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

专论

  • 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潜力及其学术意义——兼议诸位汉学家的理论与方法启迪

    张志刚;

    何谓“民间信仰”,堪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最大的一笔传统文化糊涂账”,这便使如何认识“民间信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道老大难问题”。毋庸讳言,强烈贬斥民间信仰的理论倾向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存在久矣,其始作俑者恐怕要远究到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所输入“西方一神论宗教观”。因而,若能破除此种外来宗教观的偏颇影响,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提炼海内外学者的先进研究成果,尤其是潜心中国宗教研究的诸位汉学家的理论与方法启迪,可使人重新认识到,古往今来遍布中国乡土的民间信仰及其祭拜活动,深植于“崇德报功”的素朴观念或称“原生态信仰”,其主要社会功能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若能着眼其“典型和主流”、发掘其“底色与本性”,不但可重估中国民间信仰,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宗教文化特质,且能在基础理论上有所突破,对国际宗教学界现行的相关概念、理论与方法有所修正、补充或升华。

    2023年02期 No.35 5-14+155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279K] [下载次数: 456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2 ] |[阅读次数: 0 ]
  • 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潜力及其学术意义——兼议诸位汉学家的理论与方法启迪

    张志刚;

    何谓“民间信仰”,堪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最大的一笔传统文化糊涂账”,这便使如何认识“民间信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道老大难问题”。毋庸讳言,强烈贬斥民间信仰的理论倾向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存在久矣,其始作俑者恐怕要远究到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所输入“西方一神论宗教观”。因而,若能破除此种外来宗教观的偏颇影响,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提炼海内外学者的先进研究成果,尤其是潜心中国宗教研究的诸位汉学家的理论与方法启迪,可使人重新认识到,古往今来遍布中国乡土的民间信仰及其祭拜活动,深植于“崇德报功”的素朴观念或称“原生态信仰”,其主要社会功能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若能着眼其“典型和主流”、发掘其“底色与本性”,不但可重估中国民间信仰,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宗教文化特质,且能在基础理论上有所突破,对国际宗教学界现行的相关概念、理论与方法有所修正、补充或升华。

    2023年02期 No.35 5-14+155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279K] [下载次数: 456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2 ] |[阅读次数: 0 ]

特约栏目:与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对话

  • 特约栏目:与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对话

    詹福瑞;

    <正>主持人按语:中国人虽有修史的悠久传统,文学史却是舶来品。最早的中国文学史,不是出自中国人,而是外国人。1880年就有了俄国汉学家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而更早还可上推到德国汉学家肖特1854年出版的《中国文学论纲》。日本最早的中国文学史也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初。1881年,

    2023年02期 No.35 15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342K] [下载次数: 183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特约栏目:与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对话

    詹福瑞;

    <正>主持人按语:中国人虽有修史的悠久传统,文学史却是舶来品。最早的中国文学史,不是出自中国人,而是外国人。1880年就有了俄国汉学家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而更早还可上推到德国汉学家肖特1854年出版的《中国文学论纲》。日本最早的中国文学史也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初。1881年,

    2023年02期 No.35 15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342K] [下载次数: 183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被揭示的与被遮蔽的——读《剑桥中国文学史》

    左东岭;

    <正>自民国初年始,已有近千部的文学史著作问世,尽管水平高低与编写体例并不完全相同,但给人的感觉是重复者居多。打开这些文学史的目录,从章节设计到时段划分,甚至进入文学史的作家作品,皆大同小异。尽管目前还有不少人对于编写文学史兴趣不减,但真正能够跳出窠臼而自出新意者实为凤毛麟角。然而,《剑桥中国文学史》却是一部值得关注与讨论的文学史著作。

    2023年02期 No.35 16-23+2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490K] [下载次数: 496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被揭示的与被遮蔽的——读《剑桥中国文学史》

    左东岭;

    <正>自民国初年始,已有近千部的文学史著作问世,尽管水平高低与编写体例并不完全相同,但给人的感觉是重复者居多。打开这些文学史的目录,从章节设计到时段划分,甚至进入文学史的作家作品,皆大同小异。尽管目前还有不少人对于编写文学史兴趣不减,但真正能够跳出窠臼而自出新意者实为凤毛麟角。然而,《剑桥中国文学史》却是一部值得关注与讨论的文学史著作。

    2023年02期 No.35 16-23+2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490K] [下载次数: 496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剑桥中国文学史》三个“追求”——以“元明清”文学史撰写为中心

    杜桂萍;

