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个安徽省内:
大约50%的人说的是与河南话类似的“中原官话”,这些人多数集中在淮河以北。
大约33%的人说的是和苏北话类似的“江淮官话”,这些人集中在淮河以南和长江两岸地区。
大约6%的人,说的是吴语(包括徽语在内),安徽省内有450万人的母语是吴语。
这些人全部集中在安徽省的长江以南地区,大多数是和浙江、江苏相邻的地区。
所以,根本不存在一种话叫安徽话。
目录:
-
徽语的归属争议
-
文化溯源,徽州自古属吴越
-
概念梳理:这几个徽不一样
-
徽语简介
-
徽语特点
-
徽语的范围和分类
徽语的归属争议:
关于徽语的归属,一直是个争议性话题。在过去,徽州话长期被认为是吴语的一个分支,属于南部吴语,列为吴语徽严片。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李荣在《汉语方言的分区》内主张把徽语设立为与吴语平行的大区,不再列为吴语的一部分。他的主张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得到体现。在主流学术界里,
徽语和吴语分家仅仅才过去了三十年
。
中国方言分类在民间尚有七大方言和十大方言的分法。在七大方言分法里,徽语即作为吴语一部分存在。
文化溯源,徽州自古属吴越
徽州地区,自古属于江东。明洪武年间,徽州府、宣州府等长江以南各府,与长江以北文化迥异的地区,正式被组建了南直隶,清康熙年间,南直隶东西一分为二,分出了安徽。
从今天的行政区划上,古徽州已经被拆分到了三个市:宣城的绩溪、黄山市、上饶的婺源,分属安徽江西两省。然而在历史上,徽州在行政区划上其实长期属于江南。在唐代属于江南西道、在南北宋时期属于江南东路、在元朝属于江浙行省。
徽州在历史上的行政沿革:在宋代属于江南东路,在元代属于江浙行省。
徽州和浙江山水相连,文化相近,徽州和浙江的古严州更是共饮一江水。徽州处于钱塘江-新安江流域,沿着新安江向西,就直达徽州。应该说,徽州和吴越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徽州文化本身是吴越文化的源头之一
,徽州的原住民——古山越人,更是吴越古代的原住民族迁入。江南常见的“马头墙”,就是徽派建筑。而诸多徽州商人,也顺着新安江一路东行,到江浙各地经商,如著名的徽州裔商人胡雪岩。徽州人的足迹,遍布了整个吴越。无论从血缘、文化还是历史上,徽州都可以视作吴越的一部分。希望大家都能有机会亲眼去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徽州的文化。
概念梳理:这几个徽不一样
下文需要厘清几个概念:
徽州区、徽州府、徽州文化、徽州话、徽语。
徽州区,仅是黄山市内的一个区。
徽州府,仅指旧徽州府的六县。
徽州文化,包括了浮梁、德兴、旌德等辐射区。
徽州话,除严州方言以外的徽语可以被称作徽州话,范围和徽州文化大体一致。
徽语,包含了旧徽州府、浮梁、德兴、旌德等徽文化辐射区,还有浙江省的旧严州府(今建德、淳安),也就是徽州话+严州话。
在地域范围概念上说,徽语是最大范围的表述。
由于浙江省内的严州方言长期受到太湖片吴语冲击,其很多徽语特征逐步被吴语同化。关于严州方言,我以后可以单独做一期。
在本文里,由于仅涉及徽州话,未过多涉及严州话,
下文所提及的徽语绝大多数情况仅指代徽州话。
徽语简介
徽州方言属于徽语。
现代徽语分化于吴语。
从地图上来看,徽州深处山区,与宣州大体以黄山山脉为界,北边和西边旧时为吴语宣州片(现大部分为江淮官话区),东北方向为吴语太湖片,西南方向为吴语金衢片和吴语上丽片,南边为赣语区。
和地理上一样,徽州话在音系上也表现为过渡带,声母特点近似赣语,
而
其连续
变调、韵母、
句法
和
词汇上接近南
部
吴语
,可以视为吴语和赣语互相接触混合而成的方言。
在过去,徽语在学术界被划分为吴语的一个片(吴语-徽严片),属于南部吴语。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
吴语的特点之一是保留了古浊音声母,而徽州方言因为失去了全浊声母而被一些学界专家排除出吴语。和吴语一样,徽语也具有强迫式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与其他大部分南部吴语一样,
徽州方言无法和北部吴语互相通话。
徽州话在语音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对此史料早有记录,嘉靖四十五年《徽州府志》称“六邑之语不能相通”,已故语言学家罗常培在《徽州方言的几个问题》(民国23年<世界日报>“国语周刊”152期)一文中说:
“在我研究过的几种方言里,徽州话算是够复杂的了。
”他还说:
“在我没到达徽州之前,我总觉得各乡各县之间的差别只是声调的高低罢了,但是实际的现象,非但县与县之间是截然两个方音,就是一个县里各乡的音有时候也非分成两个系统不可。
”这些史料都印证了徽州方言的复杂性。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热点搜索
今日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