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十岁,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
[9-10]
的要职、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
[11-14]
诸军事(治今四川成都市),并且同时行政上下辖兼督巂、南宁
共计三十六州
,以年纪幼小为由,没有赴任
,遥领职位。益州大都督府贯穿于初唐始终
,其本府下辖州数在不同的史料中有所不同:《旧唐书地理志》上武德九年太宗废益州道行台设益州大都督府时,罗列“益、绵、简、嘉、陵、眉、犍、邛”八个州名却说十州,《寰宇记》卷七十二则补全: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十州,故《旧唐书地理志》所言应无误,或是缺了一个“等”字;再进一步深究《地理志》的记载,贞观二年废濛州重分其下诸县行政归属,翁俊雄的研究统计中也将犍州与眉州合并为一州做计,故益州大都督府下本州行政区划与计数恐是有调整。同时《唐会要》罗列益、绵、邛、眉、雅五个州名却又写八州诸军事同时补上了那个“等”,但是《唐会要》原文却在此处写“贞观二年五月,吴王恪……”,可见这条资料上着笔之粗糙;最后是李恪墓志“仍授大都督益简绵嘉邛隆六州诸军事益州刺史”,从李恪墓志盖"李君“和志文”以国公礼“,可知李恪这方墓志当为其被害时所写,且参考志文其他内容的贬义行文,此处撰写人对他早年的履历不加仔细罗列潦草带过也实为可能,故综上所述,在益州都督府的辖州上,取《旧唐书地理志》《唐会要》的八州之数,祥《寰宇记》之具体列举,实为妥当,乃益州大都督都最常见的行政区划状态,而非人口面积有多大变动。
益州大都督府,地广人多、经济富庶、民族聚居、矛盾复杂,是唐王朝首屈一指的核心利益地区,参考贞观十三年大帐所存资料,益州一州人口十七万七千户,彼时仅次于帝都长安,实为帝国重藩中之重藩,李恪以皇子之尊爱子之亲获封此地却不去赴任,一可见太宗对其之重视,二亦可以理解不让年幼的李恪赴任然辅以能臣为大都督府长史代为理政实为客观必须。
同年,中书舍人
高季辅
上疏说:“我看见密王
李元晓
等都是皇帝的亲人,陛下心怀友爱,仁义比古人还要高,分给车辆舆服,委任藩屏,必须遵守礼仪,以担负属望。臣看见皇子拜见皇叔,叔叔们也要答拜。王爵既然相同,家人之间应有礼节,怎么能颠倒长幼尊卑呢?臣拜倒于地请求陛下降下训诫,作为永远遵守的法则。”太宗下诏对李元晓等,不必回拜吴王李恪、魏王李泰的拜见
[21-22]
。
李恪将要赴任齐州都督之前
[25-27]
,侍奉唐太宗,与父亲一起用膳。事后,太宗对
房玄龄
等大臣说:“我和儿子,常常想多相处。但是家与国的事情义理,实际大不相同。我希望子孙可以代代传承,并且断绝不合适的想法。现在,我供养太上皇,与私人感情也不同,是为了镇守抚慰国家,不让太上皇忧烦,这是君主应有的孝顺方式。”魏征回答:“我听说孝行有三种:最大的孝顺,是使得双亲被尊崇;其次,是不使双亲受辱;最下,是能够颐养双亲。现在,陛下功业大成,声名远扬,统治整个天下,华夏和其他民族都能安乐康泰,这正是实实在在的大孝顺,远不同于侍奉双亲左右伺候他们饮食的孝顺。而且君主,怎么能与平民一样与子孙时常同处一室,这不是保护国家巩固国本方法。”
贞观十年(636年),太宗想通过世袭封建、重置封国方式,长久巩固大唐王朝的统治
。因此,不顾重臣们的反对,将自己的弟弟和儿子全部世袭封建
[29-30]
。
李恪
罢官风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恪从蜀王改封吴王,并被任命为潭州都督,但是却没有赴任。贞观十一年(637年),拜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治今湖北安陆),赴任。同年末,李恪因弹劾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柳范弹劾。必须要提及到的是,《新唐书》记载,李恪是因为与乳母的儿子“博簺”
而被弹劾罢官
,两唐书此处记载矛盾
[33-34]
。作为惩罚,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
这次免职,还留下一段太宗纳谏的佳话轶事:太宗偏袒李恪,对侍臣说:“权万纪辅佐我的儿子,不能纠正他的过错,罪当该死。”柳范进谏道:“房玄龄辅佐陛下,都不能够阻止陛下游猎,怎么能独独怪罪权万纪?”唐太宗大怒,拂袖进入内殿。过了很久,单独召见柳范道:“你为什么要犯颜指责我?”柳范回答:“我听说人主圣明臣子正直。陛下仁德圣明,我不敢不进自己愚钝的正直。”太宗这才打消了怒气。通过这件事,唐太宗作为一个舐犊情深的慈父,天然的人情流态,鲜活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
这次免官的时间并不长,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恪又一次被任命为安州都督
[36-38]
。将要出发赴任时,太宗写信
[39-40]
告诫他:“我作为一国的君主,统治百姓;而你因为是我的儿子而地位显赫,让你作为屏藩保卫国家。你要勉励自己不忘父子之道,好好学习河间献王(刘德)、东平宪王(刘苍)