    <正>自2010年出版以来,孙康宜、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一直作为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著述的最新成果受到关注。2013年其中文版面世,则意味着借助这一载体开启了更具深度的中西汉学世界的当代学术对话。十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充分展示了这部文学史著作独特的书写形态和历史叙事方式的巨大影响,为中国学者了解“他者”和进行“自我”审视都打开了一个日新的视野。

    2023年02期 No.35 24-29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045K] [下载次数: 355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剑桥中国文学史》三个“追求”——以“元明清”文学史撰写为中心

    杜桂萍;

    <正>自2010年出版以来,孙康宜、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一直作为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著述的最新成果受到关注。2013年其中文版面世,则意味着借助这一载体开启了更具深度的中西汉学世界的当代学术对话。十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充分展示了这部文学史著作独特的书写形态和历史叙事方式的巨大影响,为中国学者了解“他者”和进行“自我”审视都打开了一个日新的视野。

    2023年02期 No.35 24-29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045K] [下载次数: 355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远读”的选择与比较的意义——《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读后

    杨慧林;

    <正>近年有三部英文版《中国文学史》先后被译为中文。~((1))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编辑“牛津通识读本”(Very Short Introductions),凡300种,从非洲历史到美国移民,从无政府主义到埃及神话,几乎无所不包。桑禀华(Sabina Knight)的《中国文学》亦于2012年列入这套丛书出版。该书正文仅120页,却已从先秦写到一位出生于1972年的旅美女作家,确属very short。~((2))《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篇幅是其十倍以上,

    2023年02期 No.35 30-34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900K] [下载次数: 290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远读”的选择与比较的意义——《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读后

    杨慧林;

    <正>近年有三部英文版《中国文学史》先后被译为中文。~((1))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编辑“牛津通识读本”(Very Short Introductions),凡300种,从非洲历史到美国移民,从无政府主义到埃及神话,几乎无所不包。桑禀华(Sabina Knight)的《中国文学》亦于2012年列入这套丛书出版。该书正文仅120页,却已从先秦写到一位出生于1972年的旅美女作家,确属very short。~((2))《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篇幅是其十倍以上,

    2023年02期 No.35 30-34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900K] [下载次数: 290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中国经典在海外

  • 百年西行路:《西游记》德语译介研究

    胡清韵;谭渊;

    自20世纪初《西游记》德语节译本出版到2016年首部全译本的面世,《西游记》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历经了百年的嬗变。本文对最具代表性的节译本、转译本以及德语全译本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深度考察了各个译本的翻译特点,以期对《西游记》在德语世界的传播与翻译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本文所列举的四个德语译本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译者个人风格,《西游记》在德语世界的整体翻译传播历程亦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首先从译介目的上来说,由最初的“中国兴趣”阶段逐步走向深入,译介的焦点也从故事情节的传达转向了深层文化内涵的输出;其次从译者、译本变迁发展的角度而言,完成了经传教士到专业汉学家的转变,德译《西游记》也历经了由神话传说故事到严肃文学地位确立的漫长过程;最后从典籍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视角来看,《西游记》的德语漫游历程也正可谓是中国文学百年西传史的缩影,而其中汉学家林小发的全译本不仅填补了德语世界的“西游”空缺,更逐步构建了“文化中国”的域外形象。

    2023年02期 No.35 35-43+155-156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251K] [下载次数: 490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百年西行路:《西游记》德语译介研究

    胡清韵;谭渊;

    自20世纪初《西游记》德语节译本出版到2016年首部全译本的面世,《西游记》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历经了百年的嬗变。本文对最具代表性的节译本、转译本以及德语全译本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深度考察了各个译本的翻译特点,以期对《西游记》在德语世界的传播与翻译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本文所列举的四个德语译本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译者个人风格,《西游记》在德语世界的整体翻译传播历程亦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首先从译介目的上来说,由最初的“中国兴趣”阶段逐步走向深入,译介的焦点也从故事情节的传达转向了深层文化内涵的输出;其次从译者、译本变迁发展的角度而言,完成了经传教士到专业汉学家的转变,德译《西游记》也历经了由神话传说故事到严肃文学地位确立的漫长过程;最后从典籍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视角来看,《西游记》的德语漫游历程也正可谓是中国文学百年西传史的缩影,而其中汉学家林小发的全译本不仅填补了德语世界的“西游”空缺,更逐步构建了“文化中国”的域外形象。

