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教官訓練教室 提高運動效率 高CP值動作「硬舉」必學

運動時間不多、複雜的動作記不起來,那「硬舉」很適合你,Ming-I教官說一個禮拜至少一次把硬舉練熟,再慢慢把重量堆疊上去,就能感受到身體的進步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一次告訴你。
  • 慣性脫臼是什麼?
  • 肩膀脫臼治療:復位與復健並重
  • 肩膀脫臼復健三階段
    第一階段(通常是0-6週):保護跟初期復健
    第二階段(6-12週):恢復活動範圍
    第三階段(12-24週):重建力量跟功能
  • 怎麼預防肩膀慣性脫臼?
  • 肩關節結構:靈活卻脆弱的設計

    肩關節是人體中活動範圍最廣的關節,能完成上舉、旋轉、擺動等多種複雜動作。肩關節是由肱骨頭跟肩胛骨的盂窩形成的「球窩型」結構,讓上肢可以靈活做個角度的活動。肩鎖關節與胸鎖關節的協同作用,再加上肩袖肌群(如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與肩胛下肌)跟盂唇軟骨的支持,使得肩關節在保持靈活的同時,也具備一定的穩定性。

    肩膀穩定性主要依賴兩大系統:

  • 靜態穩定系統
    包括韌帶、盂唇和關節囊,負責維持肩關節的結構完整性。

  • 動態穩定系統
    由肩袖肌群(如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及肩胛下肌)、肱二頭肌長頭組成,提供穩定和運動的支撐。
  • 這些結構協同合作,形成一個平衡的作用力。然而,當肩袖肌群或韌帶等穩定結構受到損害,就有可能導致肩膀脫臼或部分脫位。

    肩膀脫臼的原因:超越極限的後果

    肩膀脫臼,學術上稱為盂肱關節脫臼(Glenohumeral joint dislocation),指的是肱骨頭脫離肩胛骨盂窩。這通常發生在劇烈的外力撞擊或過度旋轉時,如籃球、足球,或車禍、跌倒意外等。常見的脫臼原因包括:

  • 外力撞擊
    如運動傷害或車禍中受到的直接衝擊。

  • 過度旋轉
    手臂處於過度外展與外旋時,或過度內旋合併外展時。
    肩膀脫臼的原因

  • 結構鬆弛或退化
    先天韌帶鬆弛、肩關節反覆使用過度,或隨著年齡增長,肩部軟組織退化,都會增加脫臼風險。
  • 肩膀脫臼分為兩種

  • 前向脫臼(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這是最常見的肩膀脫臼類型。當肩關節在接近 90 度外展和外旋時,由於韌帶支撐不足,肱骨頭特別容易脫離盂窩。

  • 後向脫臼(Pos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相對少見,約占所有脫臼病例的 3%。這類脫臼通常發生在手臂內旋合併外展時,常見於抽搐、電擊或交通事故中。
  • 脫衣服舉手肩膀痛?一篇搞懂「肱骨前移」,教你如何改善!

    慣性脫臼是什麼?

    慣性脫臼 (Recurrent dislocation),是指肩關節的穩定結構受損,導致肩膀很容易在日常活動中脫臼。這類人常覺得肩膀很鬆,甚至在抬高、伸展等簡單動作中,都有脫臼的風險。

    慣性脫臼的風險因素:

  • 先前脫臼史
    若沒好好治療一開始的脫臼,會增加再脫臼的風險。

  • 年輕人
    活動量大,更容易發生再脫臼。

  • 軟組織鬆弛或損傷
    肩袖撕裂或盂唇破裂等,都會提高復發風險。
  • 我們要送讀者的專屬贈品,記得索取喔!
    ↓↓↓↓↓↓↓↓↓↓

    肩膀脫臼治療:復位與復健並重

    千萬不要自己復位肩膀?小心更嚴重! 應保持冷靜、立即就醫。因為自行復位脫臼的肩膀,可能導致神經、血管或周圍軟組織損傷。專業醫師會在鎮痛或鎮靜的情況下,進行關節復位。

    復位後用吊帶固定,促進關節囊癒合 (研究發現固定在外轉 10 度下,比固定在內轉 10 度有更少復發率)。

    固定時間依年齡不同:

  • 40 歲以下:固定約 6-8 週。
  • 40 歲以上、較不活躍的人:固定約 2 週。
  • 而肩膀復位後,就可以開始復健三階段,在這三階段中,由於肩膀還是有很高的再脫臼風險, 須在醫療人員,或有醫療背景的教練指導下做。

    肩膀脫臼復健三階段

    第一階段(通常是0-6週):保護跟初期復健

  • 目標:維持關節穩定。
  • 內容:肘部、手腕的主動運動(AROM),以及 旋轉肌群 三角肌 、肱二頭肌的間歇性等長收縮,防止肌肉萎縮。
  • 禁忌:肩外展 > 90 度下鬆動關節、伸直超過 0 度。
  • 例如:肩關節等長收縮運動。(圖取自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7ed)

    第二階段(6-12週):恢復活動範圍

  • 目標:恢復肩部的外旋跟上抬活動度。
  • 內容:肩關節的被動與主動輔助運動(AAROM)、鬆動關節囊後側、增加肩膀穩定度跟肌力。
  • 禁忌:向前滑動關節。
  • 例如:肩胛和盂肱關節的閉鎖練穩定運動。(圖取自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7ed)

    第三階段(12-24週):重建力量跟功能

  • 目標:強化肩袖肌群和肩胛穩定肌群,重回日常生活或運動場。
  • 內容:進行針對肩袖、肩胛穩定肌的加強訓練,如 斜方肌 菱形肌 、三角肌等,並結合功能性訓練,提升肩膀的本體感覺與穩定性。
  • 例如:肩胛後縮合併肩關節水平外展,參與肌肉包括菱形肌、斜方肌、後三角肌、棘下肌、小圓肌等。(圖取自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7ed)

    如果經過復位後復健,還是有嚴重或反覆脫臼的人,可能就要考慮手術了。

    怎麼預防肩膀慣性脫臼?

  • 增強肩部肌力
    定期進行肩袖肌群強化訓練,如外旋肌與內旋肌力訓練、 俯身划船 等。

  • 避免過度使用
    減少重複性或高風險的動作 (肩膀過度外展合併外旋)。

  • 認真復健
    第一次脫臼後,堅持完整的計劃,能減少再次脫臼風險。

  • 注意動作姿勢
    日常生活中,注意搬運重物或推拉動作時的姿勢,減少肩關節負擔。如果要做接觸性運動時,可以用貼紮或護具保護。
  • 肩膀脫臼,要有正確的處理方式與完整的復健計劃,才能避免脫臼反覆發生,重拾肩部的穩定跟力量。無論是運動愛好者,還是活著就好的人,都應該重視肩膀健康,讓我們的肩膀能輕鬆面對每一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或是想要知道哪些資訊呢?
    歡迎留言給我們喔!

    文章參考資料來源
    Shoulder Dislocation - Physiopedia

    Shoulder Instability - Physiopedia