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于
2001年,由著名医学科学家、两院院士吴阶平先生担任首任院长,2011年3月取得了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
。
2003年开设清华大学临床医学学科,2014年5月取得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2016年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成立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肝胆外科专家董家鸿教授担任院长。
2018年5月参加并通过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
,
2021年10月
清华大学获批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院集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科学研究
“三位一体”,充分借鉴国际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遵循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成为造就新世纪医学领军人才的摇篮,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临床医学院现有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汇集
了
一大批来自海内外知名医学院校的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师资
,形成了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为主体的肝胆胰中心、神经中心、消化中心、急重症中心等优势突出的整合式医疗中心。
拥有内科、外科、
妇产科、耳鼻咽喉科、全科等
12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2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专科培训基地。普通外科
、心脏外科
通过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的认证考核,迈出了住院医师国际化认证的
重要
一步
。
作为教学主体医院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续两年获评
A+
,进入全国前百强。
2
020
年北京市医院医疗运营和医疗质量评估中,综合排名列北京市第一。
2018
年
入选首批(
全国
74家)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临床医学院
着力开展高水平临床医学与临床转化科学研究,努力构建跨领域交叉融合、医理工协同、医研企联盟的精准医学研究体系,着力在重大疾病的防治策略和先端健康科技产品的研发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打造以
“精准医疗、精益管理、精诚服务”为特质的卓越清华健康医疗品牌,推动健康医疗服务效能迈向国际一流。
共有
30个专业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质,46个专业备案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质,2021年11月获批成为智慧健联体关键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科研人才梯队初具规模,创新成果崭露头角。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为
“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平台建设、自我特色”,健全了三个层次的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分别是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
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
选修课(专业课)
。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搭建了基础理论知识平台、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实验技术培养平台等课程体系,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科研素养。
临床医学院强化对课程质量的管理,对已开研究生学位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和优化;对拟开设课程需经学院教学委员会评定,上报大学教学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列入研究生年度教学计划。同时,建立督导机制,通过学院督导教师进行课程质量督导,形成反馈意见,持续促进课程质量的提升。
2
021
年,临床医学院新增
1
3
门研究生专业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
4门、专业课
9
门。截至
2
021
年
1
2
月,临床医学院共开设研究生课程
5
0
门。
注重医学
+交融研究能力的培养,针对医学背景的学生强化工科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
针对工科背景的学生强化医学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开设《人体机能学》、《诊断学原理与方法》、《治疗学原理与方法》等课程;设立交叉项目必修实践课程《临床科技实践》,强化培养研究生的科技转化能力。
注重精品课程和
MOOC建设,
2021年立项支持5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肝胆外科学进展》、《妇产科学》、《心血管病基础》、《人体机能学》、《临床沟通》。立项支持4门院级MOOC课程建设:《肝胆外科学》、《临床医学研究能力培养》、《麻醉护理学》、《个案管理师》,为培育校级、北京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奠定基础。
清华大学为临床医学研究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术训练与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自
2020年
底开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创新开展
4期“研究生学术论坛”系列活动,
打通提升研究生质量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促进导师和研究生群体之间深度交流,
加强
研究生横向联合。
研究生学术论坛内容涉及学位论文写作格式要求与常见问题、转化医学
——联系基础到临床的桥梁、临床研究常用方法和设计、基于SPSS的数据正态转换与标准化处理、荟萃分析概述、GraphPad Prism统计分析与作图等,打造研究生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创新平台。
“彩虹工程”是
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
究院为理工、人文、社科、管理等不同学科领域与医科搭建的学术桥梁,旨在为医、产、学、研、用各界提供交叉融合探索创新的高水平交流平台。自
2020年9月至今,精准医学研究院共组织10余期“彩虹工程”医工结合沙龙系列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会人数达20余万,打造了“‘彩虹工程’医工结合沙龙”的学术品牌。
本学位点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完成学位课程的同时,参与医工交叉科技实践,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与工程实践相关的论文研究,逐步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本学位点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要求》等文件的规定,加强对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
本学位点
充分发挥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年度进展报告等培养环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的进展督促和质量把关作用,完善各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完善分流措施。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完善评阅人选定办法和同行评价工作办法。在满足学校对学位论文评阅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培养过程各环节评价情况自主确定同行评审方式,包括隐名评审和公开评审。学位论文公开评阅人名单编入研究生学位论文。
充分发挥答辩委员会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评价中的关键作用。答辩委员会委员全面考查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专门知识、研究能力、成果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并在答辩决议书中给出客观公正评价。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及答辩决议书编入研究生学位论文。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学位授予标准,对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综合表现、成果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进行全面审核,作出学位授予建议。
研究生院加强对已授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后评估工作,加大抽查力度,将评估结果纳入指导教师招生指导资格审查和院系年终考核。
随着
“健康中国
2030”国家决策不断推进,医疗健康逐渐被国家视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临床应用、疾病预测与预防、公共卫生、循证公共卫生决策、健康管理、健康监测与个性化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产业发展,将是未来整个医疗领域的提升方向,给
“新医科”赋予了
新的意义和内涵。
医工交叉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以
“医学+
”
融合培养