[139]
的美德。用义来处理政事,用礼来节制欲望,面对歌舞淫乐的诱惑,不得不慎重。这样才能使国家像磐石一样坚固,永远做到宗室连成卫国,外有忠君的美名,内有孝顺的美德。你应该自励自勉,日日长进。你将要离开我的身边,十分伤心恋恋不舍。想送你些珍贵的玩赏物品,又怕助长你的骄傲与奢侈,所以告诫你这些话,作为父亲的教诲。”
或许是这封《诫子书》的作用,李恪学会自我克制,此后史书上未再见李恪因其他过错被罢官免职的记载。不仅如此,李恪敬畏权万纪的刚直而善纳其言,连太宗都啧啧称奇,以为此乃权万纪的一大政绩。以致日后在处理齐王李祐类似的问题上,太宗想如法再行,不想适得其反,且妄送权万纪的性命
[41-42]
。
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在各方压力下,废除世袭制诏,诸藩王都督衔留存情况和出藩情况待考,李恪此后官职迁转不详。
根据最早存在于《明一统志》的记载,这段时间里的某一年里,李恪出镇宋州
,并力荐当地贤才史苌出仕,将州内治理的很好
。但此记载,存在夺文有误的可能:李恪曾孙李岘在安史之乱前曾先后出任零陵太守和长沙太守,并有御史中丞的宪衔,考史苌所写《上李中丞书》
和原文中提及“逆贼未殄”或许指向安史之乱,此事亦可能是李岘事迹,疑为其应唐肃宗之征召返京前之托付,而明代人在梳理资料时错加给了李恪。
李恪
二次易储
贞观十七年(643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
李承乾
谋反,导致太子李承乾被废黜。太宗口头许诺魏王李泰为太子,但司空长孙无忌坚持请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太宗亲自审问李承乾,李承乾指控李泰谋储。太宗幽禁李泰于将作监,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46-47]
。
不久之后,太宗怀疑晋王
李治
仁弱,便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稚奴(李治)为太子,然而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坚持抗争,认为不可以。太宗说:“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长孙无忌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太宗这才打消了念头。同年十二月,太宗对李恪说:“父与子虽然是最亲近的,但是如果儿子有罪,国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汉武帝已经确立
汉昭帝
,燕王刘旦不服气,私下图谋不法的事情,
霍光
凭借诏书就可以将他诛杀。你做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为诫。”
[48-49]
这段话在《贞观政要》上的记载是贞观十一年
[50-51]
,因此时间上存在争议。未知太宗此言的背景,但是从现存史书记载观之,长孙无忌从此之后,深为记恨李恪。
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师
。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因高阳公主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理,从而引发了初唐时期最大的一桩政治冤案。房遗爱为活命想效法
纥干承基
,遂
长孙无忌
心意而诬告李恪谋反,致其遇害,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有子四人,李仁(千里)、李玮、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岭表;有女亦四人,现已知第四女信安县主被罚守献陵
。
据《资治通鉴》
和《册府元龟》
记载,案发后,高宗召见房遗爱:“我与你是亲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包藏祸心,罪该万死,但是我告发吴王李恪是希望赎罪。贞观年间,纥干承基、游文芝一起与侯君集、刘兰共同谋反,后来承基告发侯君集、游文芝和刘兰,自己得以保全首级并得到了官爵。”李治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承受了尚公主的尊荣,怎么能与承基相比?现在告发李恪谋反已经太晚了。”高宗于是哭着对侍臣说:“荆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我想赦免他们的死罪,可以吗?”兵部尚书崔敦礼说:“过去周公诛除管叔蔡叔,汉景帝平七国之乱,然后是汉昭帝的时候,燕王刘旦和鄂邑长公主谋逆,都以国家法度处以应有的刑罚,这些前事都不远,陛下怎么能改动法律就为了施舍恩情呢?”高宗于是放弃了求情
。
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
[61-63]
。此事,亦被后世认为是长孙无忌应有此报。