    2023年02期 No.35 35-43+155-156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251K] [下载次数: 490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杜德桥及其《醒世姻缘传》研究

    钱礼翔;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对中国古典小说《醒世姻缘传》的研究别开蹊径,可以作为我国学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他山之石。他的成就在于:第一,运用历史眼光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将文学作品《醒世姻缘传》看作历史文献,深入解读文本背后社会史、宗教史的内涵;第二,从文本的内部声音和外在观察两个向度,重点阅读《醒世姻缘传》中“泰山进香”回目,探讨了泰山进香史、宗教组织、财务与后勤、游山、个人动机与家庭紧张等方面的内容;第三,为国内外学者提供新的思路,启发人们将《醒世姻缘传》从文学文本转变到社会文本研读。

    2023年02期 No.35 44-49+156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 270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杜德桥及其《醒世姻缘传》研究

    钱礼翔;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对中国古典小说《醒世姻缘传》的研究别开蹊径,可以作为我国学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他山之石。他的成就在于:第一,运用历史眼光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将文学作品《醒世姻缘传》看作历史文献,深入解读文本背后社会史、宗教史的内涵;第二,从文本的内部声音和外在观察两个向度,重点阅读《醒世姻缘传》中“泰山进香”回目,探讨了泰山进香史、宗教组织、财务与后勤、游山、个人动机与家庭紧张等方面的内容;第三,为国内外学者提供新的思路,启发人们将《醒世姻缘传》从文学文本转变到社会文本研读。

    2023年02期 No.35 44-49+156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 270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汉魏六朝赋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研究

    蒋哲杰;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赋开始受到英语世界的关注,尤其是汉魏六朝的作品已累积了丰富的译本与研究成果。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分析不同时期的译介作家和作品以及译者情况,并从专著与期刊论文、博士论文和二手研究著作等方面归纳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从整体上呈现英语赋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为国内学界提供借鉴。

    2023年02期 No.35 50-59+156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878K] [下载次数: 261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2 ] |[阅读次数: 0 ]
  • 汉魏六朝赋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研究

    蒋哲杰;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赋开始受到英语世界的关注,尤其是汉魏六朝的作品已累积了丰富的译本与研究成果。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分析不同时期的译介作家和作品以及译者情况,并从专著与期刊论文、博士论文和二手研究著作等方面归纳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从整体上呈现英语赋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为国内学界提供借鉴。

    2023年02期 No.35 50-59+156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878K] [下载次数: 261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2 ] |[阅读次数: 0 ]

文明互鉴

  • 利安当与“中国礼仪之争”

    罗莹;

    “中国礼仪之争”是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围绕中国礼仪的合法性问题,多个来华天主教修会、罗马教廷、清廷乃至法国启蒙思想界都卷入这一旷日持久的争议之中。本文拟以在“礼仪之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托钵会士利安当在华活动为线索,一方面聚焦于反对耶稣会文化适应政策的一派来反思这一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另一方面基于利安当主要的中外文著述来考察其儒学观的转变,试图厘清他与同为反对派的龙华民之间观点的差异及其来华后期向“利玛窦路线”的靠拢,以期进一步揭示对中国礼仪持不同立场的来华传教士之间,既存在有目共睹的批评斗争,又在中国汉语神学的术语建构及书写践行上保持着密切合作。

    2023年02期 No.35 60-66+156-157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 371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利安当与“中国礼仪之争”

    罗莹;

    “中国礼仪之争”是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围绕中国礼仪的合法性问题,多个来华天主教修会、罗马教廷、清廷乃至法国启蒙思想界都卷入这一旷日持久的争议之中。本文拟以在“礼仪之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托钵会士利安当在华活动为线索,一方面聚焦于反对耶稣会文化适应政策的一派来反思这一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另一方面基于利安当主要的中外文著述来考察其儒学观的转变,试图厘清他与同为反对派的龙华民之间观点的差异及其来华后期向“利玛窦路线”的靠拢,以期进一步揭示对中国礼仪持不同立场的来华传教士之间,既存在有目共睹的批评斗争,又在中国汉语神学的术语建构及书写践行上保持着密切合作。

    2023年02期 No.35 60-66+156-157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 371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16世纪中国地图的欧洲传播

    周蓓;

    在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地图是交通航路的指南,也是了解彼此最直观和便捷的途径。16世纪,伴随西方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中国地图和地理书籍通过军事人员、商人、使节、传教士传入欧洲。它们在欧洲的传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葡萄牙、西班牙对中国的军事征服政策和商业往来,也揭示了中国与欧洲文明早期交往中的不同认知。

