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2023,54(4):389-398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1401
生物发光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管是在陆地或是海洋都有发光生物的踪迹。其中基于荧光素酶的生物发光系统被广泛研究,启发着人类在基因、表观遗传等方面进行探索,并且开发出一系列相关的检测方法,用于体内体外各方面研究。本文从生物发光系统、荧光素酶的种类以及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简要概括近年来基于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检测的研究进展。
2023,54(4):399-409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2106
缺血性脑卒中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有关它的病理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缺血性脑卒中后,大量小胶质细胞激活,并向损伤区域迁移聚集,吞噬坏死的细胞或碎片,释放炎症因子或营养因子,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其中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在脑缺血损伤以及康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的分子机制,并综述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探讨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在脑缺血损伤和康复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2023,54(4):410-420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21106002
多数药物味道苦涩、口感刺激,导致患者顺应性差,其不良气味严重影响药物治疗效率。一款药物的成功研发不仅应满足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均一性、经济性的五大质量特征,同时患者对不良气味药物的顺应性也不容忽视。味觉掩蔽技术针对不同性质药物进行掩味,其发展对改善药物口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传统掩味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并介绍了新型掩味技术如熔融制粒、热熔挤出、3D打印、药物复合物制备、苦味抑制剂的掩味机制和适用范围。针对药物掩味效果阐述体外评测方法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体外溶出、味觉指纹分析技术以及体内评测手段如动物、人体口尝在掩味效果领域的应用,并提出BP神经网络评价预测模型对药物口感评测的新策略,以期为今后药物掩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023,54(4):421-430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32101
石榴为石榴科石榴属植物,其果皮、种子、花、叶、根均可入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石榴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鞣质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酚酸类、花青素类、脂肪酸类等,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对石榴各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023,54(4):431-442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0602
自组装是生物大分子结构形成的基础方式之一。酶促自组装(enzyme-instructed self-assembly,EISA)借助工具酶,在特定的部位实现小分子化合物向超分子纳米结构的转换,成为药物开发的全新策略。近年来,EISA在恶性肿瘤的治疗和成像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纳米结构的精确调控和肿瘤靶向。本文综述了EISA在肿瘤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工具酶如碱性磷酸酶、去乙酰化酶、酪氨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胱天蛋白酶3等的作用与特点,总结了在肿瘤治疗中EISA靶向多种细胞器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EISA在肿瘤成像中的运用,为EISA策略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2023,54(4):443-449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30101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在实体瘤的治疗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CAR-T细胞渗透性差,易发生T细胞耗竭现象、脱靶效应等,故实体瘤的CAR-T疗法需要提出新的治疗策略来提升治疗效果。与单一CAR-T治疗方式相比,CAR-T联合其他肿瘤治疗手段已经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中展现出优异疗效。本篇综述总结了CAR-T联用不同肿瘤治疗方法:抗体药物、溶瘤病毒、肿瘤疫苗、纳米药物应对实体瘤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新的CAR-T联用策略治疗实体瘤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2023,54(4):450-460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50301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PI3K)抑制剂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1, PARP-1)抑制剂的敏感性,因此,同时抑制PARP-1和PI3K活性有望克服PARP-1抑制剂的耐药性。本课题组前期获得了两个对PARP-1和PI3K均具有优良抑制活性的化合物XW-1和WZ-1,但是由于水溶性差限制其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XW-1和WZ-1为先导化合物,通过连接脲基团引入成盐位点以提高化合物的水溶性,设计合成了11个目标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 1 H NMR、 13 C NMR和HRMS确认。