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数快,并不是天才。」说这句话的是港产数学大师丘成桐。丘成桐赢得包括「数学诺贝尔」菲尔滋奖在内多项世界数学殊荣,近日他回港与传媒见面时坦言,「传媒所讲的天才都不是天才」,他慨叹一些家长老师热衷吹嘘「天才」,「这会令一些小朋友不知不觉以为自己就是天才。有个22岁博士生,聪明到完全无朋友,最终精神病发后自杀。」丘又公开儿子如何炼成哈佛教授的秘诀:藉着比赛培养好奇心。
丘成桐近日回港,介绍他将与港科院合办的「丘成桐中学科学奖」。谈到社会热议的神童以至「天才」现象,这位被誉为「数学天才」的港产数学家直言「情况太过分」,又说「一些父母,甚至一些老师都热衷谈论,令这些小朋友不知不觉以为自己是天才,有些更闹出悲剧,令人惋惜!」
博士生精神病发自杀
丘成桐说了一个15年前的真人真事。有位马来西亚年轻人,十二岁中学毕业,十六岁于康奈尔大学毕业,他21岁读博士时曾获丘成桐指导,丘直说:「我看不出他是天才」。很不幸,这位博士生22岁时精神病发,其后在入住的精神病院轻生。「他好聪明,但太孤独了,完全没有朋友,生前唯一倾谈对象,就是妹妹。」
「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历史上也未出现过天才。一个小朋友的智慧,怎可能超越数学和科学二千、三千年累积的成果?」丘成桐抱不平地说,大人不断吹嘘所谓「天才」,给小朋友太大压力。「报纸所讲的天才都不是天才。好几个所谓天才,成长反而慢了。」他亦不赞成跳级,直指会令成长过程错过了许多东西,不利学生健康成长。
丘成桐是数学名家,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哈佛教授,可谓一门三杰。这一天,丘成桐也和记者真情分享如何激发儿子的学习心。
幼子哈佛打杂变教授
丘成桐的小儿子念高二时,对学习提不起劲,太太担心小儿子的学业。丘成桐提议小儿子暑假时,到哈佛大学生物实验室当打杂(协助执拾书籍),「执了一两星期,小儿子与博士生和教授熟络了,渐渐萌发对实验的好奇心,于是主动请教,后来更参与讨论。」其后小儿子参加英特尔科学奖(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比赛,「晋身决赛40名入围者,表现比哥哥更好。后来他入读哈佛,再后来取得史丹福大学博士学位。」两兄弟先后获聘为哈佛大学教授,从事生物学研究。
20年后回望,丘成桐分析两个儿子的成功秘诀,在于通过做专题研习(project)和参加科学比赛,学会提问题找数据,以及学懂团队合作交流,「这些收获都不是一般纸笔考试所能得到」,数学大师总结道。
公开教子秘籍如何炼成哈佛教授
丘成桐培育两儿子成材,秘诀在藉着比赛培养好奇心
今年五月,丘成桐在南京东南大学演讲,席间谈及教子之道和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
1987年,丘成桐到哈佛大学任教,太太和两个儿子同行。两个儿子当时一个六岁,一个四岁,刚开始读小学一年班和幼儿园。他们后来进入哈佛读大学本科。「我的妻子和我花了不少时间去培育他们,看着他们的成长,我们都很欣慰。」
谈及哈佛的本科教学,丘成桐说每一门功课都需要大量报告习作,又要在课堂讲述心得和发表意见,所以对一年级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口语训练看得很重要。中学时期做专题习作获得的经验正好派上用场。
丘成桐的两个儿子在哈佛学习生物学,在实验室做实验,为以后研究生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丘成桐又说,两个儿子很快就自立了,大部分时间留在学校,学习不同的学问,后来更获聘为哈佛教授。「我刚到哈佛大学时,华裔的本科生不多,成绩也不见得特别理想。但是近年来大有改善。尤其是第二代的华裔本科生,活泼努力,气势如虹。他们很快就会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