显庆五年(659年),在长孙无忌获罪之后,李恪被唐王朝追封为郁林郡王,并得以立庙祭祀,任命河间王李孝恭的孙子李荣为郁林县侯来作为李恪的继承人
。李恪在获罪赐死后,墓志记载唐王朝特别优待以国公之礼将其下葬
,可见李恪在被赐死时已被废为庶人,也就是说,其皇族的身份在当时被剥夺。而显庆五年的追赠,表明唐王朝重新承认了他李唐皇族的身份,这是其初步的平反。
但是,高宗作为这场冤案的施害者之一,毕竟难以完全否定自身的作为,所以并未在第一时间赦免李恪的四个儿子。光宅
元年(684年),李荣获罪,而李恪四子此时得以赦免,这才让其长子
李仁
承袭父亲的爵位
元年(705年)二月,中宗复辟,恢复大唐。为了振兴李唐皇族,就在这一年,中宗大量封爵皇族,李恪长子李千里(李仁)被封为正一品的“成王”。神龙初,在永徽四年与李恪同时获罪的荆王李元景得以追复爵位与封地,次年,李恪之孙、李琨次子李祗被封为“嗣吴王”
,可知,李恪被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在神龙元年(705年)年末;而他的亲王爵位和封地被恢复应在神龙二年(706年)。至此,李恪才被彻底的昭雪平反。
李恪
南唐追祖
天福四年(939年)二月乙亥日,南唐国主把太祖庙号改为义祖。己卯日,南唐国主为李唐皇室的父母发哀,与皇后一起身着斩衰居住在草庐中,遵守初丧之礼,早晚临丧临持续了五十四日。江王李知证、饶王李知谔也请求身着斩衰之服,没有被允许。李建勋之妻广德长公主也穿着丧服,进入灵堂哭的十分悲痛,仿佛是临父母之丧。
辛巳日,国主下诏国事委托齐王李璟详加决断,只有军务需要上奏。庚寅日,唐主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昪,下令百官讨论二祚合享的礼仪。辛卯日,宋齐丘等人议论将义祖的灵位放在七室的东面。南唐国主下令将高祖放在西室,太宗在次的位置,义祖又在更次的位置,都是不祧之主。群臣言:“义祖是诸侯,不应该与高祖、太宗享受同样的祭祀,请在太庙正殿后面另外建庙而祭祀。”皇帝说:“我从小就托身给了义祖,如果不是义祖对吴地有功劳,我怎么能开启这样中兴国家的大业呢?”群臣于是不敢多说。南唐国主想要将吴王李恪认为祖先,又有人说曰:“李恪是被诛杀的,不如将郑王李元懿认为祖先。”南唐国主于是让官员考察两位亲王的后裔,认为吴王的孙子李祎有功劳,李祎的儿子李岘是宰相,于是认吴王李恪为祖先,自称是李岘后代第五世一直到父亲李荣,他们的名字生平,官员都有所撰写。唐主又因为经历十九位皇帝、期间三百年,怀疑十世太少。官员说:“以三十年为一世,陛下如果是生在唐僖宗文德年(888年),距今已经过了五十年了。”于是南唐国主便听从了官员们的话。
同年三月庚戌日,南唐国主追尊吴王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一说被追谥的是建王李恪
[140]
,从曾祖开始往下追溯,都追尊庙号和谥号
高祖:
李虎
[103]
,西魏八柱国之一、太尉、唐国公,追封唐太祖。
曾祖:
李昞
,北周柱国大将军、御史大夫、安州总管、唐国公,追封唐世祖。
曾祖母:独孤氏,北周太保卫国公独孤信第四女。
母系:
高外祖父:
杨忠
,西魏开国功勋、十二大将军之一的随国公,追封隋太祖。
曾外祖父:隋文帝
杨坚
,隋朝开国皇帝,庙号高祖。
外曾祖母:
独孤伽罗
,北周卫国公独孤信之女
[104]
,隋朝文献皇后。
兰陵萧氏,第三子
李琨
或李璄之母。杨氏任何记载,有待研究。而根据成王李千里墓志铭,成王出生于贞观末年“实长吴嗣”,也就是嫡子。如果吴王妃杨氏亡故于贞观中期确凿,则成王千里也当为第二任吴王妃所出。萧氏疑出梁朝帝室,家谱记载与李恪葬于西长安城。原文曰“妣萧妃,曾封沛国夫人。公妣俱葬于西长安城”并有萧氏一封沛国夫人的诏书,妃指亲王正妻而非泛指,因无墓志出土,家世不明。按道理亲王正妃乃正一品外命妇不可能再同时封国夫人,故而有人推测有可能是先贬后平反时晋封。但是,族谱真实性尚待考证,此中所云存疑。
因此,吴王妃杨氏为何独葬湖北安陆而未同李恪合葬和第二任吴王妃是否为萧氏仍为历史谜团,有待日后史料或考古有所突破,方可近一步揭开历史真相。
。③
李岘
,李祎三子,梁国公
[123]
,堪称宗室第一贤相,宣宗年间,诏令上临烟阁;夫人:独孤峻。根据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可以门前立“戟”,以示尊贵。李峘、李峄、李岘在当时皆有令名,当时兄弟三人同住长兴里第,门列三戟,两国公门十六戟,一、三品门十二戟,荣耀无人可比。⑵
李祗
,李琨四子,嗣吴王
[124]
。①
李巘
,李祗次子,因兄长李岵有罪,李巘袭嗣吴王,授宗正卿、检校刑部尚书。-
李宙
(寅)袭爵嗣吴王。
信安县主
[125]
,李恪四女,名讳不详。武则天时,嫁给后魏景穆帝八世孙元思忠,生三子,死于开元四年。
其他三女今失考。
据族谱所云(虚实待考):李恪九世孙李衟,为江西磨刀李始祖。
李恪
正史评价
《
旧唐书
.太宗诸子列传》:史臣曰: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
《旧唐书.太祖、代祖诸子列传》: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
新唐书
.长孙无忌列传》:噫!使长孙不逐江夏、害吴王,褚不谮死刘洎,其盛德可少訾乎!
