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历史沿革

1925年,在无城后新街沙氏宗祠创办无为县初级中学,为县级初级中学。
1928年,迁往无城东门刘家公馆。
1930年,迁往无城观震潮(即今无为一中校址)。
1938年,迁往开城桥徐家新屋(借四维小学校舍)。
1939年,迁往无城绣溪(租王家公馆李氏宗祠暂用)。
1940年,迁往无为南乡黄姑闸。
1942年上半年,先解散了学校,接着在庐江黄泥冈陈祠复校,旋即迁庐江黄泥河镇;秋,由庐江黄泥河镇迁回县内南乡汪田的田埠苏村,冬,再迁至本县与庐江接壤的断腰岭。
1943年,由断腰岭迁至庐江的砖桥。
1944年,由砖桥迁回县内合毛河镇。
1945年,迁回无城黉门。
1946年秋,更名为无为县立中学,增招高中上升为完中。
1949年,更名为安徽无为中学。
1950年,更名为皖北巢湖行政区。
1951年,更名为皖北区无为中学,上升为地区重点中学。
1952年,更名为安徽省无为中学。
1953—1956年,跨黉门与观震潮(即今无为一中)两处。
1955年,上升为省管中学。
1956秋,迁至西寺(内有古塔)即今校址(西大街104号)。
1966年7月,毁古塔,易校名为兴无中学,即今校址。
1968年10月,撤销建制。
1970年11月26日,恢复建制,定名为安徽省无为中学。
1980年,定为县重点中学、地区重点中学。
1987年,上升为副县级建制。
1997年10月7日,确定为巢湖地区规范完中。
2001年,晋升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2013年,获得北京大学授予的“高中校长实名推荐”资格。 [1]
硬件设置

截至2014年1月,学校建筑面积25000多平方米;有逸夫楼、教学楼、办公楼、科学实验楼、图书馆以及学生公寓楼、教师宿舍楼等建筑;设有55个标准教室,其中逸夫楼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教学楼有14个教室配备了以液晶实物投影仪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以及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图书馆藏书近10万册;体育活动场地14500平方米。
办学规模
截至2014年1月,学校占地约160亩。
截至2013年7月,学校设有6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3500余人。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7月,学校专任教师231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75人,一级教师83人,省级教坛新星3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骨干教师13人,教师平均年龄39岁。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由红色背景的椭方形、西寺塔、白色条带、校名和建校时间构成。一条白色条带代表流经县城的河流,表示学校依河而建;西寺塔表示学校依古塔而建(学校于1956秋迁至西寺,寺内有古塔,即今校址)。 [2]
校训
明德 博学 求真 超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