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兄弟:从南京老门东走出的中国动画大师

中国有名的猴子是哪个?无疑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而提起《西游记》,不管是70后,80后,还是90后,最难以忘记的,就是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和86版的《西游记》。

当然,还有很多人忘不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部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分上下集,上集50分钟,下集70分钟)。片中,上着鹅黄衣、下穿大红裤,腰束虎皮裙,脚蹬黑靴,有着京剧脸谱的孙悟空形象,是几代人难忘的经典。

网上还有一个段子说,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史上最性感的孙悟空”,你看他豹纹短裙、红色丝袜、黑色长筒靴,手里还拿一根钢管。

这部《大闹天宫》的创作者,是在中国动画史上占有宗师级地位的万氏兄弟,而这对万氏兄弟,是南京人的骄傲,他们来自南京城南老门东一个普通绸缎商人家庭。

“万氏兄弟”,主要是指万籁鸣(1900-1997)、万古蟾(1900-1995)、万超尘(1906-1992)三兄弟。有时,也有研究者将万家老四万涤寰加进来,称为“万氏四兄弟”。

万氏兄弟来自南京城南陶家巷一个姓万的人家,后来万家又搬到了城南半边营居住。他们的父亲名叫万宝葵。1900年1月,万宝葵的大儿子、二儿子出生,是一对双胞胎,这就是万籁鸣、万古蟾。

万家兄弟从小就爱听故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们尤其喜欢,童年时,他们就为将来创作《大闹天宫》埋下了伏笔。

万籁鸣万古蟾兄弟小时候在南京读私塾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画画。在私塾里,万籁鸣特别喜欢画马、用剪刀剪马的纸样。

万籁鸣不断地写马、画马、剪马,后来这些马都被他“搬”进了《大闹天宫》,成了弼马温孙悟空管辖下的天马。

万家紧邻着夫子庙。那时的夫子庙,有各种杂耍、卖艺摊子,万氏兄弟大开了眼界,对于木偶戏、走马灯、皮影戏,他们尤其喜爱。在那里,万籁鸣第一次看到了皮影戏《猪八戒背媳妇》。

他晚年回忆,回到家后,他就和弟弟们自制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牛魔王的皮影,借助油灯的微弱灯光,演出过简陋的西游记皮影戏。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万籁鸣万古蟾被父亲送进了南京一所教会小学。在学校里,万家兄弟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洋的画报,看到了上面大量具有卡通雏形的人物形象。万籁鸣临摹了大量卡通形象,初步掌握了卡通的线条、色彩的知识。

在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后,万籁鸣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作,担任教务处缮写员。他的扎实功底,受到时任南高师教务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肯定。

在陶行知的建议下,万籁鸣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到秦淮河边写生。“秦淮河的春天,垂柳袅袅,白鸭扁舟河中游荡;夏天,红的荷花,绿的荷叶,交相辉映‘秋风乍起,吹皱一池碧水;到了冬天,如絮的雪花,飞飞扬扬,染白了整个河岸……”面对这些如画美景,他的画笔一刻不停歇。

1919年,万籁鸣通过自荐,被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部录用,从此离开南京,走上了专业美术创作的队伍。在万籁鸣的影响下,他的三个弟弟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也先后前往上海,从事美术创作。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万氏兄弟就在上海闸北一个亭子间里,试验中国卡通片。1926年,他们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轰动一时。

1941年,万氏兄弟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轰动整个亚洲,其动画艺术不仅是当时亚洲最高的,而且已接近好莱坞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万氏兄弟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动画巨片《大闹天宫》终于问世。

除了《大闹天宫》,《猪八戒吃西瓜》、《济公斗蟋蟀》、《神笔马良》、《渔童》、《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这些让你无法忘却的经典动画片、美术片也是出自万氏兄弟之手。

最近,有规划部门确认,老门东景区北面的箍桶巷31号宅院,就是100年前万氏兄弟住过的房子。

笔者探访了万氏兄弟故居。这是一栋三进的宅子,东西朝向,朝向箍桶巷是大门和斗子墙,大门有简单的门罩,可惜被新建的仿古门头遮蔽。

走进大门,后两进房屋已经被改得很厉害,里面住着十来家租户。残破的雕花门窗,二进背后一个砖雕门头,以及屋内老式的家具,暗示着这曾经是一个殷实之家住过的城南老宅。

此前东南大学团队提出的方案,就提到要把万氏故居打造成 “中国老动画片展馆”。

箍桶巷31号民居 段仁虎 摄

万籁鸣的墓地上,有孙悟空的造型,写着他是“中国动画事业”的创始人。南京人应该为南京出了万氏兄弟这么优秀的动画大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篇文章作者:于峰

经作者授权刊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