测定了化合物对PARP-1和PI3K的酶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对PARP-1和PI3K的抑制活性均较好。在此基础上,采用MTT法测定了化合物8b、8e和8f对MDA-MB-231、MDA-MB-468、HCC1937、HCT116以及对奥拉帕尼耐药的HCT116R等5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并进行了构效关系讨论。结果显示,3个化合物都具有优异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其中,化合物8f对5种肿瘤细胞的抗增殖活性都显著强于阳性药奥拉帕尼,并与BKM120相当。选择化合物8b和8f制成相应的盐酸盐,并测定其水溶性,结果显示两个化合物的水溶性都得到了显著性提升。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发成药性好且抑制活性强的PARP-1/PI3K双靶点抑制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2023,54(4):461-467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0402
为了研究酱香型酒糟中难挥发性化学成分,实验以75%乙醇提取茅台酒糟,利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对酒糟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1个化合物。化合物经ESI-MS和NMR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分别鉴定为十五烷酸(1)、十六烷酸(2)、反式-2-癸烯酸(3)、十八酸正壬酯(4)、十八酸乙酯(5)、亚油酸乙酯(6)、十二烷酸(7)、1,3-二辛酰基-2-亚油酰基甘油(8)、环(苯丙氨酸-脯氨酸)(9)、环(脯氨酸-亮氨酸)(10)、3,6-双(2-甲基丙基)-2,5-哌嗪二酮(11)、4-羟基苯乙醇(12)、2,4-二羟基苯甲酸(13)、豆甾醇(14)、2-呋喃甲酸(15)、缬氨酸(16)、L-丙氨酰-L-脯氨酸(17)、二氢槲皮素(18)、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19)、槲皮素(20)、柚皮素(21)。化合物1 ~ 21为首次从酒糟中分离得到。
2023,54(4):468-473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0402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石椒草属植物石椒草 Boenninghausenia sessilicarpa 全草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同时根据化合物波谱数据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石油醚萃取部位共分离鉴定了15个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鉴定分别为:欧芹烯酮酚甲醚(1)、九里香素(2)、3-(1,1-二甲基烯丙基)-8-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3)、花椒毒素(4)、异茴芹素(5)、状芸香素(6)、异去甲基呋喃羽叶芸香素(7)、欧前胡素(8)、珊瑚菜内脂(9)、白芷脑素(10)、白当归素(11)、新比克白芷内酯(12)、chalepin(13)、鲁望桔内酯(14)、3-(1,1-二甲基烯丙基)-花椒内酯(15)。化合物1 ~ 3、6 ~ 10和14 ~ 15均首次从石椒草中分离得到。
2023,54(4):474-482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2102
对盐酸度洛西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两个类Hofmann-Martius重排产物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反应条件的考察并结合LC-MS和NMR技术对两个类Hofmann-Martius重排产物进行了结构解析与产生机制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类Hofmann-Martius重排产物为在强酸性条件下,度洛西汀中萘酚醚键发生断裂产生一个萘酚中间态和一个烷基噻吩正离子中间态,接着烷基噻吩正离子会分别与萘酚中间态在邻位和对位发生亲核取代而产生的一对同分异构体,二者的产生与强酸性和质子性溶剂环境有关,因而在盐酸度洛西汀的生产过程中要有效控制度洛西汀成盐过程中的pH至3 ~ 7以及保持反应温度低于50 ℃,并结合溶剂筛选实验最终得到合适的非质子性结晶溶剂丙酮,以避免这两种同分异构体杂质的产生。
2023,54(4):483-489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2603
朱砂(α-HgS)是传统矿物类中药材,作为重镇安神药,常配伍用于治疗小儿高热惊风。但因其含有大量汞元素,对正处于发育期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有潜在危害,极可能造成严重的记忆功能障碍。本研究以幼年大鼠为对象,分别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朱砂,每日1次,连续14周;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监测不同发育阶段大鼠血汞暴露量;利用HE染色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考察与记忆相关的组织结构病变与功能改变;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朱砂和记忆功能障碍之间的剂量-血汞暴露量-毒性效应关系。结果显示,大鼠血汞暴露量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式增高;灌胃14周后,高剂量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出现核固缩、排列紊乱等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在水迷宫实验中的平台与目标象限潜伏期显著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缩短;且朱砂剂量与血汞暴露量间、血汞暴露量与记忆功能障碍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幼年大鼠长期超量摄入朱砂,会增高体内汞暴露水平,破坏海马组织正常形态结构,导致记忆障碍。本研究为含朱砂儿童专用制剂临床使用的潜在汞中毒风险预警提供了参考。
2023,54(4):490-500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32401