《大唐故朗陵郡王墓志铭并序》:昔吴王帝之爱子,朝望攸归,虽魏武怜才,方之多愧,汉皇许善,对我何阶。然优宠特殊,各萌斯构。谗人发于左戚,妖迭兆于中台。桂折小山,兰枯长圾。
《李恪第四女信安县主墓志铭》:(缺两字)睿族,肇迹于殷时,凤翥龙兴,克昌于明代。远则垂芳万古,近则启圣千龄。国史为祥,斯可略而称也。昔文帝
升遐
之后,高宗践位之初,吴王以英杰亲贤,久为权臣所疾,谗言罔极,非命而薨。
:“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北宋)
张唐英
[130]
:“既立高宗而复欲立吴王恪,卒使以猜疑而被罗织之罪,皆太宗失于独断而致之也。噫夫人之生贵为天子之子,是天下之贵无以加之也。以建立之失不保性命,则与夫生于不贵之族,反得终天年者岂不远哉。无忌其后卒被流窜死于黔南,天下以为寃,然而亦疑其诬杀吴王恪之报应也。”
(宋)
佚人
[131]
:“长孙无忌以私忿逐江夏王(李道宗),又以吴王李恪人望高有文武才,譛杀之。恪临终曰;“使社稷有灵,无忌当族灭。”禇遂良亦譛杀刘泊,后髙宗欲立武昭仪,无忌遂良固谏不从。无忌贬黥州,逼令自杀;遂良贬爱州,遂卒。嗟夫!古之君子,一为非义,虽有百善卒不为,令德之士。而天亦不以其所为百善,掩一非义,故卒不享令终之福,无忌遂良是也,岂不惜哉!”(唐史及影响录)。
(南宋)
洪迈
[132]
:“英明之君,见其子有材者,必爱而称之。……唐太宗以吴王恪英果类我
[133]
,欲以代雉奴。其后如意为吕母所戕,恪为长孙无忌所害,钦陷张博之事,殆於不免。此三王行事无由表见。然孝惠之仁弱,几遭吕氏之覆宗;孝元之优柔不断,权移於阍寺,汉业遂衰;高宗之庸懦,受制凶后,为李氏祸尤惨。其不能继述固已灼然。高祖、宣帝、太宗盖本三子之材而言之,非专指其容貌也,可谓知子矣。”
(元)
陈栎
[134]
:“……宠泰嬖恪,储位不决。至欲引刀自刺,而社稷之本几于动揺……”
(明)
张燧
[135]
:“长孙无忌、褚遂良之死,世咸悲之。余以为二子均有死道。夫吴王李恪,太宗爱子也,太宗立高宗为太子,又欲立恪。无忌以举棋不定为讽,似矣。而其后也,竟以房遗爱狱诬构吴王,陷之重辟。刘洎,太宗直臣也,洎性疏致祸,理固应耳,而罪不至死。遂良诬以“伊霍”一语,必欲毙之,虽马周强诤不少解。夫此二子者,所谓太宗心膂臣也,一杀其爱子,一贻其主以杀直臣之名。由此观之,武氏之祸,犹为晚也。”
(明)
丁耀亢
[136]
:“无忌以内戚佐太宗有天下,称元勋焉。死于阴人之手,不亦枉乎?至其诬恪一事,足以感动天帝,而后知古来英雄之死,别有阴报,不必为之扼腕也。故曰:大舆多尘,君子有以慎其终矣。”
(清)
龙炜
[137]
:“唐武氏之乱,成于徐世绩“陛下家事“一言,而其原实由于长孙无忌之私其甥。当承乾之废,无忌等力赞晋王,太宗寻悔之,欲更立吴王恪。夫再易太子,诚非美事;然为宗社大计,又不得以常理论。雉奴懦恪类己,知子莫若父矣。无忌以恪非长孙氏出,力谏而止。高宗立,遂有聚?之耻。未几,而遂有?攘之祸。无忌早已不保其身,世亦一传而覆其宗。人臣一念之私,凶于尔国,害于尔家,可惧哉!”
(清)
王夫之
[138]
:“李元景之长而有功,李恪之至亲而贤,李道宗之同姓而为元勋,使其存也,武氏尚未能以一妇人而制唐之命也。……太宗一言之失,问非其人。而不保其爱子,不永其宗祧。”
《旧唐书卷四十五.地理志四》
剑南道 成都府 隋蜀郡。武德四年,改为益州,置总管府,管益、绵、陵、遂、资、雅、嘉、沪、戎、会、松、翼、巂、南宁、昆、恭十七州。益州领成都、雒、九陇、郫、双流、新津、晋原、青城、阳安、金水、平泉、玄武、绵竹等十三县。又置唐隆、导江二县。二年,分置邛、眉、普、荣、登五州,属总管府。又置新都、什邡二县。三年,罢总管,置西南道行台。仍分绵竹、导江、九龙三县立濛州,阳安、金水、平泉三县立简州,割玄武属梓州。又析置德阳、新繁、万春三县。九年,罢行台,置都督府,督益、绵、简、嘉、陵、眉、犍、邛十州,并督巂、南宁、会都督府。贞观二年,废濛州之九陇、绵竹、导江来属,仍改万春为温江。六年。罢南宁都督,更置戎州都督,属益州。八年,兼领南金州都督。十年,又督益、绵、简、嘉、陵、雅、眉、邛八州,茂、巂二都督。十七年,置蜀县。……
乐史
.《太平寰宇记》
:金陵书局
,清光绪
:卷七十二
《唐会要.卷七十八》:贞观二年五月,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大唐故李君之墓志铭》:太宗龙德既升,帝业方远,康建茅社,式固盘石,进封蜀王,仍授大都督益简绵嘉邛隆六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益州都督府下辖州的数目,在不同的文献上表述不同,此处取《旧唐书地理志剑南道》《寰宇记》《唐会要》之总结。
辖戎、郎、昆、曲、协、黎、盘、曾、钩、髳、尹、匡、裒、宗、靡、姚、微十七州。
辖南会、翼、向、维、涂、冉、穹、炎、彻、笮十州。
《旧唐书.地理志二十一.剑南道》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1-07]
