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个回答
不请自答。
先说结论:蔡文姬的命运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悲惨很多,她可能没有嫁给左贤王。
作为一个建安文学的忠实粉丝,作为一个女孩子,我最喜欢的建安诗人是曹植,但我最同情的绝对是蔡文姬。
算起来,我和文姬结缘很早,她算是我真正有系统了解的第一位建安诗人(我真正了解曹植的时间还是比较晚的)。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妈妈从学校图书馆借了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蔡文姬》。当时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听,再加上上小学前就听过蔡文姬学琴的故事,所以,直到现在我都对蔡邕蔡文姬有很大的好感。还记得那是一个暑假的下午,天气很炎热,我搬了2个小板凳,坐在姥姥家门前的空地上,一个板凳用来坐,一个用来放书,看了一整个下午,看完了这本书。小时候读书还是比较专心的,长大了理解力有增长,但专心度反而下降了!
当时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觉得蔡文姬是嫁给了匈奴左贤王。在我们印象里,大名士蔡邕的女儿,哪怕流落草原,也应该嫁给草原上最尊贵的男人,才不算是辱没了名门才女。
事实上并非如此,蔡文姬的命运比我们想象中悲惨的多。我今年读了余冠英先生的《汉魏六朝诗论丛》,里面专门有一章讲蔡琰和悲愤诗,放在曹植那一章前面。蔡文姬作品流失,余冠英只为她和建安之杰曹植单独列出一章,足见余先生对她的同情与肯定,也足见老一辈学人悲天悯人的诗心与仁心。
(答主推荐喜欢汉魏六朝文学的朋友看这本书,薄薄一小本,内容精到,价格还不贵)
(这是目录)
余冠英先生除了考证了蔡文姬《悲愤诗》的真伪外,还在少的可怜的史料里还原了她的生平。考证过程有点复杂,和董卓两个手下有关,我简单点说。
文姬被掳的时间大致在初平二年,地点应该是陈留。蔡邕于初平二年在长安去世。余冠英先生认为,文姬可能都没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就已经被掳走,所以她在写《悲愤诗》时可能一直认为父亲还活着,她一直在思念父亲,思念家乡的亲人。而文姬在胡中十二年,居住的地方可能是汉人居住地和匈奴人居住地的边界。至于一直流传的“没于匈奴左贤王”之事,余冠英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曹操用一个金璧就赎回了文姬,说明文姬嫁的丈夫应该不是什么达官显贵。我们想一下,一个名士的女儿,才貌双全,在战乱中与家人分离,流落草原,嫁了一个普通的丈夫,过着艰苦的生活,饱受战乱的摧残,只能在晚上看着月亮,思念一下家乡。更讽刺的是,她回到中原的方式是被丈夫像货物一样卖给别人,她大概一回到中原就听到父亲在自己被掳走那一年就死于非命的真相。这样的人生不悲剧吗?她回到中原后,凭借超强的学识和记忆力,还原了父亲大部分的著作和藏书。她将满腔悲愤付诸笔端,成为“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里唯一的一抹女性之光。
曹植被放逐封地是十二年,蔡琰流落匈奴也是十二年,这两个十二年,到底是诗人的悲剧还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幸好文姬最后还是回到了心心恋恋的中原,见到了父亲的故人,有了新的生活,还赶上了建安文坛的盛况。
可是那流落异乡的十二年,饱受战争摧残的十二年,也是悲惨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