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绣春刀》系列第二部《修罗战场》在国内上映,获得不错的票房和赞誉。续作沿袭了第一部对明代末年历史细节和器物的考究,尤其武打场面也基本遵循了明代武术风格和兵器式样。其中以女侠丁白缨为首的戚家军集团,在片中的戏份就颇为出彩。主角沈炼第一次跟丁白缨的交手时,丁见面就斩断了沈的绣春刀。身经百战的沈大惊:这是戚家刀!那么到底戚家刀是一种什么样的刀?跟抗倭名将戚继光又有什么关系呢?

尽管中国历代名将辈出,戚继光却是非常特殊的一名将领。戚在东南沿海成功剿灭倭寇之后,被朝廷派往河北一带镇守北部边防。期间戚家军与蒙古朵颜部爆发多次战斗,在他的指挥下明军一改只能依靠防线固守的被动态势,脱离防线主动与蒙古骑兵进行野战会战。在戚继光创立的车阵、骑阵、步兵阵协同下,戚家军轻松击败曾经在草原上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不仅杀敌无数还生擒了朵颜部首领。万历三年,跟明朝征战数十年的朵颜部被戚家军彻底打服,向明皇室俯首称臣。

四年后,蒙古另一部土蛮在北方崛起,五万骑兵进犯辽东。戚继光率三万明军抗敌,又全歼敌军主力,土蛮部族因伤亡惨重,此后一直无法对明边境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戚继光自领兵以来,成功将明代南方和北方两大主要威胁都彻底消灭,军事成就可与汉代的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

戚家军之所以如此骁勇善战,和戚继光训练有方、积极研究新战术战法有关。戚继光一生戎马,不断改进和推动明军的选拔、训练、装备和战术体制。除了在抗倭战争中创造了鸳鸯阵之外,戚家军在北方抗击蒙古骑兵时的车、马、步协同,开了当时明军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先河,且让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变得不堪一击。

当然,戚家刀也是戚继光的一个伟大创造。在抗倭战争中,戚继光深刻认识到日本刀的精良和犀利,战争结束后他开始研究如何将倭寇的日本刀和刀法用于明军战阵中。

在和倭寇的战斗中,戚继光缴获了一本日本古剑术秘籍《阴流目录》。阴流剑术是日本剑术大师爱州移香斋所创,爱州移香斋将自己的剑术称为“猿飞之术”,剑谱中也以猿人之型作为剑士的形象,所创之剑法动作简洁但凶狠毒辣,在战斗中往往一击必杀。阴流剑术是日本最著名的剑术流派,移香斋大弟子上泉信纲习得阴流剑术后周游列国,击败日本剑豪无数,被足利幕府奉为日本第一剑术高手,号“剑圣”。

上泉信纲的弟子柳生宗严也是第三代剑圣,被后来的德川幕府聘请为首席剑术师范(兵法师范),是江户时代日本剑术第一高手,同样打遍日本无敌手。从爱州移香斋到柳生宗严历经三代,阴流剑术可以说是日本剑术第一门派,戚继光缴获这本日本的无上武林秘籍自然如获至宝,立刻组织明军中的武术家加以学习和破解,并且据此创立了《辛酉刀法》收录于自己的兵法《纪效新书》中,将其推广于军中训练士兵。

客观来说,《辛酉刀法》并不是日本阴流剑术的完全复制版,戚继光在创立这套刀法的时候考虑了明军的特点和主要交战目标,参考了中国武术家的意见,对阴流剑法做出了比较大的改良,并且加长和改良了日本刀,命名为长刀。戚继光所改良的长刀长度超过1.7米,且刀身根部不开刃,可以持握。除了传统日本剑术中的技法之外,辛酉刀法中有持刀身劈砍刺击的动作,类似欧洲十字重剑的用法。此前徐浩峰的电影《倭寇的踪迹》中,主角就有持刀身攻击和防守的动作。之所以做出如此大的改变,一方面是考虑到明军在北方的作战对手为骑兵,加长刀身有助于对抗骑兵。另一方面,持刀身攻击可以增强破甲威力,因为明军的作战对手往往为重甲骑步兵。

绣春刀中所谓的戚家刀,实际上就是这种改良版的日本刀,而戚家刀法也就是从阴流剑术改良而来的辛酉刀法。事实上,辛酉刀法和戚家刀在历史上传播颇广,在明援助朝鲜的抗倭战争中,就被明军传到了朝鲜军中,成为后来朝鲜长刀刀术的鼻祖。现在韩国传统宫廷祭拜仪式中,还有明辛酉刀法的演练过程!电影中再现了部分辛酉刀法,是个颇值得仔细玩味的看点。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