不同文献中,对贞观朝益州都督府下辖的属州记载有微小差异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动,因此亦存在三十八州、三十七州的情况。
《旧唐书.太宗子》:吴王恪,太宗第三子也。武德(误,应为贞观)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
参考《旧唐书太宗本纪》《旧唐书刘德威传》《旧唐书卢承庆传》等官职记载可知,益州大都督府之持续性。
《贞观政要.卷七》
.第一范文网
[引用日期2014-08-13]
《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贞观二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疏曰:‘窃见密王元晓等俱是懿亲,陛下友爱之怀,义高古昔,分以车 服,委以藩维,须依礼仪,以副瞻望。比见帝子拜诸叔,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礼,岂合如此颠倒昭穆?伏愿一垂训诫,永循彝则。’太宗乃诏元晓等,不得答吴王恪、魏王泰兄弟拜。
《大唐故李君之墓志铭》:改授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乃拥旆梁岐,駈马岍雍,度关山而眀月,逾陇首而吟箫。跨蹑尽於华戎,刺举穷於河渭。
《四库全书.刊误》:国朝大邦土有以亲王或宰相遥领者,则副大使知节度事。始於贞观八年,以蜀王恪遥领益州都督。
《贞观政要.太子诸王定分第九》:贞观七年,授吴王恪齐州都督。太宗谓侍臣曰:“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分,绝觊觎之心,我百年后,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也。”
《魏郑公谏录.与儿子常一处》:吴王恪奉见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于儿子,常欲一处。但家国事义,实亦不同。欲令其子孙代代 桓继,且又绝其觊觎。朕今供养太上皇,与私亦异,以镇抚四海,不贻太上皇忧。为孝则天子之孝也。”公对曰:“臣闻孝行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 养。今陛下立身扬名,富有天下,华夷安泰,此实大孝,岂同进饘粥侍左右之孝也。且以四海之主,岂比庶人若与子孙同在一处,非所以保根固本之策。
《新唐书.太宗子》:不之国,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
《全唐文.荆王元景等子孙代袭刺史诏》:皇王受命,步骤之迹以殊;经籍所纪,质文之道匪一。虽治乱不同,损益或异。至於设官司以制海内,建藩屏以辅王室,莫不明其典章,义存於致治,崇其贤戚,志在於无疆。朕以寡昧,丕承鸿绪,寅畏三灵,忧勤百姓,考明哲之馀论,求经邦之长策。帝业之重,独任难以成务;天下之旷,因人易以获安。然则侯伯肇於自昔,州郡始於中代。圣贤异术,沿革随时,复古则义难顿从,寻今则事不尽理。遂规模周汉,斟酌曹马,采按部之嘉名,参建侯之旧制,共治之职重矣,分土之实存焉。已有制书,陈其至理,继世垂范,贻厥后昆,维城作固,同符前烈。荆州都督荆王元景、梁州都督汉王元昌、徐州都督徐王元礼、潞州都督韩王元嘉、遂州都督彭王元则、郑州刺史郑王元懿、绛州刺史霍王元轨、虢州刺史虢王凤、豫州刺史道王元庆、邓州刺史邓王元裕、寿州刺史舒王元名、幽州都督燕王灵夔、苏州刺史许王元祥、安州都督吴王恪、相州都督魏王秦、齐州都督齐王裕、益州都督蜀王愔、襄州刺史蒋王恽、扬州都督越王贞、并州都督晋王治、秦州都督纪王慎等:或地居旦、?#93;,夙闻《诗》、《礼》;或望及闲平,早称才艺。并爵隆土宇,宠兼车服。诚孝之心。无忘於造次;风政之举,克著於期月。宜冠恒册,祚以休命。其所任刺史,咸令子孙代代承袭,有司仍准前诏,详为条制奏闻。俾克本枝之盛,随天地而长久;刺举之荣,与山河而无绝。
《贞观政要.卷四》
.第一范文网
[引用日期2014-08-13]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贞观十年,太宗谓荆王元景、汉王元昌、吴王恪、魏王泰等曰:‘自汉已来,帝弟帝子,受茅土、居荣贵者甚众,惟东平及河间王最有令名,得保其禄位,如楚王玮之徒,覆亡非一,并为生长富贵,好自骄逸所致。汝等鉴诫,宜熟思之。拣择贤才,为汝师友,须受其谏诤,勿得自专。我闻以德服物,信非虚说。比尝梦中见一人云虞舜,我不觉竦然敬异,岂不为仰其德也!向若梦见桀、纣,必应斫之。桀、纣虽是天子,今若相唤作桀、纣,人必大怒。颜回、闵子骞、郭林宗、黄叔度,虽是布衣,今若相称赞道类此四贤,必当大喜。故知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汝等位列藩王,家食实封,更能克修德行,岂不具美也?且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
《二十四史全译本》解释为:玩博弈游戏。