为契机,结合医学产业发展趋势和工程专业的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体系、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群,解决
研究生
在医学诊疗和工程技术两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全面提升
其
综合素养以及未来的职业竞争力。
此类复合型人才的未来发展,既可以转入临床医师的继续培养,成为学术型医师,也可以延续成为医工交叉博士研究生,深入进行临床医学转化研究,助力国家智慧医疗发展战略。
同时,临床医学院设有满意度调查制度,定期对学生对于教学和实践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定期与用人单位沟通,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在用人单位表现,从用人单位中汲取经验及行之有效的意见,以便更好的开展教育培养工作。
健全价值塑造育人教学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
“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在各类教学活动中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承“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自
2
016
年成立伊始就开启现代医学教育的实践。临床医学院于
2018年试行启动临床教师分系列评聘工作,并于2021年对《临床医学院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建立了临床教师差异化学术发展路径和分类评价标准,契合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标准以及清华大学新医科发展需求。目前,聘有临床教研系列教师11人,其中长聘教授7人、准聘副教授3人和助理教授1人;临床系列教师98人,其中教授33人和副教授65人。
临床医学院也积极推进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通过与哈佛医学院的深度合作,开展教师培训计划(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临床学者研究能力提升培训项目(Global Clinical Scholar Research Training)、青年教师海外硕士学位研修项目,组建高水平的临床医学师资队伍。
自
2
020
年开始,将通过三年时间,完成
3
00
名临床教学师资的培训、
6
0
名青年学者的研究能力提升培训、
1
5
名青年教师的学位项目学习。
清华大学设有专门的研究生导师制度,包括导师的遴选、导师的培训及导师的考核,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制度。临床医学院也设有导师管理制度和人才引进制度。对于已经是本学科的导师实行动态管理,对于新晋升的导师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并且在人才引进时充分考虑学科发展需要和科研梯队的建设,不盲从,有针对性的引进高素质人才。这些制度的严格执行对于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的提高和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形成有利的保障。
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革新,推动了传统学科专业建设与医工交叉的融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聚焦临床问题,以医工交叉为突破,以价值科研、有组织科研为重点,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1、积极建设高水平的临床医学研究平台:以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临床医学研究平台为目标,建设了临床转化科学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临床大数据中心、临床药械中心和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等。
2、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探索建立以科学价值、应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衡量标准的多元化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鼓励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健康需求为引擎的临床医学研究。优化科研奖励机制,加强医学科研伦理管理,加强生物医学研究数据安全管理。
3、积极开展价值科研: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重点,践行 CDR(Clinical Driven Research) 、B2B2C(From Bed to Bench to Customer)模式,做价值科研。依托清华大学理工文等多学科优势,促进跨领域交叉创新研究。
1、
精准医学研究院遵循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系统梳理、科学凝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科技和临床优势,联合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医院管理研究院等国内相关领域优势团队共同研究发起“肝癌精准防治行动计划”。
“肝癌精准防治行动计划”定位是政府部门主导的国家重大行动计划、精准医学引领的创新发展计划和系统工程驱动的能力提升计划,目前已列入中国工程院 2022 年重点战略咨询项目指南。
2、
在
精准医学
研究院的支持下,作为百万人口的超大社区
——天通苑内核心的医疗主体,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昌平区政府合作启动天通苑智慧健联体 计划,将智慧医疗嫁接于健康医疗联合体,为辖区居民提供集预防、诊断、康复 、慢病管理、高龄照护等为一体的健康医疗服务。研究院通过提供智慧医疗核心技术与合作伙伴,协助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组建基于清华智慧健康医疗体系 (Tsinghua Healthcare Intelligent System, 简 称“ THIS ”)的“智慧健联体关键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打造“健康中国”行动的智慧健联体示范,形成全球社区健康医疗服务模 式创新高地。
3、精准医学
研究院在清华大学科研方针的指导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
陆续承担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工程院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十余项,在人工膜肺、柔性电子、无接触诊疗、医疗机器人、智慧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并开始临床转化应用。
4
、
“‘健康中国’智慧医疗生态体系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为响应“健康中国”战略设立的重大咨询项目,由清华大学董家鸿院士领衔,集结了工程院和科学院7大学部、26位院士通力协作,以“健康中国 2030行动计划”为纲领,深入调研国内外智慧医疗发展现状,全面总结大健康生态体系发展需求、机遇与挑战,制定智慧医疗生态体系发展的战略计划和实施路径,为国家规划智慧医疗未来十年发展蓝图。本项目已于2021年9月完成结题评审。
本项目的重要成果是智慧医疗生态体系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基础设施、治理体系、安全保障、标准体系等四项核心基础要素的建设奠定智慧医疗发展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来建设和实施十大智慧医疗重点工程,包括
:
智慧医院、智慧医联体、全民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养老、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互联网医疗、国际医疗、智慧健康科技产业、智慧药械创新研发、智慧医疗人才培养等。
5
、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激发医学生积极参与健康科普创作与传播的热情,培养医学生健康科普能力,展现医学生科普风采
,
2
021
年
1
2
月
1
7
日临床医学院举办
“清华大学第三届健康科普演讲比赛”。
健康科普演讲比赛
2
019
年开始举办,旨在通过健康科普演讲比赛
,
提高学生们的科普能力
,
激发学生的医学科普文章创作热情。
1、实施临床医学学科群建设的“高峰计划”和“高原计划”,重点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具有突出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重点学科群。
2
、研究生招生方面。利用清华大学优势资源,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知名专家、优秀校友的作用,吸引外校优秀生源报考我校,提高生源质量。
3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临床转化科学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临床大数据中心、临床药械中心和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等,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服务能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加强与海外、港澳台知名医学院校的沟通,建立师生互访交流学习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多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
4
、毕业就业工作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掌握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掌握毕业生的求职意愿。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展个性化帮扶。深入用人单位调研,持续追踪
毕业生
的职业发展状况。
5、引育结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系统培养现有研究生导师同时,继续广纳海内外人才,打造一支优质的导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