    2023年02期 No.35 67-74+157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 252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16世纪中国地图的欧洲传播

    周蓓;

    在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地图是交通航路的指南,也是了解彼此最直观和便捷的途径。16世纪,伴随西方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中国地图和地理书籍通过军事人员、商人、使节、传教士传入欧洲。它们在欧洲的传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葡萄牙、西班牙对中国的军事征服政策和商业往来,也揭示了中国与欧洲文明早期交往中的不同认知。

    2023年02期 No.35 67-74+157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 252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缘结中欧:沈福宗生平行迹新研

    赵晶;史伟东;

    沈福宗是清初随耶稣会士柏应理访欧的中国人,访欧期间他与欧洲王室及文化学者有过深入交往,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梳理欧洲所藏沈福宗、鲁日满材料,发现沈福宗早年曾是鲁日满常熟教堂中的辅祭男孩及书童,鲁日满去世后跟随柏应理;沈福宗家庭应属于社会下层,而非名医世家;赴欧前,沈福宗接受过零散的教会教育,具备了一定的中文读写能力,但并未接受过严格而系统的中文教育。

    2023年02期 No.35 75-85+157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504K] [下载次数: 156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缘结中欧:沈福宗生平行迹新研

    赵晶;史伟东;

    沈福宗是清初随耶稣会士柏应理访欧的中国人,访欧期间他与欧洲王室及文化学者有过深入交往,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梳理欧洲所藏沈福宗、鲁日满材料,发现沈福宗早年曾是鲁日满常熟教堂中的辅祭男孩及书童,鲁日满去世后跟随柏应理;沈福宗家庭应属于社会下层,而非名医世家;赴欧前,沈福宗接受过零散的教会教育,具备了一定的中文读写能力,但并未接受过严格而系统的中文教育。

    2023年02期 No.35 75-85+157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504K] [下载次数: 156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中日学界关于中国金文研究的互动

    李无未;周士瑶;

    贝塚茂树与白川静分别写有金文学史,力图客观而全景式地展现金文学发展史,并无“国别”与“域别”之分,但他们站在日本学者的立场,“隐形”地流露日本化中国金文学史的意识。白川静认为,郭沫若运用考古学研究方法研究古文字,明显受到滨田耕作《泉屋清赏》商周铜器“形态样式”理论与考释方法影响。本文从梅原末治等与郭沫若、容庚的学术互动,以及滨田耕作、梅原末治金文学贡献谈起,力图缕清中日之间的这种学术关系,并对中日近现代古文字学术关系史研究提出个人的看法。

    2023年02期 No.35 86-94+157-158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140K] [下载次数: 154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1 ] |[阅读次数: 0 ]
  • 中日学界关于中国金文研究的互动

    李无未;周士瑶;

    贝塚茂树与白川静分别写有金文学史,力图客观而全景式地展现金文学发展史,并无“国别”与“域别”之分,但他们站在日本学者的立场,“隐形”地流露日本化中国金文学史的意识。白川静认为,郭沫若运用考古学研究方法研究古文字,明显受到滨田耕作《泉屋清赏》商周铜器“形态样式”理论与考释方法影响。本文从梅原末治等与郭沫若、容庚的学术互动,以及滨田耕作、梅原末治金文学贡献谈起,力图缕清中日之间的这种学术关系,并对中日近现代古文字学术关系史研究提出个人的看法。

    2023年02期 No.35 86-94+157-158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140K] [下载次数: 154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1 ] |[阅读次数: 0 ]

汉学家专页

  • 福开森金石交游考

    时文甲;

    美籍汉学家福开森在金石研究上成就卓著,这离不开其与中国学人的交流切磋。本文通过对日记、书信、档案等文献的梳理,揭示了晚清时缪荃孙、端方在金石方面对福开森的影响,并考察了民国时福开森与王国维、陈垣、容庚、陈邦福、关百益、郭沫若等金石学者的切磋交流。

    2023年02期 No.35 95-103+158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183K] [下载次数: 232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福开森金石交游考

    时文甲;

    美籍汉学家福开森在金石研究上成就卓著,这离不开其与中国学人的交流切磋。本文通过对日记、书信、档案等文献的梳理,揭示了晚清时缪荃孙、端方在金石方面对福开森的影响,并考察了民国时福开森与王国维、陈垣、容庚、陈邦福、关百益、郭沫若等金石学者的切磋交流。