《新唐书.太宗诸子列传》: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
《旧唐书》上记载的起因是“游猎”,此事可以与《柳范列传》里的内容互为印证,《资治通鉴》也采用这个记载;而《新唐书》里记载是李恪与乳母之子赌钱而被弹劾,是为孤证,可信度较弱。这两件事或为一事,又或《新唐书》有夺文误记的可能。
《论吴王李恪之死——以《李恪墓志》为中心》(孟宪实,2014年):“博簺”是一种田猎比赛,而“簺”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施。——如按此解释,则《旧唐书》记载之“游猎”和《新唐书》记载之“博簺”,实为一事,本质上都是因游猎嬉戏而侵害庄稼。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七》:时吴王恪好畋猎,损居人,范奏弹之。太宗因谓侍臣:“权万纪事我儿,不能匡正,其罪合死。”范进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谏止畋猎,岂可独罪万纪?”太宗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独引范谓曰:“何得逆折我?”范曰:“臣闻主圣臣直,陛下仁明,臣敢不尽愚直。”太宗意乃解。
《全唐文.授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 门下:体国经邦,资懿亲而作屏;设官分职,俟方岳以宣风。用能式固本枝。克隆盘石。前安州都督吴王恪等,并识量明允,体业贞固。礼高彝器,望重维城。学艺之誉日新,忠孝之风早茂。分命有典,佥议攸归。可依前件。
(唐)李泰撰,贺次君辑校
.《括地志辑校》
:中华书局
,1980-2-1
:《括地志.序略》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不全或有夺文之误。且在《旧唐书.列传二十六李贞列传》和《旧唐书.则天本纪》中也分别提到“永徽四年,越王李贞被委任授安州都督。”和“弘道元年间纪王李慎是在任安州都督。”结合《括地志》的记载,可以互相佐证补充: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之后直到唐玄宗开元年这段时间中“安州都督府”不存的论断是错误。
《全唐文.诫吴王恪书》: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诫子书》是一种中华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
《旧唐书.权万纪传》:久之,由御史中丞进尚书左丞,出为西韩州刺史。徙吴王长史。王畏其直,善遇之。齐王祐不奉法,帝素奇万纪能左右吴王者,乃徙为祐长史。
《新唐书.权万纪列传》:久之,由御史中丞进尚书左丞,出为西韩州刺史。徙吴王长史。王畏其直,善遇之。齐王佑不奉法,帝素奇万纪能左右吴王者,乃徙为佑长史。
宋州,应是“永州”传抄错误。唐代开天之后,盛行唐隶,故永和宋,有字形相近之嫌,导致手抄资料的辩识生错。
《明一统志.永州府》卷六十五:五代史苌姓谱零陵人善属文呉王恪镇宋州辟为判官谓苌曰逆贼未殄君有济物才若垂顾黎元有望矣苌嘉其意乃应召多所裨賛境内肃然。
《上李中丞书》记载最早见于《唐摭言》,后收于《全唐文》卷九百五十五。《唐摭言》作者王定保,唐末跨五代人,唐末因避祸入湖南再进岭南,在永州逗留收集到本地前代名人之文实为可能。
《旧唐书.太宗子》:十七年,承乾败,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乃幽泰于将作监。
《新唐书.太宗诸子》:会召承乾谴勒,承乾曰:“臣贵为太子,尚何求?但为泰所图,与朝臣谋自安尔。无状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事。若泰为太子,正使其得计耳。”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则副君可诡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无它。”即幽泰将作监,
《新唐书.太宗诸子》: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贞观十七年)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癸巳,太子遣左庶子于志宁辞之。上曰:“吾不欲使子孙生于微贱耳。今既致辞,当从其意。”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无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上乃止。十二月,壬子,上谓吴王恪曰:“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可不戒!”
