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出版社

编者按:近日,2025年度高考蓝皮书《高考研究报告(2025)》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是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方独立学术研究成果,自2019年以来已连续出版7版,研究成果获广大读者认可。鉴于近两年市面上出现的假借“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中国高考报告系列丛书”之名误导读者、以假乱真的现象愈演愈烈,本书编委会决定以变应乱,自2025版起,《中国高考报告》更名为《高考研究报告》。2025版高考蓝皮书系列丛书聚焦高考关键能力,内容全面升级,已由新华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近期出版发行,包括《高考研究报告(2025)》《高考评价体系解读(2025)》《高考政策与命题解读(2025)》《高考关键能力解析(2025,9科9种图书)》《高考关键能力专项练ABC(2025,9科9种图书)》等共计21种图书。请广大校长和师生注意甄别,认准新华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避免因误购、误用造成研究、学习效率损失。以下内容摘自高考蓝皮书《高考研究报告(2025)》。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和2021年9月27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聚焦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论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准确把握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与具体路径,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它们各有侧重、彼此关联、缺一不可,从不同的向度共同揭示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规定。

第一,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纵观人类历史,但凡取得伟大科学发现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都具有强烈和鲜明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说到底是一种核心价值,是理性信念、实证精神和批判态度的统一,是合客观性、合逻辑性和合理性的统一。概括来讲,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作为其逻辑起点,以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为两大支柱,秉持怀疑批判、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宽容开放的价值取向。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不具备科学精神的人能够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因此,我们要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大力弘扬理性信念、实证精神和批判态度。要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指挥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培养他们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客观现象及规律的能力。通过展现国家科技发展成果,结合基础研究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引导学生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引导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科学问题、发现科学真理,进一步激发他们敢于使用自己理性的勇气与决心,激发他们坚守理性与实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是围绕“科学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求解”过程,是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求学生合理组织、调动相关学科知识,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的活动,采用严谨求真、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科学探究是指观察、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所得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活动。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和评估反思四个要素。其中,“问题”是指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证据”是指具有设计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科学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包括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准确使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和收集实验数据等。“解释”是指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基于证据得出合理结论等,包括基于证据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对证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评价结论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等。“反思”是指具有交流和合作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探究过程以及科学探究所得到的结果。科学探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科技攻关的必备前提。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第二,进一步加大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高阶思维能力的核心构成和教育中的解放力量,对个人的智力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非常重要,并且在科学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自己经验到的问题愿意进行缜密思考的倾向或态度,规范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等技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批判性思维要求对构成知识的信念或假定背后的依据以及由之可能得出的推论,进行持续的努力考查与反思。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由“习性(价值观)”和“技能”两部分构成,其中习性包括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追求真理等一系列价值观念;技能包括对概念、前提、方法、标准、证据等要素进行阐释、分析、评估、推理和自我校正等合理考察。批判性思维习性主要表现为:(1)思想开明;(2)心态公正;(3)寻求证据;(4)尽可能全面充分了解;(5)关注他人的观点及其理由;(6)信念与证据的程度相配;(7)愿意考虑替代选择和修正信念。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表现为:(1)澄清意义与考察隐含的前提;(2)分析论证;(3)评估证据;(4)判断推导是否合理;(5)得出可靠的结论。

概括来讲,批判性思维以质疑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获取证据、进行分析推理为过程,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为结果。心智开放、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对冲突、模糊性的包容是批判性思维的必备品质,训练有素的逻辑推理与论证分析能力以及高水平的证据获取、评估与运用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必备技能。

作为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和特征,批判性思维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顶尖大学以及教育发达国家的重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将批判性思维训练视作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近年来,批判性思维教育在我国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在批判性思维教学和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国内知名大学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视,代表着中国大学教育在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方向性转变与新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向标意义。批判性思维教育除了引导学生树立理智、公正、开放的人格品质和价值观念,其核心功能还体现在对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三,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的观点认为,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着密切的、不可分离的关联,我们无法脱离批判性思维来谈创新思维或创新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创新能力往往是对创新活动的一般性描述,而批判性思维是对创新活动所应具备的价值观和工具方法的具体阐明。下面从“人格特质”和“思维品质”两个方面对上述判断作简要讨论。

人格特质:批判性思维培养思维者具备一种良好健全的思维习惯和理性素质,以求真、公正、反思为其精神特质,学术界有高度共识的《德尔菲报告》指出,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1)喜欢探索;(2)了解全面;(3)信任理性;(4)思想开放;(5)立场灵活;(6)评价公正;(7)诚实面对个人偏见;(8)判断谨慎;(9)愿意重新思考;(10)理解论题清晰、对复杂问题思考有条理;(11)对问题和结论充满好奇与开放态度;(12)考察专注、不懈追求最精确结果。吉尔福特有关创新性人才个性特征的归纳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可,他指出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包括:(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知觉,喜好抽象思维;(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坚强,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简要对照《德尔菲报告》和吉尔福特的研究结果,不难发现,除了吉尔福特提到的特质(6)的部分内容和特质(7)在批判性思维态度中不太明显,其余的对创新人才特质与批判性思维态度的判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很多方面表现为同一性。这也就意味着,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在培养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心理习性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在培养这个人的创新性态度或个性。

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而进行的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过程,其核心任务是构造和判断好的论证,理由、推理和结论是论证的基本要素。批判性思维的四个基本原则:(1)发现和质疑基础假设;(2)检查事实的准确性与逻辑的一致性;(3)说明背景和具体情况的重要性;(4)想象和开创替代选择。创新思维始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因此,敢于挑战和质疑现有的观点、结论以及该观点或结论赖以成立的前提,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并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材料,对这些信息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发现问题、提出创造性问题需要思维者具备一种灵活、敏捷、细致、全面的问题意识与严谨的推理能力,需要思考者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已知的观点或论证,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去发现理由、解释、推理中的不合理因素,检查事实的准确性与逻辑的一致性。具有想象力地构造或开创替代选择和论证,对不同观点、论证和结论进行竞争性的比较和替代,本质上就是在进行创造性思考或创新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思考者突破现有的思维框架,发挥想象力,寻找不同的思路与可能。若对他人观点或论证毫不批判地被动接受,没有批判性意识和眼光,发现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创新的发现阶段,对各种可能试探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分析、论证,并在各种方案中进行优化选择,以促进新思想、新认识的提出,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要求的严谨推理、证据评估以及寻找替代性选择等批判性思维品质。

由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三者之间相互包含、相互促进,均强调开放、质疑、多角度的思考方式,与此同时,创新活动往往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统一与互动,而批判性思维着力推动的恰恰是对发散思维(开放、质疑、问题意识)与收敛思维(求真、推理、验证结论)的双重训练。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获得新知识、发现真理的必由之路,人类发展史中诸多伟大的创新发现往往都是批判性思维作用的结果。

突出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是本轮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战略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断言,打破传统的非黑即白、寻求唯一确定解、以获取知识为目标的学习惯性,强调对逻辑推理、证据收集、信息加工、分析论证、开放质疑、思维建模、科学探究、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积极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考研究报告(2025)》

徐尚昆 杨汝岱 郝保伟 执行主编

ISBN 978-7-5166-7536-6

新华出版社 2024年9月

定价:1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