    2023年02期 No.35 95-103+158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183K] [下载次数: 232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韩国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接受与研究——访韩国汉学家洪昔杓

    李杨;洪昔杓;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洪昔杓教授是知名的汉学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及鲁迅研究,现已当选为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著有《于天上看见深渊——鲁迅的文学与精神》(Book Korea出版社,2005年)、《现代中国:断裂与连续》(图书出版善学社,2005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梨花女子大学出版社,2009年)、《中国现代学术兴起与学术文化话语》(Book Korea出版社,2012年)、《现代韩中交流的起源》(梨花女子大学出版社,2015年)、《鲁迅与近代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出版社,2017年)等专著,同时翻译鲁迅《坟》(2001年)、《阿Q正传》(2003年)、《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005年)、《汉文学史纲要》(2003年)等作品,并参与到韩文版《鲁迅全集》(Greenbi出版社,2016年)的翻译工作中,另在中国《鲁迅研究月刊》《上海鲁迅研究》《学术月刊》《东疆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2019年10月28日,笔者借南京大学召开“当代文学创作与新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围绕着“韩国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洪昔杓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希望以此加强中国学界对韩国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情况的了解。文字据录音整理,并经洪昔杓先生审订。

    2023年02期 No.35 104-108+103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997K] [下载次数: 208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1 ] |[阅读次数: 0 ]
  • 韩国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接受与研究——访韩国汉学家洪昔杓

    李杨;洪昔杓;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洪昔杓教授是知名的汉学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及鲁迅研究,现已当选为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著有《于天上看见深渊——鲁迅的文学与精神》(Book Korea出版社,2005年)、《现代中国:断裂与连续》(图书出版善学社,2005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梨花女子大学出版社,2009年)、《中国现代学术兴起与学术文化话语》(Book Korea出版社,2012年)、《现代韩中交流的起源》(梨花女子大学出版社,2015年)、《鲁迅与近代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出版社,2017年)等专著,同时翻译鲁迅《坟》(2001年)、《阿Q正传》(2003年)、《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005年)、《汉文学史纲要》(2003年)等作品,并参与到韩文版《鲁迅全集》(Greenbi出版社,2016年)的翻译工作中,另在中国《鲁迅研究月刊》《上海鲁迅研究》《学术月刊》《东疆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2019年10月28日,笔者借南京大学召开“当代文学创作与新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围绕着“韩国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洪昔杓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希望以此加强中国学界对韩国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情况的了解。文字据录音整理,并经洪昔杓先生审订。

    2023年02期 No.35 104-108+103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997K] [下载次数: 208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1 ] |[阅读次数: 0 ]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 英国来华传教士沙修道《谚语丛话》初探

    卞浩宇;

    《谚语丛话》系英国来华传教士沙修道编写的一部有关汉语谚语的论著。全书共收录汉语谚语2720句,所有谚语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编排。作者在书中系统论述了汉语谚语的数量、来源、形式、特征及用途。除此之外,在汉语谚语英译方面,作者并非只采用单一的直译法,而是根据汉语谚语本身的含义及特征选择相应译法,这也使得全书翻译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谚语丛话》不仅对当时来华西人汉语学习与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对当前汉语谚语英译研究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亦具有相当的历史借鉴意义。

    2023年02期 No.35 109-115+158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355K] [下载次数: 232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1 ] |[阅读次数: 0 ]
  • 英国来华传教士沙修道《谚语丛话》初探

    卞浩宇;

    《谚语丛话》系英国来华传教士沙修道编写的一部有关汉语谚语的论著。全书共收录汉语谚语2720句,所有谚语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编排。作者在书中系统论述了汉语谚语的数量、来源、形式、特征及用途。除此之外,在汉语谚语英译方面,作者并非只采用单一的直译法,而是根据汉语谚语本身的含义及特征选择相应译法,这也使得全书翻译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谚语丛话》不仅对当时来华西人汉语学习与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对当前汉语谚语英译研究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亦具有相当的历史借鉴意义。

    2023年02期 No.35 109-115+158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355K] [下载次数: 232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1 ] |[阅读次数: 0 ]
  • 《中国丛报》汉语学习篇目整理与分析

    施正宇;邹王番;房磊;陈韬瑞;

    《中国丛报》是清代来华西方人创办的英文期刊,其中刊载了86篇涉及汉语学习的文章,内容包括语言学习政策、语体和语用、语言要素学习、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汉语学习用书、中文教育机构与汉语教师、汉语学习人物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的重要历史文献。为此,笔者尝试对《中国丛报》中的汉语学习文章及其撰稿人进行梳理,以期全面考察《中国丛报》汉语学习文章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他们的历史贡献。