参见《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贞观十一年,太宗谓吴王恪曰:“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而知也。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之,将如之何?或汉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骄纵,诪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诛之,则身死国除。夫为臣子不得不慎。”
《旧唐书.太宗子》: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
《大唐故李君之墓志铭》:今上以大眀纂位,敦序九族,饫赐加等。荣望益隆,策拜司徒,徙授梁州都督,寻又重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
《唐李恪墓志铭考释与有关问题研究》:显然墓志铭是有意将李恪职官记载低 , 达到贬谪效果。……墓志铭将降职前移一年时间似乎是一件小小的疏忽 ,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这么简单 , 我们如果沿着这样的思路读墓志铭 , 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 贞观十一年时 , 诸王都是封王任都督 , 唯有李恪受到降职处分。加之后来更加横行不法 , 在唐太宗时期 , 就已经够得上惩处的严重程度 , 因此唐高宗赐李恪死 , 已经够仁慈了。
见于宋刊本《旧唐书》残篇。
《大唐故李君之墓志铭》:春秋卅有五(唐人多用虚岁),以永徽四年二月六日罄于有司之别舍。
《李恪第四女信安县主墓志铭》:县主年未胜(缺一字),夙(缺一字)凶悯,竹园无托,桂苑幽居,陪奉献陵,多历年所。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九》:永徽四年(癸丑,公元六五三年)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8-09]
《册府元龟.卷六百十七◎刑法部·守法正直>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8-13]
《册府元龟.卷六百十七》:崔敦礼为兵部侍郎高宗永徽四年二月司徒荆王元景司徒吴王恪房州刺史驸马都尉房遗爱宁州刺史驸马都尉柴令武等坐谋反遗爱万彻令武并斩元景及恪遗爱妻高阳公主令武妻巴陵公主并赐死上引遗爱谓曰:与卿亲故何恨遂欲谋反遗爱奏曰:臣包藏奸匿诚合诛夷但臣告吴王恪冀以赎罪窃见贞观中纥干承基游文芝并与侯君集刘兰同谋不轨於後承基告君集文芝告刘兰并全首领更加官爵帝曰:卿承藉绪馀身尚公主岂比承基等。且告吴王反事无乃晚乎!遗爱遂伏罪帝因泣谓侍臣曰:朕兄弟不多荆王是朕长叔吴王是朕兄虽犯国经欲就公等乞叔及兄姊等命敦礼进曰:昔周公诛管蔡汉景夷七国至於孝昭之时燕王盖主谋逆皆正刑典此乃前事不远陛下,岂可屈法申恩乃从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永徽四年)春,二月,甲申,诏遗爱、万彻、令武皆斩,元景、恪、高阳、巴陵公主并赐自尽。上润谓侍臣曰:“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匄其死,可乎?”兵部尚书崔敦礼以为不可,乃杀之。万彻临刑大言曰:“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岂不佳,乃坐房遗爱杀之乎!”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新唐书.列传第四》:房遗爱谋反,坐子则与往还系狱。时吴王亦抵罪,高宗谓大臣曰:“朕欲从公丐叔及兄死。”兵部侍郎崔敦礼曰:“陛下虽申恩,不可诎天下法。”遂赐死。
《大唐新语.酷忍第二十七》:吴王恪母曰杨妃,炀帝女也。恪善骑射,太宗尤爱之。承乾既废,立高宗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谏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戒。储位至重,岂宜数易?”太宗曰:“朕意亦如此,不能相违,阿舅后无悔也。”由是恪与无忌不协。 高宗即位,房遗爱等谋反,敕无忌推之。遗爱希旨引恪,冀以获免。无忌既与恪有隙,因而毙恪。临刑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 族灭!”不久,竟如其言。
《新唐书.太宗子》:显庆五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
《大唐故李君之墓志铭》:以其年四月十五日,优赐国公之仪,葬於高阳之原也。
光宅,684年九月—十二月,睿宗李旦与武后的年号。
《新唐书.太宗子》:光宅中,仁遇赦还,适会荣以罪斥,故得袭郁林县男,历岳州别驾,爵郡公。
神龙,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龙(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龙元年二月中宗复国号唐。综合赠官考量,应为神龙元年(705年)年末或神龙二年(706年)年初。
《旧唐书.太宗子》:祗,神龙中封为嗣吴王。
《新唐书.太宗子》: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关于南唐“认祖”,《新五代史》记载是认祖宪宗之子建王李恪,故此记载有争议。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二月,乙亥,改太祖庙号曰义祖。己卯,唐主为李氏考妣发哀,与皇后斩衰居庐,如初丧礼,朝夕临凡五十四日。江王知证、饶王知谔请亦服斩衰;不许。李建勋之妻广德长公主假衰绖,入哭尽哀,如父母之丧。 辛巳,诏国事委齐王璟详决,惟军旅以闻。庚寅,唐主更名昪。诏百官议二祚合享礼。辛卯,宋齐丘等议以义祖居七室之东。唐主命居高祖于西室,太宗次之,义祖又次之,皆为不祧之主。群臣言:“义祖诸侯,不宜与高祖、太宗同享,请于太庙正殿后别建庙祀之。”帝曰:“吾自幼托身义祖,向非义祖有功于吴,朕安能启此中兴之业?”群臣乃不敢言。唐主欲祖吴王恪,或曰:“恪诛死,不若祖郑王无懿。”唐主命有司考二王苗裔,以吴王孙祎有功,祎子岘为宰相,遂祖吴王,云自岘五世至父荣。其名率皆有司所撰。唐主又以历十九帝、三百年,疑十世太少。有司曰:“三十年为世,陛下生于文德,已五十年矣。”遂从之。…… 三月,庚戌,唐主追尊吴王恪为定宗孝静皇帝,自曾祖以下皆追尊庙号及谥。
《新唐书.本纪第二》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新唐书.列传第四》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新唐书.列传第五》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新唐书.列传二十五》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旧唐书.本纪第一》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旧唐书.本纪第二》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旧唐书.列传十五》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旧唐书.列传二十六》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旧唐书.列传二十七》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唐会要.卷五》
.第一范文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唐会要.卷七十八》
.第一范文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册府元龟.卷二百六十五》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册府元龟.宗室部·仪貌·材艺》:吴王恪,太宗第三子。少善骑射,太宗甚爱之。
