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贾浅浅写诗遭全网吐槽的消息登上了热搜。贾浅浅,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都感到很陌生。
但若提到她的父亲,相信绝大多数人是非常熟悉的,那就是陕派著名作家之一——贾平凹。贾平凹是西北作家的代表人物,和陈忠实、路遥齐名。
贾浅浅,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之女,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贾平凹文学馆常务副馆长。鲁迅文学院32届高研班学员,参加第35届青春诗会,出席第八次全国青创会,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诗刊》《作家》《十月》《钟山》《星星》《山花》等,出版诗集《第一百个夜晚》、《行走的海》、《椰子里的内陆湖》,荣获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奖。入选2019名人堂·年度十大诗人。
贾浅浅个人介绍 图片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众账号“当代”
从网上的报道来看 ,贾浅浅学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北大学文学院从事文学研究,有专门的创意写作研究室,出版了许多诗集,曾被圈内多位诗人、名诗刊,名作家们推崇为诗坛奇才,刚出道就走上巅峰。而她的另一个标签则是当代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贾平凹的女儿。深受父亲文学艺术精神熏陶的她,热爱文学事业,热爱写作。最近,网友不知道从哪里扒来了几首贾浅浅的诗,让人大开眼界。一夜之间,贾浅浅被送上风口浪尖。
最开始对她口诛笔伐的是一篇《唐小林: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唐小林说:不会写小说,就写诗歌,而只要胆子大,敢把文字分成行,就不愁没有人来吹。唐小林指出了贾浅浅许多遣词造句上的错误,如“仿佛你手持着烟花慢慢向我靠近不息(熄)不灭——《海洋》”“他连望一眼这只狗的功(工)夫都来不及——《日记独白》”,唐小林认为,
作为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和文学博士,贾浅浅的文字基本功和学养,甚至不如一个初中生
。更多网友狠批其作品“低俗”,“不堪入目”,甚至被称为是“屎尿效应”!还有网友评论,“现在的诗坛各个装神弄鬼,自以为特立独行其实狗屁不通无聊至极。”“贾浅浅要不是打着老爸的名号,谁会关注她?这也成诗人了,文坛也没什么门槛了”。
文章列举了贾浅浅一首《那年,那月,那书》:
他忽然清清嗓子对我说/嗨,我叫迈克,是来西安的留学生/你看的什么书/《废都》。我答道,并且努力把窝着的书角展了展/废都?那是什么意思呢/那个老外耸耸肩
这首诗收录于贾浅浅新出版的第三本诗集《椰子里的内陆湖》。
《文学自由谈》文章称,“这种‘浅浅体’诗歌,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有无数看不见的手在翻云覆雨、兴风作浪。”
文章还列举了贾浅浅的诗歌《郎朗》:
晴晴喊/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等我们跑去/郎朗已经镇定自若地/手捏一块屎/从床上下来了/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
由于这位在职博士副教授的“出格”写作,导致最近的西北大学官微评论区沦陷,惨被骂声淹没。网友还在评论区质疑她为什么大学一毕业就能去大学当老师,大学的门槛那么低吗?
当代诗人欧阳江河表示,贾浅浅既是贾平凹女儿,又是文学老师,写作中有一部分遵循了自己阅读的经验,职业特征和家学底子,但她诗作中闪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原创性,是在中国诗歌史上独一份的与众不同。
在网上铺天盖地的评论中,
正面评论的认为,她用浅白的生活铺阵,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业界也有人赞誉她“有某种自来通灵的气质”
,“她的文字说的是生命中的卑微和挣扎,看似粗俗,但灵魂里却有着明确的性格和高贵”!
贾平凹曾称赞女儿:
我远远撵不上了
在贾浅浅的诗作中,有多处引发争议的段落,例如使用“屎”“尿”等不雅词汇,关于贾浅浅的争议顿时席卷网络。在贾平凹笔下,曾经如此称赞贾浅浅的写作才华:
“她的诗在各种杂志上不断地发表,偶尔我读到了,也让我惊讶,她怎么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那些句子是她这个年龄人的句子,是这个时代的句子,我是远远撵不上了,倒生出几多感叹和羡慕。”
2017年父亲节,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众账号“当代”曾刊登《贾浅浅:我的父亲贾平凹》一文,文中贾浅浅写道,“我从小到大特崇拜我父亲,就是除了不读他的书,不看他写的文章。”“我日后要是有幸出什么研究我父亲的书,大家一定要坚信这是我们俩人共同研究的结晶。”
不少网友读了贾浅浅的诗笑了:
李MUFC李:随便说几句话,不加标点符号,就算是诗了吗?
一棵歪脖子树:写这诗的人是文学博士,那我岂不是一代文宗?
风痕:这…感觉还没我高中语文老师写的好...
酒:要说起我的父亲,那还得从头说起......一个文学院副教授,这文章开头对得起小学语文老师不。
还有网友直接下场开写
范斯特洛夫:
《贾浅浅:我的父亲贾平凹》
仿佛有股熟悉的味道
十一月an:夏洛特烦恼:我的区长父亲
文章奇哉啤酒美哉:《我的作协父亲》
新华社评贾浅浅“尸字头”入诗:
或可自赏,莫付流觞
一位女诗人的几首作品因嵌入不少“尸字头”汉字描摹“黄白之物”,招致批评。批评意见可能未窥全豹,争议之诗或为游戏之作。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还是要遵循的——图自赏,创新可以大胆尝试;为流觞,诗文不能有伤大雅。
中国有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言志、歌咏言”,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是诗人的自由,应该尊重。但是袒露心声,也应该尊重诗歌之美、诗人身份乃至于读诗爱诗之人的耳目。试想“武乡侯骂死王朗”时,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若满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的“粗鄙之语”,那实在是一件煞风景的事。
与“五谷轮回之所”相关的事物,并不是说一概不得入诗入文,毕竟《庄子》中就有“道在屎溺”的说法,文艺作品中适当地打破禁忌,也确实是一种创作手法,可以更好地触动受众的心灵。但是,人皆有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过度解构也会引发受众的反弹,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尾感慨佛狸祠下乌鸦留下的一片狼藉,要借用“一饭三遗矢”的典故,但是作者避开禁忌点到即止,以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代之,终成被人激赏千古的警句。
《汉书》三班、建安三曹、眉山三苏、小仲马是大仲马“最好的作品”……文学史上的家学渊源,古今中外屡见不鲜,也被无数为人父母者所艳羡。我们要防止对名宿之后有过多的恶意猜想,但是全社会也有理由希望他们能在继承创新上下功夫,或青出于蓝,或别开生面。这是公众喜闻乐见的。
来源:中国搜索综合新华社、澎湃新闻、半岛新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