    2023年02期 No.35 116-123+158-159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212K] [下载次数: 305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1 ] |[阅读次数: 0 ]
  • 《中国丛报》汉语学习篇目整理与分析

    施正宇;邹王番;房磊;陈韬瑞;

    《中国丛报》是清代来华西方人创办的英文期刊,其中刊载了86篇涉及汉语学习的文章,内容包括语言学习政策、语体和语用、语言要素学习、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汉语学习用书、中文教育机构与汉语教师、汉语学习人物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的重要历史文献。为此,笔者尝试对《中国丛报》中的汉语学习文章及其撰稿人进行梳理,以期全面考察《中国丛报》汉语学习文章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他们的历史贡献。

    2023年02期 No.35 116-123+158-159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212K] [下载次数: 305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1 ] |[阅读次数: 0 ]

国别汉学研究

  • 朝鲜朝初期文人群体的唐宋诗观研究

    朴哲希;

    唐诗与宋诗的分别传入,使朝鲜诗坛掀起了对唐宋诗审美特征、取法侧重的讨论。总体而言,朝鲜文人群体对唐宋诗的认识与取舍并非绝对地“宗唐”或“崇宋”,往往具有唐宋兼学和交融的特质。即,唐宋诗同为最高典范,文人学诗需在唐宋之域内。但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他们对唐风宋韵的理解不断深化,遂提出以“气”来分唐界宋,且其诗文作品亦呈现出不同的创作倾向。之后,随着海东江西诗派等学宋派以及南孝温、金时习、金净、李胄等学唐先驱的出现,朝鲜朝文人对唐宋诗态度的转变在15世纪末逐渐凸显出来,其围绕应当“学唐”还是“学宋”见解各异,争执不休,为朝鲜朝中期“唐宋诗之争”的正式形成奠定基础。

    2023年02期 No.35 124-130+159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107K] [下载次数: 248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朝鲜朝初期文人群体的唐宋诗观研究

    朴哲希;

    唐诗与宋诗的分别传入,使朝鲜诗坛掀起了对唐宋诗审美特征、取法侧重的讨论。总体而言,朝鲜文人群体对唐宋诗的认识与取舍并非绝对地“宗唐”或“崇宋”,往往具有唐宋兼学和交融的特质。即,唐宋诗同为最高典范,文人学诗需在唐宋之域内。但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他们对唐风宋韵的理解不断深化,遂提出以“气”来分唐界宋,且其诗文作品亦呈现出不同的创作倾向。之后,随着海东江西诗派等学宋派以及南孝温、金时习、金净、李胄等学唐先驱的出现,朝鲜朝文人对唐宋诗态度的转变在15世纪末逐渐凸显出来,其围绕应当“学唐”还是“学宋”见解各异,争执不休,为朝鲜朝中期“唐宋诗之争”的正式形成奠定基础。

    2023年02期 No.35 124-130+159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107K] [下载次数: 248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东洋史学与日本汉学关系概述

    赵薇;

    日本东洋史学不是日本汉学,也不是日本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自然发展阶段。日本学界努力归入东洋学体系的明治以后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实际至少包含了“东洋学”与“支那学”两条线索,而东洋史学是东洋学的主要内容。从学科、学会、学报和学派视角建立的基础认知出发,可以看到日本东洋史学是一种从支撑框架到讨论方法再到研究立场上全新的中国历史文化观察系统。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批判”上,日本东洋史学与“支那学”思维一致,同时包含了明确的文化甚至政治诉求。

    2023年02期 No.35 131-136+159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 343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东洋史学与日本汉学关系概述

    赵薇;

    日本东洋史学不是日本汉学,也不是日本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自然发展阶段。日本学界努力归入东洋学体系的明治以后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实际至少包含了“东洋学”与“支那学”两条线索,而东洋史学是东洋学的主要内容。从学科、学会、学报和学派视角建立的基础认知出发,可以看到日本东洋史学是一种从支撑框架到讨论方法再到研究立场上全新的中国历史文化观察系统。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批判”上,日本东洋史学与“支那学”思维一致,同时包含了明确的文化甚至政治诉求。

    2023年02期 No.35 131-136+159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 343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文献与书评

  • 高母羡《辩正教真传实录》文本探源

    周旋;