《册府元龟.列传二百六十六》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贞观政要.卷二》
.第一范文网
[引用日期2014-08-09]
《贞观政要.卷四》
.第一范文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贞观政要.卷四.太宗谓吴王》
.第一范文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贞观政要.卷七》
.第一范文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魏郑公谏录.卷二》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魏郑公谏录.卷三》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全唐文.卷四.太宗一》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5-01-31]
《全唐文.卷六.太宗三》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5-01-31]
《全唐文.卷十.太宗七》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5-01-31]
《大唐新语卷二十七.酷忍》
.梦远书城
[引用日期2014-08-09]
《资治通鉴》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8-09]
《资治通鉴》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8-09]
《资治通鉴》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8-09]
《资治通鉴》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8-09]
《资治通鉴》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8-09]
《资治通鉴》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8-09]
《册府元龟.卷一集部》,北宋王钦若等编纂。
《北史.独孤信列传》,唐朝官修史书,李大师、李延寿编撰;《周书.独孤信列传》,唐朝官修史书,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师等编撰。
结合《新唐书.列传五》、《旧唐书.列传二十六》、《新唐书、宗室世袭(下)》、李仁(千里)墓志、李玮墓志整理。
《新唐书卷七十.表第十.吴王房》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5-06-12]
生于贞观二十年(646年)或贞观十九年(645年),薨于景龙二年(708年)7月5日或神龙三年(707年),享年62岁。武则天曾言“儿,吾千里驹”。参与重俊之变,败死。睿宗朝平反。封“郁林郡王”,“成纪郡王”,“成王”。官至岳州别驾,使持节襄、庐二州诸军事二州刺史,许、卫二州刺史,左金吾卫大将军、广益二州大都督兼五府大使、上柱国。见《《大唐故左金吾卫大将军广益二州大都督上柱国成王墓志铭并序》。
慕容真如海,表字“淑”,生于永徽二年(651年),薨于开元十三年(726年)2月26日,享年75岁。为李仁流放时所娶,北燕皇族之后。见《大唐故成王妃慕容氏(真如海)墓志铭并序 》。
参见《旧唐书》:官至太仆少卿。
《大唐故左金吾卫大将军广益二州大都督上柱国成王墓志铭并序》:孙瓘,业绪文昭,慕深王父,易苴经于锦带,备刍灵于黼翣。
《唐故通直郎行右神武军兵曹参军李府君墓铭并序》: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东都副留守
《大唐故成王妃慕容氏(真如海)墓志铭并序》:嫡孙郕国公浚等,哀靋集蓼,孝过毁棘,怨凯风之徒攀,忽寒泉而冈极。
《唐故庐江县令李府君墓志铭并序》:官至凤翔府司录参军。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唐故处士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全唐文补遗·第三辑》——《唐故庐江县令李府君墓志铭并序》:字播之,婺州义乌县尉,安邑、汜水二主簿,庐州庐江县令。
《全唐文补遗·第三辑》——《唐故陇西李府君墓志[盖]》:补弘文馆明经,陕州大都督府文学,盐铁集津院事,右神武军兵曹参军。
《全唐文补遗·第三辑》:《唐朝请郎前行陕州大都督府文学李赡亡妻兰陵萧氏墓志》。
参见《大唐故朗陵郡王墓志铭并序》。
生年不详,卒于长安二年(702年)。墓葬不详。赠司卫卿,张掖郡王,工部尚书、赠“吴王”。则天朝官至淄、卫、宋、郑、梁、幽六州刺史、岭南抚慰使。
生年不详,薨于天宝二年(743年),享年80余。生年不详。墓葬不详。封“嗣江王”,“信安郡王”。讨吐蕃立有战功。官至太子仆兼徐州别驾、加银青光禄大夫,德、蔡、衢等州刺史,蜀、濮等州刺史,光禄卿,迁将作大匠,瀛州刺史,左金吾卫大将军、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摄御史大夫,迁礼部尚书、朔方军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关内支度、营田等使,兼采访处置使,兵部尚书、朔方节度大使,衢州刺史,滑、怀二州刺史,太子少师,迁太子太师。
官至睢阳太守,武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户部尚书。《新唐书.表》记载为“越国公”。
官至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
生于景龙二年(708年),薨于永泰二年(766年)7月,享年58岁。封“梁国公”。宣宗年间,诏令上临烟阁。官至魏郡太守→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凤翔太守→吏部尚书、知政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蜀州刺史→礼部尚书兼宗正卿→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见《唐故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兼衢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赠太子少师上柱国梁国公李公墓志铭并序》。
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袭爵“嗣吴王”。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东平太守→灵昌太守→左金吾大将军、河南都知兵马使→加兼御史中丞、陈留太守、持节充河南道节度采访使→太仆、宗正卿。
参见《李恪第四女信安县主墓志铭》。
《秦晋豫新出土墓志搜佚》——《唐故宣城县主墓志铭并序》:李华,生于650年(永徽元年),薨于715年(开元三年),享年66岁。
参见《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参见《唐故中大夫复州刺史嗣吴王墓志铭一首并序》。
毛泽东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北京
:北京国家图书馆
,2000年6月13日
参见《歴代名贤确论.卷六十八》。
参见《分门古今类事.卷二十为恶而削门》。
洪迈
.《容斋随笔.汉唐三君知子》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1月2日
《旧唐书.太宗子》: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
参见《歴代通畧.卷二》。
参见《千百年眼卷七.长孙无忌、褚遂良有死道》。
参见《天史卷四.阴谋二十五案》。
[清] 龙炜,钱炳寰
.《巢林笔记.武氏乱唐之原》
:中华书局
,1981-08-01
参见《读通鉴论卷二十一.高宗》。
侯丕勋
.汗血宝马研究:西极与中土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6
:42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