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資本市場
業務的發展,對於
高盛
、
摩根士丹利
、
雷曼
等大型
投資銀行
來說,傳統投行業務(
承銷
和併購重組業務)的收益貢獻度越來越低,大投行更熱衷於像
對沖基金
一樣直接參与市場交易,於是,原來的
企業
客戶變成了今天的交易對手,
咨詢業務
與交易業務之間的
利益衝突
問題日益顯現,而
金融海嘯
的爆發讓這些潛在的衝突進一步暴露。金融危機後,大型
投行
的聲譽一落千丈,高盛等投資銀行飽受客戶質疑,並遭遇
索賠
。在此背景下,精品投行強調的獨立、客觀理念日益受到企業客戶的歡迎。
1、業務聚焦與核心優勢的深度挖掘
成功的精品投行大多聚焦於一項或幾項
核心業務
,並一直圍繞核心業務進行
研發
投入和
收購
擴張,不斷增強
核心競爭力
,使其在核心業務上具有能夠抗衡任何綜合性大投行的
能力
,在此基礎上,優秀的企業再通過對核心優勢的深度挖掘來拓展相關業務線,實現收益來源的多樣化。
如格林希爾只從事併購重組的顧問咨詢業務,而
拉扎德
也只是在併購重組之外,利用其
公司財務
方面的研究優勢發展了
資產管理業務
;Stifel的核心優勢就是良好的研究口碑,以此為突破口,
公司
集中拓展了面向
機構投資人
的銷售交易和麵向
中小企業
的發行承銷業務;至於
傑富瑞集團
,雖然它的業務範圍看上去博而雜,但成長的邏輯始終不變,就是圍繞高收益債、
可轉債
、中小企業股票等
利基市場
,拓展相關的
金融產品
和
金融服務
,包括
做市交易
、
投行業務
、
資產管理
等。
因此,業務聚焦與核心優勢的深度挖掘,是精品投行保持持續
競爭力
和成長空間的主要源泉。
2、利基市場的精准定位
業務聚焦並不必然形成核心優勢,中小投行在資源上無法與大投行抗衡,在大投行競爭激烈的業務領域很難進行有效的
人才
和客戶的爭奪,要想獲得
競爭優勢
,必須精準的選取與自身優勢能力相符合的利基市場。
以傑富瑞為例,其最初的業務就是大宗交易市場(
三級市場
)的撮合服務,以此來規避一二級市場的激烈競爭,後來又拓展了電子交易市場(
四級市場
),成為組合
投資策略
的先鋒,上世紀90年代當眾多投行對高收益債談虎色變時,公司接收了德崇證券的60名
員工
,拓展了高收益債業務,後來又進入了可轉債業務領域,並於2000年後明確定位於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商。其成長歷程就是一個
利基市場
不斷延伸的歷程。
除了傑富瑞,Stifel不僅服務於
財富管理
領域的中低凈值客戶,還通過研究優勢來聯合中小投行服務於中小企業。而那些被傑富瑞、拉扎德、格林希爾收購的某個細分行業里的專業投行,則更是
利基市場
的挖掘者。
綜上,利基市場的精准定位決定著中小投行能否打造核心優勢,而一旦形成
壟斷
優勢,有限的
市場空間
將有效屏蔽跟進者,從而使企業保持持續領先優勢。
3、研究能力或技術平臺的“一招先”
最後,無論是業務聚焦還是利基市場的精確定位,目的都是要打造研究能力或技術平臺的“一招先”優勢。
精品投行很難具有
資本資源
、
客戶資源
或政策資源上的優勢,只能通過集中的研發投入來打造專業領域的優勢,而這個優勢通常是
細分市場
的研究優勢,或IT技術優勢——但只要能夠確實建立起一項核心優勢,精品投行就獲得了資本市場上的立足之地。
當然,大投行可以通過人才挖角來攫取市場優勢,但由於這些利基市場的人才在大投行里通常處於非核心地位,在研發投入和
激勵機制
上也常常被忽視,因此,很多優秀
人才
反倒更傾向於獨立的精品投行。而且,精品投行雖然整體規模不大,但在細分領域的良好聲譽使旗下員工都被標上了專業領域里最優秀人才的標簽,從而擁有了某種專業自豪感。此外,中小投行更靈活、更具創新性和人性化的
企業文化
也成為其培育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重要優勢。
本條目相關文檔
更多相關文檔
本条目相关课程
-
旅游收匯率
-
賽琳
-
管理學
-
周鴻禕
-
賽琳時裝.jpg
-
康波周期
-
信息技術
-
馬化騰
-
零關稅
-
自我決定理論
-
奶頭樂理論
-
蘑菇管理定律
-
猴子管理法則
-
情緒ABC理論
-
垃圾人定律
-
100個最流行的管理辭彙
-
破窗效應
-
INFP
-
SWOT分析模型
-
21天效應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