    《辩正教真传实录》是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高母羡于1588年5月跨越太平洋抵达菲律宾马尼拉之后,为了向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侨传教,他专门用中文写的一本教理问答书。本书通过中方学者和西方传教士一问一答的模式展开叙述,后因作者出使日本时的意外死亡而搁置。本文为高母羡《辩正教真传实录》的来源研究:一是通过书中中文经典的引用和作者中文学习情况的对比,探讨高母羡是否为本书唯一作者的可能性;二是通过对比《辩正教真传实录》与《圣灵表征之引言》,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2023年02期 No.35 137-146+159-160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252K] [下载次数: 103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高母羡《辩正教真传实录》文本探源

    周旋;

    《辩正教真传实录》是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高母羡于1588年5月跨越太平洋抵达菲律宾马尼拉之后,为了向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侨传教,他专门用中文写的一本教理问答书。本书通过中方学者和西方传教士一问一答的模式展开叙述,后因作者出使日本时的意外死亡而搁置。本文为高母羡《辩正教真传实录》的来源研究:一是通过书中中文经典的引用和作者中文学习情况的对比,探讨高母羡是否为本书唯一作者的可能性;二是通过对比《辩正教真传实录》与《圣灵表征之引言》,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2023年02期 No.35 137-146+159-160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252K] [下载次数: 103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考狄与侨居地汉学——兼评中华书局版《西人论中国书目》

    王国强;

    考狄是侨居地汉学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是沟通侨居地汉学法国和英美两大主要流派的桥梁。考狄编写的《西人论中国书目》一书,对于侨居地汉学研究而言,具有奠定概念基础、提供研究指南和保存珍贵史料等重要作用。

    2023年02期 No.35 147-150+160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085K] [下载次数: 195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考狄与侨居地汉学——兼评中华书局版《西人论中国书目》

    王国强;

    考狄是侨居地汉学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是沟通侨居地汉学法国和英美两大主要流派的桥梁。考狄编写的《西人论中国书目》一书,对于侨居地汉学研究而言,具有奠定概念基础、提供研究指南和保存珍贵史料等重要作用。

    2023年02期 No.35 147-150+160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2085K] [下载次数: 195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编后记

  • 作为观念与方法的他者之思

    任大援;

    <正>每当编完一期杂志、拜读了编辑部同仁所写的复读笔记,掩卷而思之时,常常有收获和疑惑交织的感觉。但仔细思量,所谓“收获”的部分,往往是和自己的思维逻辑“合拍”的地方;所谓“疑惑”,则往往是和自己的思维习惯“不合”的地方。这也是读“汉学”(中国学)研究著述时常有的境况。因为“所疑”的对象是“他者之思”,

    2023年02期 No.35 151-152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 103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作为观念与方法的他者之思

    任大援;

    <正>每当编完一期杂志、拜读了编辑部同仁所写的复读笔记,掩卷而思之时,常常有收获和疑惑交织的感觉。但仔细思量,所谓“收获”的部分,往往是和自己的思维逻辑“合拍”的地方;所谓“疑惑”,则往往是和自己的思维习惯“不合”的地方。这也是读“汉学”(中国学)研究著述时常有的境况。因为“所疑”的对象是“他者之思”,

    2023年02期 No.35 151-152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 103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戴逸教授为《国际汉学》题词

    戴逸;

    <正>清朝历史与以往的朝代不一样,它自始至终与世界保持着联系,我们必须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观察中国,必须了解当时西方人对中国写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2023年02期 No.35 4+3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 60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戴逸教授为《国际汉学》题词

    戴逸;

    <正>清朝历史与以往的朝代不一样,它自始至终与世界保持着联系,我们必须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观察中国,必须了解当时西方人对中国写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2023年02期 No.35 4+3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 60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教廷特使多罗与中梵早期关系(1622—1742)》中的教廷特使多罗简介

    张西平;

    <正>意大利教廷特使多罗(Charles 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 1668—1710)是近代早期教廷首位访华特使,也是中西交流史上分水岭式的人物。他于1702年离开罗马,1705年抵达北京,1710年卒于澳门。教廷遣使旨在加强与中国的对话,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因此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2023年02期 No.35 29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 51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教廷特使多罗与中梵早期关系(1622—1742)》中的教廷特使多罗简介

    张西平;

    <正>意大利教廷特使多罗(Charles 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 1668—1710)是近代早期教廷首位访华特使,也是中西交流史上分水岭式的人物。他于1702年离开罗马,1705年抵达北京,1710年卒于澳门。教廷遣使旨在加强与中国的对话,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因此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2023年02期 No.35 29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 51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教廷特使多罗与中梵早期关系(1622—1742)》作者张锐简介