肝脏胆固醇代谢紊乱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揭示饱和脂肪酸诱导肝细胞胆固醇稳态失衡的分子机制,采用棕榈酸诱导HepG2细胞,通过油红O染色、试剂盒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含量评估脂质累积;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与胆固醇稳态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LC-MS/MS检测细胞胆汁酸和线粒体氧甾醇水平。结果发现,棕榈酸处理后,细胞内脂滴明显累积且TG与TC含量显著升高( P < 0.000 1);胆固醇合成和摄取相关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但ABCG5和LXRα蛋白表达显著下调,表明胆固醇外排减少;负责胆汁酸替代合成的限速酶 STARD1 CYP7B1 基因表达显著增强,线粒体中胆固醇、27-羟基胆固醇(27-OHC)以及细胞中鹅去氧胆酸(CDCA)水平明显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棕榈酸刺激后可能通过抑制胆固醇外排和促进胆汁酸合成扰乱胆固醇稳态。
2023,54(4):501-510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32002
研究表明突触损伤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狐猴酪氨酸激酶1(LMTK1)是影响突触生长的关键性激酶。二氢麦角胺(DHE)是一种生物活性较高的麦角生物碱衍生物,它对认知、记忆处理和运动控制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DHE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动物突触形态和可塑性及认知功能的影响。4月龄SAMR1小鼠作为对照( n = 12),4月龄SAMP8小鼠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D组、DHE低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连续8周每日腹腔注射DHE注射液或生理盐水。采用免疫荧光、高尔基染色、电生理、Morris水迷宫以及Western blot实验研究DHE对AD模型小鼠突触形态、突触可塑性、认知功能以及LMTK1下游TBC1D9B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构建沉默和过表达LMTK1的C17.2细胞,运用免疫荧光实验研究DHE对LMTK1沉默和过表达后神经细胞突触长度的影响。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SAMP8小鼠给予DHE后,突触后标记物PSD95显著增加,这提示DHE可以增加AD小鼠海马体突触密度;高尔基染色实验结果表明,AD模型小鼠海马内突触发生萎缩,而高剂量组DHE显著改善了突触萎缩;电生理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相比,AD模型小鼠长时程增强(LTP)水平明显降低( P < 0.000 1),而DHE给药后LTP显著改善;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DHE可以改善AD小鼠的认知障碍;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AD小鼠海马内P-LMTK1水平显著增加,DHE给药后,其下游效应蛋白P-TBC1D9B水平显著降低;体外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DHE显著改善了过表达LMTK1的神经细胞的突触萎缩,而当LMTK1沉默后,其改善作用消失。本研究提示DHE可能通过作用于LMTK1改善AD状态下的突触萎缩及认知功能障碍。
2023,54(4):511-518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32703
肠促胰岛素分泌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多肽(GIP)能通过血糖依赖机制促进胰岛素分泌,其特异性结合受体GLP-1R和GIPR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良好靶点。以本实验室前期设计的口服降糖多肽OHP2为基础,设计了可口服的新型降糖多肽——ODA。ODA较OHP2的亲脂性提高,在Caco-2细胞中的胞吞能力及跨细胞转运能力更强。ODA保留了OHP2对GLP-1R的激活能力,增强了与GIPR的结合能力。口服低剂量ODA(0.53 mg/kg)即可达到与口服OHP2(1.06 mg/kg)相当的降糖水平。研究结果显示,ODA是治疗2型糖尿病极具潜力的口服药物。
优先出版日期: 2023-09-18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1101
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在天然产物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的C 7 位氧上引入环己基甲基,并在N 9 位上通过不同长度的烷基链偶联甲基2-氨基- β -D-葡萄糖苷,设计并合成了8个去氢骆驼蓬碱糖基偶联物( 14a ~ 14h )。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偶联物的抗肿瘤活性随连接臂中烷基链长度的延长而增加。化合物 14h 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显著优于去氢骆驼蓬碱。与去氢骆驼蓬碱相比,糖基的引入改善了化合物 14h 的水溶性,并通过Warburg效应提高了化合物 14h 的肿瘤细胞选择性。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 14h 可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和G 0 /G 1 期细胞阻滞,并能通过干扰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进程抑制肿瘤细胞迁移。本研究为基于去氢骆驼蓬碱的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优先出版日期: 2023-09-18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060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其发病机制复杂,新药研发困难重重,临床用药依旧匮乏。棕榈酰化是广泛发生的一种由棕榈酰基转移酶催化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影响其稳定性、胞膜定位及功能发挥。近年来,研究表明蛋白棕榈酰化修饰与NAFLD的病程密切相关。本文对目前已报道棕榈酰化修饰在NAFLD相关疾病中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分析GEO数据库NAFLD肝组织中棕榈酰化酶家族表达水平,对探寻NAFLD发病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优先出版日期: 2023-09-18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33102
