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听书
这是第一次写听书后的读书感。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看封神演义,然后跑步的时候又没事可做,所以就将一直想看的白鹿原拿来跑步时听一听,也算换种形式完成了一本书吧。
一、总体感受
这是一本好书,以白稼轩的个人经历,详细记录了从晚清到军阀割据、民国、国共合作到破裂、日本侵华战争、解放战争的一系列社会现象,书中的社会非常饱满,苦难、冤屈、朴实、贪婪、无知、狡诈、奉献、热血,淋漓尽致的描写出了一个现实的世界。
二、几个人物
1、白稼轩
主角、倔强、坚韧、城府、原则,年轻是奋发图强,为了恢复家族兴旺,宁愿剑走偏锋,搞封建迷信、种植售卖鸦片,发家之后,又认识到了作为乡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处理寡妇一田多卖事件,成功树立了团结乡里、族长乡绅的人设,以后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人设。可以说他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中典型的乡绅形象,代表了中国的乡土文化,在维系中国农村结构稳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实,如今的社会依然存在着这样的人物,一些从农村出去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的毕业之后回到了县城或乡镇,当了公务员、老师、村干部,在当地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也喜欢管着村里的一些杂事,他们其实就是弱化版的乡绅。但是,随着这辈人的老去,城市化的发展,乡村的人越来越少,这种传承了几千年的乡土文化可能真的要彻底告别历史舞台了。以后,可能再也没有白稼轩这样的人了。
2、鹿子霖
盗用百度上的评价:精明强干,争强好胜,无原则,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好色成性。最后,有灵性的生命被抽走,生不如死,毫无尊严的死去。这种人是典型的虚伪小人,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得罪了他会记你一辈子,而且太过计较,一辈子要强,哪怕是后来两个儿子相继离去,一个死了,一个搞革命去了,自己的财产也全部用于疏通关系了,他才有一点点回归平淡的想法,可是一旦别人给了他一点点希望,还了一点点钱,给了一个职务,立马又恢复往常要强好胜的性格,依然我行我素,不择手段。这种人是根子里坏,本性就是恶、好斗、阴险,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让他收敛一段时间,一旦情况发生改变,他又会恢复本性,无药可以。
他与白稼轩不同,白稼轩是任你环境怎么变,他坚持的原则不会变,他自己也不会妥协,但是鹿子霖是得势嚣张、失势沉寂,骨子里的坏却永远不会变。
3、朱先生
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烂熟于心,行事也总是遵循圣人之道,受人尊敬,刚正不阿,不屈服于时势,一生治学严谨,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鹿家的两个儿子,以及后来当了土匪又回归正途的黑娃,都是他的好学生。
但是他是脱离现实的,对这个社会认识过于完美。原想奔赴抗日前线,跑洒热血,结果却发现想死也死不了,人家不让他去打仗。原以为爱徒是死于抗日,结果却发现是被红军打死的。原以为外族入侵,国共应该可以走到一起了吧,结果发现蒋介石还在打自己人,抗日不出力,打红军有的是力气。他失望了,彻底失望了,对这个世界失望了,认为圣人之道也救不了这个社会,只好专心编撰县志,为了完成县志,宁愿放下身段,去求人,最后也没求得一分钱。
还有很多人物,也很有特点,比如那个叛徒、那个政委、白孝文、白灵、鹿兆谦、鹿兆鹏、鹿兆海...他们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都体现了这个社会的黑暗、善良、温柔、热血,我就不一一细述了。
三、文学方面
1、有人说用了反讽
这个我不知道算不算,农民运动的无知、瞎闹,随意整人、杀人;冷先生一辈子治病救人,却药死了自己的女儿;国共合作时期,紧紧的握手明志,可是后面却又残忍捕杀共产党;红军内部搞整风运动,却被人故意放大,白白牺牲了许多无辜冤魂,白灵就是其中之一;白孝文明明是最后起义的,却因善于奉承,成了起义领袖,当了县长,还把策划起义的黑娃给杀了。这些应该都是讽刺吧,狠狠的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2、象征与意向写法
白狼、白鹿,都是。白灵与鹿兆海的硬币,应该也是,象征着国共永远不可能真正的走到一起。白稼轩的腰杆,永远挺的那么直,那也是象征。
3、有关性的描写
有人说这本书对性的描写做的很好,他不是简单直白的色情描写,而是紧密契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对于气氛的烘托、情节的发展、人物个性的体现都有很大的作用。这点我也认同,奈何还没有看过纸质版,等以后重读的时候,再来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