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还是“丰富精神生活”?浅谈新时代下的泛文化。
近来,“泛文化”这个词总是频繁出现在网络世界中,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那么什么才是“泛文化”呢?
如果打开百度百科进行搜索,我们会得到这样的解释:“泛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简言之,即什么都文化了,什么都打出文化幌子,假文化而行。泛文化现象越泛越离奇,越说越邪乎,也有由庸俗走向恶俗的趋向。”似乎从百度百科的解释来看,泛文化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指将一切不算文化的事物打上文化的幌子,让“文化”一词变得泛滥,使得在以前被认为是与文化毫不沾边的娱乐产品如游戏、综艺等,都可以挂名“某某文化”。尽管如此,在互联网时代,也有着很大一部分人不接受这种解释,甚至在这些人中,不乏鼓励泛文化流行,为泛文化流行创造温床之人。在他们眼中,泛文化啧有着另一种样貌,它并非是“娱乐至死”的产物,而是“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产物。
例如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高级副总裁王平,就对泛文化的概念做出了新的解释,他表示:泛文化具体包括文化、财经、教育、纪录、科技等等,只要是以文化为基本属性的,以知识分享、智慧输出、精神愉悦为基本使命的类型节目,都可以称之为泛文化节目。而文化节目应该是一个内容品类,不是一种节目类型,泛文化节目也一样可以有真人秀、脱口秀、轻综艺、纪录片等表达形式。
诗人也有人在文章中总结了泛文化的三个特点,它们分别为:
1
泛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高质量的内容为保障。
2
泛文化通过赋予对象文化属性,用娱乐的手段给予消费者知识分享、智慧输出、精神愉悦。
3
泛文化传播的更广泛,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
可见,在这一部分人眼中,“泛文化”是文化内容的创新表达方式,让曾经高高在上的文化更接地气,更合普通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的胃口,从而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因为泛文化的受众,主要是走在网络冲浪第一线的年轻人,他们也是各大综艺,选秀节目的忠实观众。这种现象不由让人想到泛文化中的一种,所谓“饭圈文化”的流行。
今年五月,出现了一件“震动饭圈”的事件,那就是爱奇艺的一档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宣布停录整改,爱奇艺也发布了道歉声明。这件事的起因来自一段在网上热传的视频,几位中年人围坐在沟渠边,打开包装,把瓶内的牛奶全部倒进了沟里,仅留下瓶盖。这种买椟“倒”珠的行为之所以出现,实际是由于节目粉丝要想“打投”偶像,就要购买赞助《青春有你3》的商家的饮品,通过微信扫码瓶盖内二维码即可为参赛选手投票。
此事一出,轰动全网,央视在5月5日评论称,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反食品浪费已有刚性的法律约束。严重浪费食品的行为,是“顶风作案”,应依法严惩;对误导青少年三观的商家和平台,必须加强监管,不能放任其只顾产品销量、节目流量,罔顾法律和自身社会责任。倒奶风波所透露出的,不仅仅是食品浪费,饭圈的畸形化,也再一次露出了冰山一角。
就在一档又一档轰轰烈烈的选秀节目背后,很难想象有着一群狂热的粉丝为他们心爱的偶像自愿做“数据女工”,进行无休无止的“打投”。至于“打投”的结果,一方面标志着他们手中的真金白银流入了主办方平台黄牛之手,另一方面则是大批白花花的牛奶倒入下水道被浪费掉。而这样的行为,竟能够被称之为“饭圈文化”,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最后,我们再回看“泛文化”的概念,争执于这个词到底是代表着“娱乐至死”的态度,还是“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良药,恐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任何一种文化产业,都不可能避免有其弊端,重要的是,当我们自己在面对某种“泛文化”产业时,应当有所选择,有所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