研究跨膜蛋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使用公共数据库分析ACE2表达和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预后及免疫微环境的关系;结合体外实验分析ACE2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ACE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乳腺正常组织,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M分期和N1mi期显著负相关( P < 0.05)。ACE2高表达的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而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亚型中,ACE2则展现出不同的预后意义。此外,ACE2还与肿瘤组织的代谢和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体外实验表明,ACE2在MDA-MB-231细胞中低表达,并可能通过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来抑制细胞的进展。研究结果提示,ACE2在乳腺癌中低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及代谢和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其可能是通过MMP2途径抑制TNBC细胞进展。
优先出版日期: 2023-09-21 , DOI:
多硫化氢 (hydrogen polysulfides, H2Sn) 作为硫化氢 (hydrogen sulfide, H2S) 所衍生的活性硫物质,在生理调节及信号转导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H2Sn与H2S互为氧化还原对,通过氧化或酶促作用从H2S转化生成,调节蛋白质相互作用及改变酶活力等方式发挥其生理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原被认为是H2S发挥的生理学功能可能是由H2Sn发挥的作用,并且H2Sn具有更高的蛋白质巯基化效率。因此,实时检测生物体内的H2Sn对于研究其生理活性及与H2S之间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质谱光谱等检测方法需要破碎组织细胞,不适用于生物体内的实时检测。而荧光探针因其具有高灵敏度及特异性,同时生物毒性低被选作H2Sn原位实时检测工具。本文概述了H2Sn的生理调节活性,着重基于响应机制的反应类型的介绍H2Sn检测荧光探针的设计策略、荧光性能、检测特点及生物成像应用等方面,并对这一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进行了展望。
优先出版日期: 2023-09-21 , DOI:
以氯化钴(CoCl2)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建立细胞异常缺氧损伤模型,探究肝素寡糖(HDO)对HUVEC细胞中糖酵解的影响及分子机制。实验分为Control组(无血清DMEM培养基)、Model组(无血清DMEM培养基+50 μM CoCl2)及HDO给药组(无血清DMEM培养基+50 μM CoCl2+0.01 μM、0.1 μM、1 μM HDO)。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HDO对HUVEC细胞葡萄糖摄取及乳酸积累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qPCR实验检测HIF-1α、GLUT-1及LDHA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对PI3K/Akt信号通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HDO可以抑制HUVEC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及乳酸生成,下调HIF-1α、GLUT-1及LDHA的表达水平,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结果表明:HDO可以通过抑制PI3K/Akt/HIF-1α信号轴的激活从而调控HUVEC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优先出版日期: 2023-09-19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1703
本文以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源性外泌体(exosomes, Exos)对急性期脑缺血大鼠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影响为目的。采用超高速离心法分离提取外泌体并鉴定;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采用Longa评分和角实验评价大鼠神经功能,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e chloride, 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采用CD16/32/Iba1、CD206/Iba1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1/M2表型;采用RT-qPCR检测大鼠脑缺血区CD8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oxide synthase, 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精氨酸酶1(Arginase-1, Arg-1)、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的mRNA表达。实验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BMSC-Exos改善脑缺血损伤,减少缺血周边区CD16/32+/Iba1+阳性细胞数量(P < 0.01),以及iNOS、CD86和TNF-α的mRNA表达;增加CD206+/Iba1+阳性细胞数量(P < 0.01),以及Arg-1、TGF-β和IL-10的mRNA表达(P < 0.05或P < 0.01)。上述结果提示BMSC-Exos改善急性脑缺血损伤可能与促进小胶质细胞M2极化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稀有人参皂苷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影响
优先出版日期: 2023-09-19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2002