    张西平;

    <正>张锐,意大利罗马大学历史文化宗教系欧洲史专业博士,罗马大学国际合作与发展专业(跨学科班)硕士、学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晨晖学者,兼任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长期关注意大利与梵蒂冈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23年02期 No.35 66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 44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教廷特使多罗与中梵早期关系(1622—1742)》作者张锐简介

    张西平;

    <正>张锐,意大利罗马大学历史文化宗教系欧洲史专业博士,罗马大学国际合作与发展专业(跨学科班)硕士、学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晨晖学者,兼任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长期关注意大利与梵蒂冈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23年02期 No.35 66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 44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教廷特使多罗与中梵早期关系(1622—1742)》介绍

    张西平;

    <正>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青年教师张锐博士的意大利文新著《教廷特使多罗与中梵早期关系(1622—1742)》(La missione del primo Legato pontificio Maillard de Tournon:all’origine delle relazioni tra Santa Sede e Cina)于2022年由乌尔班大学出版社(Urbaniana University Press)出版。该书展现了许多新的西文史料,从多罗的书信手稿、履职经历、18世纪教廷内部文献《多罗枢机使团史》(至今尚未完整公开)手稿等资料着手,

    2023年02期 No.35 154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 59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教廷特使多罗与中梵早期关系(1622—1742)》介绍

    张西平;

    <正>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青年教师张锐博士的意大利文新著《教廷特使多罗与中梵早期关系(1622—1742)》(La missione del primo Legato pontificio Maillard de Tournon:all’origine delle relazioni tra Santa Sede e Cina)于2022年由乌尔班大学出版社(Urbaniana University Press)出版。该书展现了许多新的西文史料,从多罗的书信手稿、履职经历、18世纪教廷内部文献《多罗枢机使团史》(至今尚未完整公开)手稿等资料着手,

    2023年02期 No.35 154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 59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海外汉学新书介绍

    巴佩兰;

    <正>德国学者柯蓝霓(Claudia von Collani)用德文撰写的《〈天学本义〉的本义:白晋(Joachim Bouvet 1656—1730)在中国早期的传教神学——拉丁文版本的分析、转录和翻译》[Der ursprüngliche Sinn der Himmelslehre(Tianxue benyi):Joachim Bouvets (1656—1730) frühe Missionstheologie in China Analyse, Transkription undübersetzung der lateinischen Fassungen]一书重点介绍了17—18世纪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中一部最引人入胜的文本——《天学本义》。《天学本义》是由耶稣会士白晋在中国奉教士人协助下用中文撰写的,

    2023年02期 No.35 160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 143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海外汉学新书介绍

    巴佩兰;

    <正>德国学者柯蓝霓(Claudia von Collani)用德文撰写的《〈天学本义〉的本义:白晋(Joachim Bouvet 1656—1730)在中国早期的传教神学——拉丁文版本的分析、转录和翻译》[Der ursprüngliche Sinn der Himmelslehre(Tianxue benyi):Joachim Bouvets (1656—1730) frühe Missionstheologie in China Analyse, Transkription undübersetzung der lateinischen Fassungen]一书重点介绍了17—18世纪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中一部最引人入胜的文本——《天学本义》。《天学本义》是由耶稣会士白晋在中国奉教士人协助下用中文撰写的,

    2023年02期 No.35 160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 143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本刊编委简介

    <正>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已出版专著《秦交通史》《秦汉海洋文化研究》《秦汉称谓研究》《秦汉文化风景》《清代海外竹枝词》(合辑)等50余种,译著《文明的生态史观》《能够思想的苇草》《宗教人类学》(合译)等7种。其中《秦汉称谓研究》《秦汉文化风景》分别出版英文版、俄文版,

    2023年02期 No.35 161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540K] [下载次数: 66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本刊编委简介

    <正>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已出版专著《秦交通史》《秦汉海洋文化研究》《秦汉称谓研究》《秦汉文化风景》《清代海外竹枝词》(合辑)等50余种,译著《文明的生态史观》《能够思想的苇草》《宗教人类学》(合译)等7种。其中《秦汉称谓研究》《秦汉文化风景》分别出版英文版、俄文版,

    2023年02期 No.35 161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读] [ 下载 540K] [下载次数: 66 ] |[网刊下载次数: 0 ] |[引用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