元营收有效发明专利数180.9件,居全省第一。三是主体活力显著增强。荣盛、恒逸两家传统制造业企业跻身世界500强;新增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家、产品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8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00家,全市总数超1万家。四是发展质效越来越好。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分别实现218.8万元和54.4万元,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连续6年稳步提升。五是绿色转型成效凸显。通过一企一策帮扶改造提升,去年全年盘活低效用地5433.7亩、腾出用能42.3万吨标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至每万元0.45吨标煤,居全省第一,比全省平均低0.29吨标煤/万元。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绿色设计产品18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新增省级绿色低碳园区1个、绿色低碳工厂16家。六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国家营商环境评价18个指标均为“全国标杆”,入选国家首批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全年为企业减负927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收成本80.6元,比全国平均低0.12元,居全国第4位。

三、要稳妥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杭州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无法回避的难题。首先要对传统产业有正确的认知,其次要找准转型升级的路径,再次要集中力量久久为功。结合您在提案中的几点建议,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努力推进这项工作。

(一)突出四个“结合”,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

一是立破结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赋能。先立后破,“立”的重点是要推进传统制造业由外延增长向数字赋能转变,实现产业质效提升。我们将结合杭州数字经济发展的现有优势,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助力模式创新,推动平台型制造,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破中有扶,省市当前正在大力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杭州提出的重点是低效提升。核心是针对高耗低效企业,避免“一刀切”的关停企业,而是以帮扶转型为重点,综合企业用地、用能、产出等情况,按照动态排摸、分类建档、闭环管理的方法,通过搬迁入园、改造提升、兼并重组等方式,按照“一企一策”、对标提升、达标销号的要求全面推进高耗低效企业整治。当然,对于确实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难改造的极少数项目,坚持审慎原则下该整体腾退的仍要推进腾退。腾退的同时对企业主务必要关心关爱、留心留根,积极帮助其再发展。

二是内外结合,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坚持内生培育和外部延伸相结合,支持企业提升自身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大新业态新模式应用,不断抢占国内外市场。一方面在传统优势产业中大力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建立培育库,鼓励企业积极争创政府质量奖,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凸显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助力企业外拓市场,鼓励企业立足自身实际开展以产业整合以及获取关键技术、高端人才、特色品牌、市场渠道为目的的并购重组,不断拓展外部市场。

三是正反结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动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双向发力,加大各类绿色项目政策支持,不断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一方面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推行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性,营造比学赶超的发展氛围;另一方面是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业体系,聚焦产业绿色化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推动园区绿色化转型,推进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全覆盖。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我市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等传统产业的能效水平,实现我市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全部达到相关领域国家标杆标准。

四是加减结合,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不断做好要素服务保障的加法和企业成本负担的减法。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加快“企业码”推广应用,用好“亲清在线”“亲清直播间”等数字化工具,加快政策兑现力度与速度;另一方面要切实轻企业负担,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加大减税降费减租减息减支力度,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接惠及市场主体。今年1至5月,全市为企业减负降本551.42亿元,惠及企业850.1万家次。

(二)以“四新”为载体,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一是构建现代集群“新产业”。围绕纺织服务、化学纤维、食品饮料、橡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以传统产业分行业省级试点为载体,以产业生态圈建设为抓手,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打造一批新星产业集群,加快数字化、服务化、集群化转型,推动特色优势集群建设。

二是培育梯队合理“新主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深化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培育领军型企业、高成长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具备支配地位的链主型企业及领军型企业,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实施兼并重组,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三是推广未来制造“新模式”。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以客户为中心,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开展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交付使用到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维护检修、回收利用等全链条服务,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四是构筑布局合理“新空间”。一方面,我们正在编制《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按照“一园一主业”发展导向,引导全市产业平台实施链主企业培育、产业空间拓展、专业精准招商、创新载体培育、公共服务完善、专项产业基金等6项举措,推动全市园区平台实现主导产业错位发展。另一方面,开展低效工业用地全域治理专项行动,综合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自主、市场主体参与等多种形式,按照“收回再出让一批、技改扩容一批、布局优化置换一批、倒逼转型流转一批”等,加快推动一批老旧工业园区和工业集聚点向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转型,合理提高容积率,打造高端要素集聚优质园区,推动低效工业用地扩容提密、消低增效。

四、要精准务实推进传统产业腾笼换鸟

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杭州发展制造业的资源禀赋较为稀缺,推进传统产业“腾笼换鸟”是转型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中,要切忌“腾空了笼、召不来凤”。

(一)精准施策腾“旧鸟”,从“退企业”到“留企业”。单纯依靠传统产业的整治并不能根本上解决发展动能问题,优存量必须与引增量相结合。腾笼过程中,要避免对企业的“一刀切”,应充分考虑企业诉求,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腾退意愿、综合影响力,量身定制综合方案,因地制宜推进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层次。腾退企业并不是腾退企业家,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家练好内功,提高经营管理和进入新兴领域发展的能力,实现总部回归、优质产业再造、资本再利用。

(二)提高标准筑“新巢”,从“强基础”到“优配套”。破解产业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的现实难题,应该整体谋划功能定位清晰、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产城人文科融合发展新城,努力打造产业层次高、产出效益优的高质量发展平台。只有不断完善医疗、教育、服务等公共配套,持续引进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创新配套,积极塑料区域的文化内核和生态环境优势,才能实现“新巢”吸引“新凤”住。

(三)顺应市场引“新凤”,从“引项目”到“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杭州的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且单个产业项目的建设难以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要以培育产业生态圈为重点,紧紧抓住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既要导入高端要素,也要盘活现有要素,健全资本、技术、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主要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规则,用好亩均效益指挥棒,以精准撬动区域转型、产业提升与技术创新,更好助力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质效提升。

再次感谢您对杭州制造业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与建议。

联系人:产业转型升级处沈毅,电话:85257150。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