探究了稀有人参皂苷是否可以缓解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体内实验选用C57BL/6小鼠,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BLM诱导IPF组、稀有人参皂苷Rk1组、稀有人参皂苷Rk3组、稀有人参皂苷Rh4组、稀有人参皂苷Rg5组,除Control组外其余小鼠均使用腹腔注射博来霉素(Bleomycin,BLM)28天的方式构建IPF模型,同时灌胃人参皂苷,实验结束后收集小鼠的肺脏组织,观察小鼠肺部的病理变化;测量小鼠肺部组织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检测小鼠肺部组织IPF相关基因的表达。体外实验选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使用10 ng/mL转化生长因子诱导IPF细胞模型,通过MTT实验、HYP含量测定和RT-qPCR分析四种皂苷对IPF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四种稀有人参皂苷均能有效缓解IPF引起的肺泡结构破坏等病理进程,降低HYP含量,下调IPF相关基因的表达。稀有人参皂苷能够缓解IPF。
优先出版日期: 2023-09-18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1701
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 TXNIP)主要调节胰岛β细胞中葡萄糖的稳态,是治疗糖尿病的新颖靶点。本文以4-羟基喹唑啉为原料,通过不同长度的碳链,引入吡唑、甲基哌嗪、咪唑、吗啡啉、四种含氮杂环,设计合成靶向TXNIP的喹唑啉含氮杂环衍生物,并考察化合物对棕榈酸刺激的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共设计合成20个喹唑啉含氮杂环衍生物,结构经1 H NMR 、ESI-MS确证;药理活性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胰岛β细胞有保护作用,其中化合物I、J、L、N保护作用较强,相较PA模型组细胞存活率38.3%,这四个化合物保护作用高于70%,其中N活性最高,达到87.2%。化合物d2可以作为潜在的抗糖尿病新化学实体。
优先出版日期: 2023-09-18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1401
赖氨酸酰化修饰在细胞中普遍存在,控制着蛋白质的多种功能;然而,在活细胞中进行特定位点酰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还存在困难。近年来发展的遗传密码子拓展(genetic code expansion,GCE)技术通过正交的氨酰基-tRNA合成酶/tRNA能够在活细胞内定向插入与天然酰化修饰结构一致的非天然氨基酸(unnatural amino acids, UAAs),实现在精准引入酰化修饰的基础上研究目的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此外,GCE技术还能定点引入无法被去酰化酶识别的模拟酰化修饰的UAAs,从而提高目的蛋白赖氨酸酰化修饰产物的稳定性。在目的蛋白特定位点插入“光交联”型UAA则被用于阐明酰化修饰蛋白的互作蛋白质组。根据不同结构和功能的酰化修饰分类,分别阐述了GCE技术结合上述3类UAAs的新颖设计,及其在研究蛋白酰化修饰对目的蛋白的活性、稳定性、细胞定位、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功能影响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GCE技术在蛋白质酰化修饰研究中的局限和应用前景。
优先出版日期: 2023-09-18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1002
氟康唑是治疗白色念珠菌的常用药物,随着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不断出现,联合用药已成为一种新的用药模式。查尔酮是活性天然产物中常见的化学骨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设计合成了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香豆素片段的查尔酮衍生物5a~5h,其结构经1H NMR和13C NMR确证。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了体外联合氟康唑抗耐药白色念珠菌作用评价。结果发现,该类化合物均具有协同氟康唑抗耐药白念珠菌活性,特别是化合物5g的MIC50为5.60 μg/mL,可作为抗真菌药物增效剂。
2016,47(3):259-266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60302
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肿瘤增殖、周期调控、侵袭转移等生理过程,维持着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研究发现Hedgehog信号通路在多种耐药肿瘤的异常激活,进一步研究证实该通路通过激活靶基因以及与其他通路相互作用等方式介导了肿瘤耐药。因此,Hedgehog信号通路已然成为逆转肿瘤耐药的重要靶点。本文就Hedgehog信号通路传导途径及近年来在肿瘤耐药机制研究中的现状作一综述。
2010,41(2):97-103 , DOI:
真核生物基因的调控机制是当前分子生物学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而转录水平的调控是基因发挥功能的一个复杂过程。转录因子因其存在的广泛性和调控靶基因的多样性,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浸润转移及血管生成等各个环节密切相关。随着对转录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转录因子活化与抑制从不同环节寻找药物用于靶向治疗和预防与转录因子调控相关的肿瘤疾病,已成为当今新的研究热点,有望成为研究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
2010,41(5):385-394 , DOI:
前列腺素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理活性的内源性化合物,目前发现的天然前列腺素有20多种,而合成的前列腺素类化合物大约有2 000种,临床上可用作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疾病用药及治疗青光眼。该类化合物体内的受体类型多,可以偶联G蛋白介导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例如哮喘、疼痛和炎症等。本文主要以前列腺素受体为分类依据,综述各类受体的特性以及相关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2012,43(5):475-480 , DOI:
药物的固体形态直接影响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共晶和盐作为两种不同的固体形态,可有效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是目前制药工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归纳并总结了共晶和盐的研究现状,结合FDA最新发布的《药物共晶监管分类指南》,根据各自的物理结构差异,阐明了共晶和盐的不同定义,讨论了两者在提高药物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作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些重要的鉴别共晶与盐的现代分析方法。
2018,49(2):136-146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80202
富勒烯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对富勒烯进行化学修饰得到的富勒烯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及生物活性。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具有抗氧化、细胞保护、抗微生物、光动力、载带药物和肿瘤治疗等多种活性,在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又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从调控肿瘤微环境、应用于药物载体和光动力疗法、抗氧化应激4个方面综述了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在医药领域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医药领域的未来发展及应用进行展望。
2010,41(1):55-59 , DOI:
目的: 研究大鼠灌胃给予含附子汤剂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 方法: 4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四逆汤(药液a)、附子水煎液(药液b)、附子加炙甘草水煎液(药液c)及附子加干姜水煎液(药液d),用LC-MS-MS 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浓度,采用DAS 2.0 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 4种不同配伍方给药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参数有差异。与附子水煎液比,炙甘草与附子配伍,使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3个成分的 t max 延迟,MRT 0- t 延长,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出现多峰现象;由干姜及炙甘草配伍附子的四逆汤给药后 t max 延迟,MRT 0- t 缩短。 结论: 药材配伍对相同成分的药动学行为有影响。
2016,47(3):267-274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60303
基因毒性杂质或者潜在基因毒性杂质,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需要严格控制药物中这类杂质的限度。由于此类杂质检测在灵敏度、选择性、待测物稳定性、基质复杂性等方面呈现特殊要求,因此在分析方法的开发和选择上具有与其他药物杂质检测不同的特点。本文对药物中常见的基因毒性杂质卤代烷烃、磺酸酯、肼类化合物、环氧化物和酰卤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为更好地选择基因毒性杂质控制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2013,44(2):97-104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30201
近年来现代药剂学发展迅速,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成为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对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保障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国外已成为药物制剂领域一新的研究方向和市场走向。本文就有机药物递送系统、无机药物递送系统以及生物药物递送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011,42(2):97-106 , DOI: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及微血管并发症,是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糖尿病药物研究也从对传统机制的药物研究过渡到对具有新作用靶点和新作用机制的药物研究。其中一些药物已经上市或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G蛋白偶联受体119激动剂、钠-葡萄糖同向转运体-2抑制剂、11 β -羟基固醇脱氢酶1抑制剂以及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等。本文按作用靶点和机制分类对上述新型抗糖尿病药物进行了综述。
2016,47(2):125-133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60201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及肿瘤微环境研究的深入,基于肿瘤微环境设计的刺激响应型智能纳米药物载体在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中受到了广泛瞩目。该智能纳米药物载体可在体内稳定转运,抵达肿瘤靶组织或靶细胞后在肿瘤微环境刺激下载体结构发生响应,有效控制负载药物的转运部位和释放速度,从而显著提高靶点药物浓度,增加其抗肿瘤活性并降低其不良反应。常见的肿瘤微环境刺激因子有:pH、还原物质、酶浓度、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三磷酸腺苷(adenosine-5′-triphosphate,ATP)等。本文主要从pH响应型、酶响应型、还原响应型、ROS响应型、ATP响应型智能给药系统5个方面,综述了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型智能纳米药物载体在抗肿瘤领域的新研究与新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2,43(2):107-112 , DOI:
随着人们对恶性肿瘤生物学认识的加深,一些新的抗肿瘤策略不断出现。例如之前已有基于肿瘤中的癌基因依赖现象的分子靶向疗法成功用于临床,而合成致死成为当下抗肿瘤药物发展的又一新的方向。研究表明,PARP-1与BRCA1/2之间为合成致死的关系。本文对PARP-1抑制与BRCA1/2缺陷如何构成其合成致死作用以及此作用在抗肿瘤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2012,43(6):567-572 , DOI: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是一种新型的无机纳米粒子,近年来将其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MSNs的制备、安全性、载药行为、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2010,41(1):1-10 , DOI:
肿瘤微环境是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等共同构成的局部稳态环境,在肿瘤演进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作为多糖抗肿瘤治疗新靶点的提出,为多糖类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有关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并对多糖在肿瘤微环境调控过程中存在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2017,48(1):110-116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70117
自噬是机体保守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将细胞内变形坏死的细胞器和多余蛋白降解为小分子,以供循环利用。自噬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均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影响胞内物质的表达。目前已知Ras/Raf/MEK/ERK信号通路不仅广泛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凋亡等多个生理病理过程,并且参与调控自噬,并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的作用,但是其具体参与调控自噬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自噬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研究Ras/Raf/MEK/ERK信号通路调控自噬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2010,41(1):91-96 , DOI:
定量药理学是上个世纪末在传统的药动学基础之上形成的新型学科,其主要运用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定量描述、解释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行为。近年来定量药理学中涉及的模型化和仿真预测在新药研发、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个体化用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本文主要从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药物监测这两个方面综述了定量药理学国内外研究进展。
2017,48(3):361-370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70318
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1)是介导色氨酸沿犬尿氨酸途径分解代谢的限速酶。IDO1在肿瘤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中存在过度表达现象,通过色氨酸的消耗及其代谢产物的聚积抑制局部免疫应答,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测,这与多数肿瘤治疗的不良预后有关。因此,IDO1是肿瘤免疫疗法的重要靶点。目前有多种骨架的IDO1抑制剂正在研究当中,其中3个已经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本文介绍了IDO1在肿瘤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并按结构分类,综述了IDO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2010,41(4):317-320 , DOI:
报道了拉帕替尼二对甲苯磺酸盐一水合物( 1 )的合成工艺研究。以6-碘喹唑啉-4-酮( 3 )为起始原料,依次经氯化反应(收率88%)、与5-甲酰基呋喃-2-硼酸的Suzuki偶联反应(收率96%)、与2-(甲砜基)乙胺的还原胺化(收率94%)、与一水合对甲苯磺酸成盐(收率87%)和四氢呋喃-水(8∶2)结晶(收率70%)等5步操作制备目标产物 1 ,总收率48%。各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经 1 H NMR、 13 C NMR、ESI-MS表征。在工艺优化中革除了柱色谱及对环境不友好的过量氯化剂、含卤溶剂,采用易于回收的非均相催化剂钯炭替代昂贵和难以处理的均相催化剂。所研制的合成工艺路线各步收率均较高,而且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试剂和条件,预期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2015,46(3):279-288 ,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50304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新药研发的一个热点。和小分子药物相比,单克隆抗体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与靶点的结合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用于描述其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行为的PK模型和PK/PD模型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从吸收、分布、消除等方面综述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PK特征,对当前用于该类药物PK研究的靶点介导药物处置(TMDD)模型和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进行了介绍,并基于药物与靶点作用的4类应用(免疫毒性治疗、靶细胞消除、改变细胞功能和靶向给药)分别介绍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PK/PD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